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表格式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表格式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1 23:4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课程标准 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课标分析:本课的重点在于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带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普及和城市化等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
教学内容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本课位于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化》中的第2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前一课对于世界产生的影响,有因果关系。 本课由“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三个子目构成,第一、二子目“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第三子目“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剧”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首先,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化,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紧密,所出现的问题更是感同身受。其次,初三的学生,已经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即将面临学业水平测试,对于学生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所以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解读史料额能力,所以本课通过大量图表分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层次,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图表文字等多种史料,分析并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的影响,了解工业化国家出现了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变化,强化从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2)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辩证得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评价任务 (1)结合课本,解读图表,指出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及原因,完成作业检测1,来检测学习目标1的学习情况。 (2)从利弊两个层面,尝试制作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示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辩证看待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来检测学习目标2的学习情况。
6.学习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教师活动1 设问: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既感受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工业化国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活动1 结合现实经验,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贴近学生的现实问题导入,生动且便于理解,为之后科技是把双刃剑做好铺垫。环节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教师活动2 PPT展示四组图表,根据图表信息分析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谢谢变化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2 1.结合课本,分析图表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图片反映了哪些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 问题2:这些变迁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问题3:上述变化可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根据图表信息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教师活动3 1.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材料二: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从上世纪初至今,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 材料三: 2.PPT展示问题“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要求学生绘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框架图(辩证),便于学生记忆; (框架图参考示例如下): 学生活动3 1.联系实际,思考工业化国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2.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框架图 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化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问题2:结合实际,你还有什么补充?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材料分析工业化国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绘制通过表格来归纳近代科学文化成就,进一步强化本课的主体内容,有效科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环节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启示教师活动4 1.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一: 材料二: 巴黎景象 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 高楼沐浴在雾海, 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波德莱尔 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 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 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沃尔特·惠特曼 2.教师总结升华: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国”战略。 ②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学生活动4 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究结合前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根据材料分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问题1:通过材料一时空对比,结合中国近代史,你如何认识工业化? 问题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工业化是什么态度? 问题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工业化?活动意图说明:根据材料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训练学生综合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7.板书设计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积极影响 1.人口增长 2,大众教育普及 3.城市化 二、消极影响 1.环境污染 2.贫富分化加剧 三、启示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是把双刃剑;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社会进步 B.社会矛盾 C.社会变化 D.政治制度
2. 凡是有煤炭的地方, 就能新建工厂,工厂还可以建在人口密集的地带,以便招募工人和销售产品。1841年,英国就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占20%,从事工业的占43%.1851年, 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2% ,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可见改良蒸汽机的作用不包括( )
A.促进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 B、导致大城市出现
C、提高工业人口比重 D、推动农业的发展
3.图3是英国约哈 莱齐的漫画。科学家法拉第递给:“泰晤士河老爹”一张白纸,用来检测河水的不透明度。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
A.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 B.城市化带来出行拥堵
C.现代化加剧温室效应 D.全球化导致贫富分化
4.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到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材料强调了工业革命(  )
A.引发了城市化 B.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C.带动了财富的增加 D.加剧了贫富分化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