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5 杜甫诗三首(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大英县育才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课件:5 杜甫诗三首(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22 20:06:55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环境、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比较阅读,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咏怀古迹》是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有人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关于 咏怀古迹】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从全诗看,王昭君“怨恨”什么?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思念故乡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宫受冷落怨恨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怨恨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去与留
生与死
小与大
苍凉、悲壮无情与有情
生有冤
死有怨
哀怨、凄凉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手法:【用典】【对比】 有人认为作者是借古迹、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借王昭君想念故土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与思乡之情。 “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对于昭君远嫁匈奴,王安石有怎样的看法?和杜甫的观点相比,你更赞同谁的观点?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嫱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基本史实(典故)
二、把握古迹特点和人物形象
三、作者的身世、情感与古人、古迹有何共同之处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丞相祠堂的环境有何特点?
二、诸葛亮在杜甫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三、英雄指谁?为何落泪?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丞相祠堂的环境有何特点?
幽静肃穆、景色怡人,但人迹罕至,寂寞凄凉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在杜甫心中是怎样的形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功业未成。
英雄指谁?为何落泪?
千古的仁人志士。
壮志未酬,天下无人能解英雄泪!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48岁),杜甫避乱成都,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小结——阅读怀古诗的方法课件23张PPT。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诗歌、分析意象,把握《登高》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意象分析法阅读《秋兴八首之一》,理解作者的情怀。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读:读准字音、节奏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他在重阳节登高抒怀。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亦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
祈福、团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读:读懂诗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意象:狂风、高空、哀猿、清洲、白沙、飞鸟
特点:孤苦无依,漂泊痛苦;
写作特点:从多个角度来写(仰俯、视听);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总结:登高所望到的悲凉,凄冷的秋景图.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情景交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落木:落叶给人凋零、黄色、湿润的感觉。“落木”则给人凋零、萧瑟、枯槁之感。
“落木”更能表现秋天的萧瑟和凄烈。
“无边”和“不尽”:给人一种开阔、雄浑、悲壮之感。
“萧萧下”:叶落之声肃杀可闻。
“滚滚来”:水流之势雄迈可见。
意象雄浑空阔,画面凄烈肃杀。
苍凉雄浑之景,悲愤沉郁之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的渺小、生命短暂反衬 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壮阔
|
悲苦从颈联可以看出杜甫遭遇了哪些悲苦的事情?八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醉时歌》)
“沉饮聊自适,放歌到愁绝。”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肯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客至》)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艰难苦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国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悲”字是核心,贯穿全诗。
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倍增新悲。
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千古悲愁一肩扛个人遭际的坎坷与悲苦
国家危难的无助与苦恨
三读:读出情感国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自身:八苦——壮志未酬
请思考总结:你是怎么读懂这首诗的?知人论世法
“意象——情感”分析法
看一看
抓一抓
辨一辨 看一看 找启示
题目、注释、诗序、作者……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作于767年秋天的重阳节。(杜甫55岁在夔州所作。当时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飘泊西南。)抓一抓 寻突破:抓语言的暗示 找出写景(人、事、物)特点的词语
找出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形容词、动词
时令、温度、颜色、声音、动静……辨一辨 明关系
景与情的关系顺意(顺向) 逆意(逆向)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末夏初的美景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看一看:题目、作者、诗序、注释
抓一抓:景物及其特点
辨一辨:景与情的关系课件22张PPT。千秋诗圣—杜甫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儒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的一生(712-770)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他自谓 “自少多病,贫穷好学”。青年时期,杜甫曾漫游江南、山东、河南等地。这时正当开元太平年间,诗人情绪乐观,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故这时期的诗风豪迈奔放。在穷困的环境里,苦学,壮游,打下了学问的基础。二十四岁那年 ,在长安应考落第,杜甫又再出游。由于贫穷,到处 碰壁,使他体会到人情冷暖。三十四岁时,他又到长安。到四十四岁,生活仍非常穷困。不仅自己时在冻饿之中,连寄寓在陕西省家的幼子也饿死了。那时安史之乱爆发,这事变长达八年之久,五十七岁那年,流浪到湖北湖南,终于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伤食而死。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漫游时期,扩大了眼界,结识李白。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情绪乐观,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故这时期的诗风豪迈奔放。——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十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兵车行(节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陷贼与为官(任左拾遗)时期
(756-759)45-48岁

安史之乱,目睹京城荒凉,朝廷腐败,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春望》 《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梦李白二首》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月夜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借助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诗人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时光,严武给予他很大帮助,后友人去世,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疾病折磨着他,晚年过得凄惨悲凉。770年冬,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
《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蜀相》《江村》
《客至》《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畔独步寻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
《倦夜》《旅夜抒怀》《咏怀古迹》《孤雁》
《登高》《漫成一首》《江汉》
《登岳阳楼》《登楼》《江南逢李龟年》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思念之情的?
戍鼓,雁声,寒露,明月。孤 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托物言志——用“孤雁”这一形象自比,表达了诗人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孤独的心绪。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反衬(以动衬静)
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比——大与小,开阔雄浑的意境更显孤独飘零的形象。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用典——“老马识途”
洋溢着壮心不已的心理,也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绝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乐景衬哀情诗之风格 沉郁:忧国忧民,反映现实,描述民间疾苦,感情真挚,格律严明。 顿挫:穷绝工巧,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杜甫诗中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艺术特点 杜甫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精神, 努力创作。 杜甫的思想和品格情怀盛唐文人的风骨 杜甫生于大唐开元盛世。他不仅拥有盛唐文人所具备的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而且,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同时期的文人更多、更深。
深受儒家影响的政治抱负 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即辅佐君主,救济天下,使尧舜时代的清明之治在当世重现。但坎坷的人生和动乱的时代,使他长期沦落社会下层,因而逐渐走向人民,成为一位替黎民百姓呼喊的伟大诗人。 对人民深切同情与关爱 无论是身处朝廷还是远在江湖,杜甫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现实,以他的诗笔有力地抨击时弊。他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们的苦难,为人们大声疾呼。杜甫不仅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之代表,更有“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表现出他最可贵的性格特点。
杜甫的思想和品格情怀穷,要独善其身,也要兼济天下。杜詩题材廣泛
①爱国忧民诗:《春望》《三吏》《三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
②咏怀抒情诗:《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③写景咏物诗:《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秋興八首》《登高》《登岳陽樓》等。
④思乡怀友诗:《月夜》《月夜憶舍弟》《夢李白》二首、《不見》等。
⑤咏史怀古诗:《蜀相》《琴台》《八陣圖》《詠懷古跡》五首等。
⑥题画论诗诗:《畫鷹》《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戲為六絕句》等。“也许,诗真的是穷而后工吧。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磨难,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年代如何走向没落。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无可奈何的惨叫。”
——《唐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