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民族关系的史实吗?这些史实说明
了什么?
2.学生讨论
3.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史目录节选,总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施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民族大团
结。
【新课讲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教师提问: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5.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2.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
5.史料展示:
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为加快我国西部几个省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了一项什么政策?
提示:西部大开发政策。
7.教师小结: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