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课件+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课件+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1 19:16:32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对环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保障环境安全的途径。
学习目标 1.利用图表,理解环境安全问题产生的本质,认识不同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 2.运用图表资料、实例分析,理解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了解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通过思维导图,建立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概念框架,形成环境安全风险与危机意识。
知识点一 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概念: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表现
从自然角度看 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从人类社会角度看 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含义: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2)类型
环境安全问题 产生原因 特点 影响
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 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环境重新回到安全状态。但是,有些事件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导致环境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
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 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这类环境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3.从环境安全到国家安全
4.我国主要环境安全问题
主要环境 安全问题 内容
国土安 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国土安全
水资源 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逐步发展到整体,由城镇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
生态安 全问题 人类的生命是适宜环境的产物,当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时,人类的健康也就相应受到影响,甚至难以生存。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生物物种 安全问题 人类是靠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不顾后果进行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庞大的生物群落因失去了适宜的环境而急剧消亡
[拓展延伸] 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系
环境安全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是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威胁最严重的部分。真正的环境安全问题是那些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实质性危险的环境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转化为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环境问题直接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从而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环境安全问题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互影响,从而加剧传统安全问题。
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探究]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区域认知)
提示 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 自然因素:深居温带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人为因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里的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人们还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虽然取得了暂时的经济效益,却造成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匮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读下面某区域环境安全临界值示意图,图中小球正处于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临界点上。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小球的含义最可能符合该区域的(  )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类环境 D.经济环境
答案 C
解析 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都是针对人类环境而言的,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构成人类环境,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图中小球的含义最可能符合该区域的人类环境,C正确。
2.小球位于图中现在的位置表明该区域(  )
A.环境问题较轻
B.环境问题较严重
C.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D.环境安全问题不可能出现
答案 B
解析 现在小球位于图中的临界位置,表明该区域环境问题较严重,但还没有形成突出的环境安全问题。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该区域很可能出现环境安全问题,B正确,A、C、D错误。
3.该区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会使图中小球(  )
A.向右滚动 B.位置不变
C.向左滚动 D.左右滚动
答案 C
解析 该区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将减轻环境问题的危害,因此,小球向左滚动,环境处于安全状态,C正确,A、B、D错误。
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某一个领域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对国家总体安全构成威胁。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  )
①政治安全 ②资源安全 ③军事安全 ④环境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属于非常规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C对。
5.下列关于环境安全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
B.环境安全问题只产生于本国,其他国家环境安全问题不会对该国产生影响
C.环境安全问题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
D.环境安全问题可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答案 B
解析 环境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来自其他国家和全球的环境安全问题均可能对该国产生影响,B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1.环境安全的地位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2)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3.影响环境安全风险大小的因素
(1)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2)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敏感程度及抵抗能力。
4.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两个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做法
降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 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
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避免其恶化为环境安全问题
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降低其伤害程度
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 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
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
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拓展延伸] 雾霾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
形成 原因 我国冬季降水少,空气中灰尘多
逆温与静风天气的出现
冬季寒冷,燃煤取暖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烟尘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大量排放
建筑工地遍地开花,建筑扬尘增加
污染控制力度不够
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害,诱发呼吸道疾病等
有雾霾时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
雾霾对交通、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生活
措施 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执法力度
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建设节能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
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倡导市民低碳生活
[情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当今世界各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如下图所示。
[探究] (1)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环境安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区域认知)
提示 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影响全球气候等。
(2)举例说明如何应对上述一些可能危及全球的环境安全问题。(人地协调观)
提示 以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为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开展国际合作,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第一类人类致癌物之一,地层中的砷容易溶解到地下水里,导致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下图是中国水体砷污染风险地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体砷污染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严重
B.新疆受水体砷污染影响的人口最多
C.水体砷污染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
D.水体砷污染是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答案 A
解析 据图可看出,我国水体砷污染地区分布不均匀,北方地区污染程度高于南方地区,A正确;其中新疆污染面积最大,但新疆人口密度低,受水体砷污染影响的人口不一定最多,B错误;水体砷污染并不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C错误;水体砷污染是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D错误。
2.下列降低水体砷污染安全风险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跨流域调水
B.使用水库、湖泊蓄水
C.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
D.对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处理
答案 C
解析 措施主要从材料“地层中的砷容易溶解到地下水里,导致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有针对性地考虑。既然主要污染浅层地下水,就要尽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北方地区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可以从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角度考虑,A、B合理,但不合题意;不宜跨流域调水地区,可以考虑开采深层地下水,但不能过度开采地下水,C不合理,符合题目要求;水体砷污染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所以需要对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处理,D合理,不合题意。
读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M地成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废气排放量大
B.沿江工业发展较快,废水排放量大
C.灌溉方式落后,大水漫灌抬升地下水水位
D.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
答案 D
解析 读图,从某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判断,M地属于我国南方山区,河流中、上游地区,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是形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D对。山区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A、B错。图示M地位于湿润区,不合理灌溉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半湿润区,C错。
4.N生态工程建设对下列问题改善作用较明显的是(  )
A.珠江流域水污染 B.珠三角酸雨危害
C.洞庭湖湿地萎缩 D.长三角海水入侵
答案 C
解析 N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挟带泥沙减少,在湖泊中的沉积作用减弱,可以减少洞庭湖湿地萎缩,C对。植被覆盖率提高,对水污染作用不明显,A错。对改善酸雨危害作用不大,B错。对长三角海水入侵影响不明显,D错。
课时精练
【素养达标】
不同环境安全问题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下图示意突发性环境问题演化。据此完成1~2题。
1.不具备突发性特征的环境安全问题是(  )
A.土壤污染导致的粮食中重金属超标
B.核泄漏
C.超高浓度的污染物排放
D.危险化学品泄漏
答案 A
解析 土壤中重金属来自工业生产、地质变动或重大工程建设,再通过农作物吸收、积累,才会导致粮食中重金属超过食用安全标准,是不断累积、逐步加剧的过程,不具备突发性。故选A。
2.反复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
A.扩大了环境安全范围
B.提高环境安全临界点
C.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范围
D.缩短了消除环境安全问题时间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环境安全临界点以下为安全范围,一次次重复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将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临界点、延长消除环境安全问题的时间。故C项正确。
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水质量(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支撑能力。当水质量承载力大于1时,说明水质量承载状况超出水质量最大承载能力,水质量趋向变差。河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与水质量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下图为“2006~2009年赣江流域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总氮 ②总磷 ③径流量 ④化学需氧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一是径流量的多少,一般径流量越大,流域水质越好;二是河水中总氮、总磷等化学元素的多少,总氮、总磷含量越大,水质越差。图中总氮承载力明显过大,严重影响水质;综合考虑,径流量和总氮是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4.提高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途径有(  )
①压缩资源型产业规模 ②推广“处方”农业 ③加强污水防治力度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知总氮是影响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推广“处方”农业,可以减少氮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农业污水的排放;加强污水防治力度,也能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质。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下图为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轨迹。据此完成5~6题。
5.与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工业发达
B.相互经济联系紧密,物流运输多
C.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D.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治污能力有限
答案 D
解析 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城市较多,工农业发达,经济相互联系紧密等,这些活动中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乱排污染物,危险物品运输过程中保护措施差,以及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A、B有关,不合题意。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导致突发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随之扩散,C与其有关,不合题意。我国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中西部地区更强,科技水平更高,治污能力更强,D与该现象原因无关,D符合题意。
6.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最快的时期是(  )
A.1995~1998年 B.1998~2001年
C.2004~2007年 D.2007~2012年
答案 C
解析 读图中1995~2012年的变化中,重心转移速度最快的时段为线段最长的2004~2007年,C正确,A、B、D错误。
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据此完成第7题。
7.下列现象中,能够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有(  )
①生态移民 ②物种减少或灭绝 ③全球气候变化 ④新能源的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物种减少或绝灭、全球气候变化等,②③正确;生态移民、新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环境安全,①④错误。故选B。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镍、铁、锰、锌等。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出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下图示意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过程。
(1)据图描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过程。
(2)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 (1)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导致环境安全风险程度不断提高,一旦环境安全风险程度超过环境安全临界点,就会形成环境安全问题。
(2)形成过程缓慢,长期累积形成;形成后影响严重且长期存在;形成后难以治理。
(3)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分解,易于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导致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难以治理。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环境安全问题产生有临界点,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导致环境安全风险程度不断提高,如果一旦环境安全风险程度超过环境安全临界点,就会形成环境安全问题。第(2)题,据“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出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分析,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经过多个环节最后进入人体,因此形成过程缓慢,是长期累积形成的问题;形成后影响严重且长期存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有害物质清除慢,形成后难以治理。第(3)题,“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镍、铁、锰、锌等”“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治理周期长;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造成污染,一旦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会导致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难以治理。
【素养提升】
(2023·山东东营联考)水龄是指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体现水体的更新速度。2003年后,三峡工程蓄水对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鄱阳湖水面比降、湖口水龄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水环境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9~11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956~ 2002年 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 2016年 10.3 11.2 9.6 8.9 10.5 13.5 22.6 31.5 27.1 25.8 14.1 10.6 16.36
9.2003年以后,湖口水龄减小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9、10、11月数字下降幅度最大,湖口水龄减小最为明显,故选C。
10.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易出现的季节是(  )
A.秋冬季 B.冬春季
C.春夏季 D.夏秋季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整体而言,夏秋季水龄数值偏大,表明水体更新速度用时相对较长,营养元素更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最易出现,故选D。
11.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变化的原因是湖口(  )
A.河床变深,水位降低
B.河床变深,水位升高
C.河床变浅,水位降低
D.河床变浅,水位升高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平均数值下降,表明水体更新速度变快。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段来沙量减少,湖口河段泥沙沉积减少,河床变深。同时,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下游河段水位下降,使得湖口河段水位与鄱阳湖湖面落差增大,水体更新能力增强,水龄减小,故选A。
(2023·浙江金华期中)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冬季最有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尘暴 B.水污染
C.酸雨 D.雾霾
答案 D
解析 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该城市西北部为山地,阻挡西北风,背风坡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易形成雾霾,D正确。背风坡风力较小,不易形成沙尘暴,A错误;水污染和季节无关,B错误;该地冬季降水少,不易形成酸雨,C错误。
13.该城市冬季上述环境问题比周边城市较严重,其原因可能是(  )
A.降水丰富,水汽充足
B.风力较小,大气稳定
C.城市绿地面积大
D.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 B
解析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西北部为山地,阻挡冬季风,使得该地风力较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雾霾问题比周边城市严重,B正确。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A错误;城市绿地面积大会导致雾霾减轻,C错误;废水排放量与雾霾形成无关,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湖综合整治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推测该地区位于(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答案 C
解析 读图耕作区有水稻、油菜,可知该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B、D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也是油菜的主产区,C正确。
15.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洪涝灾害 B.降低河流含沙量
C.栽培水生植物 D.阻滞并净化污水
答案 D
解析 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中的水生生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D正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可以减轻洪涝灾害、降低河流含沙量,普通沟渠也可以有这些作用,故这不是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的主要目的,A、B错误。若以栽培水生植物为主要目的,不需要非得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C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示意,右图为该国家公园年降水量分布(单位:mm)和植被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 下表为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单位:10 000 m2)。
年份 林地 草地 水体 建设用地 荒漠
2000年 16 395 7 005 636 754 943 472 4 540 597
2020年 14 555 7 504 143 880 043 560 3 918 530
(1)③植被名称为________,并从地形角度说明原因。
(2)与2000年相比,说出2020年该国家公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点,推测变化原因。
(3)简析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我国资源、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
答案 (1)高寒草甸 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因此属于湿润地区,适合草甸的生长。
(2)草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荒漠面积大幅度减少。国家公园的建立,退耕还草、治理荒漠化。
(3)草地面积扩大、荒漠面积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水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减少,有利于改善水质、增加水量,保护我国的水土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该地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降水量为500 mm的植被类型为高寒灌丛、草甸带,而③在高寒灌丛、草甸带之上,故③应为高寒草甸。原因是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属于湿润地区,适合草甸的生长因而形成高寒草甸带。第(2)题,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草地由2000年的7 005 636万m2增加到2020年的7 504 143万m2,草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荒漠由2000年的4 540 597万m2减少到2020年的3 918 530 m2,荒漠面积大幅度减少。其原因为:国家公园的建立,生态环境的好转;国家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大力治理土地荒漠化。第(3)题,草地面积扩大、荒漠面积减少,使三江源地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水体面积得到扩大,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水质、增加水量,可以有效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另外,增加了该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更加稳定。(共60张PPT)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对环境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保障环境安全的途径。
学习目标 1.利用图表,理解环境安全问题产生的本质,认识不同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
2.运用图表资料、实例分析,理解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了解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通过思维导图,建立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概念框架,形成环境安全风险与危机意识。
知识点一 环境安全问题
知识点二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CONTENTS
///////
///////
课时精练
///////
1
2
3
知识点一 环境安全问题
[知能提升]
1.环境安全
(1)概念:又称__________,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________的范围之内。
(2)表现
生态安全
可承受
从自然角度看 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______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从人类社会角度看 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__________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______,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良好
危害程度
代价
2.环境安全问题
(1)含义: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________不同,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临界值
(2)类型
环境安 全问题 产生原因 特点 影响
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____________、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 能够在________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环境重新回到安全状态。但是,有些事件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__________,导致环境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
危险化学品泄漏
短时间
彻底消除
环境安全问题 产生原因 特点 影响
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__________逐步加剧导致 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______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这类环境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会__________
生态退化
累积
长期存在
3.从环境安全到国家安全
4.我国主要环境安全问题
主要环境 安全问题 内容
国土安 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酸化、盐渍化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影响了国土安全
主要环境 安全问题 内容
水资源 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逐步发展到整体,由城镇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
生态安 全问题 人类的生命是适宜环境的产物,当环境质量发生不良变化时,人类的健康也就相应受到影响,甚至难以生存。目前向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主要环境 安全问题 内容
生物物种 安全问题 人类是靠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而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不顾后果进行掠夺式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庞大的生物群落因失去了适宜的环境而急剧消亡
[拓展延伸] 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系
环境安全问题是环境问题的一部分,是其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威胁最严重的部分。真正的环境安全问题是那些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实质性危险的环境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转化为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环境问题直接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从而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环境安全问题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互影响,从而加剧传统安全问题。
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探究] (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区域认知)
提示 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情境探究]
(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 自然因素:深居温带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人为因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里的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人们还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虽然取得了暂时的经济效益,却造成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匮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
C
[对点突破]
读下面某区域环境安全临界值示意图,图中小球正处于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临界点上。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小球的含义最可能符合该区域的(  )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类环境 D.经济环境
解析 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都是针对人类环境而言的,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构成人类环境,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图中小球的含义最可能符合该区域的人类环境,C正确。
B
2.小球位于图中现在的位置表明该区域(  )
A.环境问题较轻
B.环境问题较严重
C.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D.环境安全问题不可能出现
解析 现在小球位于图中的临界位置,表明该区域环境问题较严重,但还没有形成突出的环境安全问题。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该区域很可能出现环境安全问题,B正确,A、C、D错误。
C
3.该区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会使图中
小球(  )
A.向右滚动 B.位置不变
C.向左滚动 D.左右滚动
解析 该区域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增加植被覆盖率,将减轻环境问题的危害,因此,小球向左滚动,环境处于安全状态,C正确,A、B、D错误。
C
在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中,某一个领域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对国家总体安全构成威胁。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是(  )
①政治安全 ②资源安全 ③军事安全 ④环境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属于非常规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C对。
B
5.下列关于环境安全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
B.环境安全问题只产生于本国,其他国家环境安全问题不会对该国产生影响
C.环境安全问题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
D.环境安全问题可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解析 环境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来自其他国家和全球的环境安全问题均可能对该国产生影响,B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知能提升]
1.环境安全的地位
自然环境
能力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__________影响国家安全。
(2)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______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服务功能
军事
3.影响环境安全风险大小的因素
(1)环境问题的______程度。
(2)人类及自然环境本身对环境问题损害或威胁的______程度及抵抗能力。
严重
敏感
4.应对环境安全问题、降低环境安全风险的两个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做法
降低环境问题严重程度 尽最大可能从源头上防控环境问题的发生
及时发现和治理环境问题,避免其恶化为环境安全问题
积极应对已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降低其伤害程度
减少人类社会受损害的可能性 避免在环境高危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
提升人类社会对环境风险的承受水平
增强人类社会对环境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善后处理能力
[拓展延伸] 雾霾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
形成 原因 我国冬季降水少,空气中灰尘多
逆温与静风天气的出现
冬季寒冷,燃煤取暖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烟尘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大量排放
建筑工地遍地开花,建筑扬尘增加
污染控制力度不够
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害,诱发呼吸道疾病等
有雾霾时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
雾霾对交通、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生活
措施 治理排污企业,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执法力度
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
建设节能建筑,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
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倡导市民低碳生活
[情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当今世界各地面临的环境问题如下图所示。
[情境探究]
[探究] (1)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环境
安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区域认知)
提示 如: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
海低地和国家;南美洲和非洲森林遭到大规模
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影响全球气候等。
(2)举例说明如何应对上述一些可能危及全球的环境安全问题。(人地协调观)
提示 以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为例: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开展国际合作,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A
[对点突破]
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第一类人类致癌物之一,地层中的砷容易溶解到地下水里,导致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下图是中国水体砷污染风险地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体砷污染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严重
B.新疆受水体砷污染影响的人口最多
C.水体砷污染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
D.水体砷污染是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解析 据图可看出,我国水体砷污染地区分布不均匀,
北方地区污染程度高于南方地区,A正确;其中新疆污染面积最大,但新疆人口密度低,受水体砷污染影响的人口不一定最多,B错误;水体砷污染并不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C错误;水体砷污染是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D错误。
C
2.下列降低水体砷污染安全风险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跨流域调水
B.使用水库、湖泊蓄水
C.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
D.对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处理
解析 措施主要从材料“地层中的砷容易溶解到地下水
里,导致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有针对性地考虑。既然
主要污染浅层地下水,就要尽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北方地区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可以从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角度考虑,A、B合理,但不合题意;不宜跨流域调水地区,可以考虑开采深层地下水,但不能过度开采地下水,C不合理,符合题目要求;水体砷污染导致浅层地下水污染,所以需要对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处理,D合理,不合题意。
D
读我国南方地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M地成为某环境问题重点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废气排放量大
B.沿江工业发展较快,废水排放量大
C.灌溉方式落后,大水漫灌抬升地下水水位
D.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
解析 读图,从某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判断,M地属于我国南方山区,河流中、上游地区,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荒,破坏植被,是形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D对。山区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A、B错。图示M地位于湿润区,不合理灌溉主要出现在半干旱、半湿润区,C错。
C
4.N生态工程建设对下列问题改善作用较明显的是
(  )
A.珠江流域水污染
B.珠三角酸雨危害
C.洞庭湖湿地萎缩
D.长三角海水入侵
解析 N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挟带泥沙减少,在湖泊中的沉积作用减弱,可以减少洞庭湖湿地萎缩,C对。植被覆盖率提高,对水污染作用不明显,A错。对改善酸雨危害作用不大,B错。对长三角海水入侵影响不明显,D错。
课堂小结
素养达标
素养提升
A
【素养达标】
不同环境安全问题发展演变过程不同。下图示意突发性环境问题演化。据此完成1~2题。
1.不具备突发性特征的环境安全问题是(  )
A.土壤污染导致的粮食中重金属超标
B.核泄漏
C.超高浓度的污染物排放
D.危险化学品泄漏
解析 土壤中重金属来自工业生产、地质变动或重大工程建设,再通过农作物吸收、积累,才会导致粮食中重金属超过食用安全标准,是不断累积、逐步加剧的过程,不具备突发性。故选A。
C
2.反复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
A.扩大了环境安全范围
B.提高环境安全临界点
C.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范围
D.缩短了消除环境安全问题时间
解析 据图可知,环境安全临界点以下为安全范围,一次次重复出现的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将更容易突破环境安全临界点、延长消除环境安全问题的时间。故C项正确。
C
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水质量(水资源)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支撑能力。当水质量承载力大于1时,说明水质量承载状况超出水质量最大承载能力,水质量趋向变差。河水中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与水质量承载力有密切的关系。下图为“2006~2009年赣江流域水质量(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总氮 ②总磷 ③径流量 ④化学需氧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一是径流量的多少,一般径流量越大,流域水质越好;二是河水中总氮、总磷等化学元素的多少,总氮、总磷含量越大,水质越差。图中总氮承载力明显过大,严重影响水质;综合考虑,径流量和总氮是影响赣江流域水质量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D
4.提高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途径有(  )
①压缩资源型产业规模 ②推广“处方”农业
③加强污水防治力度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从图中可知总氮是影响赣江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推广“处方”农业,可以减少氮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农业污水的排放;加强污水防治力度,也能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质。
D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我国主要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下图为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轨迹。据此完成5~6题。
5.与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
的东南方向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工业发达
B.相互经济联系紧密,物流运输多
C.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D.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治污能力有限
解析 我国东南部地区人口、城市较多,工农业发达,经济相互联系紧密等,这些活动中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乱排污染物,危险物品运输过程中保护措施差,以及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A、B有关,不合题意。
河湖众多,台风、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导致突发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随之扩散,C与其有关,不合题意。我国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经济更为发达,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中西部地区更强,科技水平更高,治污能力更强,D与该现象原因无关,D符合题意。
C
6.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重心转移最快的时期是(  )
A.1995~1998年 B.1998~2001年
C.2004~2007年 D.2007~2012年
解析 读图中1995~2012年的变化中,重心转移速度
最快的时段为线段最长的2004~2007年,C正确,A、
B、D错误。
B
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这类环境安全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据此完成第7题。
7.下列现象中,能够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有(  )
①生态移民 ②物种减少或灭绝 ③全球气候变化 ④新能源的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产生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物种减少或绝灭、全球气候变化等,②③正确;生态移民、新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环境安全,①④错误。故选B。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镍、铁、锰、锌等。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出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下图示意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过程。
(1)据图描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形成过程。
答案 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导致环境安全风险程度
不断提高,一旦环境安全风险程度超过环境安全临
界点,就会形成环境安全问题。
解析 据图可知,环境安全问题产生有临界点,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导致环境安全风险程度不断提高,如果一旦环境安全风险程度超过环境安全临界点,就会形成环境安全问题。
(2)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形成过程缓慢,长期累积形成;形成后影响
严重且长期存在;形成后难以治理。
解析 据“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
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出现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分析,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经过多个环节最后进入人体,因此形成过程缓慢,是长期累积形成的问题;形成后影响严重且长期存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有害物质清除慢,形成后难以治理。
(3)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说明累积性环境安全问
题难以治理的原因。
答案 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分解,易于积累,这
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断
加重,最终导致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
标准,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导致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富
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
的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难以治理。
解析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铜、铬、镍、铁、锰、锌等”“由于重金属不能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这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治理周期长;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造成污染,一旦人们食用这些农产品,会导致污染物进入人体内富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见,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隐蔽性,难以治理。
(2023·山东东营联考)水龄是指颗粒物从入口传输到指定点的时间,可体现水体的更新速度。2003年后,三峡工程蓄水对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鄱阳湖水面比降、湖口水龄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水环境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9~11题。
【素养提升】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956~ 2002年 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 2016年 10.3 11.2 9.6 8.9 10.5 13.5 22.6 31.5 27.1 25.8 14.1 10.6 16.36
C
9.2003年以后,湖口水龄减小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9、10、11月数字下降幅度最大,湖口水龄减小最为明显,故选C。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956~ 2002年 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 2016年 10.3 11.2 9.6 8.9 10.5 13.5 22.6 31.5 27.1 25.8 14.1 10.6 16.36
D
10.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易出现的季节是(  )
A.秋冬季 B.冬春季 C.春夏季 D.夏秋季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整体而言,夏秋季水龄数值偏大,表明水体更新速度用时相对较长,营养元素更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最易出现,故选D。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956~ 2002年 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 2016年 10.3 11.2 9.6 8.9 10.5 13.5 22.6 31.5 27.1 25.8 14.1 10.6 16.36
A
11.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变化的原因是湖口(  )
A.河床变深,水位降低 B.河床变深,水位升高
C.河床变浅,水位降低 D.河床变浅,水位升高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三峡工程蓄水后,湖口水龄平均数值下降,表明水体更新速度变快。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段来沙量减少,湖口河段泥沙沉积减少,河床变深。同时,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下游河段水位下降,使得湖口河段水位与鄱阳湖湖面落差增大,水体更新能力增强,水龄减小,故选A。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1956~ 2002年 12.9 12.1 11.6 11.3 12.9 15.7 22.7 36.5 39.2 39.5 25.5 13.9 21.21
2003~ 2016年 10.3 11.2 9.6 8.9 10.5 13.5 22.6 31.5 27.1 25.8 14.1 10.6 16.36
D
(2023·浙江金华期中)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城市冬季最有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沙尘暴 B.水污染
C.酸雨 D.雾霾
解析 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该城市西北部为山地,阻挡西北风,背风坡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易形成雾霾,D正确。背风坡风力较小,不易形成沙尘暴,A错误;水污染和季节无关,B错误;该地冬季降水少,不易形成酸雨,C错误。
B
13.该城市冬季上述环境问题比周边城市较严重,其
原因可能是(  )
A.降水丰富,水汽充足 B.风力较小,大气稳定
C.城市绿地面积大 D.废水排放量大
解析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西北部为山地,阻挡冬季风,使得该地风力较小,大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冬季雾霾问题比周边城市严重,B正确。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A错误;城市绿地面积大会导致雾霾减轻,C错误;废水排放量与雾霾形成无关,D错误。
C
下图为我国某地河湖综合整治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推测该地区位于(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解析 读图耕作区有水稻、油菜,可知该地区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B、D错误。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也是油菜的主产区,C正确。
D
15.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的
主要目的是(  )
A.减轻洪涝灾害
B.降低河流含沙量
C.栽培水生植物
D.阻滞并净化污水
解析 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中的水生生物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D正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可以减轻洪涝灾害、降低河流含沙量,普通沟渠也可以有这些作用,故这不是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的主要目的,A、B错误。若以栽培水生植物为主要目的,不需要非得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水岸,C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示意图,右图为该国家公园年降水量分布(单位:mm)和植被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 下表为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单位:10 000 m2)。
年份 林地 草地 水体 建设用地 荒漠
2000年 16 395 7 005 636 754 943 472 4 540 597
2020年 14 555 7 504 143 880 043 560 3 918 530
(1)③植被名称为________,并从地形角度说明
原因。
答案 高寒草甸 因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
量小,因此属于湿润地区,适合草甸的生长。
解析 据图可知,降水量为500 mm的植被类型为高寒灌丛、草甸带,而③在高寒灌丛、草甸带之上,故③应为高寒草甸。原因是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属于湿润地区,适合草甸的生长因而形成高寒草甸带。
(2)与2000年相比,说出2020年该国家公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点,推测变化原因。
答案 草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荒漠面积大幅度减少。国家公园的建立,退耕还草、治理荒漠化。
解析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草地由2000年的7 005 636万m2增加到2020年的
7 504 143万m2,草地面积大幅度增长;荒漠由2000年的4 540 597万m2减少到2020年的3 918 530 m2,荒漠面积大幅度减少。其原因为:国家公园的建立,生态环境的好转;国家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大力治理土地荒漠化。
年份 林地 草地 水体 建设用地 荒漠
2000年 16 395 7 005 636 754 943 472 4 540 597
2020年 14 555 7 504 143 880 043 560 3 918 530
(3)简析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我
国资源、生态安全的促进作用。
答案 草地面积扩大、荒漠面积减少,涵养
水源的能力增加,水体面积扩大,水土流失
减少,有利于改善水质、增加水量,保护我
国的水土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该地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 草地面积扩大、荒漠面积减少,使三江源地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水体面积得到扩大,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水质、增加水量,可以有效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另外,增加了该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环境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