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秀一秀诗歌背诵小比赛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
杜甫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看标题诗歌鉴赏思路: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全文一看标题旅夜书怀本诗是在旅途之夜抒发的情怀。提示了写作时间。杜甫(712—770)字____,自称____ __。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___ __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________》。 二看作者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杜工部集沉郁顿挫三看注释,写作背景: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本诗写于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生活是漂泊的,心境是凄苦的。四看全文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缓慢、低沉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整体感知? 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作品译文
首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 停泊着。
颔联: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颈联: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尾联: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背一背诗歌赏析1、“旅夜” “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2、首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
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
一般寂寞 3、 颔联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 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
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
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
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
(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5、赏析尾联? ? 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第一步: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
第三步:给出表达效果、感情)? 练习巩固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
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合作探究。小组研讨,自主设计问题,
根据高考的考点,设题角度提示如下:
①意象、意境的角度 ②写景角度
③写作手法/情景关系 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2、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设计问题及明确答案。
参考:1、本诗的前两联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
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得原
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的画面,创设了凄凉孤寂而又雄浑
阔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孤苦伶仃
的凄冷之情。 延伸:分析意境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方法: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2、本诗前两联采用了怎样的写景角度?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
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
情的外化。描写的是近景,颔联是远景,
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
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
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联。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4分)① “垂”和“涌”用得尤为传神。“垂”是低垂的意思,“涌”是滚涌的意思。 (1分)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含义)②平野茫茫,群星低垂地面;江涛滚滚,月光在江中翻滚如涌。 (1分)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绘景象)③诗人表现了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以此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2分)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效果)拓展延伸 :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颔联或尾联。 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作业
背诵这首诗。
课件27张PPT。登 高杜 甫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望岳》《兵车行》、《丽人行》 《月夜》、《春望》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风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意境
凄凉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品味语言天猿渚沙鸟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猿鸣——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飞鸟——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长江——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沉郁高昂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品味语言下来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登 高写 景抒 情首联仰观 云天秋风俯察 江水洲渚颔联仰观 无边的落木俯察 不尽的江水颈联尾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忧愤无奈
情感蕴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达标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达标检测(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