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2 11: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的方法,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上面两幅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完图片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新课讲授】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提出问题: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交流,
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展示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对外扩大开放的基本情况。
提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教师提问:在此之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后面还有哪些措施?
提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包括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请学生说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按时间顺序)
提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教师总结: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教师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加入WTO的基本情况。
提示: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课堂小结】
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吸收了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要牢固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