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共18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50分)
1.(本题5分)《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2.(本题5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在一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而嚎啕大哭,这说明当时的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B.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C.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 D.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的妥协
3.(本题5分)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 B.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C.建立新型最高权力机关 D.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4.(本题5分)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范围的知识分子纷纷前往苏联进行参观,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这一现象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
B.资本主义制度比苏联的制度落后
C.苏联市场经济体制赢得极大优势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5.(本题5分)1917年,《四月提纲》发表后引发党内震动。加米涅夫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普列汉诺夫则主张“在工人阶级中间进行长期的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为将来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据此可知
A.党内分歧导致民主革命进程受阻 B.和平夺取政权的方式脱离俄国实际
C.布尔什维克党内部思想交锋激烈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
6.(本题5分)有学者指出,苏联计划经济最不合理的是价格,“国营商店里一公斤肉食大约收款1.8卢布,而国家对一公斤肉的补贴多达3.5卢布。食品行业中仅此一项,每年的国家补贴总额就在600亿卢布以上,而整个国家预算也不过是4800亿卢布”。该学者意在强调苏联
A.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B.忽视商品市场关系
C.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D.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7.(本题5分)1920年底,在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余粮收集制进一步扩大到棉花、麻类、皮革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国有化从大中企业推广到广大小企业,进一步取缔一切私人贸易活动等,这些措施,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下降。对此,苏俄政府决定( )
A.进一步推动农业集体化进程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继续加强对生产资料的管制 D.对经济的发展实行计划管理
8.(本题5分)“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指的是
A.“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9.(本题5分)1917年4月列宁说到:“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不是一种跳跃,而是一条摆脱业已造成的经济破坏的实际出路,既然资产阶级不能摆脱现状,革命就要继续前进”。列宁的讲话旨在
A.论证推翻沙皇专制的合理性 B.阐述无产阶级掌权的必要性
C.揭露资产阶级政权的两面性 D.探寻推翻临时政府的可能性
10.(本题5分)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阳光灿烂”是因为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集体农庄的建立
二、判断题(共20分)
11.(本题4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12.(本题4分)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是苏俄赢得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
13.(本题4分)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
14.(本题4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最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15.(本题4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有助于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其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三、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6.(本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收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据《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分析“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17.(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18.(本题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从实行开始就饱受非议和诟病,各种质疑声从未间断,一些保守派人士攻击“新政”是搞“社会主义”,美国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是搞“社会主义”,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违宪”而加以废止。有些左翼人士,如与斯大林讨论过“新政”的著名英国作家威尔斯也认为“新政”如何(能)得到“彻底实行”,“财政寡头就会消灭",“社会主义就会建立起来”。
——摘编自段小雅《争议“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供应关系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竞争,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便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容易陷入盲目性,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难以限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最终也不可能健康地持续前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实质等角度,说明其不是搞“社会主义"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实践这些观点推行的经济政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并归纳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故C正确。
2.B
【详解】“有人‘出于崇高的共产主义感情和共产主义志向”,看到优秀的俄国共产党人竟然退却而嚎啕大哭’”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认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不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因此嚎啕大哭,由此可见这部分人在情感和态度方面不赞成新经济政策,不能理性的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排除A、C、D。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都建立起过无产阶级专政,成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构,故选C。巴黎公社废除了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国会制,排除A;巴黎公社最终以失败告终,未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理论变现实,排除BD。
4.D
【详解】根据“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及材料的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D项正确;1929年经济危机,排除A;材料不能得出制度的比较,排除B;苏联实行计划体制,排除C。
5.C
【详解】材料反映了针对《四月提纲》,加米涅夫提出质疑,并认为“不能接受”;而普列汉诺夫则认为做好教育和组织工作,《四月提纲》的目标可以实现;由此可见,对于《四月提纲》,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存在分歧,党内思想交锋激烈,故选C;材料反映了党内分歧,但不代表分歧导致革命进程受阻,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关于夺取政权方式的评价,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党内分歧严重,而没有评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是否成熟,故排除D。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中最不合理的是价格,商品价格严重背离市场供求关系,严重依赖政府财政补贴,导致政府财政体系趋于崩溃,B项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忽视商品市场关系,ACD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政府在1921年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排除A项;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危机,苏俄政府决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非继续加强对生产资料的管制,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推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依据材料中“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要求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四月提纲》的相关内容,在提纲中列宁指出应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指出应该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故A正确;B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在《四月提纲》之前,排除;C项不符合《四月提纲》的内容,排除;1922年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B
【详解】根据材料“既然资产阶级不能摆脱现状,革命就要继续前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而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面对这种情况,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掌权的必要性,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所以B正确;根据材料时间“1917年4月”可知,沙皇专制已被推翻,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政权的两面性,所以C错误;“探寻推翻临时政府的可能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10.C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允许自由贸易,满足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法令》颁布于1917年1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以行政命令手段干预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工业化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故题干表述正确。
12.错误
【详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苏俄赢得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故题干说法错误。
13.正确
【详解】据所学,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14.正确
【详解】据所学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最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15.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政权,但其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如农民、水兵起义等,故本题表述正确。
16.(1)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2)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详解】(1)据“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可知两种译法区别在于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余粮收集制,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2)据“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得出前提是: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17.(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原则结合;有计划地发展经济;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根据材料一“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将农民纳入到计划体制之下;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原则结合;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二“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意义:根据材料二“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得出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得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18.(1)理由: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挽救经济危机。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不是在“搞社会主义”。
(2)观点:①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②商业是沟通工业与农业的纽带;③要掌握和尊重市场规律。政策:新经济政策。
(3)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1992年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内容(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详解】(1)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实质等角度回答即可。目的:据材料二“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违宪’而加以废止”结合所学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挽救经济危机;实质:据材料二“财政寡头就会消灭”得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因此,罗斯福新政不是在“搞社会主义”。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得出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与农业的纽带,要掌握和尊重市场规律。第二小问政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
(3)第一小问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在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过程,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1992年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内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