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3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杨坚
589
陈
币制
度量衡
加强南北交通
隋炀帝
洛阳
长江
学识
考试
进士科
官员选拔
教育
科举制
1300
今山东
江都
一、 单项选择题
1.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历史学习方法。这些图示中能够正确反映出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隋文帝杨坚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的最重要理由是 ( )
A. 正式确立科举制 B. 统一南北币制
C. 开通南北大运河 D. 完成国家统一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式建立科举制和开通大运河都是在隋炀帝统治时期,排除A、C两项。统一南北币制与统一全国都发生在隋文帝时期,而这两者中,显然隋文帝完成国家的统一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3. 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的官仓,其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目前已知有152座仓窖,被称为“粮仓博物馆”。这见证了 ( )
A. 隋朝的建立
B. 隋朝的统一
C. 隋朝的繁荣
D. 隋朝的灭亡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的官仓,其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目前已知有152座仓窖,这充分说明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王朝,C项正确。
4. “张公出,丝路兴,文明传。……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其中的“丝路”与“运河”都促进了 ( )
A. 南北交通的发展
B. 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
5. 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下图钱币上的文字分别为“状元及第”“文星高照”,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现象的直接见证。它是 ( )
A. 中央集权制度 B. 科举制度
C. 货币的发展 D. 经济的繁荣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状元及第”“文星高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这些民俗钱币反映了当时人们想要通过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美好愿望。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6. 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机会,只要参加考试,任何人都可能凭借自己的学识取得成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时代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又给予成功者以极大的荣誉,从而形成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材料强调了科举的 ( )
A. 制度的权威性 B. 功能的综合性
C. 地位的神圣性 D. 影响的社会性
D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参加考试,任何人都可能凭借自己的学识取得成功……而政府、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又给予成功者以极大的荣誉,从而形成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可知,科举制在选官上注重才学,它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教育的发展等,其影响具有社会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7. 下列史实反映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
A. 开凿大运河 B. 政治腐败
C. 隋炀帝残暴统治 D. 徭役繁重
C
史 实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
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
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二、 非选择题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隋朝是此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客观原因。
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南方陈朝统治腐败。
材料二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在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截至2021年7月25日,中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和大运河都名列其中。
有学者阐述都江堰入选的理由: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0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入选的理由。简要阐述评选世界遗产的意义。
理由: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仍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言之有理即可) 意义: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评选世界遗产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 对于“隋朝大运河”,古诗有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胡曾、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的认识有何不同。(不得摘抄原文)
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皮日休认为大运河对促进后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
(4) 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不同的认识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原因: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 认识: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符合题意即可)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18
李世民
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三省六部制
进士科
农业生产
周
女皇帝
殿试
贞观
姚崇
宋璟
整顿吏治
税制
文教
鼎盛
一、 单项选择题
1. 制作历史知识小卡片也是学好历史的一种方法,在如图知识卡片的空白处填写的内容正确的应是 ( )
A. 581年
B. 589年
C. 605年
D. 618年
D
唐朝的建立
时间:
人物:李渊
都城:长安
2.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他将这篇奏章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639),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段史料可用于研究 ( )
A. 唐太宗虚心纳谏 B. 唐太宗知人善用
C. 唐太宗以史为鉴 D. 唐太宗勇于革新
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是唐代著名的谏臣,多次劝谏唐太宗,由材料中“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他将这篇奏章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的叙述可知,唐太宗能虚心接受魏征提出的正确建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3. 下面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
A. 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 D. 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D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削弱了相权,强化了君权,排除A项;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决策,排除C项;门下省具有审核权,有权封驳其认为不合理的决策,这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
4. 如表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
A. 重视应试能力 B. 限制了社会流动
C. 选拔人才公平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类 型 来 源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考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即自学成才考试合格者、参加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这就说明唐朝科举考试在选拔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多样性,突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
5. 某史书记载:“(载初初期)试贡举人于洛城殿前,数日方毕。殿前试人,自兹始也。”材料中说的史实发生在 ( )
A. 隋炀帝时期
B. 唐太宗时期
C. 武则天时期
D. 唐玄宗时期
C
6. 下图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D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2—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解析:图中的“黄金年代”出现在公元712—755年间,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的治世景象,“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时期,因此,首先排除A、B两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统治时期,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20多年,因此,材料中“黄金年代”显然也与“贞观之治”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7.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
A. 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B. 和平稳定的环境
C.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D. 贤臣能将的辅助
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再结合材料中“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叙述可知,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都是统治者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 非选择题
8. 长期以来,世人对武则天的看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提拔),弘委任之意,开汲引(提拔)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历朝都依赖贤士的任用)。 ——《旧唐书·陆贽传》
(武)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武)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 ——《大唐新语》
(1) 从材料一的两则史料中可得出什么共同的历史信息
武则天重视对人才的选拔(或武则天时期重用人才)。(意思相近即可)
材料二 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 ——《新唐书》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通鉴纲目》
武氏之恶,浮于韦氏多矣!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万世闻其腥,而无不思按剑以起。 ——王夫之《读通鉴论》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对武则天的评价有何共同点。
都是负面评价。(意思相近即可)
材料三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武则天的无字碑立于陵前。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关于“无字碑”为何无字的猜测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述。
第二种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
到还是不写碑文比较好。
第三种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
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这是最好的办法。
(3) 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 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示例:第三种。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虽然她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3课 盛唐气象
曲
辕犁
筒车
蜀锦
越窑
邢窑
唐三彩
长安
国际性
开明
天可汗
文成
松赞干布
昂扬进取
积极向上
兼容并包
由盛转衰
诗仙
诗圣
通俗易懂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阎立本
吴道子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表是根据《简明中国通史》制作的《唐朝前期户口统计表》(单位:万户)。该表反映了唐朝前期 ( )
A. 社会风气开放 B. 民族交融加强 C. 中外交往频繁 D. 经济不断发展
D
唐 初 200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 304
高宗永徽元年(650) 380
武周神龙元年(705) 615
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841
天宝十三年(754) 906.9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唐初到天宝十三年, 唐朝的户口从200万户上升到906.9万户,唐朝户口的显著增加是唐朝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社会风气、民族交融、中外交往与唐朝户口增加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A、B、C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下图文物直接反映了唐代 ( )
A.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 手工业发展水平
C. 民族交往的频繁
D. 文化艺术的繁荣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唐代秘色瓷反映了唐朝陶瓷业发达,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冶铸业兴盛,故图片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3. 如图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诗人白居易在登高眺望长安城后,留下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说明长安城 ( )
A. 布局严整对称
B. 商业十分繁荣
C. 历史底蕴深厚
D. 国际交流频繁
A
4. 由下面的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可知唐朝 ( )
A.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 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 发展民族关系的手段具有灵活性 D. 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C
时 期 民族/地区 方 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击败东突厥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故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的说法均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边疆稳定,排除A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5. 如图反映了唐朝女子的各种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共同说明了唐朝 ( )
A. 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 民族交融的迅速发展
D.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
解析:从图片反映的内容来看,唐朝时期的妇女能够参与骑马、弈棋等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6. 据下表可知 ( )
A. 唐诗大多反映农民生活困苦 B. 唐诗繁荣依赖于农业的发展
C. 农业生产丰富了唐诗的内容 D. 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
诗 人 诗 句
李白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白居易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解析:表格中的唐诗都涉及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描述,均体现了诗歌创作来源于劳动生活,农业生产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7.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下图中的这幅书法作品,端正劲美,雄浑敦厚。该作品的作者是 ( )
A. 顾恺之 B. 欧阳询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C
二、 非选择题
8. 盛唐时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政策比较。
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
政 治 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 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 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唐玄宗前期统治政策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分别出现的盛世局面。
共同点:都善于用人;都重视经济发展;都注重发展文化事业。 盛世局面: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材料二
(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图一:曲辕犁。 图二:筒车。
材料三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仅《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近5万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诗歌繁荣的表现。
数量多;内容丰富;作者身份多元化。(意思相近即可)
材料四 首都博物馆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备受瞩目。在第四单元“和同一家”展出了著名的历史画卷——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
(4)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步辇图》与展览单元主题“和同一家”的关系。(提示:可从文物反映的事件及其影响两个角度叙述)
(5)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的时代特征。
《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反映了唐蕃和亲这一历史事件。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幅画作是汉藏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符合题意即可)
繁荣、开放;国家统一安定。(符合题意即可)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留学生
留学僧
500
制度
书法艺术
754
佛经
中日文化交流
贞观
4
那烂陀寺
长安
大唐西域记
一、 单项选择题
1. 阅读唐朝时期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
D
皇 帝 年 份 船数(只) 人数(人)
太宗 630年 不明 不明
高宗 653年 2 121
654年 2 不明
659年 2 不明
665—669年 不明 不明
A. 日本遣使来唐的时间跨度长 B. 日本遣使来唐的次数多
C. 日本遣使来唐的规模大 D. 遣唐使的素质高
皇 帝 年 份 船数(只) 人数(人)
武周 702年 不明 不明
玄宗 717年 4 557
733年 4 594
752年 4 220
肃宗 759年 1 99
代宗 777年 4 不明
779年 2 不明
德宗 804年 4 不明
文宗 838年 4 651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根据统计表可知,日本使节来华从630年到838年,前后200多年,时间跨度大;从使团人数、乘坐的船只数和批次来看,日本遣使来唐的次数多、规模大。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下列两幅图片可用于说明当时 ( )
A. 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 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 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中国
D.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D
解析:比较唐长安城平面图和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可知,日本平城京的城市布局与唐长安城十分相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当时大力学习中国文化,平城京的城市布局也受到唐朝建筑文化的影响,因此,唐文化对于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D项正确。
3. 郭沫若诗曰:“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某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郭沫若这首诗的理解各不相同,其中理解正确的是 ( )
A. 甲认为此诗歌颂鉴真不畏辛苦,在异域传播唐文化的高贵品质
B. 乙认为此诗批评鉴真横渡东海的盲目性
C. 丙认为此诗既批评鉴真的盲目,同时又称赞鉴真的大义
D. 丁认为此诗说明了奈良的社会风气与唐朝一样
A
解析: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最终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了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的史实。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 邮票被誉为“方寸中的历史”,一枚小小的邮票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两枚邮票反映的史实产生的共同影响主要是 ( )
A. 促进了日本社会转型
B. 加速了中日贸易发展
C.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扩大了中国政治影响
C
5.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 ( )
A. 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 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 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 唐与新罗友好交流的使者
B
6. 观察下面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
A.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C. 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 D. 唐代与日本、新罗交往密切
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墓葬出土了大食金币、波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些外国货币之所以出现在唐朝墓葬中,是因为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7. 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在海外与唐朝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 唐朝社会安定、经济发达 B.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 唐朝文化世界领先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使得很多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使节来中国学习。故出现题干中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社会安定、经济发达。B、C、D三项非根本原因。故选A。
二、 非选择题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材料一说明日本遣唐使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中国的 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途径:坐船渡海。 贡献: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在唐王朝担任重要官职、将领的少数民族人士,更有百余人之多。也有不少汉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统治者和人民服务。大量朝鲜人、日本人、印度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也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唐代僧人不畏艰险,赴印度学习佛教、求取真经者络绎不绝。而唐代的知识分子学习外来的佛法、梵文者,更是比比皆是,成为一时风尚。思想上儒、佛、道三家争胜,文化艺术上则多元交汇,辉煌灿烂。社会风气也相当开放自由,尚武任侠,昂扬激越,呈现出积极进取、恢宏博大的气象。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兴盛的表现。
民族平等(或民族和谐、民族交融);文化先进、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文化艺术多元;社会风气开放自由等。
材料三 唐朝的中外交流史实(部分)。
序 号 史 实
①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阿拉伯帝国40多次、越南24次、新罗26次、波斯26次、天竺25次……
② 唐朝教育制度完备,长安更是全国的教育中心,许多国家派遣大批学生入唐留学
③ 唐太宗以求新纳异的态度,广泛吸收各民族和外国艺术的精华,增订完成了十部乐,分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丽乐等。这些乐舞融合了域外音乐和乐器,在长安有着压倒传统乐舞的优势
(3) 依据材料三,归纳唐朝时中外交流的特点。任选其中一个特点,运用上述表格中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特点: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多,交往频繁;唐朝鼓励中外交往;周边国家主动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朝广泛吸取外来文化来补充和发展自身文化;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示例:选择特点: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多,交往频繁。说明:唐朝时,阿拉伯帝国、波斯、新罗、天竺等多国纷纷遣使来唐;不仅遣使来唐的国家多,次数也多。(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玄宗
边疆形势
外重内轻
安禄山
史思明
北方少数民族军队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长安
唐朝统治
907
朱温
后晋
后唐
后汉
北汉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相对稳定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 建立唐朝,消灭割据势力 B. 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
C. 创立殿试,大力选拔人才 D. 励精图治,迎来盛世局面
D
713年 716年 742年 755—756年
改年号为“开元” 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改年号为“天宝”,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 因安史叛军逼近长安而仓皇逃往四川
解析:由表格中“改年号为‘开元’”“改年号为‘天宝’,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以“开元”为年号,他励精图治,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建立唐朝,消灭割据势力”的是李渊,排除A项;“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是唐太宗,排除B项;“创立殿试,大力选拔人才”的是武则天,排除C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下面是唐代部分皇帝在位情况简表。据此可推知,唐朝这一时期 ( )
A. 皇权趋于强化 B. 君主寿命较短
C. 政局陷入混乱 D. 社会发展衰落
C
皇 帝 在位时间 死 因
肃宗李亨 756—762年 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
顺宗李诵 805年 被宦官逼迫退位
宪宗李纯 805—820年 被宦官谋杀
敬宗李湛 824—826年 被宦官谋杀
文宗李昂 826—840年 被宦官软禁后忧郁而死
昭宗李晔 888—904年 被朱温派人杀死
解析:由表格中的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的皇帝有的被宦官谋杀,有的忧郁而死等,这些均是非正常死亡,这背后的原因与此时期唐朝政局陷入混乱密切相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3. 李亨即位,对叛军发动的第一仗以损失巨大宣告结束,长安百姓希望破灭,杜甫看着街上胜利归来的胡人,痛苦悲愤化成了诗歌《悲陈陶》:“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杜甫痛苦悲愤的原因是 ( )
A. 隋炀帝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B.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C. 以朱温为首的藩镇割据势力镇压了黄巢起义
D.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杜甫正是生活在此时期,他目睹了叛乱带来的危害,在痛苦悲愤中,写下了《悲陈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4. 与图中人物相关的事件 (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A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图中的人物是黄巢。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这场起义并没有推翻唐朝的统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5. 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重新生存了下来。该学者想说明 ( )
A. 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 藩镇局面使唐由衰转盛
C. 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统治 D. 藩镇为唐走向灭亡埋下祸根
A
解析:由题干材料“唐帝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可知, 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6. 阅读下表,据表格内容可得出 ( )
A. 封建王朝社会矛盾尖锐 B. 加强中央集权能稳定王朝
C. 封建割据导致汉朝衰亡 D. 割据分裂只出现于王朝末期
B
朝 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 现 诸侯王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 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 响 叛乱被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失衡,国势由盛转衰 最终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解析:由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由于分封诸侯,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诸侯国最终发动叛乱;唐朝中叶由于节度使权力过重,安史之乱爆发;唐朝末年由于内轻外重,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这些事件都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才能稳定王朝。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7. 下表反映了907—960年的政权更迭,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 )
A. 阶级矛盾尖锐 B. 宦官专权的结果
C. 民族政权并立 D. 藩镇割据的延续
D
朝 代 建立者 称帝前身份
后梁 朱温 唐朝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唐朝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后唐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后晋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后汉节度使
二、 非选择题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新唐书》记载:“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玄宗在边地设置节度使的目的。
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
材料二 唐朝安史之乱发生后,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移,洛阳一带房屋被焚毁,人烟稀少,千里萧条。
材料三 唐朝江南地区户数。
713—741年(开元年间) 806—820年(元和年间)
苏 州 68093 100808
鄂 州 19190 38618
洪 州 55406 91129
泉 州 30754 35571
溪 州 477 889
(2) 材料二和材料三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现象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材料三反映了元和年间江南人口数量剧增。
原因:安史之乱使北方人民南迁,江南人口增加。 影响: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材料四 唐朝全国人口统计(单位:万人)。
(4) 根据材料四,绘制一幅“唐朝人口变化柱状图”。材料四反映出唐朝人口数量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年 份 649年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人口数 1900 4142 4891 5292 1699
示例:
特点:649—755年,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755—760年,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原因:649—755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较快;755年以后,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一方面战乱导致人口死亡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央无法控制地方,人口数量难以统计。
第一单元整合提升
1. (2023·泰州)唐朝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 )
A.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 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 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 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C
2. (2022·福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C
3. (2023·重庆A卷)《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
A. 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C
4. (2023·山东滨州)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
A.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 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 《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 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D
解析:据题干“《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可知,《旧唐书》《新唐书》对唐太宗的评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说明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D项正确;“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 (2023·黑龙江哈尔滨)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
A. 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 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 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 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C
6. (2023·泰州改编)下面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C
7. (2023·南京模拟)“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黄巢起义后,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
A.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 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的统治
C. 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
D. 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D
8. (2023·陕西A卷)阅读中国古代时间轴,关于阶段②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9. (2023·连云港改编)某中学以“探寻丝绸之路”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宝石、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1) 材料一为甲组搜集的材料,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表现。简析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
发展表现:开辟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或丝绸之路路线多、长,经过国家多);经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物品丰富(或丝绸之路贸易发达);成为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或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 发展原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或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交往政策;张骞通西域,开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局面;汉朝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军事上反击匈奴的胜利;互通贸易的利益驱动和商人的开拓精神。(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材料二 依据收集的材料,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 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② 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③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④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乙组探究唐朝“丝绸之路”后的结论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材料二中结论的史实依据。
史实依据:① 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② 唐蕃和亲;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重要官职;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答出任意一点即可)③ 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答出任意一点即可)④ 妇女接受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 据上述两组的研究和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连云港的未来,有哪些期盼
期盼: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理优势;打造“西游”文化;抢抓政策红利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