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湖北省新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分项过关突破
05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7分)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15.(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6.(2分)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为各国瞩目。中国能取得这一辉煌成就,中西医结合方案显然功不可没。
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相比西医过多依赖医疗设备和药物,中医防治的灵活方便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且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西医预防保健的欠缺,中医治未病更具有独到优势。
中医和西医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生命至重,需要两者互学互鉴、互补短长。此次中国的抗疫实践也再次证明。当前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互补的医学,而最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当是中西医互补的体系。
(摘编自《用中医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
【文本二】
①枸杞拿狱、罗汉果美式咖啡、陈皮薄饼……近日,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咖啡馆推出几款添加了中草药的咖啡和甜点,在网上引发热议。院方表示,此举既让顾客体验了美食,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③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④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焚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菜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菜萸是指吴菜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头趣。
⑤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⑥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⑦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5.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西医相比,中医在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降低医疗成本和预防保健等方面有优势。
B.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极具生命智慧,其中有一部分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有一部分源于临床和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C.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让中小学生在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对中医药文化的科学认知,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打下基础。
D. 两个文本虽然论述的对象都是中医药文化,但文本一侧重于论述中医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文本二侧重于论述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16. 文本二第④段是如何有力地对观点进行论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7.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请结合上述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文资源在“文旅热”中发光
褚晓亮 段续
①春节假期中,位于吉林大学校园的“地质宫”火了。青瓦红柱下,众多参观者有序排队入场。这座古朴厚重的老建筑,是李四光、黄大年曾工作的地方,也是电视剧《人世间》的取景地,有许多动人故事。
②不仅“地质宫”受关注,沈阳铁西的工业景观、青岛大鲍岛的里院建筑、大同古城的绵绵巷……不少“外地人没听过、本地人没去过”的老建筑、老社区、老街巷,因丰富的人文故事在社交平台上流量颇多,在春节长假里吸引八方来客,掀起一轮新的“文旅热”。
③这轮假日“文旅热”的背后是“文化热”,是人文资源精彩出圈,是游客的文化素养持续提升,旅游需求不断向深层次的人文体验拓展。大家出行游玩,已不单单是为了“看山看水看景”,从“打卡拍照”的“我要去”,逐渐升级为深度融入地方人文特色的“我要感受”,文化风越来越受关注。一批带有历史笔墨、富含人文情怀的文化地标备受青睐,其融合的历史要素和人文精神,契合了游客不断升级的文旅需求。“文旅热”折射出游客对人文故事的喜爱和对文化特色探寻体验的期盼,也体现了各地独特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
④多地正在顺应游客期盼,顺势而为,让人文资源在“文旅热”中焕发更多光彩。开放校园、校史馆,讲述名家故事,制作参观攻略;整体谋划,梳理老城、老街里的人文故事;“摸底”城市底蕴,推广人文遗址,寻找记忆共鸣……许多“隐姓埋名”的人文资源,正逐渐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⑤广袤中华大地,文化博大精深,各有各的精彩。随着“文旅热”涌动,将会有越来越多人文资源被发掘出来,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深切感受中国之美。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2月12日,有删改)
15.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掀起一轮新的“文旅热”。
B. “文旅热”折射出游客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旅游需求的升级。
C. “文旅热”体现了各地独特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
D. 发掘越来越多人文资源,一定可以让“文旅热”持续升温。
16. 关于“文旅热”,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接受采访时认为“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7. 如何让人文资源在“湖北文旅”中焕发更多光彩?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联系你熟悉的“湖北特色”,为我省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连接材料:
邂逅湖北,遇见荆风楚韵。5000年前,炎帝神农尝百草、种五谷、教稼穑、疗民族,开创华夏农耕文明;2300年前,青铜冶铸、编钟乐舞、丝织刺绣、屈骚宋赋,荆楚文化光耀华夏;1800年前,古隆中、荆州古城、赤壁古战场、鄂州吴王古都,三国英雄们演绎的忠义故事代代相传。诗人孟浩然、美人王昭君、圣人陆羽和李时珍、奇人毕昇……湖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串串珍珠,熠熠闪光。
(节选自荆楚网《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2024年1月8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葬,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讲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5.(2分)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B.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口吐莲花。
C.如今古诗文教学意境全无,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D.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对个人和民族而言,能够建立起文化认同和自信。
16.(4分)小明总是随手乱扔垃圾,请按照第⑥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的劝说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
17.(2分)时至九年级,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文,总有那么一句或一首对你的学习或者成长路上有过特别的启示或感受,请你写出一句或一首诗以及你的启示或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为什么烟花是五颜六色的?
①提到过年,大家一定会想到烟花。美丽的烟花点亮黑色的夜空,烘托出浓浓的年味。烟花是由什么组成?为什么会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过量燃放烟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②烟花是由什么组成的?一枚完整烟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剂、可燃物、显色剂和增亮剂四大部分。氧化剂起到助燃、氧化放热的作用,主要有硝酸盐和氯酸盐类等;可燃物主要包括木炭粉、硫磺等,主要起到燃烧、提供能量的作用;显色剂主要由一些金属盐,如钠盐、铜盐、钡盐等组成,也是烟花五彩颜色的主要来源;增亮剂的作用是使得烟花更加明亮,绚丽,主要利用了镁粉和铝粉在燃烧时明亮的白光。
③烟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烟花的颜色主要来自一些金属盐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特殊火焰颜色。为什么它们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各种颜色呢?这就是化学中的“焰色反应”。尽管焰色反应涉及金属盐的燃烧,但其实它本质上是一个物理变化。焰色反应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金属盐将燃烧时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了出来。当部分金属盐燃烧时,金属原子核外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级较低的轨道跃迁到了能级较高的轨道,而这一过程是不稳定且可逆的,当电子从高能级的轨道又回到原来轨道时,则会将多余的能量再次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不同的金属盐可以释放出不同波长的光,反映到我们肉眼中就是不同颜色的光了。因此,向烟花中添加不同的金属盐,烟花在燃烧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色的烟花中一般添加锶盐和钙盐;黄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钠盐;紫红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钾盐和锂盐;绿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铜盐和钡盐。不同金属盐的焰色反应,再配合增亮剂铝粉、镁粉燃烧时绚丽的白光,使我们的烟花最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颜色。
④尽管烟花绚丽多彩,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但是近年来多个城市相继开始在不同的区域实施禁燃禁放,主要是由于过量地燃放烟花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烟花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木炭、硫磺和金属氧化物粉末,燃烧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和污染性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⑤同时,烟花爆竹中的金属氧化物在爆炸后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有害的粉尘,吸入后会对人体的呼吸道和眼睛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除去燃放烟花可能产生的火灾、烧伤,烟花爆炸时产生的噪声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禁燃禁放对于居民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⑥近两年来,一种“冷烟花”悄然兴起,冷烟花中添加了燃点较低的金属粉末,通过燃烧喷射达到类似于烟花的效果。尽管冷烟花燃放时不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但是其喷射口的温度接近700-800℃,很容易造成人体的烧伤,引发火灾。目前,冷烟花作为易燃易爆品被纳入和传统烟花爆竹同等的管控。烟花能为我们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隐藏着一些危险。希望大家在相关规定下,在燃放区安全地燃放。
15.(2分)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
16.(2分)请概括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17.(3分)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
翁冬冬
①舞台顶光次第亮起,开场锣鼓声响,26岁的“梅兰芳”身着深色马褂长衫,手持折扇,迈着轻盈的步伐向观众走来,顾盼生辉……一位“京剧大师”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表演。这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由3D影视级计算机动画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以及3D引擎实时渲染技术打造出来的“数字梅兰芳”。近几年来,“数字人”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陆续投入应用,正在打开一片艺术新天地。
②“数字人”是指以人形外貌呈现并与人交互的,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够帮助提高内容制作效率、丰富用户体验。“数字人”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更加自然的互动和沉浸体验。
③近年来,“数字人”技术迎来新的飞跃,“数字人”能够自动生成和优化外观、表情、语音、动作等,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创作难度。例如,使用专用软件开发工具包,创作者能够在几分钟内创建出高质量的“数字人”。此外,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和交互。
④“数字人”技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和传播途径,正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以“数字梅兰芳”为例,团队采用真实人物雕刻结合激光扫描的方式,得到了人物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3D数据与4D数据结合的方式完成动态表情的构建与迁移,使“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为使“数字人”的肌肤更加逼真,团队采用了光度测量方法计算获取高精度的人脸皮肤纹理数据。此外,团队还使用支持物理解算的毛发系统,实现了高精度的细节重现,使得“数字人”在视觉上更加真实。
⑤除了数字技术的探索和研发,“数字梅兰芳”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深入了解京剧文化、感受古老艺术魅力的过程。创作团队学习京剧的动作、念白、服饰等方面知识,研究梅兰芳生平、轶事和典故,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并将这些理解融入“数字人”的制作,让人物更加符合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数字梅兰芳”的成功制作为数字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基础,将来,“数字人”不仅可以在博物馆里为观众提供细致生动地讲解,还可以像真人演员一般演绎动人的戏剧影视作品,为舞台和银幕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⑥“数字人”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载体,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全新内容形式和广阔想象空间。
(选自2023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人”是一种既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的计算机应用。
B.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和交互。
C.采用3D数据与4D数据结合的方式完成动态表情的构建与迁移,可以使“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
D.进行“数字人”的研究,必须深入学习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
16.(2分)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17.(3分)请从下列水浒好汉中任选一位,参照第①段画线部分,为其设计一个“数字人”形象,简要描述其出场的情景。
①武松 ②李逵 ③吴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建筑中“潜伏”的数学
陈传越
①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和钢筋等材料建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风景。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与数学息息相关,通过精准把握结构力学、比例尺度,可以增强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性;而黄金分割、对称性和比例往往被视为美学原则,它们的呈现让建筑显得更加协调和美观。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曾经说过,“建筑是一项最高形式的数学”。可以说,数学在建筑中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来一起探寻隐藏在建筑中的数学。
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被外国媒体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榜首。在这个奇迹般的建筑当中,有很多光滑的曲线。仰望穹顶,航站楼屋顶的钢架结构,被两簇彼此垂直的曲线结构剖分,这便是黎曼叶状结构。在建筑中,钢结构被扭曲,使得建筑外表呈现出流线型和飞翔之感,黎曼叶状结构的创新性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性和视觉冲击力,还可以改善空间流线,提高建筑的通风和自然采光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
③同样,在广州塔的设计中数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单叶双曲面被用作广州塔的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了塔身的主体形态。由于这个几何形状具有极高的对称性和精细性,因此对于广州塔的计算机模拟和制造过程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广州塔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确保了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④黄金分割产生美丽、精密而简单的结构,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满足和慰藉,乃至神秘和敬畏。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运用了黄金分割比。如唐宋时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故宫太和殿、北魏的嵩岳寺塔和辽代的应县木塔。将建筑物的某一部分按照黄金分割比分成两部分,然后通过这两部分来设计物体间的间距,可以让建筑物更加稳固。可见黄金分割比在建筑的实用性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⑤古今的建筑设计中,下列数学概念常为建筑师所用。棱锥、角、棱柱、比例、黄金分割、抛物曲线、悬链线、立方体、三角形、毕达哥拉斯定理、圆、半圆、弧、球、椭球、半球、多边形、排列、组合、对称、最大、最小等。其中,圆、半圆、弧、球、椭球、半球及其变化成为古代建筑主流的数学思想,并运用于各种建筑中。
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更新、演进。现代建筑离不开数学,从设计到施工、维护和改善,到美学性与实用性,数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建筑需要严谨、准确、清晰的数学思想的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安全、美学、可持续性、灵活性,以及用户舒适度的现代建筑要求。
(选自《科普时报》2023年7月14日,有删改)
15.(2分)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建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释说明,同时通过引用瑞士数学家的话表明建筑与数学密切相关。
B.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和“目前”表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地标建筑中的一个,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个单体航站楼有它大,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本文举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等例子,详细介绍了数学在实际建筑中的运用,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只有在严谨、准确、清晰的数学思想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美观与实用兼具的现代建筑要求。
16.(3分)本文是如何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内容。
本文采用① 的结构,先总说数学在建筑中是无处不在的,接着② ,最后再次强调③ 。
17.(2分)请根据选文和《中国石拱桥》的相关内容,从“弧”和“对称”的角度对卢沟桥设计中的数学概念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π日”漫谈体育
①一年一度的“π日教科文组织将3月14日确定为“国际数学日”,这天被人们亲切地称作“π日”。
②那么,π又与体育有什么关系?某种意义上说,球类运动的一切都被π主宰着。
③足球是圆的。在国际足联的标准里,足球的周长在68-70厘米之间,除以π,其直径大约在21.6-22.3厘米之间。球直径上的细微差别,通过π这个放大器,就足以造成其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从而对球的飞行产生影响。
④事实上,近年来,足球的生产商一直在试图改进足球的设计和材料,以提升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带来更好的观赏性。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总进球数达172球,打破了世界杯的历史最高纪录,球迷大呼过瘾。前些年,贝克汉姆和卡洛斯的弧线球让人叹为观止。球的变化显然也深刻地改变着进球方式。
⑤相比足球这样的大球运动,乒乓球这样的小球则更容易被π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旋转。20多年前,乒乓球从小球改到大球,曾经给国乒带来挑战,但国球将士们通过大量的训练快速适应,仍然统治着乒坛。如今,我们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加持下,能打出各种旋转、速度的乒乓球机器人已经问世,国乒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⑥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的很多领域更是深深地被π支配。当柯洁被“阿尔法狗”①狠“咬”一口时,须知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②獠牙,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国人布冯计算π的“扔针实验”。
⑦然而,当时人工智能带给围棋运动的曾经是无尽恐惧,但几年过去,围棋仍然被人类所深爱,就像无法算尽的圆周率一样,人性的光辉也永远无法被取代。
⑧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日益膨胀,恐怕有一天AI可以把围棋“机关算尽”,用AI作为大脑的机器人在竞技场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
⑨然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③的不等式右边是普朗克常数除以“4π”,微观的测不准原理,拿到宏观来说也就是你永远无法确知结果。AI可以让很多事情变得完美,而体育最大的魅力,不恰恰是因为这并不完美的人类产生的“不确定性”吗?
(作者:王浩明,选自《新华网》2024.03.14,有删改)
【注释】①阿尔法狗:是由电脑程序控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其目前应用范围是与人类进行围棋对弈。②蒙特卡罗算法:又称统计模拟法、随机抽样技术,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以概率和统计理论方法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法。③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15. 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3月14日定为“国际数学日”,这天又称“π日”,因为π=3.14.
B. 从某种意义上说,球类运动被π主宰着,相比足球,乒乓球更容易被π影响。
C.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高手柯洁后,人们对围棋产生了恐惧。
D. AI虽然完美,但体育最大的魅力,是因为并不完美的人类永远无法确知它的结果。
16. 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可以吗?为什么?
【链接材料】
刘谦在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魔术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数学知识的传播和实践。首先,刘谦巧妙地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使得观众们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纸牌的变化是随机的。其次,在纸牌的摆放和变换过程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几何图形的变化,使得纸牌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排列组合。再次,刘谦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统计数据,让观众们相信这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
17. 过去人们总会调侃“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而在未来,你的体育,却真的有可能是数学老师教的。请你再列举一例说明数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魅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⑦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怀……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②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第⑤段加点词“通常”是“一般”,“常常”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D. 第⑦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5.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述思路的梳理。
引出话题:在春天里读书 第①段:在春天里读书的感悟。
第②段:对“读书不觉春已深”的理解。
展开论述
第③段:A
第④段:B
第⑤段:论述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去读的问题。
第⑥段:热爱读书的人就会热爱生活。
第⑦段:总论读书对自身的好处,同时拓展对社会的益处
深化论点: 第⑧段:C
16.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为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读书贵有新得
于 洋
①读完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一书,颇受启发。两位教育家在这本谈论“读”与“写”的专著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32个有趣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读书与写作大概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文心》中提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②“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读书中练就触发的功夫,细心品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才能从书中读出“新味”来,读出自己独有的“新得”。
③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善于读书学习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以上,才有发言权。”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曾反复精读过不少经典著作。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真正被他读“破”了的名著,不少书页还用胶纸粘贴着。据说,他一生先后阅读《资治通鉴》17遍之多,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晚年时,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④古人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善于从书中读出“新味”、悟出“新得”。著名翻译家林纾为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花8年时间阅读《汉书》,又用8年时间“啃”《史记》,对于韩愈的文章更是反复品味了数十年。他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阅读一遍,读后又合上,探求其中精蕴,直到装进脑海才另换一篇文章。
⑤刘伯承元帅倡导读书要下功夫背记一些必要知识。他曾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十多遍,不少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妙语佳句都能背下来。他一生研读最多的是《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章节能熟练地背诵。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⑥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别林斯基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一部有价值的好书;与其10部书都只是浏览一遍,不如选一部书精读10遍。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
(刊载于2023年7月1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读书贵有新得最重要的就是“触发”的功夫,即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B.经典作品只要多读几遍,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
C.刘伯承元帅在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战争奇迹,是因为他研读了《孙子兵法》。
D.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就不会有所受益。
【解析】B.结合第③段“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表述的意思不同;C.结合第⑤段可知,刘伯承元帅在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战争奇迹,是因为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选项说法错误;D.结合第⑥段“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可知,选项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A。
16.(3分)小语读了选文后,想在下面经典名句中选择一句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觉得哪句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示例一】我觉得A句更合适(1分)。理由:该句论述了读书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推敲细思,探求其中精蕴。与选文第③④段所述观点“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一致(2分)。【示例二】我觉得B句更合适(1分)。理由:该句论述了要根据不同的书,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价值的书才需要精读,这与选文第⑥段所述观点“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一致(2分)。
17.(2分)读书分享会上,有同学向小语请教“有新得”的读书方法,小语想请你帮忙为此整理出读书笔记,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小语解决这个问题。
示例:①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②要反复品味书中内容,感悟其深刻思想内涵;③要学会将书中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④要有选择地读,选择有价值的书精读。(任答2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自找苦吃
向贤彪
①“苦”是一个形声字,原始义是一种野菜的名称,其味极苦,酷似胆汁或黄连的味道,故而借指苦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苦味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造血、抗癌、防衰,且我国自古就有“增寿觅苦味”的说法,讲究“慎和五味,五脏安和”。可以说,适当吃点苦味食品,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对调节精神也大有裨益。
②多吃苦,终进补。“苦”作为一种人生况味,就人的本能而言,总是希望远离它,但在现实当中往往绕不开。既然吃苦难以避免,何不勇敢地去面对它、接纳它,到苦中磨砺成长,从苦中咂出甜来。实践反复证明,吃苦不仅是人生的“补药”、进步的“基石”,而且是事业成功的秘籍。正如宝玉不经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爆火花,人生不经历一番艰辛、不经受一些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唯有多一些自找苦吃的思想和行动,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精彩。
③自找苦吃是一种生活态度。延安时期,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坑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正是始终保持艰苦朴素,我们党才能得民心、打胜仗。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较过去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工作要向标准高的同志看齐,生活要向标准低的同志看齐,不攀比摆阔,不铺张浪费,唯此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④自找苦吃是一种成长方式。“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无论是车间里的工人,还是扎根
乡土的农民,无论是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还是逐梦前行的创业者……扎扎实实努力、勤勤恳恳付出,勇于在事上磨、吃苦中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正是在一次次的磨砺和坚持中,之前吃过的苦才变成“营养剂”滋润自己,之前受过的累才搭成“成长梯”助力自己。做奋斗者首先要做吃苦者。只有经历过一些苦事、难事、复杂事,方能长见识、励斗志、壮筋骨,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
⑤自找苦吃是一种人生境界。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四十余载,帮助近两千名贫困山区女孩
圆梦大学。她在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信念时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看看兰考县排行列阵的“焦桐”,看看草王坝村清泉汩汩的“大发渠”,就不难发现,有多坚定的信仰,就有多高尚的境界;有多强大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动,就能为人民创造多大的福祉。
⑥“人的杂念和私心,在艰难困苦中滤尽;人的痼癖和惰性,在艰难困苦中消遁;人的智慧和情感,在艰难困苦中萌发;人的理想和追求,在艰难困苦中升腾。”自找苦吃,终将为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5月8日,有删改)
15.(2 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吃苦的作用巨大,只要吃苦,定能收获更多的人生精彩。
B.第③段通过延安时期与今天的生活条件的对比,强调了自找苦吃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C.文章采用总一分式结构,而结尾引用名言,强调自找苦吃的重要作用。
D.文章综合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精确数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6.(3 分)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把之前经受的“苦”和“累”说成“营养剂”“成长梯” 请简要分析。
17.(2分)面对紧张的初三,你的同桌小伍总是觉得初三生活太苦了,学习压力太大了,有点承受不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她进行劝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被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5.(2分)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现在很多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所有人的常见病。
B.很多时候,成大事不仅在于力量的大小,还在于能坚持多久。
C.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
D.好的人生不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
【解析】A.根据第①段可知,此项说法过于绝对;B.第④段原文为“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D.第⑥段原文为“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
16.(3分)有的同学学习很没耐心,总想“一蹴而就”,请按照选文③④⑤⑥⑦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劝说他的步骤。
步骤一:提出观点 步骤二:从过程方面(举例、引用)说理
步骤三:总结说理
17.(2分)本文阐述了“耐心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结合你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情况,说说这个观点给你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一篇文章动辄上千字,我在练习时没有耐心读完就直接看后面的题目,然后再折回来看文章对应的内容。因为没全篇通读,平时也没耐心阅读,阅读量不够,导致这类题出错率非常高。有耐心,才能静心阅读,也才能领悟文章主旨,较好地完成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烈火焚烧,不改一清二白的坚持,是石灰的操守。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①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释】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5. 关于本文的写作目的,请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告诉读者: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B. 告诉读者: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
C. 告诉读者: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
D. 告诉读者: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
16. 请为“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的分论点,再举一例(简述其事迹或引述其语言证明)。
17. 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除了文中的笃志守节,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传承呢?请写出两个方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牙齿:长在嘴里的“活宝石”
王欣
①每个人的口腔中有28~32颗牙齿,它们坚硬而有光泽,如同珍珠、贝壳、玉石一样具有观赏价值。“蝽首蛾眉,齿如编贝”说的是洁白整齐的静态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则是与五官相映生辉的动态美。牙齿对主人容貌的加持不亚于任何饰品。从实用性上看,牙齿不仅可以咀嚼食物,还可以辅助发音和说话,对于主人身心健康的意义远比宝石深远。
②牙齿是“活着的宝石”,牙冠外层是光滑坚硬、乳白色的牙釉质,牙釉质里面是颜色泛黄、硬度较低的牙本质,再往里面就是布满了血管和神经的牙髓。牙髓的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具有营养、感觉、防御的能力,如果坏死或被摘除,牙本质会逐渐变得干燥、酥脆、丧失光泽,颜色由淡黄色转为暗黑色。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牙齿可能发生崩解或折裂,医学上对这样的牙齿需要用烤瓷或全瓷牙冠加以保护。
③人的一生中有两套牙齿:幼儿时长出的是乳牙,六七个月时萌出,两岁左右长齐,一共有20颗;6岁左右,乳牙和恒牙开始交接班,乳牙逐渐脱离而恒牙次第萌出;大约在12岁时会长出28颗恒牙,而第三磨牙(智齿)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则因人而异。
④牙齿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工具:前方的切牙像铲刀一样,负责切断蔬菜水果;两侧的犬牙像尖刀,负责撕碎坚韧的肉类等食物;后面的前磨牙凸凹不平,负责把食物嚼碎;更靠后的磨牙把前磨牙嚼碎的食物再次咀嚼,使其更加细碎。咀嚼是一种机械性消化,使食物变得细软,并且与唾液充分地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水解,充分咀嚼可以减轻胃肠负担,减少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营养学家建议每一口食物咀嚼30次。
⑤每一颗牙齿都很宝贵,需要用心呵护。一般而言,门牙和犬牙的寿命比较长,而磨牙比较短。牙齿如果脱落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造成营养失衡、体质下降。如果用心呵护,每个人都有望在80岁时还保有20颗健康的牙齿。我国公民的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5~74岁年龄段的平均失牙数量为10颗,中青年人群中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病率较高。
⑥龋齿又叫蛀牙,是指牙体硬组织在细菌的影响下发生的进行性破坏性疾病。龋齿出现后,牙齿表面颜色变黑、组织缺损,食物嵌入龋洞内会让人感到疼痛,平时照镜子一旦发现牙齿上有黑点黑线、黑洞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牙齿进一步龋坏。医生去除龋洞内发黑、变软的牙体组织后,进行充填治疗,防止龋病扩展。牙周炎是一种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必须通过治疗控制其发展,如果不加治疗会造成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⑦人人都知道牙齿的宝贵,但是许多人并不注意牙齿的保健,毕竟它不能像宝石那样佩戴在显眼的地方,而是藏在口腔之中。为了健康和美丽,我们要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少吃甜食、好好刷牙,定期检查牙齿,通过洗牙来清除牙结石,让牙齿坚固、笑容甜美、用餐时心情愉悦。
15. 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如果牙髓坏死或被摘除,牙齿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就会崩解或折裂。
B. 智齿即第三磨牙,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大致一样。
C. 牙齿是人们消化食物的唯一工具,但不同部位的牙齿作用有所不同。
D. 我国公民的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
16. 开篇首先将牙齿比作珍珠、贝壳、玉石等宝石,接着引用诗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 牙齿很宝贵,为了健康和美丽,我们要注意牙齿的保健,你还知道哪些牙齿保健的方法?请写出三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既“知止”,也“知进”
①古人言:“毋为私欲蔽。”体面的工作、广阔的前景、美好的生活……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但过度的欲望,则会让人深受其苦。
②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诱惑面前多一些定力,对物质名利多一些淡然,摒除不当不义之欲,考验着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彰显着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在浙江绍兴周恩来纪念馆里,悬挂着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一家训深深影响着周恩来,也引人追忆一代伟人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和价值追求。其实,“无求”并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警戒私欲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告诫世人摆脱内心的名利羁绊。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弱水三千,取饮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人的物质需要总是有限的。已经拥有还不满足,明知烫手还要伸手,贪婪无度的心理最容易酿成恶果。如果没有“知足”的智慧,缺少“知止”的境界,就极易乱了分寸、迷了心智。一些人走上不归路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足,正所谓“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④远离欲望的羁绊,关键是守住初心,涵养淡泊名利的心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关于修身处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淡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人们要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⑤“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所撰的自勉联。在物质待遇上懂得“知足”,养成俭朴之风,在人格修养上“知不足”,增强律己修身的紧迫感;在有利于人的事情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涉及个人名誉、地位、利益的事情上,看得淡、放得下。在欲望前“知止”,在做事上“知进”,才能拥有高尚、充实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26日,有改动)
15.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从欲望写起,但没有否定欲望,认为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
B. 人的物质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在超出需求的部分还不满足,容易结成恶果。
C. 只要守住初心,涵养淡泊名利的心态,就能远离欲望的羁绊,杜绝欲望。
D. 文本认为在物质待遇上懂得知足,在人格修养上要不知足。
16. 选文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进行论证,思路明晰。如果在班会上就第③段中的观点进行讨论,请你仿照第②段论证思路,写出你的说理步骤。
步骤一: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
17. 你认为中学生如何做到“知止”与“知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
翁冬冬
①舞台顶光次第亮起,开场锣鼓声响,26岁的“梅兰芳”身着深色马褂长衫,手持折扇,迈着轻盈的步伐向观众走来,顾盼生辉……一位“京剧大师”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表演。这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由3D影视级计算机动画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以及3D引擎实时渲染技术打造出来的“数字梅兰芳”。近几年来,“数字人”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陆续投入应用,正在打开一片艺术新天地。
②“数字人”是指以人形外貌呈现并与人交互的,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够帮助提高内容制作效率、丰富用户体验。“数字人”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更加自然的互动和沉浸体验。
③近年来,“数字人”技术迎来新的飞跃,“数字人”能够自动生成和优化外观、表情、语音、动作等,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创作难度。例如,使用专用软件开发工具包,创作者能够在几分钟内创建出高质量的“数字人”。此外,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和交互。
④“数字人”技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和传播途径,正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以“数字梅兰芳”为例,团队采用真实人物雕刻结合激光扫描的方式,得到了人物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3D数据与4D数据结合的方式完成动态表情的构建与迁移,使“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为使“数字人”的肌肤更加逼真,团队采用了光度测量方法计算获取高精度的人脸皮肤纹理数据。此外,团队还使用支持物理解算的毛发系统,实现了高精度的细节重现,使得“数字人”在视觉上更加真实。
⑤除了数字技术的探索和研发,“数字梅兰芳”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深入了解京剧文化、感受古老艺术魅力的过程。创作团队学习京剧的动作、念白、服饰等方面知识,研究梅兰芳生平、轶事和典故,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并将这些理解融入“数字人”的制作,让人物更加符合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数字梅兰芳”的成功制作为数字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基础,将来,“数字人”不仅可以在博物馆里为观众提供细致生动地讲解,还可以像真人演员一般演绎动人的戏剧影视作品,为舞台和银幕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⑥“数字人”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载体,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全新内容形式和广阔想象空间。
(选自2023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人”是一种既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的计算机应用。
B. 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传输和交互。
C. 采用3D数据与4D数据结合的方式完成动态表情的构建与迁移,可以使“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
D. 进行“数字人”的研究,必须深入学习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
16. 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合适标题。
17. 请从下列水浒好汉中任选一位,参照第①段画线部分,为其设计一个“数字人”形象,简要描述其出场的情景。
①武松 ②李逵 ③吴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痴迷症
①数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表达工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被数字所包围。从手机屏幕上的点击量、阅读量,到公司的业绩报表、个人的微信步数,再到国家的GDP、人口统计,数字仿佛成了我们表达和衡量一切的标准。然而,当这种对数字的过分依赖和崇拜发展到一种病态的程度时,我们便陷入了“数字痴迷症”的泥潭。
③数字痴迷症的表现之一是滥用和夸大数字。在学术领域,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学者为了彰显自己的研究成果,动辄宣称自己发表了数百篇论文,或获得了多少多少的引用次数。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两种期刊的发表情况和业内常识时,不难发现这一数字的可疑性。况且,这种为过关达标而不择手段、滥竽充数制造出来的各类成果数字,又能有多少实际意义?
④数字痴迷症的另一个表现是过分追求数字的增长和突破。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常常听到“今年业绩要翻一番““明年要突破百万用户”等口号。然而,这种过分追求数字增长的做法往往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导致企业为了完成指标而采取一些不道德或非法的手段。同样,在教育领域,一些学校和家长也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⑤数字痴迷症是一种病态的现象,它扭曲了我们对真实性的追求,让我们陷入了数字的泥潭。然而,我们应该明白,数字并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过分追求数字只会让我们失去对真实性的追求,忽视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⑥数字痴迷症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数字来展示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客观上,现行的制度性诱导和倒逼机制也为数字痴迷症提供了土壤。例如,一些单位或组织将数字作为考核和晋升的唯一标准,使得人们不得不为了数字而拼命努力。
⑦重视数字,当为强化报道的效果,本不一定是坏事,但要看如何使用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甚而日常管理中具体的报表统计、报告总结,无不贵在准确,容不得半点注水。做新闻,讲实绩,与其为追求一时轰动效应,给上级或公众加深印象而刻意地营造和编排,那还不如不用数字,干干净净地“裸说”“裸报”,来得更实在而可信。况且,这种为出彩或过关达标而不择手段、滥竽充数制造出来的各类成果数字,又能有多少实际意义?又凭什么取信于人?这是一条规则,也是一种常识。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5. 小湖从中提取了四条信息,但事后比对原文,发现只有一项最符合文意,请你帮他找出来( )
A.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被数字所包围,数字成了我们衡量一切的标准。
B. “数字痴迷症”使人们将数字作为考核和晋升的唯一标准,不得不为数字而拼命努力。
C. 过分追求数字增长的做法,往往导致企业为完成指标而采取一些不道德或非法的手段。
D. 当强化报道的效果时,重视数字,不是坏事,但要看如何使用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16. 在班会课上,为揭示“数字痴迷症”的危害,小湖将现身说法,请你也在第⑤段后补充一条关于校园学习方面的例证。
17. 班会课即将结束,但同学们过度追求“打卡”与“排名”的数字问题依然存在,令人担忧。小湖希望你能站出来,劝说大家摆脱数字痴迷,回归学习本真,请你参与(15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名著里的“躺平”高手
①山本周五郎的小说《豫让》写了一个从“躺平”到“躺赢”的案例。岩太的父亲被知名剑侠刺死,因替父亲感到不值,还嘲笑剑道,他被家人赶了出去,索性当了乞丐。没想到从前鄙夷他的人都来鼓励他,给他送吃喝、送钱财,以为他在卧薪尝胆准备复仇,于是,岩太因“躺平”而暴富。本来准备携款跑路的他,想通了:既然大家都以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他就再躺十年,反正去哪儿也没有留在这里过得安逸。故事结局是杀父的剑侠暴毙,岩太没想到,自己用“躺平”熬死了对手。
②高级的“躺平”并不是混吃等死。“躺平派”鼻祖庄子说过“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但古人也说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们只是提倡顺势而为,不让自己拧巴,如果风足够大,也不介意做一只“在风口上起飞的猪”。
③名著里也须有一两个“躺平派”,情节才丰富。《西游记》里有猪八戒,取经途中,他总会不失时机地享受偷懒的快乐,动不动躲在角落里睡觉。在他眼里,焦虑的唐僧、狂躁的孙悟空,都病得不轻。猪八戒心里不舒服了就把“趁早散伙”挂在嘴上。他冷眼旁观,能躺着绝不站着,准备花最少的力气,混到灵山。
④《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对人情世故、仕途经济漫不经心,如果搁在现代,她肯定对股市、房价、晋升都没兴趣,恨不得“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地“躺平”。但她对情感“卷”得厉害,吃宝钗的醋,担湘云的心,她不惜为这段感情哭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甚至连命都不要。经此一“卷”,她终于抵达谁都“卷”不过她、跟谁“卷”她都不屑的境界。她跟宝玉互相表明心迹的时候,说:“我为的是我的心。”由此可见,“卷”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躺平”——我爱你,与你无关。
⑤猪八戒的“躺平”是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林黛玉的“内卷”证明了谁也“卷”不过一个玩命的人。
⑥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用了极致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躺平”期间的心路历程,证明了只有身体上完全躺平,才能放飞精神,让思想去触摸这个世界的边边角角乃至细枝末节。在身体上比普鲁斯特躺得更平的霍金,精神飞得更高更远,触摸的是宇宙的尽头。
⑦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中,柯希莫认为宇宙的尽头在树梢。每到迷茫和郁闷的时候,他就会爬到树的顶端,向远方眺望。厌恶在地面上“内卷”的他,干脆选择了生活在树上,此举不是为了后退,而是为了抵抗,为了“和尘世保持必要的距离”。即便老来病至奄奄一息,人们把床架到树上,让他躺下,医生爬上树给他看病,他也不愿意。当一个热气球飞过树顶,他像孩子一样一跃而起,抓住气球的绳子,被带走了。
15. 读第①②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什么是高级的“躺平”。
16. 文中写道:“猪八戒的‘躺平’是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请结合第③段内容概括这种“躺平”有何特征?
17. 读第⑥⑦段的内容,说说“此举不是为了后退,而是为了抵抗”,这里是抵抗什么?为什么要抵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撕伞学”是个啥?
①最近,有人在撕一种很新的东西——“伞”。这里的“伞”并不是雨伞或者太阳伞,而是指代某种你以为有用的“保护伞”。据说它起源于一位“00后”教师的网络视频分享:为了防止学生默写作弊,她让每个人把自己的书本放在课桌旁的地上,杜绝学生照抄的可能。想必这位“00后”老师熟知学生时代的作弊手段,所以轮到自己为人师时,也就一点儿不心慈手软,干脆利落地“撕掉”学生一切蒙混过关的招数。网友看完,纷纷评价这招太绝了,“00后”老师开始“撕伞”了。
②“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给别人撑把伞”变成了“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把别人的伞也撕烂”,“撕伞学”由此诞生,甚至还衍生出了一套育儿领域的“父母撕伞指南”,专治自家“熊孩子”。
③看到“撕伞指南”的我惊觉,原来自己早已是此界老手。孩子在商店里哭闹打滚不肯走?如果是祖辈带着,这时候肯定就被拿捏了,要啥有啥,最差也是当场满足,回家再一顿臭骂。至于我,我才不在乎路人侧目,爱哭你就哭,理你算我输!我也一屁股坐到地上,一边饶有兴致地观察孩子,一边絮絮叨叨地问:“你累不累?要不咱们再躺会儿,反正电影院也快关门了。哎哟,地上有个虫,快看它爬过来了……”孩子熬夜不睡觉?不要紧,让他熬,想看啥动画片?没问题,今天熬夜也必须看完,不准快进,必须1.0倍速看。要负责任,说到做到。快看!不准走神!我还得拍照发朋友圈,他们晒娃熬夜学习,我晒娃熬夜看片!
④这些“撕伞小妙招”,有个朋友比我更精通。前段时间,她的儿子到了叛逆青春期,要学“时髦精”穿鼻环。她不仅不反对,反而当着儿子同学的面大张旗鼓地“鼓励”起来:“穿鼻环是我们家那边祖传的习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穿鼻环,这样将来能够升官发财,子孙满堂。穿了鼻环的孩子还要在祠堂里禀告祖先。今天当着同学们的面,我宣布,为了庆祝他长大,我准备等他穿完之后,和他爸爸一起,也去穿几个鼻环!”可把孩子给气坏了!被亲妈这么一搞,穿鼻环跟“时髦精”还有啥关系?简直成了老土的代名词,还会被同学嘲笑,最后孩子再也不提这茬了,“穿鼻环”危机顺利解决。
⑤我这位朋友可谓“撕伞学”集大成者,在生活中,她也酷爱走对方的路,让对方无路可走。逢年过节,亲友们总是热衷于推搡拉扯、欲拒还迎地发红包,有时甚至要引发一场虚拟大战,远远看去,真不好判断是亲友塞钱还是仇敌见面。朋友从来不给亲戚客套的机会,每次拜年,只要对方敢掏钱,她立刻伸手,“多谢!”一秒结束战斗,让大家准备好的台词无处施展。这么几个回合下去,她反而在亲友间赢得了一个干脆利索的好名声,家家看到她都笑脸相迎,全都是因为跟她交往不累心。
⑥“撕伞学”独辟蹊径,往往能收到特别的效果。只要习得精髓,可以熟练运用于生活中。既能撕掉孩子的小套路,撕掉学生的歪心思,又能撕掉人际交往中的矫饰,使彼此的关系更轻松。有时候毫不客气地“撕伞”,让别人淋点雨,也未尝不可。所以从今天开始,学以致用,我先撕为敬!
15. 下列对“撕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撕伞”针对的是对方自认为有效、有用的招数和套路。
B. “撕伞”的常见目的是制止被撕者的某些不恰当行为。
C. “撕伞”的过程也是将自己遭受的挫败转移给对方的过程。
D. “撕伞”行为并不一定会损害“撕伞者”的形象。
16. 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在具体使用“撕伞小妙招”时候我们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17. 学习“撕伞学”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内容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荒落之邦
①清人顾祖禹在纵论湖广形胜时说:“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②唐以来,湖广地区大致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区域内有三个中心城市——荆州(江陵)、襄阳和鄂州(武昌)。不过,一直以来重心都是在江陵和襄阳之间交替。
③北宋以后,首都东移至开封,南宋时期进一步东移至杭州,中国的政治中心不再是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元代以后,首都便在北京和南京之间交替。
④首都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水陆交通进入了运河时代。大运河所经之地,成为北上、南下的必经之所。而荆襄一带的交通线,失去了全国主道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开封到武昌的交通线。这样,最重要的南北陆路交通线与最繁华的水上交通线长江相会于汉口,从而奠定了武昌“九省通衢”之地位,南北交通枢纽也由襄阳东移到鄂东的武昌。荆州与襄阳便被边缘化了。
⑤早在南宋之时,荆襄之地便有衰落的迹象。首先是军事地位的失宠。元明清三代,军事的基本形势仍是南北对立,朱元璋与元顺帝、燕王朱棣与建文帝、顺治帝与南明弘光帝,再到后来的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袁世凯与孙中山。但是,一带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役,甚至连两军长期对垒的情况都很少发生,唯有在明末的时候,成为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的流民根据地。
⑥文化地位的下降也不可避免。明代首辅张居正也自称家乡江陵为“下国之荒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居正回到家乡江陵。南归前,他专门给徐阶写了一封信,表示徐阶若能振兴朝政,他愿效犬马之力。那时,张居正在人生的最低谷,内心充满孤寂、苦闷和惆怅。
⑦回乡期间,张居正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认识。如今的荆州,被武昌夺去了光彩,已经不是当年的盛景。但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许多人们看不见的角落。在这里,张居正看见:农民终年辛苦劳作,还要遭受官吏剥削,不禁“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松滋知县捐俸禄,组织重建城墙,城墙“井干楼橹,靡不宏丽,屹屹为巨观”,他看到了城墙的有形之险,也看到了人心的无形之险……作为荆州人民的儿子,张居正自然对家乡是无比关怀的,这不仅是由于乡土之情,而且还在于荆州也不过是帝国之下的一座城市,或许这里存在的危机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危机的一个缩影。
⑧走过巅峰之后,剩下的路便都是下坡路。对人来说,是这样,对地区来亦是如此。然而,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新时代,荆襄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恢复昔日之血性,蓬勃发展,汉水之滨的人们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
(选自“最爱历史”公众号《湖北人的血性》,2024年2月7日,有删改)
15. 阅读①—④段,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唐代的荆州始终是湖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重心所在。
B. 北宋以后,随着首都东移,中国的政治中心不再是黄河流域。
C. 元代以后,大运河连接南北、上下,中国水陆交通进入了运河时代。
D. 荆襄一带的交通线取代了从开封到武昌的交通线,奠定了武昌“九省通衢”的地位。
16. 请结合文章⑤—⑦段,说说“荆州与襄阳便被边缘化了”的原因有哪些?
17.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一说,荆州和襄阳、宜昌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在学习或生活上能给你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相对于传统专业的长视频拍摄制作,短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可以非常低,增加了普通公众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社会参与的形式。短视频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优势,并在极短的时长内快速推进情节、表达观点,内容呈现直观生动,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强,更易调动情绪、引发共鸣,从而形成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短视频直观具象的内容呈现,更易于理解,有助于加速知识信息在更加广泛群体中的推广普及。此外,短视频与移动化和伴随性密切相关,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短视频,观看时间和场景更加灵活,填补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②网络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流行也引发了人们对其负面影响的忧虑。短视频由于时长所限,往往难以展开深入探讨与深刻思考,有些片面甚至肤浅的内容可能让人们忽视对内容的本质和信息深层内涵的关注,导致不求甚解甚至反思能力的缺乏。短视频的形态需要迅速吸引并抓住观众,有的短视频过于追求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冲击力,对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有所放弃,可能影响人们的审美追求,造成对刺激的渴求。
③本来用以填补碎片化时间的短视频,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人们的注意力日渐分散,变得难以沉下心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制作门槛低,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快餐式的信息传播,在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的同时,用户也容易被断章取义甚至偷换概念的信息所误导。而在商业化、市场化和流量变现等因素的驱动下,有的短视频制作者为博取流量甚至刻意歪曲逻辑或事实,传递出不当的价值观念。
材料二:
材料三:
①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将与其他传播媒介形态并存、融合发展,而并非替代。短视频和长视频,网络视听与图文阅读,可以并行不悖,但确实需要反思、引导和治理。人们应当善用这柄数字时代的双刃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正视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生活的现实,并多一些自我反思,提醒自己,牢牢把握生活的控制权,合理分配时间、安排短视频使用。
②随着短视频传播不断发展成熟,优质内容仍将是核心竞争力,短视频制作者唯有以优质内容为基础才能真正获得用户认可。主流媒体也应积极运用短视频传播,充分发挥在内容质量和深度上的优势,树立短视频传播领域的价值标杆。对于蓬勃发展的短视频行业,平台自律需与协同共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短视频传播良性发展,推进创新。
材料四:
①前不久流传网络的“神医”语录视频中,“违背祖训”式行骗令人大跌眼镜。最近的报道,让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招摇撞骗的假医生现出原形。他们靠东拼西凑搬运抄袭来的内容维持更新,把健康医疗科普当成生意,等到被网友扒出黑料,要么忙着撇清关系,要么注销跑路,换个马甲,“东山再起”。
②中国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的海外粉丝量又创新高。在短视频时代,讲好文化故事、有效输出文化,需要充分借助这样的媒介特征。如同李子柒短视频刚兴起时主流评论所表达的,这是一种以民间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好方式。一年多后再看,这种方式和其背后的短视频媒介规律,也应该在讲述文化故事、中国故事中充分运用起来,毕竟视觉传播已经是不可逆的大势。
(上述材料选自《光明日报》客户端和“凤凰网”,有删改)
14.下列对于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可以非常低,这既促进了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短视频的内容良莠不齐。
B.据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的统计数据可知,短视频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大体上稳步提升,2021年比2018年同期,短视频使用率提升了13.7%。
C.对于蓬勃发展的短视频行业,只要做好平台自律,就能更好地引导短视频传播良性发展,推进创新。
D.上述材料围绕网络短视频这个热点话题,或以图表介绍其迅猛发展的态势,或一分为二地阐述其优势与隐患,发人深省。
15.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短视频为什么被视为“双刃剑”?请结合材料一、四简要概述。
16.表哥制作的短视频不到半年就吸引大批粉丝关注点赞。他悄悄告诉你,成功之道就在于搜集网络上的新奇内容,并加上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对他说一番话。
你说:“ 表哥,恭喜你的事业取得初步成功,但我们应该具备长远眼光,随着短视频传播不断发展成熟,唯有以优质内容为基础才能真正获得用户认可。建议你花更大精力提高每一则短视频的内容质量,在调动情绪、引发共鸣等方面下大力气,满足粉丝们对优质视频的阅读期待。你说对吗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0分)
学校组织开展“2023 年暑期档影视文化 ”主题探究活动, 以下是探究小组收集的材料, 请你参加并 完成相关任务。
【影视调查】
(图片来源: 拓普 2023 年暑期档电影观众调研)
【影视时评】
文化共鸣 市场共赢
①更值得关注的是, 在有多部进 口影片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 截至 8 月 27 日, 国产电影市场份额 高达 87.66%, 创下历史新高。 国产电影扛起了大部分票房, 并非因为某一部电影异军突起,《长安三万里》 等影片都获得了较好的 口碑和较高的票房。 优质影片分布更加合理, 题材更加多样, 类型更加丰富, 国产 电影呈现出质量整体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实现了观影人与电影人共赢。
②今年的暑期档, 是国产电影的收获季。 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 截至 8 月 18 日 7 时, 今年暑 期档票房达 178 亿元, 超过 2019 年暑期档总票房, 打破中国影史暑期档最高票房纪录; 票房突破 20 亿元 的影片有 4 部, 也创下中国影史暑期档新高。 截至 8 月 27 日, 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超过 4.94 亿。 一 系列数 据, 显示出电影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 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
③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既有精湛的艺术表达、 精良的技术制作, 还在现实性、 话题性或 情怀感、 艺术风格等方面与观众形成心灵共振, 电影作品才能受到观众欢迎, 以良好的 口碑维持市场的热 度。 比如,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以 48 首经典唐诗为媒, 塑造了以李白、 高适、 杜甫、 王昌龄等为代 表的诗人群像, 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观众的感召力。 一些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 则以其话题性 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比如, 关注网络电信诈骗问题的《孤注一掷》、 鼓励每个人坚持梦想的舞蹈题材电影 《热烈》等, 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证明深刻映照现实生活的作品总是可以打动观众。
④今年暑期档票房创下新高, 固然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观众观影热情集中释放的因素存在, 但更重 要的原因是电影品质的提升。 国产影片制作水准越来越高, 而且通过深耕本土文化, 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 情感与文化共鸣, 从而有了更强的票房号召力。
⑤电影创作, 有创新才有市场竞争力、 票房号召力。 近年来, 中国电影不断拓展题材边界, 创造出新 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 进一步增强了国产电影的吸引力。 以今年暑期档为例,《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是一部神话史诗类型电影, 《长安三万里》则为“诗歌电影 ”打开了空间。 这些立足本土文化的探索得到 市场认可, 鼓励更多中国电影以作品新意打动观众, 以观众 口碑驱动票房, 形成良性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 讲, 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自觉, 给了国产电影更大的探索空间、 更强的创新动力。
⑥电影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精神的表达。 中国电影拥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发展脉络, 其价值内核与艺 术表达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 中国电影走向未来, 离不开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 期待更多中国电影拥有 更高的艺术水准和工业品质, 更好反映这片土地人们的情感和关怀、 这个时代人们的气息和声音, 从而获 得更多关注, 赢得更大市场。
(文章来源: 2023 年 8 月 29 日《人民日报评论》)
【影视新闻】
8 月 16日, 社团组织“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 称电影《长安三万里》“部 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 部分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与真实历史不符, 极易误导观众, 特别是青少年观 众, 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 事发地的同胞感情 ”。 本着“还原真实历史, 维护历史人物真实性 ”的目的, 该学会委托河南洛太律师事务所, 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 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 导演、 编剧 等发表纠错、 致歉声明。
(来源: 澎湃新闻 记者岳怀让)
【影视访谈】
专访《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 诗游长安 寻梦大唐(节选)
问:为了保证对历史的尊重, 电影是如何搜集史料、 取材采风的?
于洲: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立项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诗意 ”,第二个是“唐风 ”, 第三个是“ 壮美 ”, 第四个是“考究 ”。 我们也去到长安,去到潼关, 对很多学术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 。 但这毕竟不是一个纪录片, 它是一部电影。 我们学习借鉴了《觉醒年代》的创作原则:“ 大事不虚, 小事 不拘 ”, 重大的事项、 人物、 历史时间线、 具体情节不能杜撰, 但是有一些历史的空白, 这是一个创作的空间。 我举个例子, 很多观众会问为什么电影角色上身比较健壮, 腿比较短。 实际上我们对此进行了采风, 因为唐代尚武, 文人墨客都是文武双全的, 所以上半身比较雄阔, 腿稍微短一些, 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唐 风造型。
13.请根据上述材料, 探究 2023 年国产影片获得高票房的主要原因。
14.小组在整理【影视时评】材料时, 不小心将前四段的顺序搞乱了, 请你根据议论的逻辑要求, 选择排序最合理的一项。( )
A.① ③ ② ④ B.② ① ④ ③
C.③ ② ① ④ D.④ ③ ② ①
15.请根据【影视新闻】 内容, 将本则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 (40 字以内)
16.对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要求《长安三万里》制片方、 导演等发表纠错、 致歉声明这一事件, 你怎么看? 请结合以上材料, 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湖北省新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分项过关突破
05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7分)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15.(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
【解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文的论点在文中文段的过渡部分,“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一句概括了上下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
16.(2分)第⑤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好奇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催生了人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
【解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其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并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使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了”“形象生动地证明了”等。
17.(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开篇铺陈三个事例(也可以把具体事例概括出来)提出论点,接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或例证)的方法证明论点,最后提醒大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冠肺炎发病率、死亡率之低和治愈率之高,为各国瞩目。中国能取得这一辉煌成就,中西医结合方案显然功不可没。
西医往往无能为力的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中医凭其辨证论治特征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方案;相比西医过多依赖医疗设备和药物,中医防治的灵活方便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且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西医预防保健的欠缺,中医治未病更具有独到优势。
中医和西医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生命至重,需要两者互学互鉴、互补短长。此次中国的抗疫实践也再次证明。当前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互补的医学,而最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当是中西医互补的体系。
(摘编自《用中医擦亮公共卫生体系的中国特色》)
【文本二】
①枸杞拿狱、罗汉果美式咖啡、陈皮薄饼……近日,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咖啡馆推出几款添加了中草药的咖啡和甜点,在网上引发热议。院方表示,此举既让顾客体验了美食,又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③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
④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焚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菜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由此推断。此处的菜萸是指吴菜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头趣。
⑤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心态平和等理念。这与现代医学倡导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互为印证。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极高的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学好用好中医药文化经典。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⑥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⑦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
15.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西医相比,中医在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降低医疗成本和预防保健等方面有优势。
B.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极具生命智慧,其中有一部分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有一部分源于临床和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C.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让中小学生在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对中医药文化的科学认知,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打下基础。
D. 两个文本虽然论述的对象都是中医药文化,但文本一侧重于论述中医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文本二侧重于论述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16. 文本二第④段是如何有力地对观点进行论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7.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请结合上述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应该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
【答案】15. B 16. 第④段首先提出分论点,即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创新传播形式,增加趣味性:接着举例讲行论述,如将王维诗中提到的“茱萸”有关的中医药知识,融入各种节目、游戏、竞赛,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最后,又以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为例,论证创新传播形式能让年轻人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17 ①与西医互学互鉴,友好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②通过国家政策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
③深入人民生活,如开展社区中医诊疗,参与传染病、公共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等,在实践中提升和传承中医药,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④通过办好各种中医药文化节等方式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品牌:
⑤创新传播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文化;
⑥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如进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或是开展研学活动等,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工作。(答出任意四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B.根据【文本二】⑤段“中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而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可知,“其中有一部分是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还有一部分源于临床和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理解错误。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文本二】④段第一句“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提出了本段分论点: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创新传播形式,增加趣味性;第二句至五句“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以王维诗中提到的“茱萸”为例,论证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的观点;第六、七句“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以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为例,再次论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的观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和应用。
根据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围绕“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从不同角度来谈即可。
根据【文本一】第二段“中医和西医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生命至重,需要两者互学互鉴、互补短长”可得:与西医互学互鉴,友好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弘扬仲景文化;
根据【文本二】②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可得:通过国家政策积极推广仲景医药文化;
根据【文本二】③段“振兴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正本清源、澄清事实,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的价值和贡献”可得:深入人民生活,如开展社区中医诊疗,参与传染病、公共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等,在实践中提升和传承中医药,提高仲景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根据【文本二】④段“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可得,通过办好各种中医药文化节等方式加强宣传,让人们了解仲景医药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持续提升仲景医药文化的品牌;
根据【文本二】⑤段“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可得:创新传播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仲景医药文化;
根据【文本二】⑥段“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可得:开展仲景医药文化教育,如进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或是开展研学活动等,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人文资源在“文旅热”中发光
褚晓亮 段续
①春节假期中,位于吉林大学校园的“地质宫”火了。青瓦红柱下,众多参观者有序排队入场。这座古朴厚重的老建筑,是李四光、黄大年曾工作的地方,也是电视剧《人世间》的取景地,有许多动人故事。
②不仅“地质宫”受关注,沈阳铁西的工业景观、青岛大鲍岛的里院建筑、大同古城的绵绵巷……不少“外地人没听过、本地人没去过”的老建筑、老社区、老街巷,因丰富的人文故事在社交平台上流量颇多,在春节长假里吸引八方来客,掀起一轮新的“文旅热”。
③这轮假日“文旅热”的背后是“文化热”,是人文资源精彩出圈,是游客的文化素养持续提升,旅游需求不断向深层次的人文体验拓展。大家出行游玩,已不单单是为了“看山看水看景”,从“打卡拍照”的“我要去”,逐渐升级为深度融入地方人文特色的“我要感受”,文化风越来越受关注。一批带有历史笔墨、富含人文情怀的文化地标备受青睐,其融合的历史要素和人文精神,契合了游客不断升级的文旅需求。“文旅热”折射出游客对人文故事的喜爱和对文化特色探寻体验的期盼,也体现了各地独特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
④多地正在顺应游客期盼,顺势而为,让人文资源在“文旅热”中焕发更多光彩。开放校园、校史馆,讲述名家故事,制作参观攻略;整体谋划,梳理老城、老街里的人文故事;“摸底”城市底蕴,推广人文遗址,寻找记忆共鸣……许多“隐姓埋名”的人文资源,正逐渐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⑤广袤中华大地,文化博大精深,各有各的精彩。随着“文旅热”涌动,将会有越来越多人文资源被发掘出来,一场场文化盛宴让人深切感受中国之美。
(选自《北京日报》,2024年2月12日,有删改)
15.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掀起一轮新的“文旅热”。
B. “文旅热”折射出游客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旅游需求的升级。
C. “文旅热”体现了各地独特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力和吸引力。
D. 发掘越来越多人文资源,一定可以让“文旅热”持续升温。
16. 关于“文旅热”,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接受采访时认为“有时太快、太喧嚣,不一定是好事”,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7. 如何让人文资源在“湖北文旅”中焕发更多光彩?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联系你熟悉的“湖北特色”,为我省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连接材料:
邂逅湖北,遇见荆风楚韵。5000年前,炎帝神农尝百草、种五谷、教稼穑、疗民族,开创华夏农耕文明;2300年前,青铜冶铸、编钟乐舞、丝织刺绣、屈骚宋赋,荆楚文化光耀华夏;1800年前,古隆中、荆州古城、赤壁古战场、鄂州吴王古都,三国英雄们演绎的忠义故事代代相传。诗人孟浩然、美人王昭君、圣人陆羽和李时珍、奇人毕昇……湖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串串珍珠,熠熠闪光。
(节选自荆楚网《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2024年1月8日)
【答案】15. D 16. 示例一:我同意他的说法。文旅根本上依靠的是产品和服务,太快、太喧嚣,会让产品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有可能只是“一时热”。
示例二: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文旅最需要的是打开景区知名度,提升热度,只有先让大家“知道”“看见”,才能有后面的让大家“记住”。
17. 可以通过“摸底”城市底蕴,培育区域特色,创建湖北省文旅品牌。例如,根据武汉的地方特色,推出“黄鹤归来·约会武汉”主题性文旅活动。(挖掘随州的城市底蕴,推出“拜炎帝神农,听编钟古乐”文旅活动)。(结合具体的湖北特色,围绕“人文资源”发掘,提出一个建议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 这个选项虽然从逻辑上看似乎合理,但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文章只是提到随着“文旅热”的涌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文资源被发掘出来,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文旅热”持续升温的必然条件。换句话说,发掘人文资源是“文旅热”的一个可能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D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文章的原意。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和看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之一。文旅热作为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领域,因其结合了文化元素和旅游体验,受到了广泛关注。孙若风主任的观点提醒我们,文旅热的发展需要平衡速度和质量。过度的商业化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影响游客体验,甚至损害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本题探讨的是文旅热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即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文化资源和提升服务质量。
观点一:同意孙若风的观点我赞同孙若风主任的观点。文旅热的发展确实需要适度控制速度,避免过度商业化。过快的发展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损害游客体验。同时,过度开发还可能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影响文化传承。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观点二:不完全同意孙若风的观点虽然孙若风主任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我认为文旅热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度的宣传和推广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文旅热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持文旅热的同时,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建议。本题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湖北文旅”中让人文资源焕发更多光彩。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联系湖北特色,为湖北文旅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链接材料提供了湖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神农文化、三国文化、非遗等,这些资源为湖北文旅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北特色应涵盖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方面,如长江三峡、武当山等自然景观和屈原、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策略建议应基于上述资源和特色,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如加强宣传、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优化旅游设施等。
示例:
建议一:湖北应深度挖掘神农、三国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如“神农文化探秘游”、“三国英雄足迹游”等,让游客在旅行中感受湖北厚重的历史底蕴。
建议二:结合湖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文化+自然”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长江三峡的文化体验游,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湖北的文化魅力。同时,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让游客的旅行体验更加舒适和愉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葬,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讲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15.(2分)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B.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口吐莲花。
C.如今古诗文教学意境全无,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D.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对个人和民族而言,能够建立起文化认同和自信。
16.(4分)小明总是随手乱扔垃圾,请按照第⑥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的劝说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
17.(2分)时至九年级,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文,总有那么一句或一首对你的学习或者成长路上有过特别的启示或感受,请你写出一句或一首诗以及你的启示或感受。
【答案】15.C 16. 提出观点 引用名言作道理论据 用事例作事实论据 得出结论 17.示例1:春天的夜晚,一场雨后,清晨,看到玉兰花次第开放,小草渐渐又绿了起来,我总会想起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就会感觉春天实在是太美妙了。
示例2:每当我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感觉不如别的同学,我总会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句,浑身就会充满力量。
【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根据第④段“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知,是有些家长和老师的填鸭式灌输使传统文化意境全无,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并不代表如今古诗文教育都是如此,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
16.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了“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的观点,然后引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再用小时候我们对诗句的粗浅理解和若干年后的深刻理解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得出“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的结论。据此可确定劝说步骤为:提出观点——引用名言作道理论据——用事例作事实论据——得出结论。
17.本题考查谈启示和感受。
解答此题时,需要充分理解所写的句子的意义和内涵,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古诗文作答;答题时要紧密联系实际,展现古诗文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启示。
示例一:每当我在解题过程中走入死胡同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失误,变换角度,寻找新的解题思路,因为我相信遇到困难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示例二:我们班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告诫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明白学习做人都一定要谦逊,要懂得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取得进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为什么烟花是五颜六色的?
①提到过年,大家一定会想到烟花。美丽的烟花点亮黑色的夜空,烘托出浓浓的年味。烟花是由什么组成?为什么会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过量燃放烟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②烟花是由什么组成的?一枚完整烟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剂、可燃物、显色剂和增亮剂四大部分。氧化剂起到助燃、氧化放热的作用,主要有硝酸盐和氯酸盐类等;可燃物主要包括木炭粉、硫磺等,主要起到燃烧、提供能量的作用;显色剂主要由一些金属盐,如钠盐、铜盐、钡盐等组成,也是烟花五彩颜色的主要来源;增亮剂的作用是使得烟花更加明亮,绚丽,主要利用了镁粉和铝粉在燃烧时明亮的白光。
③烟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烟花的颜色主要来自一些金属盐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特殊火焰颜色。为什么它们燃烧的时候会产生各种颜色呢?这就是化学中的“焰色反应”。尽管焰色反应涉及金属盐的燃烧,但其实它本质上是一个物理变化。焰色反应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金属盐将燃烧时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了出来。当部分金属盐燃烧时,金属原子核外的电子吸收了能量,从能级较低的轨道跃迁到了能级较高的轨道,而这一过程是不稳定且可逆的,当电子从高能级的轨道又回到原来轨道时,则会将多余的能量再次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不同的金属盐可以释放出不同波长的光,反映到我们肉眼中就是不同颜色的光了。因此,向烟花中添加不同的金属盐,烟花在燃烧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色的烟花中一般添加锶盐和钙盐;黄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钠盐;紫红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钾盐和锂盐;绿色的烟花中主要添加铜盐和钡盐。不同金属盐的焰色反应,再配合增亮剂铝粉、镁粉燃烧时绚丽的白光,使我们的烟花最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颜色。
④尽管烟花绚丽多彩,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但是近年来多个城市相继开始在不同的区域实施禁燃禁放,主要是由于过量地燃放烟花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烟花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木炭、硫磺和金属氧化物粉末,燃烧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和污染性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⑤同时,烟花爆竹中的金属氧化物在爆炸后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有害的粉尘,吸入后会对人体的呼吸道和眼睛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除去燃放烟花可能产生的火灾、烧伤,烟花爆炸时产生的噪声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禁燃禁放对于居民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⑥近两年来,一种“冷烟花”悄然兴起,冷烟花中添加了燃点较低的金属粉末,通过燃烧喷射达到类似于烟花的效果。尽管冷烟花燃放时不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但是其喷射口的温度接近700-800℃,很容易造成人体的烧伤,引发火灾。目前,冷烟花作为易燃易爆品被纳入和传统烟花爆竹同等的管控。烟花能为我们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隐藏着一些危险。希望大家在相关规定下,在燃放区安全地燃放。
15.(2分)文章属于哪种类型的说明文?
16.(2分)请概括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17.(3分)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15.事理说明文 16.烟花的组成;烟花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过量燃放烟花带来的危害;冷烟花的危险性。 17.分类别,条理清晰地介绍说明了烟花的四大组成部分及每部分所起的作用。
【解析】15.本题考查文体特征。
根据第①段“烟花是由什么组成?为什么会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过量燃放烟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可知,本文事理文旨在解释烟花的相关原理、影响,因此是事理说明文。
16.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烟花是由什么组成的”可知,介绍了烟花的组成;
根据第③段“烟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可知,介绍了烟花呈现各种颜色的原因;
根据第④段“烟花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木炭、硫磺和金属氧化物粉末,燃烧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温室气体和污染性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第⑤段“同时,烟花爆竹中的金属氧化物在爆炸后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有害的粉尘,吸入后会对人体的呼吸道和眼睛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可知,说明了过量燃放烟花带来的危害;
根据第⑥段“尽管冷烟花燃放时不会产生大量的烟雾,但是其喷射口的温度接近700-800℃,很容易造成人体的烧伤,引发火灾。目前,冷烟花作为易燃易爆品被纳入和传统烟花爆竹同等的管控”可知,说明了冷烟花的危险性。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②段“氧化剂起到助燃、氧化放热的作用,主要有硝酸盐和氯酸盐类等”“可燃物主要包括木炭粉、硫磺等,主要起到燃烧、提供能量的作用”可知,说明了氧化剂、可燃物的种类,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根据第二第②段“一枚完整烟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剂、可燃物、显色剂和增亮剂四大部分。氧化剂起到助燃、氧化放热的作用,主要有硝酸盐和氯酸盐类等;可燃物主要包括木炭粉、硫磺等,主要起到燃烧、提供能量的作用;显色剂主要由一些金属盐,如钠盐、铜盐、钡盐等组成,也是烟花五彩颜色的主要来源;增亮剂的作用是使得烟花更加明亮,绚丽,主要利用了镁粉和铝粉在燃烧时明亮的白光”可知,条理清晰地介绍说明了烟花的四大组成部分及每部分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______
翁冬冬
①舞台顶光次第亮起,开场锣鼓声响,26岁的“梅兰芳”身着深色马褂长衫,手持折扇,迈着轻盈的步伐向观众走来,顾盼生辉……一位“京剧大师”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表演。这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由3D影视级计算机动画技术、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技术以及3D引擎实时渲染技术打造出来的“数字梅兰芳”。近几年来,“数字人”技术在文化艺术领域陆续投入应用,正在打开一片艺术新天地。
②“数字人”是指以人形外貌呈现并与人交互的,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于一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够帮助提高内容制作效率、丰富用户体验。“数字人”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更加自然的互动和沉浸体验。
③近年来,“数字人”技术迎来新的飞跃,“数字人”能够自动生成和优化外观、表情、语音、动作等,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创作难度。例如,使用专用软件开发工具包,创作者能够在几分钟内创建出高质量的“数字人”。此外,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和交互。
④“数字人”技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段和传播途径,正在文化艺术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以“数字梅兰芳”为例,团队采用真实人物雕刻结合激光扫描的方式,得到了人物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3D数据与4D数据结合的方式完成动态表情的构建与迁移,使“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为使“数字人”的肌肤更加逼真,团队采用了光度测量方法计算获取高精度的人脸皮肤纹理数据。此外,团队还使用支持物理解算的毛发系统,实现了高精度的细节重现,使得“数字人”在视觉上更加真实。
⑤除了数字技术的探索和研发,“数字梅兰芳”的制作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深入了解京剧文化、感受古老艺术魅力的过程。创作团队学习京剧的动作、念白、服饰等方面知识,研究梅兰芳生平、轶事和典故,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并将这些理解融入“数字人”的制作,让人物更加符合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数字梅兰芳”的成功制作为数字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基础,将来,“数字人”不仅可以在博物馆里为观众提供细致生动地讲解,还可以像真人演员一般演绎动人的戏剧影视作品,为舞台和银幕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⑥“数字人”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载体,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全新内容形式和广阔想象空间。
(选自2023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字人”是一种既可以模拟真实人类的形象和行为、还可以创造出有个性的虚拟角色的计算机应用。
B.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5G、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和交互。
C.采用3D数据与4D数据结合的方式完成动态表情的构建与迁移,可以使“数字人”表情更加自然。
D.进行“数字人”的研究,必须深入学习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
16.(2分)通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17.(3分)请从下列水浒好汉中任选一位,参照第①段画线部分,为其设计一个“数字人”形象,简要描述其出场的情景。
①武松 ②李逵 ③吴用
【答案】15.D 16.示例:“数字人”技术拓展文艺新业态(2分,扣住“数字人”作答,顺畅、简洁即可) 17.示例一:武松,器宇轩昂,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大踏步走过来。
示例二:吴用,一身秀才打扮,戴一顶抹眉头巾,穿一身麻布长衫,腰系一条束带,穿一双白袜布鞋,慢步走到舞台中央,悠闲地摇着一把小扇。
示例三:李逵,黑炭般一身粗肉,一字赤黄眉毛,双眼怒睁,怒发直立如铁刷一般,手提两把板斧,像一股旋风飞奔过来。
【解析】1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D.依据⑤段“创作团队学习京剧的动作、念白、服饰等方面知识,研究梅兰芳生平、轶事和典故,探究京剧艺术的艺术语言、美学特征和内涵精髓,并将这些理解融入‘数字人’的制作,让人物更加符合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要求”可知,选项中的“必须”一词没有在语段中体现出来。
故选D。
16.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所拟写的标题应与“数字人”有关即可。
示例:“数字人”助推文化生活新体验。
17.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
依据①段“舞台顶光次第亮起,开场锣鼓声响,26岁的‘梅兰芳’身着深色马褂长衫,手持折扇,迈着轻盈的步伐向观众走来,顾盼生辉”可知,所设计的人物形象能体现出人物的特征,并且能用细致语言描绘其外在形象。答案不唯一。
示例:武松,他身穿战甲,手持青龙偃月刀,面部表情坚毅而果敢,衣着贴合身形,健硕的身材透露出他的力量和勇气,展现其英雄的浩然之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建筑中“潜伏”的数学
陈传越
①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和钢筋等材料建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风景。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与数学息息相关,通过精准把握结构力学、比例尺度,可以增强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性;而黄金分割、对称性和比例往往被视为美学原则,它们的呈现让建筑显得更加协调和美观。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曾经说过,“建筑是一项最高形式的数学”。可以说,数学在建筑中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来一起探寻隐藏在建筑中的数学。
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被外国媒体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榜首。在这个奇迹般的建筑当中,有很多光滑的曲线。仰望穹顶,航站楼屋顶的钢架结构,被两簇彼此垂直的曲线结构剖分,这便是黎曼叶状结构。在建筑中,钢结构被扭曲,使得建筑外表呈现出流线型和飞翔之感,黎曼叶状结构的创新性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性和视觉冲击力,还可以改善空间流线,提高建筑的通风和自然采光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
③同样,在广州塔的设计中数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单叶双曲面被用作广州塔的主要支撑结构,形成了塔身的主体形态。由于这个几何形状具有极高的对称性和精细性,因此对于广州塔的计算机模拟和制造过程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广州塔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确保了建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④黄金分割产生美丽、精密而简单的结构,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满足和慰藉,乃至神秘和敬畏。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运用了黄金分割比。如唐宋时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故宫太和殿、北魏的嵩岳寺塔和辽代的应县木塔。将建筑物的某一部分按照黄金分割比分成两部分,然后通过这两部分来设计物体间的间距,可以让建筑物更加稳固。可见黄金分割比在建筑的实用性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⑤古今的建筑设计中,下列数学概念常为建筑师所用。棱锥、角、棱柱、比例、黄金分割、抛物曲线、悬链线、立方体、三角形、毕达哥拉斯定理、圆、半圆、弧、球、椭球、半球、多边形、排列、组合、对称、最大、最小等。其中,圆、半圆、弧、球、椭球、半球及其变化成为古代建筑主流的数学思想,并运用于各种建筑中。
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更新、演进。现代建筑离不开数学,从设计到施工、维护和改善,到美学性与实用性,数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建筑需要严谨、准确、清晰的数学思想的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安全、美学、可持续性、灵活性,以及用户舒适度的现代建筑要求。
(选自《科普时报》2023年7月14日,有删改)
15.(2分)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建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释说明,同时通过引用瑞士数学家的话表明建筑与数学密切相关。
B.第②段中加点的“之一”和“目前”表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地标建筑中的一个,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哪个单体航站楼有它大,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本文举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等例子,详细介绍了数学在实际建筑中的运用,是一篇事物说明文。
D.只有在严谨、准确、清晰的数学思想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美观与实用兼具的现代建筑要求。
16.(3分)本文是如何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内容。
本文采用① 的结构,先总说数学在建筑中是无处不在的,接着② ,最后再次强调③ 。
17.(2分)请根据选文和《中国石拱桥》的相关内容,从“弧”和“对称”的角度对卢沟桥设计中的数学概念进行分析。
【答案】15.C 16. 总—分—总 具体说明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的内在要求离不开数学 17.示例:桥面下的各个石拱采用弧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能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作用,使桥更耐用;每个石拱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各拱相连,组成一个连拱桥,让卢沟桥的外形显得更加协调和美观。
【解析】15.本题考查信息辨析。
C.本文举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等例子,详细介绍了数学在实际建筑中的运用,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故选C。
16.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首段中的“可以说,数学在建筑中是无处不在的,让我们来一起探寻隐藏在建筑中的数学”可知,首段说明数学在建筑中是无处不在的,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根据第②段中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北京的地标建筑之一”,第③段中的“同样,在广州塔的设计中数学起了极大的作用”,第④段中的“黄金分割产生美丽、精密而简单的结构,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满足和慰藉,乃至神秘和敬畏。中国古代的很多建筑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第⑤段中的“古今的建筑设计中,下列数学概念常为建筑师所用”可知,这几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介绍了数学在建筑中的应用。
根据末段中的“现代建筑需要严谨、准确、清晰的数学思想的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安全、美学、可持续性、灵活性,以及用户舒适度的现代建筑要求”可知,末段总结全文,强调现代建筑的内在要求离不开数学。
所以说明结构是总分总。
17.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根据《中国石拱桥》原文“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知,卢沟桥由十一个半圆拱组成,圆拱成弧形,这样就减轻了桥身的重要。根据“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可知,发水时,这十一个联拱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使桥更紧固。
根据“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可知,每个石拱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各拱相连,组成一个连拱桥,让卢沟桥的外形显得更加协调和美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π日”漫谈体育
①一年一度的“π日教科文组织将3月14日确定为“国际数学日”,这天被人们亲切地称作“π日”。
②那么,π又与体育有什么关系?某种意义上说,球类运动的一切都被π主宰着。
③足球是圆的。在国际足联的标准里,足球的周长在68-70厘米之间,除以π,其直径大约在21.6-22.3厘米之间。球直径上的细微差别,通过π这个放大器,就足以造成其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从而对球的飞行产生影响。
④事实上,近年来,足球的生产商一直在试图改进足球的设计和材料,以提升其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带来更好的观赏性。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总进球数达172球,打破了世界杯的历史最高纪录,球迷大呼过瘾。前些年,贝克汉姆和卡洛斯的弧线球让人叹为观止。球的变化显然也深刻地改变着进球方式。
⑤相比足球这样的大球运动,乒乓球这样的小球则更容易被π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旋转。20多年前,乒乓球从小球改到大球,曾经给国乒带来挑战,但国球将士们通过大量的训练快速适应,仍然统治着乒坛。如今,我们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加持下,能打出各种旋转、速度的乒乓球机器人已经问世,国乒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⑥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的很多领域更是深深地被π支配。当柯洁被“阿尔法狗”①狠“咬”一口时,须知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②獠牙,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国人布冯计算π的“扔针实验”。
⑦然而,当时人工智能带给围棋运动的曾经是无尽恐惧,但几年过去,围棋仍然被人类所深爱,就像无法算尽的圆周率一样,人性的光辉也永远无法被取代。
⑧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日益膨胀,恐怕有一天AI可以把围棋“机关算尽”,用AI作为大脑的机器人在竞技场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
⑨然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③的不等式右边是普朗克常数除以“4π”,微观的测不准原理,拿到宏观来说也就是你永远无法确知结果。AI可以让很多事情变得完美,而体育最大的魅力,不恰恰是因为这并不完美的人类产生的“不确定性”吗?
(作者:王浩明,选自《新华网》2024.03.14,有删改)
【注释】①阿尔法狗:是由电脑程序控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其目前应用范围是与人类进行围棋对弈。②蒙特卡罗算法:又称统计模拟法、随机抽样技术,是一种随机模拟方法,以概率和统计理论方法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方法。③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15. 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3月14日定为“国际数学日”,这天又称“π日”,因为π=3.14.
B. 从某种意义上说,球类运动被π主宰着,相比足球,乒乓球更容易被π影响。
C.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高手柯洁后,人们对围棋产生了恐惧。
D. AI虽然完美,但体育最大的魅力,是因为并不完美的人类永远无法确知它的结果。
16. 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可以吗?为什么?
【链接材料】
刘谦在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魔术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数学知识的传播和实践。首先,刘谦巧妙地利用了概率论的原理,使得观众们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种错觉,仿佛纸牌的变化是随机的。其次,在纸牌的摆放和变换过程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几何图形的变化,使得纸牌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排列组合。再次,刘谦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统计数据,让观众们相信这是一个完全随机的过程。
17. 过去人们总会调侃“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而在未来,你的体育,却真的有可能是数学老师教的。请你再列举一例说明数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魅力。
【答案】15. B 16. 不可以。虽然链接材料讲的是数学知识在魔术表演中的运用,但魔术不能算体育,与“‘π日’漫谈体育”的话题不一致,因此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17. 示例一:当运动员在直跑道赛跑时,要想成绩更好,必须跑直线,这个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示例二:理论上推铅球的最佳出手角度为42度。这是由于出手点有一定的高度,再加上铅球运行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所以出手角度应小于45度。
示例三:在诸多体育比赛中,不采取一局定输赢,而是采用三局两胜制、五局三胜制或七局五胜制。这个问题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因为一局定输赢的偶然性太大,运动员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是水平较弱者先进入状态,那么他获胜的概率就远远大于比他水平高的选手,很显然这就不能公平地体现出运动员水平的高低。这是数学的概率问题。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结合第①段内容“一年一度的‘π日’教科文组织将3月14日确定为‘国际数学日’,这天被人们亲切地称作‘π日’”可知,并不是因为π=3.14才定为3月14日,选项无中生有;
B.结合第②段“某种意义上说,球类运动的一切都被π主宰着”以及第⑤段内容“相比足球这样的大球运动,乒乓球这样的小球则更容易被π影响”可知,选项正确;
C.有误,结合第⑦段“当时人工智能带给围棋运动的曾经是无尽恐惧,但几年过去,围棋仍然被人类所深爱,就像无法算尽的圆周率一样,人性的光辉也永远无法被取代”可知,强加因果,文章并未交代是“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高手柯洁后,人们对围棋产生了恐惧;
D.有误,结合第⑨段内容“AI可以让很多事情变得完美,而体育最大的魅力,不恰恰是因为这并不完美的人类产生的“不确定性”吗?”可知,并不是AI完美,而是AI可以让很多事情变得完美;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
结合链接材料“刘谦在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魔术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数学知识的传播和实践”可知,链接材料讲的是数学知识在魔术表演中的运用。结合文章话题“‘π日’漫谈体育”,第②段“某种意义上说,球类运动的一切都被π主宰着”,第⑥段“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的很多领域更是深深地被π支配”可知,文章主要讲述的是“π”与体育运动,链接材料“在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魔术表演”是魔术,但魔术不能算体育;
故链接材料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应用。
结合题干可知,举一例说明数学知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结合第③段内容“球直径上的细微差别,通过π这个放大器,就足以造成其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从而对球的飞行产生影响”可知,足球的设计是应用了“π”。
示例:在篮球、跳水运动中,运动员会根据自身身高调整投篮的位置或者落水角度,从而实现精准进球或减少入水时的水花。这是应用了数学中的抛物线原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⑦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怀……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第②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第⑤段加点词“通常”是“一般”,“常常”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D. 第⑦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5.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述思路的梳理。
引出话题:在春天里读书 第①段:在春天里读书的感悟。
第②段:对“读书不觉春已深”的理解。
展开论述
第③段:A
第④段:B
第⑤段:论述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去读的问题。
第⑥段:热爱读书的人就会热爱生活。
第⑦段:总论读书对自身的好处,同时拓展对社会的益处
深化论点: 第⑧段:C
16.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为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
【答案】14. B 15. A读书要有一颗纯粹之心,不能有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
B读书要经过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C启发、呼吁人们要以书为伴,热爱读书。
16. 比喻论证,把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比作久居花室的花匠,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观点,从而有力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辨析。
B.结合第②段内容“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可知,这里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再结合第②段“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可知,作者在此处强调了在春天读书的好处,中心思想是表示“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并非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内容概括。
①空:结合第③段中“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可概括为:读书要有一颗纯粹之心,不能有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
②空:结合第④段中“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概括为:读书要经过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③空:结合第⑧段中“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的内容可知,第⑧段深化中心论点,强调了读书的积极意义,同时启发、呼吁人们要以书为伴,热爱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结合句子“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比作久居花室的花匠,结合第③段“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可知,这里论证了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书的影响而被塑造和改变,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形象,更利于读者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读书贵有新得
于 洋
①读完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一书,颇受启发。两位教育家在这本谈论“读”与“写”的专著中,把枯燥的知识融入32个有趣的故事中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读书与写作大概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文心》中提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②“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文心》提出,读书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而读,勿只从文字上学文字。”只有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读书中练就触发的功夫,细心品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才能从书中读出“新味”来,读出自己独有的“新得”。
③常言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善于读书学习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红楼梦》要读5遍以上,才有发言权。”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曾反复精读过不少经典著作。他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真正被他读“破”了的名著,不少书页还用胶纸粘贴着。据说,他一生先后阅读《资治通鉴》17遍之多,对这部书爱不释手。晚年时,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④古人云:“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大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善于从书中读出“新味”、悟出“新得”。著名翻译家林纾为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花8年时间阅读《汉书》,又用8年时间“啃”《史记》,对于韩愈的文章更是反复品味了数十年。他常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阅读一遍,读后又合上,探求其中精蕴,直到装进脑海才另换一篇文章。
⑤刘伯承元帅倡导读书要下功夫背记一些必要知识。他曾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十多遍,不少故事情节和精彩的妙语佳句都能背下来。他一生研读最多的是《孙子兵法》,一些重要的章节能熟练地背诵。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正因如此,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⑥读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别林斯基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读书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紧要的书,不如用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精读一部有价值的好书;与其10部书都只是浏览一遍,不如选一部书精读10遍。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
(刊载于2023年7月1日,有删改)
15.(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读书贵有新得最重要的就是“触发”的功夫,即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B.经典作品只要多读几遍,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
C.刘伯承元帅在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战争奇迹,是因为他研读了《孙子兵法》。
D.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就不会有所受益。
【解析】B.结合第③段“这说明,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表述的意思不同;C.结合第⑤段可知,刘伯承元帅在军事生涯中创造出诸多战争奇迹,是因为他注重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结合军事实践学以致用、灵活运用,选项说法错误;D.结合第⑥段“如果我们能潜心精读几部经典著作,就比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地阅读百本、千本书受益更大”可知,选项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A。
16.(3分)小语读了选文后,想在下面经典名句中选择一句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觉得哪句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示例一】我觉得A句更合适(1分)。理由:该句论述了读书不应浅尝辄止,而应推敲细思,探求其中精蕴。与选文第③④段所述观点“经典作品有时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从中看出道理、感悟出其深刻思想内涵的”一致(2分)。【示例二】我觉得B句更合适(1分)。理由:该句论述了要根据不同的书,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价值的书才需要精读,这与选文第⑥段所述观点“读书仍然要有选择地读,只有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书精读,才会有‘读书贵有新得’的体会”一致(2分)。
17.(2分)读书分享会上,有同学向小语请教“有新得”的读书方法,小语想请你帮忙为此整理出读书笔记,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帮小语解决这个问题。
示例:①要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他人的经验;②要反复品味书中内容,感悟其深刻思想内涵;③要学会将书中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④要有选择地读,选择有价值的书精读。(任答2点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自找苦吃
向贤彪
①“苦”是一个形声字,原始义是一种野菜的名称,其味极苦,酷似胆汁或黄连的味道,故而借指苦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苦味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造血、抗癌、防衰,且我国自古就有“增寿觅苦味”的说法,讲究“慎和五味,五脏安和”。可以说,适当吃点苦味食品,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对调节精神也大有裨益。
②多吃苦,终进补。“苦”作为一种人生况味,就人的本能而言,总是希望远离它,但在现实当中往往绕不开。既然吃苦难以避免,何不勇敢地去面对它、接纳它,到苦中磨砺成长,从苦中咂出甜来。实践反复证明,吃苦不仅是人生的“补药”、进步的“基石”,而且是事业成功的秘籍。正如宝玉不经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爆火花,人生不经历一番艰辛、不经受一些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唯有多一些自找苦吃的思想和行动,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精彩。
③自找苦吃是一种生活态度。延安时期,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坑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正是始终保持艰苦朴素,我们党才能得民心、打胜仗。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虽然较过去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工作要向标准高的同志看齐,生活要向标准低的同志看齐,不攀比摆阔,不铺张浪费,唯此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④自找苦吃是一种成长方式。“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无论是车间里的工人,还是扎根
乡土的农民,无论是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还是逐梦前行的创业者……扎扎实实努力、勤勤恳恳付出,勇于在事上磨、吃苦中苦,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正是在一次次的磨砺和坚持中,之前吃过的苦才变成“营养剂”滋润自己,之前受过的累才搭成“成长梯”助力自己。做奋斗者首先要做吃苦者。只有经历过一些苦事、难事、复杂事,方能长见识、励斗志、壮筋骨,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
⑤自找苦吃是一种人生境界。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四十余载,帮助近两千名贫困山区女孩
圆梦大学。她在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信念时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看看兰考县排行列阵的“焦桐”,看看草王坝村清泉汩汩的“大发渠”,就不难发现,有多坚定的信仰,就有多高尚的境界;有多强大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动,就能为人民创造多大的福祉。
⑥“人的杂念和私心,在艰难困苦中滤尽;人的痼癖和惰性,在艰难困苦中消遁;人的智慧和情感,在艰难困苦中萌发;人的理想和追求,在艰难困苦中升腾。”自找苦吃,终将为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5月8日,有删改)
15.(2 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吃苦的作用巨大,只要吃苦,定能收获更多的人生精彩。
B.第③段通过延安时期与今天的生活条件的对比,强调了自找苦吃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C.文章采用总一分式结构,而结尾引用名言,强调自找苦吃的重要作用。
D.文章综合运用事实材料、道理材料、精确数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5.C【解析】 A 项,"只要吃苦,定能收获更多的人生精彩"说法过于绝对,从第②段中可知,"唯有多一些自找苦吃的思想和行动,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精彩"; B 项,从第③段"自找苦吃是一种生活态度"可知,强调的是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性; D 项,文章并没有运用精确数据。
16.(3 分)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把之前经受的“苦”和“累”说成“营养剂”“成长梯” 请简要分析。
16.运用比喻论证(1分),把"苦""累"比作"营养剂""成长梯",生动地论述了自找苦吃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1分),化抽象为形象,易于理解,体现语言的生动性(1分)。
17.(2分)面对紧张的初三,你的同桌小伍总是觉得初三生活太苦了,学习压力太大了,有点承受不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她进行劝说。
17.【示例】小伍,你好!多吃苦,终进补。初三是辛苦的,既然避免不了,何不在苦中磨炼自己?你看一代伟人毛泽东,还有优秀教师张桂梅,哪个不是在吃苦中成就自己的?吃苦会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请相信自己!(2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被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5.(2分)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
A.现在很多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所有人的常见病。
B.很多时候,成大事不仅在于力量的大小,还在于能坚持多久。
C.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
D.好的人生不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
【解析】A.根据第①段可知,此项说法过于绝对;B.第④段原文为“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D.第⑥段原文为“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
16.(3分)有的同学学习很没耐心,总想“一蹴而就”,请按照选文③④⑤⑥⑦段的论证思路,写出你劝说他的步骤。
步骤一:提出观点 步骤二:从过程方面(举例、引用)说理
步骤三:总结说理
17.(2分)本文阐述了“耐心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结合你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情况,说说这个观点给你的启示。
现代文阅读一篇文章动辄上千字,我在练习时没有耐心读完就直接看后面的题目,然后再折回来看文章对应的内容。因为没全篇通读,平时也没耐心阅读,阅读量不够,导致这类题出错率非常高。有耐心,才能静心阅读,也才能领悟文章主旨,较好地完成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烈火焚烧,不改一清二白的坚持,是石灰的操守。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①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释】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5. 关于本文的写作目的,请选出最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告诉读者: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B. 告诉读者: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
C. 告诉读者: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
D. 告诉读者: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
16. 请为“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的分论点,再举一例(简述其事迹或引述其语言证明)。
17. 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除了文中的笃志守节,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传承呢?请写出两个方面。
【答案】15. B 16. 示例:明朝的杨涟,他身为朝廷官员,面对阉党的高压统治,毫不畏惧,敢于直言上书,揭露魏忠贤等人的罪行,最终惨遭酷刑,英勇就义。他的名言“虽千万人,吾往矣”,充分展示了他坚守信念、无畏强权的高洁品节。
17. 示例:孝悌仁爱、尚德崇学、和而不同、诚实守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辨析。
根据第①段“石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以及全文内容可知,文章通过引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句话,强调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是坚不可摧、不可改变的,并通过列举文天祥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事例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因此,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告诉读者: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及分析。解答时,首先,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其事迹或言论能够证明“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的论点。然后,简述该人物的事迹或引述其相关的言论,突出其高洁品节和坚决志向的特点。
示例:南宋著名将领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己任。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即便在遭受奸臣秦桧等人的陷害时,他也始终坚守忠诚和正义,不为权势所动摇。他曾誓言“精忠报国”,这正是他坚守信念、视死如归的真实写照。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中“人间正气”的理解与拓展。解答时,首先,需要明确“人间正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美德和精神,如忠诚、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古代先贤们推崇并身体力行的道德品质。接着,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筛选出传统文化中其他重要的美德或精神。这些美德或精神应该是历史上被广泛认可,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最后,将这些美德或精神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简洁明了的表述,以便于理解和传承。
孝悌仁爱,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强调尊敬长辈、关爱幼小,这种美德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孔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道)的根本,这句话就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
尚德崇学,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美德,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就是说,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一美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励人们不断学习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和而不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它强调在保持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共处。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表达了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同时,也要追求和谐共处的理念。这种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诚实守信,它是传统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美德,它要求人们言而有信,行而正直。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诚实守信是商业合作和社会交往的基础,它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牙齿:长在嘴里的“活宝石”
王欣
①每个人的口腔中有28~32颗牙齿,它们坚硬而有光泽,如同珍珠、贝壳、玉石一样具有观赏价值。“蝽首蛾眉,齿如编贝”说的是洁白整齐的静态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则是与五官相映生辉的动态美。牙齿对主人容貌的加持不亚于任何饰品。从实用性上看,牙齿不仅可以咀嚼食物,还可以辅助发音和说话,对于主人身心健康的意义远比宝石深远。
②牙齿是“活着的宝石”,牙冠外层是光滑坚硬、乳白色的牙釉质,牙釉质里面是颜色泛黄、硬度较低的牙本质,再往里面就是布满了血管和神经的牙髓。牙髓的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具有营养、感觉、防御的能力,如果坏死或被摘除,牙本质会逐渐变得干燥、酥脆、丧失光泽,颜色由淡黄色转为暗黑色。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牙齿可能发生崩解或折裂,医学上对这样的牙齿需要用烤瓷或全瓷牙冠加以保护。
③人的一生中有两套牙齿:幼儿时长出的是乳牙,六七个月时萌出,两岁左右长齐,一共有20颗;6岁左右,乳牙和恒牙开始交接班,乳牙逐渐脱离而恒牙次第萌出;大约在12岁时会长出28颗恒牙,而第三磨牙(智齿)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则因人而异。
④牙齿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工具:前方的切牙像铲刀一样,负责切断蔬菜水果;两侧的犬牙像尖刀,负责撕碎坚韧的肉类等食物;后面的前磨牙凸凹不平,负责把食物嚼碎;更靠后的磨牙把前磨牙嚼碎的食物再次咀嚼,使其更加细碎。咀嚼是一种机械性消化,使食物变得细软,并且与唾液充分地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水解,充分咀嚼可以减轻胃肠负担,减少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营养学家建议每一口食物咀嚼30次。
⑤每一颗牙齿都很宝贵,需要用心呵护。一般而言,门牙和犬牙的寿命比较长,而磨牙比较短。牙齿如果脱落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造成营养失衡、体质下降。如果用心呵护,每个人都有望在80岁时还保有20颗健康的牙齿。我国公民的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65~74岁年龄段的平均失牙数量为10颗,中青年人群中龋齿和牙周炎的发病率较高。
⑥龋齿又叫蛀牙,是指牙体硬组织在细菌的影响下发生的进行性破坏性疾病。龋齿出现后,牙齿表面颜色变黑、组织缺损,食物嵌入龋洞内会让人感到疼痛,平时照镜子一旦发现牙齿上有黑点黑线、黑洞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止牙齿进一步龋坏。医生去除龋洞内发黑、变软的牙体组织后,进行充填治疗,防止龋病扩展。牙周炎是一种主要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必须通过治疗控制其发展,如果不加治疗会造成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⑦人人都知道牙齿的宝贵,但是许多人并不注意牙齿的保健,毕竟它不能像宝石那样佩戴在显眼的地方,而是藏在口腔之中。为了健康和美丽,我们要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少吃甜食、好好刷牙,定期检查牙齿,通过洗牙来清除牙结石,让牙齿坚固、笑容甜美、用餐时心情愉悦。
15. 下面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如果牙髓坏死或被摘除,牙齿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就会崩解或折裂。
B. 智齿即第三磨牙,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大致一样。
C. 牙齿是人们消化食物的唯一工具,但不同部位的牙齿作用有所不同。
D. 我国公民的牙齿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格外注重口腔卫生,定期检查牙齿。
16. 开篇首先将牙齿比作珍珠、贝壳、玉石等宝石,接着引用诗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 牙齿很宝贵,为了健康和美丽,我们要注意牙齿的保健,你还知道哪些牙齿保健的方法?请写出三点。
【答案】15. D 16. 答案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肯定了牙齿的观赏价值。
17. 选好牙刷和牙膏,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时刷牙;交替使用两侧牙齿正确咀嚼,避免经常使用单侧牙齿咀嚼;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辛辣刺激的食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根据第②段“牙髓的功能是形成牙本质,具有营养、感觉、防御的能力,如果坏死或被摘除,牙本质会逐渐变得干燥、酥脆、丧失光泽,颜色由淡黄色转为暗黑色。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牙齿可能发生崩解或折裂”,可知“如果牙髓坏死或被摘除,牙齿在承受较大咬合力时就会崩解或折裂”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B.根据第③段“而第三磨牙(智齿)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则因人而异”,可知“智齿即第三磨牙,是否萌出及萌出时间大致一样”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C.根据第④段“牙齿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工具”“咀嚼是一种机械性消化,使食物变得细软,并且与唾液充分地混合,有利于唾液淀粉酶的水解,充分咀嚼可以减轻胃肠负担”,可知“牙齿是人们消化食物的唯一工具”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首段运用比喻和引用诗文的作用。
结合第①段“每个人的口腔中有28~32颗牙齿,它们坚硬而有光泽,如同珍珠、贝壳、玉石一样具有观赏价值”,可知将牙齿比作珍珠、贝壳、玉石等宝石,生动形象地肯定了牙齿的观赏价值;
结合第①段“‘蝽首蛾眉,齿如编贝’说的是洁白整齐的静态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则是与五官相映生辉的动态美”,可知引用诗文突出了牙齿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扩展运用。依据生活中的经验,写出三点牙齿保健的正确方法即可。注意不可使用文章中已出现的方法。
示例:①避免过硬、过粗糙的食物和垃圾食品,以减轻牙齿的负担。②少用牙签剔牙,牙签较牙线比较粗大,长期使用牙签剔牙可能会导致牙缝变大,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等口腔疾病。③茶水漱口,每次饭后用茶水漱口,让茶水在口腔内冲刷牙齿及舌两侧。这样可清除牙垢,增强牙齿的抗酸防腐能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既“知止”,也“知进”
①古人言:“毋为私欲蔽。”体面的工作、广阔的前景、美好的生活……人生在世,总有各种各样的欲望。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但过度的欲望,则会让人深受其苦。
②一个人能否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诱惑面前多一些定力,对物质名利多一些淡然,摒除不当不义之欲,考验着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彰显着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在浙江绍兴周恩来纪念馆里,悬挂着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一家训深深影响着周恩来,也引人追忆一代伟人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和价值追求。其实,“无求”并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警戒私欲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告诫世人摆脱内心的名利羁绊。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弱水三千,取饮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人的物质需要总是有限的。已经拥有还不满足,明知烫手还要伸手,贪婪无度的心理最容易酿成恶果。如果没有“知足”的智慧,缺少“知止”的境界,就极易乱了分寸、迷了心智。一些人走上不归路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足,正所谓“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
④远离欲望的羁绊,关键是守住初心,涵养淡泊名利的心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关于修身处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淡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人们要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⑤“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所撰的自勉联。在物质待遇上懂得“知足”,养成俭朴之风,在人格修养上“知不足”,增强律己修身的紧迫感;在有利于人的事情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涉及个人名誉、地位、利益的事情上,看得淡、放得下。在欲望前“知止”,在做事上“知进”,才能拥有高尚、充实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6月26日,有改动)
15.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开篇从欲望写起,但没有否定欲望,认为适度的欲望催人奋进。
B. 人的物质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在超出需求的部分还不满足,容易结成恶果。
C. 只要守住初心,涵养淡泊名利的心态,就能远离欲望的羁绊,杜绝欲望。
D. 文本认为在物质待遇上懂得知足,在人格修养上要不知足。
16. 选文第②段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进行论证,思路明晰。如果在班会上就第③段中的观点进行讨论,请你仿照第②段论证思路,写出你的说理步骤。
步骤一: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
17. 你认为中学生如何做到“知止”与“知进”?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 步骤一:提出观点(分论点)——“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引用材料作观点); ②. 步骤二:从反面举例论证; ③. 步骤三:道理论证(总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