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论睁了眼看鲁迅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一、作者生平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笔名的由来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二、作者作品 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本文《论睁了眼看》就是选自《坟》中的一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三、创作背景《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 年7 月22 日, 初刊于是年8 月30 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 期,后收入论文集《坟》。鲁迅撰写这篇论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1888—1976) , 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该刊第19 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 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四、内容分析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下文一转:“(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四、内容分析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而他们的方法就是什么啊?(让学生回答?“瞒和骗”文中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自然段结尾结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里点题且引起下文。
四、内容分析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最后,指出关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四、内容分析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第11自然段):“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
四、内容分析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四、内容分析四、内容分析(一)“瞒和骗”的文艺在中国由来已久, 许多旧戏曲、小说中所反映的“大团圆”的思想就是这种文艺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私订终身后花园, 公子落难中状元, 衣锦还乡大团圆”几乎成为宋元以降一大批戏曲、小说互相仿造的庸常模式。(二)指出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批判过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 这并不减损鲁迅《论睁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 相反我们正可以从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1、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 鲁迅更彻底地看到了“大团圆”文学思想深广的流毒和影响。
3、鲁迅更尖锐地指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的严重危害。(三)怎样扫荡“大团圆”文艺, 进而根治“瞒和骗”的痼疾?鲁迅开出的药方就是:“冲击一切传统的思想和手法”, 建立起崭新的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说:“世界日日在变, 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 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 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这段文字应该视为《论睁了眼看》的“文眼”,它包含着鲁迅对于建设中国新文艺的热切希望, 也表达了他对于这种新文艺的根本精神的理解。我们从文论的角度考察, 鲁迅这篇文章也并非全面地论述现实主义文学问题, 他只是针对“瞒和骗”的文学提出作家应该“取下假面”,“真诚地, 深入地, 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论断。然而这个论断却是经典性的,它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精神作出了最集中的科学概括, 内涵极为丰富。
第一, 关于作家的人格修养。
第二, 关于艺术创造过程。(四)文艺与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 概括、提炼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 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 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 但以浸芝麻, 就使它更油。”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这种消极现象时作出的, 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的意义, 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等。 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 文艺反映国民精神, 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
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
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 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正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药》 、《明天》、《鲁迅小说自选集》五、艺术分析本文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特征: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
(二)善用比喻,多有暗示;
(三)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
(四)语言犀利,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并出,准确朴实;
(五)描摹世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总结(根据每节课所讲课文的进度来总结,下面这个总结是所有课文讲完后的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鲁迅先生。本篇课文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六、延展资料关于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课后作业(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预习下一课《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