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成就,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意义,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知识;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学会从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课前搜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学会从多渠道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引入: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诗词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与艰辛探索,接下来让我们齐读一下他的一篇作品《水调歌头·游泳》
2.教师提问:“诗词中提到的‘飞架南北、使得长江天险变成通途大道’的桥,指的是哪座桥?它又是在什么大背景下建成的呢?”
提示:武汉长江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
3.引入新课:“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让我们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走进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新课讲授】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背景
1.名词解释:工业化
提问过渡:“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迫切实现工业化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2.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或者阅读材料中关键数据进行分析
过渡:“既然要追求工业化,那先来看看我们当时的工业起点如何。”
3.展示教材18页“材料研读”的内容与中、印、美人均工业产品拥有量对比柱状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概括我国当时工业现状。
提示: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品人均拥有量低。
4.教师提问:“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工业化呢?”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实施过程
1.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表格
2.提问:“你认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最重要的任务是哪一项?为什么?”
3.结合学生回答概括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板书)。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提示: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②发展重工业来加强国防;③受苏联工业化经验的影响。
4.展示“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分配图
提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为什么要相应地发展其他行业?”
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吸取了苏联建设过程中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的经验教训,感受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智慧。
5.展示地图,并将“一五计划”主要成就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6.请学生观察示意图,说说这些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集中在这里?
提示:东北矿产资源丰富;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东北工业基础较好;……
(三)意义
过渡:经过五年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一五计划”前后各类产品的产量
1.展示1952与1957年钢铁、煤、原油等产品增长情况
2.教师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易错点提示:
“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还未实现国家工业化。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教师展示1954年宪法封面和相关史料,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情况。
提示:制定宪法;选举国家领导人。
2.引导学生思考:读课本,结合材料,说说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教师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前绝后的。
【课堂小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建设的初步经验。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此时的中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鼓舞着广大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梦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