6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具体活动,让学生理解余数及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通过课前挑战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渗透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难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什么?板书课题。
教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部分知识通过挑战单进行了挑战。谁能给大家共享一下你在挑战中遇到什么困难?学生:有的不能平均分,不知道怎么列算式。
教师:我们来看课题,这儿有两个关键词。哪个词比较熟悉,那个词不大 熟 悉 ? 你 感 觉 你 遇 到 的 问 题 和 那 个 词 的 关 系 比 较 大 。所有不熟悉的知识都是由熟悉的知识变化来的,只要我们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不熟悉的都会变成熟悉的。
二、复习除法
出示题目: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教师:这里有一道题目,能不能用除法解决?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能,因为题目中有“每2个摆一盘”,说明是平均分。教师:谁能用除法解决?学生口头列算式,并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教师:怎么知道分的结果是3?学生:2×3=6,想乘算除。
教师:遇到不能计算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画图。演示画图。
教师:谁能看着图说一说6、2、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他们在除法中都有自己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学生:被除数 除数 商
三、探究新知
1.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把6换成7,你能算出它的结果么?提出要求:请你画数学图的方法分一分,再试着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典型做法,拍照传到屏幕。
(2)学生反馈展示。预设:7-2-2-2=12×3+1=67÷2=37÷2=3余17÷2=3······1指导学生交流:先用语言叙述分的过程和结果,再讲清楚自己算式表达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对比,哪一种能更清晰准确的表示有余数的除法。板书:7÷2=3(盘)······1(个)教学读法。请同学说一说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说明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同桌交流算式的读法和含义。
(3)练习:有8个草莓,每3个摆一盘,能摆几盘?还剩几个?学生分一分,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2名学生上黑板书写,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2.探究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巩固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课前大家用小棒摆正方形,遇到了问题。有些不会用算式表达,现在会了么?以9根为例,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学生独立完成10根11根13根的算式。
(2)探究规律教师课件整理学生写的算式。
教师:观察我们刚才的结果。你猜测 一下,14根摆正方形可能剩下几根?学生:剩1根。教师课件演示。继续猜测15根?16根呢?预设:学生有两种意见,一 种认为余4,一种认 为没有余数,教师课件演示4根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请学生说明理由。
演示剩余4根还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
教师:17根呢,18根,19根,20根呢?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总结:因为每个正方形用4根,剩余的总是比4根少。
教师:4在除法里的名称是什么?剩余的1,2,3在除法里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他们的关系吗?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练习出示:请学生猜测剩余的根数,并说明理由。
四、深化练习
出示课前挑战中,平均分有余数的题目: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结果如何?学生列出算式,并解释8,3,2,2的含义。出示学生课前语言表述的结果。
教师:思考一下,少一本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数是3,少一本,就是余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