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1 23:1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祝福》
鲁 迅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体味本文讽刺性的语言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探讨人物、环境与主题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叙事方式、结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看到作品背后鲁迅对社会问题大胆批判、推动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
以正确的立场、理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分析鉴别作家笔下虚诞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不幸遭遇,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预习任务——知人论世
1.识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知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的帝制政权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等这些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仍然是套在人民,尤其是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
3.晓常识
①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②祝福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③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任务一:走进鲁镇,感受薄凉
学生活动1: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土壤,鲁镇是小说《祝福》的典型环境。阅读课文,找出能体现鲁镇环境的语段,分析鲁镇环境的特点。
⑴自然环境:冰冷沉郁
①初到鲁镇: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出了雪的大而乱,渲染祝福前鲁镇忙乱的氛围。
②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写出了屋内的静,烘托冷寂凄凉的氛围,衬托“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内心的孤寂沉重。
③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柳妈的话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暗示后文祥林嫂捐门槛这一情节。
④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雪的大而猛,寄托我的哀悼,与鲁镇祝福的喜庆形成对比,体现鲁镇人情的冷漠,深化主旨。
⑵人文环境:陈旧落后
①鲁四老爷大骂康有为: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可见鲁四老爷落后、腐朽、僵化。
②鲁四老爷书房环境: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夀”字,陈抟老祖写的;一遍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写出了书房的沉闷压抑,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深。
③三次祝福场景
⑶人际关系:虚伪淡漠(鲁四老爷对“我”的寒暄;众人对祥林嫂讲述阿毛故事的反应;众人对祥林嫂之死的反应)
总之:鲁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展示地”,这里气氛沉重、压抑,时时透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冰冷,这就为小说笼罩上了一层幽暗阴郁的色调,暗示了人物命运的悲惨。
任务二:走进人物,感受不祥
学生活动2:通读全文,思考:在这个薄凉的鲁镇,鲁迅讲了什么人怎样的故事?
祥林嫂的不祥故事:除夕之际,寂然死去(鲁镇)——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卫家山)——一年冬初,初到鲁镇(鲁镇)——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卫家山、贺家墺)——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贺家墺)——过了两年,再到鲁镇(鲁镇)——腊月之时,捐了门槛(鲁镇)——冬至祭祖,帮忙遭拒(鲁镇)——被逐出门,沦为乞丐(鲁镇)——除夕前夕,魂灵之问。
学生活动3:“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找出小说中祥林嫂不祥一生的“突发事件”,分析其作用。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为什么会撞破头?老师补充封建礼教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二十八九:得到消息,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估计两个家庭悲剧的发生不到半年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礼教思想)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迷信思想)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精彩,更加吸引读者,增加小说对读者的感染力。
学生活动4:小说中不祥的故事是采用第几人称叙述的?有怎样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参考:
⑴叙述视角:除夕之际,寂然死去(叙述者:“我”)——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叙述者:卫老婆子)——一年冬初,初到鲁镇(叙述者:“我”)——孟春之时,被卖改嫁(叙述者:卫老婆子)——暮春之时,痛失爱子(叙述者:祥林嫂)——两年后秋季,再到鲁镇(叙述者:“我”)——腊月之时,捐了门槛(叙述者:“我”)——冬至祭祖,帮忙遭拒(叙述者:“我”)——被逐出门,沦为乞丐(叙述者:“我”)——除夕前夕,灵魂之问。(叙述者:“我”)
以“我”为主要叙述视角;以卫老婆子、祥林嫂自己为次要叙述视角。
⑵叙述视角转换的作用:①可以有效补充第一人称的叙述空白,使故事情节更连贯;②有利于将读者带入祥林嫂遭遇的现场,表现其丰富而苦难人生,有真实感;③有利于刻画祥林嫂的反抗性,揭示其精神困境,增强小说的批判性;④使人物活动的场景始终聚焦在鲁镇,使小说结构严谨,也便于集中通过年终“祝福”习俗的描绘营造沉郁的氛围。
学生活动5:除了“突发事件”与视角转换,鲁迅主要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来让祥林嫂不祥的故事“升级”的?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祥林嫂?
⑴三次外貌描写,主要是对眼睛的刻画
⑵四次语言描写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问“我”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⑶三次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我”
总结: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封建社会中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以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旧中国不幸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学生活动6:在鲁镇的祝福声里,不祥的祥林嫂以死谢幕。有人说,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有恶意的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请分析鲁镇众生形象。
①回到鲁镇的“我”:在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时候,回答:“也许有罢,——我想。地狱?——伦理,就该也有。——然而未必,……谁来管这等事……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在这样模糊不清的回答后觉得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点负疚。
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知识分子的“我” 有同情但不彻底,怕担责任,明哲保身。
②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迂腐、保守、顽固,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他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
③四婶:三次喝断: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第二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第三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从中可以看出四婶信奉鬼神,听命于四叔,认为寡妇、再嫁寡妇不祥。她的三次断喝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冷酷。
④柳妈: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从中可以看出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⑤卫老婆子:卫老婆子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
从中可以看到卫老婆子对祥林嫂的迫害。
⑥祥林嫂婆婆:严厉的婆婆,虽是山里人的模样,应酬从容,说话也很能干;支取祥林嫂的工钱,劫走祥林嫂,强嫁进深山野墺里的贺老六。
从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婆婆的精明能干,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她作为曾经的亲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⑦鲁镇的人们: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洁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从中可以看出鲁镇的人们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内心空虚和无聊,他们的同情或者鄙视或者厌恶祥林嫂的有心无心的杀死了祥林嫂。
任务三:走进作者,探求意旨
学生活动7:结合相关背景,探究祥林嫂之死的根源?
⑴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有一定的道理,但毕竟祥林嫂还是“四十上下的女人”,讨口饭吃不成问题。
⑵被封建四大“绳索”“绞”死的:鲁四老爷代表的政权,婆婆代表的族权,地狱代表的神权,祥林代表的夫权——权威盛行看法,站在阶级角度,有道理,但略有牵强生硬,甚至荒谬。如鲁四老爷虽然对祥林嫂没什么好感,但也仅是“皱了皱眉”而已,骂也不是当着祥林嫂的面。鲁四老爷代表“政权”,未免上纲上线。
⑶封建礼教观念“吃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观念以及对女人和寡妇的成见与偏见吃掉的。她悲剧的特点是没有凶手,是没有刽子手的死亡,她是被一种观念逼上死路的——这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还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相通,却忽略了更深层面的精神内因。
⑷自我折磨,自我恐吓致死的:祥林嫂愚昧、胆小、死脑筋——也有一定道理。
⑸死于希望的被剿灭:①希望与丈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希望,丈夫很快撒手人寰——希望破灭。②然后,希望降格为“从一而终,为夫守节”(只能按社会的惯例),她设法逃离婆家,到鲁镇打工;被捉,又以死抗婚,归根到底都是对这一希望的持守。③接着,与贺老六生子,逐渐步入生活的常轨,又有做一个普通女人与家人安生过日子的希望,可丈夫因伤寒而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加上大伯的收屋驱逐——希望被彻底铲除。
④再次流浪到鲁镇后,希望基本的生存和一丝同情,于是不断地描述阿毛惨死,但依然被扑灭——因为人们已经很不耐烦,立刻会粗暴地打断她。丧夫、失子属于天灾,想倾诉而不得是人祸。⑤在鲁镇,祥林嫂是一个别样的玩物、不洁之物、不祥之物、一个异类,只剩生之希望,但柳妈的“死后被分尸”之说,四婶的大喊 “你放着罢,祥林嫂!”和 “我”对祥林嫂心理的误判,让她彻底崩溃。柳妈出于取乐,四婶出于自私,“我”出于善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祥林嫂生命希望的最后屠戮,且以一种极为自然,极为家常的方式,很轻松地完成。因此,祥林嫂的死就成了必然!
学生活动8:《祝福》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说法一:对以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或封建礼教吃人的批判。(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说法二:对国民奴隶性的批判。
说法三:对社会中“怀疑者与觉醒者”的祝福。
说法四:展示人生“希望”与“绝望”间的存在。
示例:
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
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
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
作业布置
1、如果你穿越回到了那个她们生活的时代,你想对祥林嫂、单四嫂子说些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出你想说的话?要求:符合人物经历,富有真情实感,5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