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件+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1 18:36:09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知识点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CONTENTS
///////
///////
课时精练
///////
1
2
3
知识点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知能提升]
1.自然环境
(1)特点
①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________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______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__________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________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
太阳能
无机
自我调节
可承受
服务功能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__________,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________排入自然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______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______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__________等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废弃物
调节
支撑
全球变暖
4.影响环境的因素
自然
资源
环境
经济发展



资源利用率
负面
[拓展延伸] 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情境]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
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
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
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情境探究]
[探究] (1)根据右图,描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人地协调观)
提示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向环境排放废
弃物和新陈代谢产物,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
间、物质和能量,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
(2)结合身边实际,举例说明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人地协调观)
提示 人类在利用资源时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产生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人类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A
[对点突破]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的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解析 图示说明了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以及产生对立的原因和实现良性发展的途径。据图
可知,①与自身生产并列,都属于人类的生产,因
此判断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位于人类自身生产和
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之间,因此判断③为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改
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即人类与环境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
A
2.下列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与自然是一种依附的关系
解析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
实现更好的发展。自然环境会影响社会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发展。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应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应该是平等、和谐统一的关系。
D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减少大气污染 B.预防自然灾害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控制人口规模
解析 人口过快增长,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增
多,向环境索取资源增多,排放废弃物的能力
增强,导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不断增多,这
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因此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通过减少大气污染、预防自然灾害、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来协调人地关系,但都不是首要任务。
C
(2023·江苏学业考试)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人类到达后该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锐减的
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小行星撞击 C.栖息地破坏 D.气候变化
解析 在10 000年前,人类活动主要是原始狩猎,其对物种的影响主要是占有了原有物种的生活空间,破坏物种的栖息地,C正确;而人类到达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小行星撞击等大的自然变故,A、B、D错误。
B
5.按性质分类,物种锐减属于(  )
A.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B.生态破坏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解析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B正确;物种不属于人类主要开发利用的资源,A错误;环境污染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排放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物种锐减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C、D错误。
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知能提升]
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害
类型 对服务功能的影响
支撑服务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______状态
供给服务 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______
调节服务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__________的风险
文化服务 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稳定
枯竭
自然灾害
2.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1)影响生活______,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__________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质量
服务功能
3.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 危害
全球性 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增加
臭氧层破坏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酸雨蔓延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资源短缺 淡水短缺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环境问题 危害
生态破坏 森林锐减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分浓度高,作物吸水困难,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问题 危害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 污染水源,引发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垃圾污染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人类健康
[情境] 铁矿开采时,处理剥离的岩土一直是世界性
的难题,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建设排土场和尾矿
库。司家营铁矿位于河北唐山滦州市南10千米,于
2007年投产, 现为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该铁矿贯
彻绿色发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机,用废石填
海造地,并在开滦煤矿采煤沉陷区利用尾矿进行填充。
此外,该铁矿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阻断矿坑与地下水的联系,从而避免了采矿对地下水的污染。
[情境探究]
[探究] (1)说一说,司家营铁矿施行固体废物综合利
用有何现实意义? (综合思维)
提示 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固体废物进行
有效利用,减少填充采煤沉陷区和填海造陆的成本。
(2)采用尾矿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区,会不会造成水体
污染?如果有,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地理实践力)
提示 可能会。措施: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样将地下水系同矿坑完全切断,这就是帷幕注浆工程。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对采场排水及尾矿回水综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离改造、尾矿库回水管路改造、冷却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种措施,充分使用尾矿回水和采坑涌水,将新水用量降至最低。
B
[对点突破]
(2023·陕西咸阳期中)阅读下面四幅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种大气污染现象中,污染源是天然污染源的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读图可知,图片①~④描述的景观依次是
工业废气、火山喷发、汽车尾气和酸雨;火山喷发是自然现象,是大气的天然污染源,B正确,A、C、D错。
C
2.为减少图片④所示现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  )
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 ②广泛利用煤炭资源 
③采用消烟除尘技术 ④家庭尽量使用小蜂
窝煤炉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片④示意酸雨,形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广泛利用煤炭资源将增加硫氧化物的排放量,②错;小蜂窝煤炉具的燃烧率很低,会加重大气污染,④错;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可以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①正确;采用消烟除尘技术,回收酸性气体,可减少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③正确。
C
(2023·黑龙江黑河期末)某年11月,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位于下游的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右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污水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松花江的污染程度减轻的原因
是(  )
A.气温越来越低 B.水流速越来越快
C.河流水量增大,稀释作用增强 D.植被越来越茂密
解析 读图可知,松花江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有较多的支流汇入,对污水起到了较大的稀释作用,所以松花江污染程度会减轻,C正确。气温越来越低不利于污染程度减轻,A错误。地势差异不大,且越往下游流速越慢,不利于污染程度减轻,B错误。植被差异不大,D错误。
B
4.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有(  )
①引发国际争端 ②威胁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③威胁沿岸居民的健康 ④使松花江改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化工企业爆炸引发的水污染会威胁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及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威胁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②③正确。水污染并没有使松花江改道,④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俄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说明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没有引发国际争端,①错误。所以B正确。
课堂小结
素养达标
素养提升
A
【素养达标】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民勤县,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图所示)。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旱涝灾害 ③土地荒漠化 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勤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A正确;降水少,不易出现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
A
2.导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
B.乱砍滥伐
C.过度放牧
D.大量的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解析 结合材料“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可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A正确。
B
(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平均时速小于35 km时,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量
和车速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关系 D.等比关系
解析 图中可以看出,车速小于每小时35 km时,车速越低,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系数越高,即车速与NOx的排放量存在负相关的关系,B正确,A、C、D错。
A
4.下列各项措施中较为合理且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
气污染的是(  )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
B.大力发展货车数量,限制公共汽车数量
C.增加公共汽车站,减少市民候车时间
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时速小于35 km时,车速与NOx排放量呈负相关的关系,所以改善城市道路,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少,A正确;限制公共汽车数量,大力发展货车会影响市内交通、加剧尾气排放,B错;增加公共汽车站,会使公共汽车运行减慢,影响通行速度,也会增加尾气,C错;建立绿化隔离带,在一定程度上可净化吸收部分废气,实行人车分道行驶,有利于交通安全,但不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D不合题意。
B
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并对垃圾分类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读城市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图,完成5~6题。
5.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危害是(  )
A.妨碍人们的出行和工作 B.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C.导致交通阻塞和能源浪费 D.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
解析 固体废弃物堆积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散发难闻味道,甚至散发有毒气体,有些可能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B正确;一般废弃物堆放有固定位置,不会妨碍人们的出行和工作,不会导致交通阻塞,也不涉及能源浪费;固体废弃物会影响城市形象,但不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A、C、D错误。
B
6.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的意义有(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抑制臭氧消耗 ③节约自然资源 
④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①正确;部分废弃物分类后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自然资源,③正确;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理场所选址建设可能占用耕地,但在垃圾分类处理场所进行分类不会增加耕地,④错误;冰箱、空调等的使用会导致臭氧消耗,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与抑制臭氧消耗无关,②错误。
D
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场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庆西北部,区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见下图)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据此完成7~8题。
7.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匮乏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强调的是植被的“种群”,故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D项正确,A、B、C即可排除。
D
8.大花杓兰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
①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采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根据材料“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推断,大花杓兰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是导致其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①正确;根据“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可知,人类高强度采挖也是大花杓兰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④正确;②③即可排除。
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为监测矿山废水的污染情况,拟在矿区范围内布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水质采样监测点。根据下列材料,设计这些采样监测点的位置,将下列各点的序号标注在图上,说明理由,并设计一个水质监测与预警方案。
①对照点:设在矿区水源地或矿区的上游区段。
②污染点:设在河流污染特定区段。
③基本点:设在河流的清洁区段。
④净化点:设在矿区外的下游区段。
答案 除在河流布点外,在矿区内也应布置采样监测点。
方案:每天定时六次或不定时对监测点取样,如果发现②监测点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说明矿区排放污染物,就要对矿山进行整顿,及时治理污染。
C
(2023·四川攀枝花期末)下图为某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示意图,此问题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据此完成10~11题。
【素养提升】
10.此图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石漠化
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盐分的变化,是因为自然环境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水量过多,地下水位上升,且蒸发量不断加剧,导致土壤中盐分较多,因此该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C正确;土地沙化并不是盐分的增多,A错误;土壤酸化主要是受到工业污染产生的,B错误;土地石漠化不是因为蒸发加剧,而是土层太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结果,D错误。
B
11.引起盐分向地表运动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过度放牧 B.大水漫灌
C.大量施肥 D.围湖造田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盐分不会向上运动,A错误;人类活动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B正确;大量施肥会造成土地板结,并不能促使盐分向地表运动,C错误;围湖造田,田中存蓄大量水体,盐分溶解在水中,不会向地表移动,D错误。
B
(2023·内蒙古赤峰联考)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 μ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夏季臭氧浓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典型日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市 B.成都市
C.杭州市 D.哈尔滨市
解析 读图可知,该城市在北京时间13点左右太阳
辐射强度最强,此时为地方时12点,计算可知该地位于105°E附近,结合选项可判断,应为成都市,乌鲁木齐市、杭州市、 哈尔滨市的地方时与此不符,B正确,A、C、D错误。
C
13.下列应对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电能汽车出行
B.午后锻炼强身健体
C.实行污染监测管控
D.关闭所有的化肥厂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 μ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实行污染监测管控可减少臭氧污染的发生,C正确。电能汽车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锻炼身体会加重臭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关闭所有化肥厂不合理且会影响到生产和经济发展,A、B、D错误。
B
巴巴多斯(如图)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为珊瑚石灰岩海岛国家,国土面积较小,四周被海洋环绕,生物物种较稳定。一场热带风暴将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蓑鲉(一种有毒鱼种,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带到加勒比海,并在当地大肆繁衍。据此完成14~16题。
14.该国现今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
C.酸雨危害 D.臭氧层破坏
解析 该岛所在地区降水丰富,虽然国土有限,淡水资源不
足,但更新快,不会枯竭,A错;该岛面积较小,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威胁国家安全,B对;岛屿四周环海,工业化水平低,海风吹拂强,无酸雨危害,C错;臭氧层破坏虽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但最严重的区域在南极上空,尚不足以威胁该岛的安全,D错。
D
15.巴巴多斯生物物种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屿面积较大
B.纬度低,终年光热充足
C.地处板块内部
D.位置独立受外界干扰少
解析 题中提到,该岛面积较小,A错;纬度低,终年光热充足,使该岛生物生存环境较好,但和物种稳定性关系不大,B错;地处板块内部是该岛地质条件而不是物种较稳定的原因,C错;该岛位于加勒比海,相对独立受外界干扰少,外界物种入侵少,且无大型食肉动物,生物物种较稳定,D对。
C
16.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  )
A.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B.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
C.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D.容易破坏珊瑚结构
解析 蓑鲉是鱼类,大肆繁衍对地面影响小,不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B错;蓑鲉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会破坏当地原有的生物结构,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蓑鲉不吃珊瑚虫,不会破坏珊瑚结构,D错。
17.2023年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城市垃圾”进行深入调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三项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①撰写调查报告 ②分析归纳数据、资料 ③调查搜集资料,获得数据
答案 ③ ② ① 
解析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一般是首先选定课题,确定研究计划步骤,然后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获取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因此从左到右依次填写:③②①。
(2)该小组将调查资料绘成下图,将下列垃圾分类的序号填入图中方框。
①可循环利用垃圾 ②食品垃圾
答案 ① ②
解析 废塑料、废金属、废纸、废玻璃均属于可循环利用垃圾,食品垃圾属于有机垃圾,将其进行生化处理形成肥料。从左往右依次填写①②。
(3)请说出一种常见的有毒有害垃圾和实现垃圾焚烧资源化的途径。
答案 废电池(废油漆、过期药品) 发电供暖
解析 废电池、废油漆、过期药品等均属于有害垃圾,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回收利用,可用于发电或供暖,从而实现资源化处理。
(4)城市垃圾按上述方式进行分类回收对城市环境有何意义?(至少回答两点)
答案  ①减少垃圾堆放;②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的污染;③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用水的污染;④减少焚烧垃圾产生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⑤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改善城市环境;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⑦节约资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⑧美化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建设。
解析 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可减少垃圾堆放,有毒有害垃圾经过专用处理设备进行回收处理,可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的污染以及对城市用水环境的污染。大件垃圾在专业场所或专业设备中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可减少垃圾简单焚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促进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改善城市环境。废塑料、废金属、废纸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城市环境美化,利于城市建设。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知识点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环境
(1)特点
①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3.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4.影响环境的因素
[拓展延伸] 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情境]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探究] (1)根据上图,描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地协调观)
提示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新陈代谢产物,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结合身边实际,举例说明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人地协调观)
提示 人类在利用资源时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产生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人类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②处的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答案 A
解析 图示说明了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产生对立的原因和实现良性发展的途径。据图可知,①与自身生产并列,都属于人类的生产,因此判断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位于人类自身生产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之间,因此判断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即人类与环境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
2.下列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断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与自然是一种依附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自然环境会影响社会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发展。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应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应该是平等、和谐统一的关系。
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减少大气污染 B.预防自然灾害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控制人口规模
答案 D
解析 人口过快增长,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增多,向环境索取资源增多,排放废弃物的能力增强,导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因此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通过减少大气污染、预防自然灾害、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来协调人地关系,但都不是首要任务。
(2023·江苏学业考试)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人类到达后该地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小行星撞击
C.栖息地破坏 D.气候变化
答案 C
解析 在10 000年前,人类活动主要是原始狩猎,其对物种的影响主要是占有了原有物种的生活空间,破坏物种的栖息地,C正确;而人类到达北美洲后的10 000多年以来,并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小行星撞击等大的自然变故,A、B、D错误。
5.按性质分类,物种锐减属于(  )
A.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B.生态破坏问题
C.环境污染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答案 B
解析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物种锐减属于生态破坏,B正确;物种不属于人类主要开发利用的资源,A错误;环境污染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排放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物种锐减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C、D错误。
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害
类型 对服务功能的影响
支撑服务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供给服务 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调节服务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文化服务 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3.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 危害
全球性 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增加
臭氧层破坏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酸雨蔓延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资源短缺 淡水短缺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生态破坏 森林锐减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次生盐渍化 土壤盐分浓度高,作物吸水困难,根系生长不良,甚至烂根,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 污染水源,引发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垃圾污染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人类健康
[情境] 铁矿开采时,处理剥离的岩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建设排土场和尾矿库。司家营铁矿位于河北唐山滦州市南10千米,于2007年投产, 现为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该铁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机,用废石填海造地,并在开滦煤矿采煤沉陷区利用尾矿进行填充。此外,该铁矿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阻断矿坑与地下水的联系,从而避免了采矿对地下水的污染。
[探究] (1)说一说,司家营铁矿施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有何现实意义? (综合思维)
提示 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利用,减少填充采煤沉陷区和填海造陆的成本。
(2)采用尾矿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区,会不会造成水体污染?如果有,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地理实践力)
提示 可能会。措施: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样将地下水系同矿坑完全切断,这就是帷幕注浆工程。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对采场排水及尾矿回水综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离改造、尾矿库回水管路改造、冷却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种措施,充分使用尾矿回水和采坑涌水,将新水用量降至最低。
(2023·陕西咸阳期中)阅读下面四幅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种大气污染现象中,污染源是天然污染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片①~④描述的景观依次是工业废气、火山喷发、汽车尾气和酸雨;火山喷发是自然现象,是大气的天然污染源,B正确,A、C、D错。
2.为减少图片④所示现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 ②广泛利用煤炭资源 ③采用消烟除尘技术 ④家庭尽量使用小蜂窝煤炉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图片④示意酸雨,形成酸雨的污染物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广泛利用煤炭资源将增加硫氧化物的排放量,②错;小蜂窝煤炉具的燃烧率很低,会加重大气污染,④错;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可以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①正确;采用消烟除尘技术,回收酸性气体,可减少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③正确。
(2023·黑龙江黑河期末)某年11月,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位于下游的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下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污水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松花江的污染程度减轻的原因是(  )
A.气温越来越低
B.水流速越来越快
C.河流水量增大,稀释作用增强
D.植被越来越茂密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松花江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有较多的支流汇入,对污水起到了较大的稀释作用,所以松花江污染程度会减轻,C正确。气温越来越低不利于污染程度减轻,A错误。地势差异不大,且越往下游流速越慢,不利于污染程度减轻,B错误。植被差异不大,D错误。
4.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有(  )
①引发国际争端
②威胁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③威胁沿岸居民的健康
④使松花江改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化工企业爆炸引发的水污染会威胁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及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威胁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②③正确。水污染并没有使松花江改道,④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俄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说明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没有引发国际争端,①错误。所以B正确。
课时精练
【素养达标】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民勤县,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图所示)。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据此回答1~2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旱涝灾害 ③土地荒漠化 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民勤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A正确;降水少,不易出现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
2.导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
B.乱砍滥伐
C.过度放牧
D.大量的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可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A正确。
(2023·黑龙江哈尔滨期末)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平均时速小于35 km时,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量和车速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关系 D.等比关系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可以看出,车速小于每小时35 km时,车速越低,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系数越高,即车速与NOx的排放量存在负相关的关系,B正确,A、C、D错。
4.下列各项措施中较为合理且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是(  )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
B.大力发展货车数量,限制公共汽车数量
C.增加公共汽车站,减少市民候车时间
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时速小于35 km时,车速与NOx排放量呈负相关的关系,所以改善城市道路,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就少,A正确;限制公共汽车数量,大力发展货车会影响市内交通、加剧尾气排放,B错;增加公共汽车站,会使公共汽车运行减慢,影响通行速度,也会增加尾气,C错;建立绿化隔离带,在一定程度上可净化吸收部分废气,实行人车分道行驶,有利于交通安全,但不能有效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量,D不合题意。
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并对垃圾分类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读城市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图,完成5~6题。
5.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危害是(  )
A.妨碍人们的出行和工作
B.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C.导致交通阻塞和能源浪费
D.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
答案 B
解析 固体废弃物堆积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散发难闻味道,甚至散发有毒气体,有些可能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B正确;一般废弃物堆放有固定位置,不会妨碍人们的出行和工作,不会导致交通阻塞,也不涉及能源浪费;固体废弃物会影响城市形象,但不会限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A、C、D错误。
6.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的意义有(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抑制臭氧消耗 ③节约自然资源 ④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①正确;部分废弃物分类后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自然资源,③正确;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理场所选址建设可能占用耕地,但在垃圾分类处理场所进行分类不会增加耕地,④错误;冰箱、空调等的使用会导致臭氧消耗,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与抑制臭氧消耗无关,②错误。
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场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庆西北部,区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见下图)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据此完成7~8题。
7.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草场退化 B.森林资源匮乏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D
解析 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强调的是植被的“种群”,故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D项正确,A、B、C即可排除。
8.大花杓兰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
①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采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推断,大花杓兰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是导致其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①正确;根据“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可知,人类高强度采挖也是大花杓兰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④正确;②③即可排除。
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为监测矿山废水的污染情况,拟在矿区范围内布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水质采样监测点。根据下列材料,设计这些采样监测点的位置,将下列各点的序号标注在图上,说明理由,并设计一个水质监测与预警方案。
①对照点:设在矿区水源地或矿区的上游区段。
②污染点:设在河流污染特定区段。
③基本点:设在河流的清洁区段。
④净化点:设在矿区外的下游区段。
答案 除在河流布点外,在矿区内也应布置采样监测点。
方案:每天定时六次或不定时对监测点取样,如果发现②监测点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说明矿区排放污染物,就要对矿山进行整顿,及时治理污染。
【素养提升】
(2023·四川攀枝花期末)下图为某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示意图,此问题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据此完成10~11题。
10.此图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石漠化
答案 C
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盐分的变化,是因为自然环境作用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水量过多,地下水位上升,且蒸发量不断加剧,导致土壤中盐分较多,因此该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C正确;土地沙化并不是盐分的增多,A错误;土壤酸化主要是受到工业污染产生的,B错误;土地石漠化不是因为蒸发加剧,而是土层太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的结果,D错误。
11.引起盐分向地表运动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A.过度放牧 B.大水漫灌
C.大量施肥 D.围湖造田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过度放牧会导致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盐分不会向上运动,A错误;人类活动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B正确;大量施肥会造成土地板结,并不能促使盐分向地表运动,C错误;围湖造田,田中存蓄大量水体,盐分溶解在水中,不会向地表移动,D错误。
(2023·内蒙古赤峰联考)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 μ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夏季臭氧浓度和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典型日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市 B.成都市
C.杭州市 D.哈尔滨市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城市在北京时间13点左右太阳辐射强度最强,此时为地方时12点,计算可知该地位于105°E附近,结合选项可判断,应为成都市,乌鲁木齐市、杭州市、 哈尔滨市的地方时与此不符,B正确,A、C、D错误。
13.下列应对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电能汽车出行 B.午后锻炼强身健体
C.实行污染监测管控 D.关闭所有的化肥厂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达到100 μg/m3即可能产生臭氧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实行污染监测管控可减少臭氧污染的发生,C正确。电能汽车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锻炼身体会加重臭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关闭所有化肥厂不合理且会影响到生产和经济发展,A、B、D错误。
巴巴多斯(如图)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为珊瑚石灰岩海岛国家,国土面积较小,四周被海洋环绕,生物物种较稳定。一场热带风暴将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蓑鲉(一种有毒鱼种,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带到加勒比海,并在当地大肆繁衍。据此完成14~16题。
14.该国现今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
C.酸雨危害 D.臭氧层破坏
答案 B
解析 该岛所在地区降水丰富,虽然国土有限,淡水资源不足,但更新快,不会枯竭,A错;该岛面积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小,威胁国家安全,B对;岛屿四周环海,工业化水平低,海风吹拂强,无酸雨危害,C错;臭氧层破坏虽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但最严重的区域在南极上空,尚不足以威胁该岛的安全,D错。
15.巴巴多斯生物物种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屿面积较大
B.纬度低,终年光热充足
C.地处板块内部
D.位置独立受外界干扰少
答案 D
解析 题中提到,该岛面积较小,A错;纬度低,终年光热充足,使该岛生物生存环境较好,但和物种稳定性关系不大,B错;地处板块内部是该岛地质条件而不是物种较稳定的原因,C错;该岛位于加勒比海,相对独立受外界干扰少,外界物种入侵少,且无大型食肉动物,生物物种较稳定,D对。
16.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  )
A.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B.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
C.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D.容易破坏珊瑚结构
答案 C
解析 蓑鲉是鱼类,大肆繁衍对地面影响小,不会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A、B错;蓑鲉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会破坏当地原有的生物结构,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对;蓑鲉不吃珊瑚虫,不会破坏珊瑚结构,D错。
17.2023年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城市垃圾”进行深入调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三项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补充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①撰写调查报告 ②分析归纳数据、资料 ③调查搜集资料,获得数据
(2)该小组将调查资料绘成下图,将下列垃圾分类的序号填入图中方框。
①可循环利用垃圾 ②食品垃圾
(3)请说出一种常见的有毒有害垃圾和实现垃圾焚烧资源化的途径。
(4)城市垃圾按上述方式进行分类回收对城市环境有何意义?(至少回答两点)
答案 (1)③ ② ① (2)① ②
(3)废电池(废油漆、过期药品) 发电供暖
(4)①减少垃圾堆放;②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的污染;③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用水的污染;④减少焚烧垃圾产生的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⑤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改善城市环境;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⑦节约资源,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⑧美化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建设。
解析 第(1)题,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一般是首先选定课题,确定研究计划步骤,然后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获取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因此从左到右依次填写:③②①。第(2)题,废塑料、废金属、废纸、废玻璃均属于可循环利用垃圾,食品垃圾属于有机垃圾,将其进行生化处理形成肥料。从左往右依次填写①②。第(3)题,废电池、废油漆、过期药品等均属于有害垃圾,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回收利用,可用于发电或供暖,从而实现资源化处理。第(4)题,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可减少垃圾堆放,有毒有害垃圾经过专用处理设备进行回收处理,可减少有害物质对城市的污染以及对城市用水环境的污染。大件垃圾在专业场所或专业设备中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可减少垃圾简单焚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利于促进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改善城市环境。废塑料、废金属、废纸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再利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城市环境美化,利于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