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知识点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1)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环节: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
2.我国的粮食生产
(1)基本方针:“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2)主要粮食生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
(3)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时空配置有关。
(4)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①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②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3.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世界的9.5%
中、低产田比重大 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时空分布不均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减少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土壤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
土地退化 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等均不断增加
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实施
浪费现象严重 闲置抛荒、占而不用
农业结构调整 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林果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
[拓展延伸] 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状况
地区 类型 分布状况与耕地质量
南方地区 水田为主 集中了全国约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但也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 旱地为主 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也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 旱地 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情境]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由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土地质量差异。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称为中、低产田。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区耕地平均质量示意图
我国每个省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探究]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区域认知)
提示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综合思维)
提示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3)说明各自然环境因素对我国的耕地质量的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 ①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②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③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④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69%,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06%,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读我国中部粮食生产区分区图(图甲)及各区域耕地面积及等级结构图(图乙),完成1~3题。
注:根据我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将我国耕地划分为1~15等,1等地质量最好,15等地质量最差。
1.上图中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区 B.黄淮海区
C.长江中下游区 D.四川盆地区
答案 C
解析 读图乙可知,长江中下游区的优等地、高等地面积最大,且平均等别最高,因此耕地质量最优,C正确。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四川盆地区耕地质量不是最优,A、B、D错误。
2.图乙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是( )
A.位置偏远,农业技术落后
B.地表崎岖,平地面积小
C.地表岩石裸露,无法耕作
D.人口少,土地资源开发力度小
答案 B
解析 四川盆地四周多山地,平地面积小,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因此两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小。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开发力度较大。B正确,A、C、D错误。
3.图甲中有一区域的耕地质量最差,为提高该地区的耕地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种植耐旱作物 B.全部施用农家肥
C.修建水平梯田 D.大规模更换表土
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乙可知,图甲中耕地质量最差的区域是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区由于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提高该地区耕地质量较合理的措施是修建水平梯田,保持水土,C正确,A、B、D错误。
(2023·江西宜春联考)下图示意我国耕地撂荒现象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地区 B.南方地区
C.平原地区 D.发达地区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图示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撂荒面积相对较小,A错误;耕地撂荒现象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小部分分布在平原地区,C错误;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撂荒现象较少,D错误。
5.造成我国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收益低 B.劳动力不足
C.耕作条件差 D.政策不完善
答案 A
解析 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更多,从而导致田地无人耕种,出现撂荒,因此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收益太低,A正确;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劳动力充足,B错误;耕作条件差只是个别现象,不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C错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农业补贴政策,但是依然出现大量耕地撂荒现象,因此政策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6.针对耕地撂荒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答案 D
解析 针对耕地撂荒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是鼓励农地流转,即将家庭农田承包给个人或者公司,自己外出务工,这样既获得了土地租金收入,也能通过务工赚钱,增加了收入来源,田地也不至于撂荒,D正确;加大开荒力度并不能使已有田地撂荒的现象得到解决,A错误;提高机械化水平不一定能提高农民收益,地处山区的田地不利于使用机械化,B错误;增加粮食进口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不能解决耕地撂荒现象,C错误。
知识点二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基本要求
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①增加人力、物质和技术投入。
②提高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
③改善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
3.保障粮食安全的调节手段
手段 主要目的 基本情况
跨区域调剂 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由“南粮北调”(以大米为主)演变为“北粮南运”( 以玉米为主)
国际贸易 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进口小麦;21世纪以来,主要是进口大豆
粮食储备 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我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独具特色
[情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即“大国效应”,导致“买得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探究] (1)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综合思维)
提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很低,甚至出现负值,即以净出口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
(2)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区域认知)
提示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3)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 ①需要。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2023·湖南郴州期末)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土壤类型丰富,山地丘陵面积高达92.5%,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2.90%,是贵州省农产品主要生产用地。下图示意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不同土壤类型中坡耕地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花溪区各类土壤类型中,坡耕地占其比重最大的是( )
A.黄壤 B.水稻土
C.石灰土 D.紫色土
答案 B
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在四种土地类型中,坡耕地占比最大的是水稻土,黄壤的坡耕地面积数量和水稻土持平,但是黄壤的土地面积更大,因此占比较小,故A错误,B正确;图中显示石灰土的坡耕地面积占比较小,紫色土中坡耕地占比极小,故C、D错误。
2.花溪区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成片的是( )
A.黄壤 B.水稻土
C.石灰土 D.紫色土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结合右图中信息可知,花溪区坡耕地分布中,黄壤坡耕地的斑块平均面积最大,其坡耕地破碎的程度最小,因此黄壤最为集中成片,故A正确;水稻土坡耕地斑块平均面积较黄壤小,且坡耕地破碎度较高,故B错误;石灰土坡耕地的斑块平均面积较黄壤稍低,且坡耕地破碎度与黄壤坡耕地破碎度基本一致,因此集中成片较黄壤小,故C错误;紫色土的坡耕地破碎程度最高,因此其分布集中成片程度最小,故D错误。
3.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贵州省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坡耕地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D.增加经济作物比重
答案 C
解析 贵州石灰岩广布,水易发生渗透,导致耕地种植缺水,因此应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保障农业用水,故C正确;坡耕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将破坏生态坏境,导致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故A错误;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地表崎岖不平,土地较为破碎,且多为坡耕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对保障粮食安全作用较小,故B错误;保障粮食安全,应保障粮食种植,增加经济作物比重不能保障粮食生产,故D错误。
(2023·河南信阳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输出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下表为1985年和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变化表。据此完成4~6题。
4.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是( )
A.水热更充足 B.土壤更肥沃
C.耕地更广阔 D.耕作历史更悠久
答案 A
解析 南方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比北方地区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南地区比北方地区降水多,所以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水分条件好。因此可知,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是水热更充足,A正确。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等,北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有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黄土等,土壤都比较肥沃,B错误。 北方地区平原面积更大,耕地更广阔,C错误。相比而言,北方地区的耕作历史更悠久,D错误。
5.近年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加,是因为南方粮食主产区( )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农业结构调整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种植技术滞后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南方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快,非农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①正确。南方地区地价较高,农业生产中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因此多发展非粮种植,导致粮食产量减少,②正确。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加与南方生态环境是否恶化关系不大,③错误。南方种植技术不滞后,④错误。 ①②正确,B正确,A、C、D错误。
6.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有( )
①粮食区域供求矛盾日趋缓和 ②区间交通运输压力增加 ③北方水资源短缺程度加剧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据表可知,目前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多于南方地区,南方人口多,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因此需要从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运送大量粮食,所以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会使区间交通运输压力增加,②正确。北方地区水资源比南方少,而粮食种植面积比南方大,这种情况会加剧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程度,③正确。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并不能使粮食区域供求矛盾得到缓和,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影响不大,①④错误。
知识点三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1.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战略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目标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2.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
4.我国耕地保护政策
保障 粮食 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 ②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 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
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单产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
其他政策 粮食储备、跨区调剂、加大扶持力度、国际贸易
保障 粮食 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情境] 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 200~300 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究]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地理实践力)
提示 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海滨地区。
(2)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意义?(综合思维)
提示 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依存度;产品绿色无公害且营养价值高,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2023·河北邢台联考)2022年11月,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 115亿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这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下图示意本次划拨资金的用项分配。据此完成1~2题。
1.中央财政部下发农业财政补贴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地方耕地 B.完善农业设施
C.保护粮食安全 D.维护生态安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央财政部下发农业财政补贴主要是为了实施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即保护粮食安全,C正确;保护地方耕地、完善农业设施、维护生态安全都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一部分,不全面,A、B、D错误。
2.在转移支付资金中,346亿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及145亿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的设立体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的( )
A.藏粮于技,藏粮于仓
B.藏粮于地,藏粮于民
C.藏粮于仓,藏粮于民
D.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答案 D
解析 农田建设补助资金与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体现了国家对耕地建设和农业技术、设备的重视,对应的是地和技,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D正确,A、B、C错误。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我国财政部已安排702.05亿元,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据此完成3~5题。
3.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
C.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农产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旱涝保收),保证粮食稳产,保障粮食安全,故C正确。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都不是主要目的,A、B、D错误。
4.依据我国气候特点,推测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处于优先位置的是( )
A.田间道路交通建设
B.平整土地,集中成片
C.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D.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 D
解析 高标准农田要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题目要求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雨热同期,同时也容易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影响农田高产稳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旱涝灾害。因此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首先要实现的是旱涝保收,也就是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减少旱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D正确;田间道路交通建设、平整土地、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要进行的项目,但不是从气候背景下最优先考虑的因素,A、B、C错误。
5.下列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市的是( )
A.河南 B.上海
C.陕西 D.贵州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提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是“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而四个选项中,上海、陕西、贵州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只有拥有广阔平原的河南省能够达到这个要求,A正确,B、C、D错误。
课时精练
【素养达标】
(2023·四川绵阳期末)在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肥瘦搭配”的分地制度应运而生,农户拥有多块大小不均且空间不相邻的地块。我国华北平原某地耕地零碎、分散,归属同一农户的多块耕地间隔较远,耕地细碎化严重,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下图为该地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耕地细碎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起伏大 ②土地质量差异大 ③河网密度大 ④人均耕地较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该地位于华北平原,地形起伏小,故①错误。华北平原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存在差异,冲积扇等地区土壤较为肥沃,适宜耕种,其余地区土质较差,导致耕地细碎化,②正确。华北平原地区河网密度较小,③错误。劳动力过多,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导致耕地细碎化,④正确。
2.耕地细碎化曾经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利于生产的( )
A.规模化 B.专业化
C.多元化 D.商品化
答案 C
解析 耕地细碎化有利于农户在不同的地块上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在自给自足时期对提高家庭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C正确;耕地细碎化使得田块面积分散而且狭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A、B、D错误,故选C。
3.耕地细碎化整治后,当地( )
A.城镇化进程加快 B.土地面积减少
C.劳动力投入增加 D.农民收入降低
答案 A
解析 耕地细碎化整治后,实施土地平整、土地流转等,会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A正确。实施土地平整、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不会降低,土地面积不变,只是合并,由于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投入减少,B、C、D错误。
下图为厦门中学生绘制的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依据是( )
A.人口 B.耕地
C.地形 D.水源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北省山区及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较小,粮食安全保障功能较低,而人口相对稀疏的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较大,粮食安全等级高,因此,人口、地形不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的划分依据,耕地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的划分依据,故A、C错误,B正确;据图可知,汉江上游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中游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最高,下游地区(如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故水源不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的划分依据,故D错误。
5.武汉周边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是因为( )
A.自然灾害多发 B.气候复杂多样
C.城市建筑用地多 D.土壤相对贫瘠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武汉周边自然灾害状况,故A错误;武汉周边地形平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单一,故B错误;武汉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大量耕地被建筑用地占用,可耕地面积占比小,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故C正确;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故D错误。
(2023·陕西咸阳期中)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我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几十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镇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答案 B
解析 全球气候在近几十年间的变化并不足以引起农业生产格局的转变,A错误。近几十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蜕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业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快,土地占用多,导致粮食生产减少,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承担起了粮食主产的重任,因此城镇化的地区差异是引起该转变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近几十年中国人口分布时空格局的变化不是造成农业生产格局转变的主要因素,C错误。近几十年南北土地生产力的差异变化不大,D错误。
7.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答案 A
解析 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A对。高速铁路的建设主要满足客运需求,与成为商品粮基地无关,B错。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是作物种植范围北移的原因,C错。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影响产量,不是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成因,D错。
8.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答案 B
解析 粮食为大宗货物,耐储存,“北粮南运”主要依靠铁路运输,而两地之间运营里程长,运输周期长,运营成本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原有的铁路运输已经不堪重负,铁路运输成为“北粮南运”最为棘手的问题,故B项正确;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对“北粮南运”的制约力小,故A项、C项均错误;南方对北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会加速“北粮南运”的进程,不会起到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
9.(2023·山东菏泽统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城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带,被誉为“中国花椒之都”。市域内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作为黄河沿岸重要的工业和旅游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市域内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小,属于粮食不安全级。下图示意韩城市耕地空间分布。
(1)描述韩城市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近年来韩城市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小的原因。
(3)从保护耕地角度,列举韩城市为保障粮食安全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东南部的黄土台塬区和黄河沿岸平原区耕地面积广,分布集中,且等级较高;西北部的山区和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小,较为分散,且等级较低。
(2)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占用耕地面积较大;为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业,生态退耕政策使耕地进一步减少;花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挤占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
(3)加强管控,严禁对耕地,尤其是高质量耕地的随意占用;对中低质量耕地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强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东南部主要分布是黄土台塬区、黄河沿岸平原区,整体耕地面积广,且分布集中,东南部黄土台塬、黄河沿岸平原区耕地等级较高;西北部主要是山区和丘陵沟壑区,整体耕地面积小,且耕地较为分散,耕地等级较低。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占用较大面积耕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不断缩减;其次为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业,促进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耕地进一步减少,且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韩城市被誉为“中国花椒之都”,花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会挤占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保障粮食的安全,首先需要保障耕地安全,因此需要加强管控,严禁对耕地,尤其是高质量耕地的随意占用,规划粮耕区,发展多种耕作方式;同时还需要对中低质量耕地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进行综合治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防治水土流失。
【素养提升】
我国食物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某科研团队对我国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蛋类、水果、奶类等7类食物浪费数据进行了调查统计(下图)。积极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及资源环境的建设带来极大的益处。据此完成10~11题。
10.推测与水果、水产品相比,蔬菜浪费更严重的原因是( )
A.保鲜期短 B.消费量大
C.易腐烂变质 D.价格相对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蔬菜、水果和水产品是三者共同的特点,不是蔬菜独有的,排除A、C;蔬菜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量大,但是由于保鲜期短等原因,浪费现象严重,B正确;对比水果和水产品,蔬菜价格相对较低,排除D。
11.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节约粮食可以( )
A.增加粮食产量 B.降低粮食消费量
C.增加可食用粮食量 D.降低粮食储备数量
答案 C
解析 节约粮食不会影响粮食产量,A错误;节约粮食只是减少了粮食浪费,不会降低粮食消费量,B错误;节约粮食可以减少粮食浪费,增加可食用粮食量,保障国家安全,C正确;节约粮食可增加粮食储备,D错误。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压舱石”。我国耕地资源紧缺,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作种植结构的“非粮化”。下图为河南省2020年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分布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三门峡市非粮化率高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地势起伏大 ②水热条件差 ③机械化程度低 ④政策支持 ⑤种粮收益比较低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三门峡市山地较多,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导致非粮化率较高,①正确;三门峡市位于季风区,夏季水热条件好,适合种植粮食作物,②错误;三门峡市山地较多,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③正确;政策应支持粮食作物种植,使非粮化率较低,④错误;非粮食作物中的经济林、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均高于粮食作物,故导致非粮化率高,⑤正确。
13.为保障粮食安全,开封市降低非粮化率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②提倡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化 ③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④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耕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开封市非粮化率较高,降低非粮化率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保证耕地质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可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率,①正确;提倡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化,会导致粮食作物减少,使非粮化率上升,②错误;特色农业中除粮食生产外,还包括水果、花卉、蔬菜、经济林等,故发展特色农业会导致非粮化率上升,③错误;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耕地,有助于保护耕地,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降低非粮化率,④正确。
(2023·黑龙江大庆期末)“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经超过45%,作物单产显著提升。下图示意2016年和2020年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增长情况。据此完成14~16题。
14.下列地区中,四大主粮种植面积较均衡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大主粮分别为大豆、玉米、小麦、水稻,东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四大主粮种植面积均较大,种植面积相对均衡,D正确。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其水稻的种植比例更大,A、B错。华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冬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C错。
15.与其他三大主粮相比,2016~2020年大豆单产增幅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大豆种植面积扩大 B.大豆单产起步较低
C.大豆进口总量较少 D.大豆抗病害能力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其他三大主粮相比,大豆的单产起步较低(2016年只有119.8千克/亩),受政策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至2020年大豆单产达132.4千克/亩,其单产增幅最大,B正确。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会导致其总产量增大,但是单产不一定增加,A错。大豆进口总量较少,可能使得国内大豆生产量增大,不一定导致单产增幅变大,C错。大豆的抗病害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单产,但大豆单产增幅较大关键在于其单产起步较低,单产增加的空间更广,排除D。
16.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下降
B.土地流转政策放宽
C.农业科学技术发展
D.农业复种指数提高
答案 C
解析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差异不大,下降的可能性不大,A错。土地流转政策放宽可能会影响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影响产量,但并不一定导致粮食连年丰收,B错。受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优良品种培育增多,农业生产技术改善,有利于粮食连年丰收,C正确。农业复种指数与区域热量条件有关,一般变化不大,D错。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地区一直是我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的垦荒运动、70年代的商品粮基地建设、90年代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和青海东部农业综合开发及2000年黄河丘陵台地土地整治工程等,均是为了提高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食物安全。到2020年该区域粮食缺口依然高达142.92万吨。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业生产类型分布状况。
(1)试分析2020年青藏地区粮食缺口依然较大的原因。
(2)指出青藏地区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并分析两区域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3)从供给角度,据图指出青藏地区粮食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并为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建议。
(4)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还是依靠外地调运,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说出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第一种观点:粮食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力争粮食自给对青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种观点:青藏地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粮食自给,发展畜牧业比种植业更有前景。
答案 (1)农业县少,耕地面积小,产量低;海拔高,气温低,熟制为一年一熟,产量小。
(2)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热量条件好;人口多,劳动力较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3)风险较高的地区:青藏地区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牧业县以及半农半牧业县地区。建立完整的粮食储备与交通物流体系,增大粮食存储量,适当进行垦荒运动。
(4)第一种观点: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可以减少青藏地区对外界的粮食依赖,有利于青藏地区稳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种观点:畜牧产品在青藏高原居民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牧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的消费需求,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粮食购买力。
解析 第(1)题,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青藏地区以牧业县为主,农业县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青藏地区海拔高,积温低,热量不足,粮食为一年一熟,产量小。第(2)题,根据材料显示,青藏地区主要粮食产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青藏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热量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成为了当地的优势条件;河谷地区靠近水源,农业灌溉水源充足;河谷地区热量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较充足。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显示,农业县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位于青藏地区南部和东北部。所以青藏地区粮食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青藏地区中部、北部和西北部牧业县以及半农半牧县地区。为解决该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可以提升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粮食流通和储存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土地性质,适度开垦来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运输和物流仓储系统,提升粮食的流通能力,增大粮食存储量。第(4)题,第一种观点: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可以减少青藏地区对外界的粮食依赖,有利于青藏地区稳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观点:青藏地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粮食自给,发展畜牧业比种植业更有前景。畜牧产品在青藏高原居民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牧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的消费需求,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粮食购买力。(共77张PPT)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理解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2.通过图文、数据等资料,了解我国维系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3.通过资料,理解耕地保护对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知识点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知识点二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目
录
CONTENTS
///////
///////
课时精练
///////
1
2
4
知识点三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
3
知识点一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知能提升]
1.粮食安全
(1)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能够______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______食物。
(2)环节:粮食生产、______、流通、进出口。
及时
足够
储备
2.我国的粮食生产
(1)基本方针:“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__________”。
(2)主要粮食生产:______、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
(3)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与耕地的数量和______有关,还与耕地所在区域的热量、水和光照等资源的__________有关。
(4)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①人均耕地少,______耕地资源有限。
②耕地质量总体______,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③耕地空间分布不均,______资源配置不佳。
④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______波动大。
基本自给
水稻
质量
时空配置
后备
欠佳
水土
年际
3.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世界的9.5%
中、低产田比重大 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时空分布不均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减少
原因 表现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土壤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
土地退化 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等均不断增加
原因 表现
人为原因 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实施
浪费现象严重 闲置抛荒、占而不用
农业结构调整 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林果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
[拓展延伸] 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状况
地区 类型 分布状况与耕地质量
南方地区 水田为主 集中了全国约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但也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
北方地区 旱地为主 分布着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也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
西北地区 旱地 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绿洲
[情境] 耕地质量等级反映了由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土地质量差异。从优等地到低等地,土地生产能力从高到低。中等地和低等地一般称为中、低产田。
[情境探究]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耕地平均质量示意图
我国每个省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所占的比例不同。平均耕地等级最高为高等地,最低为低等地。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缺少数据。
[探究] (1)我国耕地分布有哪些特点?(区域认知)
提示 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
气候区,南方耕地质量较高。
(2)气候和地形是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综合
思维)
提示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配置较好,且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
(3)说明各自然环境因素对我国的耕地质量的影响。
(综合思维)
提示 ①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
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②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
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③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④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对点突破]
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69%,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06%,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读我国中部粮食生产区分区图(图甲)及各区域耕地面积及等级结构图(图乙),完成1~3题。
注:根据我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将我国耕地划分为1~15等,1等地质量最好,15等地质量最差。
C
1.右图中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区 B.黄淮海区
C.长江中下游区 D.四川盆地区
解析 读图乙可知,长江中下游区的优等地、高等地面积最大,且平均等别最高,因此耕地质量最优,C正确。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四川盆地区耕地质量不是最优,A、B、D错误。
B
2.图乙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主
要原因是( )
A.位置偏远,农业技术落后
B.地表崎岖,平地面积小
C.地表岩石裸露,无法耕作
D.人口少,土地资源开发力度小
解析 四川盆地四周多山地,平地面积小,而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因此两地区的耕地面积较
小。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人口密集,土地资源开发力度
较大。B正确,A、C、D错误。
C
3.图甲中有一区域的耕地质量最差,为提高该地区的
耕地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种植耐旱作物 B.全部施用农家肥
C.修建水平梯田 D.大规模更换表土
解析 结合图乙可知,图甲中耕地质量最差的区域是
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区由于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
盖率低,加上降水集中、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
提高该地区耕地质量较合理的措施是修建水平梯田,保
持水土,C正确,A、B、D错误。
B
(2023·江西宜春联考)下图示意我国耕地撂荒现象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地区 B.南方地区
C.平原地区 D.发达地区
解析 据图可知,图示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
方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撂荒面积相对较小,A错
误;耕地撂荒现象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小部分分布在平原地区,C错误;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撂荒现象较少,D错误。
A
5.造成我国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收益低 B.劳动力不足
C.耕作条件差 D.政策不完善
解析 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更多,从而导致田地无人
耕种,出现撂荒,因此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是农业
收益太低,A正确;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农业劳动力充足,B错误;耕作条件差只是个别现象,不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C错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农业补贴政策,但是依然出现大量耕地撂荒现象,因此政策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
D
6.针对耕地撂荒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解析 针对耕地撂荒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是鼓励农
地流转,即将家庭农田承包给个人或者公司,自己
外出务工,这样既获得了土地租金收入,也能通过务工赚钱,增加了收入来源,田地也不至于撂荒,D正确;加大开荒力度并不能使已有田地撂荒的现象得到解决,A错误;提高机械化水平不一定能提高农民收益,地处山区的田地不利于使用机械化,B错误;增加粮食进口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不能解决耕地撂荒现象,C错误。
知识点二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知能提升]
1.基本要求
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增加粮食________,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
总产量
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
(1)扩大______数量。
(2)提高__________产量
①增加人力、物质和______投入。
②提高耕地利用率、养分和______
资源保障能力。
③改善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
管理水平等。
耕地
单位面积
技术
水热
农田灌溉
农药
栽培技术
复种指数
机械化
3.保障粮食安全的调节手段
手段 主要目的 基本情况
跨区域调剂 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__________不均衡问题 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由“__________”(以大米为主)演变为“__________”( 以玉米为主)
国际 贸易 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________短缺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进口______;21世纪以来,主要是进口______
粮食 储备 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________、应对_____事件等 我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独具特色
空间配置
南粮北调
北粮南运
结构性
小麦
大豆
市场秩序
突发
[情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
是满足粮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我国耕地紧
张、农业生产成本高,有人建议我国维持粮食安全
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但如果直接从国际市场
大量进口粮食,一来可能会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即“大国效应”,导致“买得贵”;二来国际市场贸易量
有限,未必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导致“买不到”。
近些年,世界粮食储备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粮价大涨已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甚至损害了经济增长并危及政治安全。
[情境探究]
[探究] (1)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综合思维)
提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
度很低,甚至出现负值,即以净出口为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
(2)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做饲料的原材料。
在你的生活中,接触的大豆制品或者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有哪些?(区域认知)
提示 生活中,大豆制品有豆腐、腐竹、豆浆等;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有豆油、豆饼(用于饲料)等。
(3)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
为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 ①需要。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
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
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对点突破]
(2023·湖南郴州期末)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土壤类型丰富,山地丘陵面积高达92.5%,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2.90%,是贵州省农产品主要生产用地。右图示意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不同土壤类型中坡耕地分布。据此完成1~3题。
B
1.在花溪区各类土壤类型中,坡耕地占其比重
最大的是( )
A.黄壤 B.水稻土
C.石灰土 D.紫色土
解析 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在四种土地类型
中,坡耕地占比最大的是水稻土,黄壤的坡
耕地面积数量和水稻土持平,但是黄壤的土地面积更大,因此占比较小,故A错误,B正确;图中显示石灰土的坡耕地面积占比较小,紫色土中坡耕地占比极小,故C、D错误。
A
2.花溪区坡耕地分布最为集中成片的是( )
A.黄壤 B.水稻土
C.石灰土 D.紫色土
解析 根据题意,结合右图中信息可知,
花溪区坡耕地分布中,黄壤坡耕地的斑块平
均面积最大,其坡耕地破碎的程度最小,因
此黄壤最为集中成片,故A正确;水稻土坡
耕地斑块平均面积较黄壤小,且坡耕地破碎度较高,故B错误;石灰土坡耕地的斑块平均面积较黄壤稍低,且坡耕地破碎度与黄壤坡耕地破碎度基本一致,因此集中成片较黄壤小,故C错误;紫色土的坡耕地破碎程度最高,因此其分布集中成片程度最小,故D错误。
C
3.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贵州省应采取的措
施是( )
A.扩大坡耕地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兴修农田水利设施
D.增加经济作物比重
解析 贵州石灰岩广布,水易发生渗透,导致
耕地种植缺水,因此应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保
障农业用水,故C正确;坡耕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将破坏生态坏境,导致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故A错误;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地表崎岖不平,土地较为破碎,且多为坡耕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对保障粮食安全作用较小,故B错误;保障粮食安全,应保障粮食种植,增加经济作物比重不能保障粮食生产,故D错误。
(2023·河南信阳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输出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下表为1985年和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单位:亿吨)变化表。据此完成4~6题。
A
4.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
的粮食生产优势是( )
A.水热更充足 B.土壤更肥沃
C.耕地更广阔 D.耕作历史更悠久
解析 南方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比北
方地区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降水多,所以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水分条件好。因此可知,与北方粮食主产区相比,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是水热更充足,A正确。南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等,北方粮食主产区的土壤有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黄土等,土壤都比较肥沃,B错误。 北方地区平原面积更大,耕地更广阔,C错误。相比而言,北方地区的耕作历史更悠久,D错误。
B
5.近年来,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
加,是因为南方粮食主产区( )
①耕地面积减少 ②农业结构调整
③生态环境恶化 ④种植技术滞后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解析 南方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快,非农占用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①正确。南方地区地价较高,农业生产中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因此多发展非粮种植,导致粮食产量减少,②正确。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南运量增加与南方生态环境是否恶化关系不大,③错误。南方种植技术不滞后,④错误。 ①②正确,B正确,A、C、D错误。
C
6.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有( )
①粮食区域供求矛盾日趋缓和 ②区间交
通运输压力增加 ③北方水资源短缺程度
加剧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据表可知,目前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多于南方地区,南方人口多,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因此需要从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运送大量粮食,所以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会使区间交通运输压力增加,②正确。北方地区水资源比南方地区少,而粮食种植面积比南方地区大,这种情况会加剧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程度,③正确。这种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并不能使粮食区域供求矛盾得到缓和,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影响不大,①④错误。
知识点三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知能提升]
1.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战略 以我为主、立足______、确保产能、适度______、______支撑
目标 确保谷物基本______、口粮绝对安全
国内
进口
科技
自给
2.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人口规模
饮食结构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______能力。
生产
4.我国耕地保护政策
保障 粮食 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
②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 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
提高土地利用率 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单产 主要依靠增加人力、物力和技术投入,提高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改善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水平等
其他政策 粮食储备、跨区调剂、加大扶持力度、国际贸易
保障 粮食 质量 提高耕地质量 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残留;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力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情境] 我国盐碱地分布范围广,由于盐碱含量高,不利于一般农作物的生长。海水稻是耐盐碱的高产水稻,亩产量可达到 200~300 千克。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使用由淡水与海水混合的半咸水,也可用矿化度较高的水资源。目前,我国科学家探索在盐碱地种植高产的海水稻,在山东、湖北等省相继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推广海水稻种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境探究]
[探究] (1)查阅资料,说明我国盐碱地的空间分布
特点。(地理实践力)
提示 我国盐碱地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主要
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海滨地区。
(2)议一议,海水稻种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哪
些意义?(综合思维)
提示 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后备资源;增加粮食总产量,降低粮食进口依存度;产品绿色无公害且营养价值高,提高了粮食的品质。
C
[对点突破]
(2023·河北邢台联考)2022年11月,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 115亿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这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下图示意本次划拨资金的用项分配。据此完成1~2题。
1.中央财政部下发农业财政补贴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地方耕地 B.完善农业设施
C.保护粮食安全 D.维护生态安全
解析 结合材料,中央财政部下发农业财政补贴
主要是为了实施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即保护粮食安全,C正确;保护地方耕地、完善农业设施、维护生态安全都是实现粮食安全的一部分,不全面,A、B、D错误。
D
2.在转移支付资金中,346亿元农田建设补助
资金及145亿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的
设立体现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战略中的( )
A.藏粮于技,藏粮于仓 B.藏粮于地,藏粮于民
C.藏粮于仓,藏粮于民 D.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解析 农田建设补助资金与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体现了国家对耕地建设和农业技术、设备的重视,对应的是地和技,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D正确,A、B、C错误。
C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永久基本农田。2020年我国财政部已安排702.05亿元,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据此完成3~5题。
3.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
C.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D.提高土壤肥力,生产绿色农产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旱涝保收),保证粮食稳产,保障粮食安全,故C正确。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都不是主要目的,A、B、D错误。
D
4.依据我国气候特点,推测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处于优先
位置的是( )
A.田间道路交通建设 B.平整土地,集中成片
C.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D.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 高标准农田要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题目要求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雨热同期,同时也容易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影响农田高产稳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旱涝灾害。因此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首先要实现的是旱涝保收,也就是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减少旱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D正确;田间道路交通建设、平整土地、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需要进行的项目,但不是从气候背景下最优先考虑的因素,A、B、C错误。
A
5.下列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省市的是( )
A.河南 B.上海
C.陕西 D.贵州
解析 材料中提到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是“土地平整、
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而四个选项中,上海、陕西、贵州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只有拥有广阔平原的河南省能够达到这个要求,A正确,B、C、D错误。
课堂小结
素养达标
素养提升
D
【素养达标】
(2023·四川绵阳期末)在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时期,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肥瘦搭配”的分地制度应运而生,农户拥有多块大小不均且空间不相邻的地块。我国华北平原某地耕地零碎、分散,归属同一农户的多块耕地间隔较远,耕地细碎化严重,逐渐成为抑制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下图为该地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耕地细碎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起伏大 ②土地质量差异大
③河网密度大 ④人均耕地较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该地位于华北平原,地形起伏小,故①错误。华北平原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存在差异,冲积扇等地区土壤较为肥沃,适宜耕种,其余地区土质较差,导致耕地细碎化,②正确。华北平原地区河网密度较小,③错误。劳动力过多,耕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导致耕地细碎化,④正确。
C
2.耕地细碎化曾经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利于生产的( )
A.规模化 B.专业化
C.多元化 D.商品化
解析 耕地细碎化有利于农户在不同的地
块上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在自给自足时
期对提高家庭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C正确;耕地细碎化使得田块面积分散而且狭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A、B、D错误,故选C。
A
3.耕地细碎化整治后,当地( )
A.城镇化进程加快
B.土地面积减少
C.劳动力投入增加
D.农民收入降低
解析 耕地细碎化整治后,实施土地平整、土地流转等,会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A正确。实施土地平整、土地流转后,农民收入不会降低,土地面积不变,只是合并,由于规模扩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力投入减少,B、C、D错误。
B
右图为厦门中学生绘制的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湖北省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划分的依据是( )
A.人口 B.耕地 C.地形 D.水源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北省山区及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较小,粮食安全保障功能较低,而人口相对稀疏的平原地区,耕地面积较大,粮食安全等级高,因此,人口、地形不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的划分依据,耕地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的划分依据,故A、C错误,B正确;据图可知,汉江上游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中游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最高,下游地区(如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故水源不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的划分依据,故D错误。
C
5.武汉周边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是因为( )
A.自然灾害多发 B.气候复杂多样
C.城市建筑用地多 D.土壤相对贫瘠
解析 从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武汉周边自然灾害状况,故A错误;武汉周边地形平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单一,故B错误;武汉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大量耕地被建筑用地占用,可耕地面积占比小,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等级低,故C正确;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故D错误。
B
(2023·陕西咸阳期中)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我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几十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我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镇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解析 全球气候在近几十年间的变化并不足以引起农业
生产格局的转变,A错误。近几十年,长江三角洲和珠
江三角洲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蜕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业区,
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快,土地占用多,导致粮食生产减少,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承担起了粮食主产的重任,因此城镇化的地区差异是引起该转变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近几十年中国人口分布时空格局的变化不是造成农业生产格局转变的主要因素,C错误。近几十年南北土地生产力的差异变化不大,D错误。
A
7.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
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解析 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A对。高速铁路的建设主要满足客运需求,与成为商品粮基地无关,B错。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是作物种植范围北移的原因,C错。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影响产量,不是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成因,D错。
B
8.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解析 粮食为大宗货物,耐储存,“北粮南运”主要依
靠铁路运输,而两地之间运营里程长,运输周期长,
运营成本高,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原有的铁路运输已经不堪重负,铁路运输成为“北粮南运”最为棘手的问题,故B项正确;气候条件、生产水平对“北粮南运”的制约力小,故A项、C项均错误;南方对北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会加速“北粮南运”的进程,不会起到制约作用,故D项错误。
9.(2023·山东菏泽统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城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带,被
誉为“中国花椒之都”。市域内地貌类型多样,生
态环境脆弱。作为黄河沿岸重要的工业和旅游城
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市域内粮食种植面
积不断减小,属于粮食不安全级。右图示意韩城市
耕地空间分布。
(1)描述韩城市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答案 东南部的黄土台塬区和黄河沿岸平原区耕地
面积广,分布集中,且等级较高;西北部的山区和
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小,较为分散,且等级较低。
解析 根据图示及材料可知,东南部主要分布是黄
土台塬区、黄河沿岸平原区,整体耕地面积广,且
分布集中,东南部黄土台塬、黄河沿岸平原区耕地等级较高;西北部主要是山区和丘陵沟壑区,整体耕地面积小,且耕地较为分散,耕地等级较低。
(2)分析近年来韩城市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小的原因。
答案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占用耕地面积
较大;为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业,生态退耕政策使
耕地进一步减少;花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挤占了粮
食作物的种植空间。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化、城
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会占用较大
面积耕地,使得粮食种植面积不断缩减;其次为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业,促进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耕地进一步减少,且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韩城市被誉为“中国花椒之都”,花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会挤占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
(3)从保护耕地角度,列举韩城市为保障粮食安全应
采取的措施。
答案 加强管控,严禁对耕地,尤其是高质量耕地
的随意占用;对中低质量耕地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
设,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加强综合治理,
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保障粮食的安全,首先
需要保障耕地安全,因此需要加强管控,严禁对耕地,尤其是高质量耕地的随意占用,规划粮耕区,发展多种耕作方式;同时还需要对中低质量耕地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水平;进行综合治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防治水土流失。
B
我国食物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某科研团队对我国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蛋类、水果、奶类等7类食物浪费数据进行了调查统计(下图)。积极营造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及资源环境的建设带来极大的益处。据此完成10~11题。
【素养提升】
10.推测与水果、水产品相比,蔬菜浪费更严重的
原因是( )
A.保鲜期短 B.消费量大
C.易腐烂变质 D.价格相对高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蔬菜、水果和水产品是三者共同的特点,不是蔬菜独有的,排除A、C;蔬菜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量大,但是由于保鲜期短等原因,浪费现象严重,B正确;对比水果和水产品,蔬菜价格相对较低,排除D。
C
11.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节约粮食可以( )
A.增加粮食产量
B.降低粮食消费量
C.增加可食用粮食量
D.降低粮食储备数量
解析 节约粮食不会影响粮食产量,A错误;节约粮食只是减少了粮食浪费,不会降低粮食消费量,B错误;节约粮食可以减少粮食浪费,增加可食用粮食量,保障国家安全,C正确;节约粮食可增加粮食储备,D错误。
B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压舱石”。我国耕地资源紧缺,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作种植结构的“非粮化”。下图为河南省2020年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分布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三门峡市非粮化率高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地势起伏大 ②水热条件差 ③机械化程度低
④政策支持 ⑤种粮收益比较低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由图可知,三门峡市山地较多,不适宜发展种
植业,导致非粮化率较高,①正确;三门峡市位于季
风区,夏季水热条件好,适合种植粮食作物,②错误;三门峡市山地较多,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③正确;政策应支持粮食作物种植,使非粮化率较低,④错误;非粮食作物中的经济林、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均高于粮食作物,故导致非粮化率高,⑤正确。
C
13.为保障粮食安全,开封市降低非粮化率应采取的
措施有( )
①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②提倡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化
③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④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耕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由图可知,开封市非粮化率较高,降低非粮化率
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保证耕地质量,提高农民种粮积
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可提高农民种
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降低非粮化率,①正确;提倡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化,会导致粮食作物减少,使非粮化率上升,②错误;特色农业中除粮食生产外,还包括水果、花卉、蔬菜、经济林等,故发展特色农业会导致非粮化率上升,③错误;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耕地,有助于保护耕地,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降低非粮化率,④正确。
D
(2023·黑龙江大庆期末)“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经超过45%,作物单产显著提升。下图示意2016年和2020年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增长情况。据此完成14~16题。
14.下列地区中,四大主粮种植面积较均衡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大主粮分别为大
豆、玉米、小麦、水稻,东北平原作为我国重
要的商品粮基地,四大主粮种植面积均较大,种植面积相对均衡,D正确。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其水稻的种植比例更大,A、B错。华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冬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C错。
B
15.与其他三大主粮相比,2016~2020年大豆单产
增幅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大豆种植面积扩大
B.大豆单产起步较低
C.大豆进口总量较少
D.大豆抗病害能力强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其他三大主粮相比,大豆的单产起步较低(2016年只有119.8千克/亩),受政策以及技术因素的影响,至2020年大豆单产达132.4千克/亩,其单产增幅最大,B正确。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会导致其总产量增大,但是单产不一定增加,A错。大豆进口总量较少,可能使得国内大豆生产量增大,不一定导致单产增幅变大,C错。大豆的抗病害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单产,但大豆单产增幅较大关键在于其单产起步较低,单产增加的空间更广,排除D。
C
16.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下降
B.土地流转政策放宽
C.农业科学技术发展
D.农业复种指数提高
解析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差异不大,下降的可能性不大,A错。土地流转政策放宽可能会影响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影响产量,但并不一定导致粮食连年丰收,B错。受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优良品种培育增多,农业生产技术改善,有利于粮食连年丰收,C正确。农业复种指数与区域热量条件有关,一般变化不大,D错。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地区一直是我国粮食短缺地区之一,提高其粮食自给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的垦荒运动、70年代的商品粮基地建设、90年代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和青海东部农业综合开发及2000年黄河丘陵台地土地整治工程等,均是为了提高该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食物安全。到2020年该区域粮食缺口依然高达142.92万吨。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业生产类型分布状况。
(1)试分析2020年青藏地区粮食缺口依然较大的原因。
答案 农业县少,耕地面积小,产量低;海拔高,
气温低,熟制为一年一熟,产量小。
解析 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青藏地区以牧业县为主,农业县少,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青藏地区海拔高,积温低,热量不足,粮食为一年一熟,产量小。
(2)指出青藏地区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并分析两区
域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答案 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热量
条件好;人口多,劳动力较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解析 根据材料显示,青藏地区主要粮食产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青藏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热量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条件,但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成为了当地的优势条件;河谷地区靠近水源,农业灌溉水源充足;河谷地区热量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较充足。
(3)从供给角度,据图指出青藏地区粮食风险指数较高
的地区,并为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 风险较高的地区:青藏地区的中部、北部和西
北部牧业县以及半农半牧业县地区。建立完整的粮食
储备与交通物流体系,增大粮食存储量,适当进行垦
荒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显示,农业县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位于青藏地区南部和东北部。所以青藏地区粮食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青藏地区中部、北部和西北部牧业县以及半农半牧县地区。为解决该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可以提升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以及粮食流通和储存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土地性质,适度开垦来提高当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完善运输和物流仓储系统,提升粮食的流通能力,增大粮食存储量。
(4)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还是依靠外地调运,在学
界一直存在争论。说出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第一种观点:粮食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力争粮食自给
对青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种观点:青藏地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粮食自
给,发展畜牧业比种植业更有前景。
答案 第一种观点: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可以减少青藏地区对外界的粮食依赖,有利于青藏地区稳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种观点:畜牧产品在青藏高原居民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牧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的消费需求,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粮食购买力。
解析 第一种观点:青藏地区粮食以自给为主,可以
减少青藏地区对外界的粮食依赖,有利于青藏地区稳
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种观点:青藏地区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实现粮食自给,发展畜牧业比种植
业更有前景。畜牧产品在青藏高原居民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畜牧产品,不仅满足当地人的消费需求,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粮食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