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描述某个大洲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点的一般方法。
结合相关数据资料归纳总结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了解亚洲的河流特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亚洲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从地形、河流等要素去分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第四页“探索”相关景观图片。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也有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陆地最低点——死海。同学们还知道那些世界之最?这些世界之最中有多少位于亚洲?
【新知讲解】
世界上最大的洲
亚洲面积广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河湖众多,是世界上地理环境最复杂的大洲。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河流特征。本节课我们先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学习一个大洲的位置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1.半球位置
要求学生读“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找出赤道、西经20°W、160°E判断亚洲所在的半球位置。
生:(可能的答案)亚洲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教师补充: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东西半球以20°W,160°E为界。我们仔细观察地图可以看到亚洲有一部分马来群岛延伸到南半球、也有一部分区域位于西半球。但总体而言亚洲大部分地区还是属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多媒体展示地图“亚洲在世界的位置”,要求学生找出亚洲濒临的海洋和周围的陆地,并说出与亚洲的位置关系。
生: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南接非洲,西与欧洲相接,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相望。
教师补充:描述一个大洲的海陆位置首先要找到它周围的海洋和陆地,并能准确说出这些海洋和陆地与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思考乌拉尔山脉成为亚洲和欧洲界山的地理科学依据。
3. 经纬度位置
多媒体展示“亚洲经纬网格地图”,要求学生找出亚洲最南、最北的纬度位置和亚洲最东、最西的经度位置。并估算亚洲大致跨多少经度及纬度。
生:亚洲的纬度范围大致是11°S 到81°N;经度范围大致是26°E 到170°W;亚洲跨纬度约92°,跨经度约164°。
教师补充:亚洲的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也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但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所有的经度都经过南极洲。
(由于中图版没有提到亚洲“四至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补充这一知识点)
多媒体展示“亚洲政区图”,要求学生描出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看看它们分别穿过亚洲的什么部位?
生:赤道自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上穿过;北极圈与北回归线分别穿过亚洲的北部和南部。
教师: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主要部分位于北温带。
(教师依据学情,酌情教授地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以及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教师进行两个方面的知识归纳,一是亚洲的地理位置,二是如何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4.亚洲的面积
多媒体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说明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5.亚洲的海岸线
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形图”,并要求学生找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马来群岛。
教师:亚洲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大洲。亚洲多半岛和岛屿,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加里曼丹岛是世界第三大岛屿。
在亚欧大陆东面和东南面广阔的海洋上,自北向南分布着一系列弧形群岛。这一带地壳不稳定,常有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
教师进行知识归纳: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的依据分别为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面积最大的大洲;海岸线最长的大洲。
二、地势起伏大 河流众多
过渡: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我们知道了在哪里,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地势起伏大 河流众多”,我们先来学习地形和地势。
1.地形
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如高原、山地、平原,并归纳亚洲地形以什么为主。
生:(可能的答案)亚洲的地形类型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其中以山地高原为主,山地高原约占亚洲总面积3/4,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十几座高峰全在亚洲境内。
教师: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地势
(承转)了解了亚洲的地形特点,那么地势的高低变化又有什么趋势呢?
要求学生继续读图,找出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印度河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说说这三组地形的大致海拔及分布特点。
生: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约3000m以上;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分别位于亚洲西部与中北部,海拔约1000-2000m;印度河平原位于亚洲南部、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东部,海拔约200m以下。
多媒体展示“亚洲沿30°N地形剖面图”,要求学生读图归纳亚洲的地势特点
生:亚洲地势中高周低。
教师:亚洲地势中部高耸,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耸立于亚洲的中南部,构成亚洲地形“屋脊”,平原多分布在大陆边缘的大河中下游地区。
要求学生读图“亚洲地形图”和“亚洲沿30°N地形剖面图”,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并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生:在图中,找出亚洲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m,最低点——死海-415m,两地的相对高度为8844.43-(-415)= 9259.43m
教师:亚洲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度相差悬殊,地势起伏很大。
总结亚洲地形地势特点: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承转)学完了亚洲的地形地势特征后,让我们共同来对“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方法”一起做个总结。
地形特征 1.主要地形类型 五类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2.平均海拔高度
3.地势起伏状况
4.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地势特征:
主要描述地形高低起伏情况,即XX方向地势高,XX方向地势低。
过渡:亚洲地形多样,大江大河也非常多,被称为“巨河之洲”。接下来我们去了解亚洲的河流。
3.主要河流及其特征
多媒体展示“亚洲河流分布图”和表格“亚洲排名世界前11位的七条长河”,要求学生说出河流特征。
生:大江大河众多,是名副其实的“巨河之洲”。
教师:教师总结亚洲水系,并补充说明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湄公河在我国境外被称为澜沧江。
要求学生观察亚洲主要河流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找出其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生: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形成放射状水系。
要求学生读图归纳主要河流注入的海洋,和它们归属的水系。
生:鄂毕河、勒拿河和叶尼塞河注入北冰洋,属于北冰洋水系;黄河、长江和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印度河和恒河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
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我们称为外流河,亚洲除了广大的外流河外,亚洲的内流河区域也很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亚洲的内流河。
4.内流区域面积广大
多媒体展示“亚洲河流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阿姆河和锡尔河,并说明这两条河流注入的湖泊,以及亚洲中部和西部河流稀少的原因。
生:阿姆河和锡尔河最终注入咸海。亚洲的中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河流稀少。一些河流没有流入海洋,而是消失在沙漠戈壁,或者注入内陆湖泊,成为内流河。
教师总结:我国内流区域面积广大,约占面积的40%。
5.湖泊众多
多媒体展示“亚洲河流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贝加尔湖、里海和死海,并说明这几个湖泊的特点。
生: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湖泊;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死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
教师补充说明,亚洲湖泊众多,在湿润气候区多为水量丰富的淡水湖,而在干燥气候区多为咸水湖。
教师可依据学情,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归纳总结:
1.河流众多,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向周边的海洋。
2.内流区域面积广大,锡尔河和阿姆河是世界著名的内流河。
3.亚洲湖泊众多,有贝加尔湖、里海和死海等著名湖泊。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以及河流特征,但是我们知道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之间是有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将进行亚洲气候学习。
【课堂总结】
【当堂练习】
1.亚洲的半球位置是( )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
答案:C
解析: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下列地势特征表述中,符合亚洲特征的是( )
A.亚洲地形起伏大,中高周低
B.亚洲有广阔的中央平原
C.亚洲地形复杂,种类齐全
D.亚洲东部有高大的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答案:A
解析:亚洲地势起伏大,中高周低;中部平原广阔的是美洲大陆,C选项为干扰项,这是亚洲的地形而非地势,亚洲东部主要是平原。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
A.鄂毕河 B.长江 C.湄公河 D.里海
答案:C
解析: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这条河流在我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