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极地地区(第2课时)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5 极地地区(第2课时)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图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2 00: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地丰富的资源。
2.了解极地科考的重要性和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发展。
3.了解极地地区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取得的成就。
2.掌握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站的位置。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的壮举,引导学生阅读,初步感受极地极端的自然环境和科考队的大无畏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极地考察的意义,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理解极地探险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极地有哪些资源?
三、极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生物资源
多媒体展示“海豹”和“磷虾”,要求学生回顾上一节课说说极地有哪些生物资源。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南极磷虾的资源丰富,估计有若干亿吨。被誉为“世界未来的食品库”。
2.淡水资源
多媒体展示“极地的淡水资源”,要求学生阅读饼状图,感受南极丰富的淡水资源。
教师:南极地区淡水资源丰富,地球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淡水资源以固体形式储存在南极地区。南极的淡水资源为缓和各国解决用水紧张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3.矿产资源
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北极和南极地区有什么资源。
学生: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南极地区煤、铁等资源丰富。
教师:常年被冰雪覆盖下的北极地区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来看,煤、铁和石油的储量为世界第一,其它的矿产资源还正在勘测过程中。
要求学生思考:南极为什么会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并提示学生结合上学期学过大陆漂移论进行思考。
教师:泛大陆时期,南极大陆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有大量的森林,后随大陆漂移至此,森林死亡埋藏地底形成煤炭。
总结:地球沧海桑田变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天然的实验室
多媒体展示“极地环境”,讲授: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基本上保持着人类发现以前的原始面貌,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和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了解冰芯的研究意义。
学生:进行阅读。
小结:极地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还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科研资源),极地资源如此丰富人们是如何对极地地区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呢?
四、极地科考与环境保护
1.北极科学考察
多媒体展示“雪龙号”,并介绍我国五次北极考察的时间和主要研究课题。
学生:阅读感受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
教师:中国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深远。因此研究北极地区对我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还在北极附近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2.北极科学考察站
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并要求学生找出黄河站并说出它的地理位置。
学生:黄河站位于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教师:除了北极地区的科考以外,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备受重视。
3.南极科学考察
多媒体展示“多国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并讲授南极大陆未来的开发利用,已经为世界各国关注,各国政府耗资巨大地支持南极探险和考察,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跻身南极,为未来着眼。
教师:南极科学考察如此重要,我们国家在南极考察的情况如何?
4.南极科学考察站
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并要求学生读图找出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并说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学生:完成要求。
教师:2009年昆仑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5.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个南极科考站的位置和建立时间,重点介绍泰山站。(泰山站为南极新考察站,教材未更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源,并了解泰山站这一南极考察站建筑的独特之处。
思考活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时间,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为什么我国的北极考察都安排在7-9月?
学生:因为此时是北半球夏季。
教师:极地地区寒冷且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夏季去极地进行科学考察比较有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南极最佳科学考察时间是什么时候?
学生:12月到次年1、2月,也就是南半球夏季。
总结: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
1.开发极地地区的资源,用以面对资源紧张局面。
2. 是天然实验室,通过冰芯了解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环境。
3. 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6.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
多媒体展示“煤炭污染”,介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导致北极地区出现环境污染。
多媒体展示“极地石油泄露”,介绍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也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多媒体展示“日本捕杀鲸鱼”,介绍由于人类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猎杀。
多媒体展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介绍人类大量使用含有氟利昂的冰箱和空调,使得含氮废气的大量排出导致臭氧层空洞,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
多媒体展示“北极熊在冰原上”,介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动,约有三分之二的北极熊可能会由于栖息地的日益萎缩,在未来五十年消失。
过渡:极地地区面临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7.保护极地地区
多媒体展示“南极条约纪念邮票”,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适当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可做什么保护极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观念。
总结:极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这一方净土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课堂总结】
【当堂练习】
1.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两极地区的共同特征是( )
A.均泛指极圈以内的地区 B.均没有长住居民
C.淡水资源缺乏 D.酷寒、干燥、烈风
答案:A
解析:两极地区均泛指极圈以内的地区,故A叙述正确;北极地区有定居人口,如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地区没有定居人口,故B叙述错误;南极地区虽被称为“白色荒漠”,但淡水资源丰富,该地区有大量的冰川,故C叙述错误;酷寒、干燥、烈风是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故D叙述错误.
2.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一目了然的资源是( )
A.煤炭资源 B.固体淡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铁矿资源
答案:B
解析:南极地区资源丰富,最一目了然是淡水资源,它们作为固态水覆盖在广大的南极地区。
3.我国科学家要到南极去考察,你认为最佳时间是( )
A.每年6月到9月 B.每年12月到次年2月
C.每年3月到11月 D.每年4月到6月
答案:B
解析:南极最佳考察时间应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此时南极较为温暖,白天时间长。
4. 下面几个科学考察站中,看不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 )
A.中山站 B.泰山站
C.长城站 D.昆仑站
答案:C
解析:这几个科学考察站中,只有长城站在极圈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