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为了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
A.扩大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产量
C.发展生态农业 D.增加化肥使用
2.(本题3分)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16世纪传入西非和中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有历史学家在评论玉米在世界上的传播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对该评价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 B.促进人口增长,降低工业革命人力成本
C.物种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3.(本题3分)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来努力构建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构建“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河北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4.(本题3分)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人类抗饥荒能力提高 B.采集渔猎时代的生活
C.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 D.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
5.(本题3分)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下列汉化画像砖
汉代酿酒画像砖(四川成都) 汉代烩鱼画像砖(山东嘉祥宋山)
A.反映汉代人们的饮食状况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
C.证实了汉代百姓生活水平 D.体现了民众崇尚奢靡饮食
6.(本题3分)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
7.(本题3分)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8.(本题3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这样写道: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农业家庭式劳作( )
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农业家庭式劳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③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是农业家庭劳作方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本题3分)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遗址地点 粟 黍 水稻 小麦 大豆
河南省灵宝西坡 1345 131 9
山西省襄汾陶寺 9160 606 30 3
河南省登封王城岗 1416 113 16 140
陕西省扶风周原 5826 160 5 1 22
河南省新密 62 12 11 4 3
黄河中游农作物出土绝对数量统计表(单位:粒)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10.(本题3分)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依据,下列工具中,与其他三个有质的区别的是( )
A.铧式犁 B.提花织机 C.水排 D.筒车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 。
12.(本题3分)物种交换(选必2)
(1)美洲物种的外传
①玉米的传播: 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马铃薯和甘薯: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③番茄的传播:由 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辣椒的传播: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③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鸡、牛、驴、马、猪、羊等,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3.(本题3分)推进了当地 和贸易的发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4.(本题3分)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和 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 、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15.(本题3分)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农业出现的意义
采集和渔猎时期 使用 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在一 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 的生活 。 用火取暖 、烧烤食物。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 集者转变为食物 。 (2)促进了 的变化。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 、数学和其他相关 学科获得发展 。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西亚: 、 、 、 。 东亚: 、 、 。 美洲: 、 、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农业的产生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
17.(本题2分)农业起源于西亚、东亚、中美洲
18.(本题2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9.(本题2分)史实: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西欧殖民掠夺的狂潮。
推论: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倒退。
20.(本题2分)农业的出现使人们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问题探究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
22.(本题15分)农业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与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材料二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城邦饮食方面的不同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夏朝就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在粮食储备设施方面,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建设了中央粮食储备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注重地方粮仓的建设。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为了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3方面的作用。
——摘编白费佐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为躲避战乱,农民外逃,土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驰,粮价飞涨。据赈务委员会1930年的调查显示“各地仓舍幸完储谷未散者,百不获一”,曾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甚至出现了“所有仓廒,数年不加修理,大率被毁”的惨状。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也由过去的粮食产量低、供应量不足,逐渐转变为在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适度进口,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数量要求的同时满足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
——摘编自金梅《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粮食安全战略的意义。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单纯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化肥使用,均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正确路径,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2.C
【详解】依据材料“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物种的交流促进世界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C项正确;“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了饮食习惯”,属于对当地产生的影响,并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非工业革命,排除B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属于夸大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由材料中“以茶叶、黄精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县+镇+村”上下联动的发展体系”等信息,可知该县农业正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由材料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等信息,可知该县出现了生产经营规模化,由以上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地区有意识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B项正确;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食品供应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只靠农业产业化一点是做不到的,排除A项;由材料中“农户”信息,可知农户是直接的生产者,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规模,排除C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化生产并不能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抗饥荒能力低下,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能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食物u,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材料中的汉代画像砖的内容为酿酒、烩鱼的场景,反映汉代人们的饮食状况,A项正确;仅凭有肉有酒的宴飨风气,无法得出“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的饮食状况,无法证实汉代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崇尚奢靡饮食,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水稻产量和食品安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世界饥饿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并未妥善解决,排除C项;脱贫攻坚战役胜利在202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注重农业耕地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材料未涉及粮食结构变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耕地安全,未涉及农业的机械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②正确。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式家庭劳作,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④正确。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促进了家庭劳作方式的产生,③正确。家庭式劳作有利于保障小农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①正确。D项正确;ABC项不符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排除A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早期农业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提花织布机应用人力,水排和筒车应用自然水力,但铧式犁采用的是机器牵引,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其他三个有着本质区别,A项正确;提花织布机、水排和筒车的动力为人力或自然水力,三者与机器作为动力的铧式犁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12. 16世纪中叶 西班牙人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玉米的传播,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番茄的传播,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故填空①16世纪中叶;②西班牙人。
13.经济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4. 神庙 贵族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王国的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15. 木、骨 群居 生产者 生活和生产方式 天文历法 小麦 大麦 绵羊 山羊 水稻 猪 狗 玉米 甘薯 骆马
【详解】据所学可知,采集和渔猎时期,使用①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在一 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② 群居 的生活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③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促进了④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⑤天文历法 、数学和其他相关 学科获得发展 。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西亚:⑥小麦、⑦大麦、⑧绵羊、⑨山羊。东亚:⑩水稻、 猪、 狗。 美洲: 玉米、 甘薯、 骆马 。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条件,因此正确。
17.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农业起源于西亚、东亚、中美洲,故正确。
18.错误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现代农业......”可知,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物种交换无法推动传统农业项现代农业的转变。故题目错误。
19.错误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西欧殖民扩张,对于被殖民地区而言,殖民活动为这些地区带来了灾难。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殖民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是历史的进步。推论只是站在被殖民地区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较为片面,不正确。
20.正确
【详解】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故说法正确。
21.保障粮食供应,缓解饥荒,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当地原有的饮食结构;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等等。
【详解】根据材料“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可知,农作物的交流,马铃薯的传播,从以下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增加了粮食供应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对灾疫、饥饿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人口的增加;社会秩序的稳定;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
22.不同:中国饮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古希腊副食种类比较丰富。原因:中国自然环境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多。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详解】不同:根据“最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得出中国饮食以粮食等素食为主;根据“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得出古希腊副食种类比较丰富。原因:根据“田畴相接,庄稼丰茂”得出中国自然环境适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粮食多。根据“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四分之一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结合所学得出古希腊近海多山少平原,自然环境不适合农耕,粮食不能自给,适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23.(1)历史悠久,起源早;随时代发展逐渐完备,逐步体系化制度化;政府和民间协作;种类多,内容丰富;立法,颁布相关的法律;功能多样。
(2)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日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军阀割据,北洋政府统治受到削弱,对地方控制力下降;产量低,管理废弛。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
【解析】(1)
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早在夏朝就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可以得出历史悠久,起源早;依据“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建设了中央粮食储备的基础设施”可以得出随时代发展逐渐完备,逐步体系化制度化;依据“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可以得出政府和民间协作;依据“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可以得出种类多,内容丰富;依据“国家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和制度”可以得出立法,颁布相关的法律;依据“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3方面的作用”可以得出功能多样。
(2)
原因:依据材料二“为躲避战乱,农民外逃,土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驰,粮价飞涨”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日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军阀割据,北洋政府统治受到削弱,对地方控制力下降;依据“各地仓舍幸完储谷未散者,百不获一”、“出现了‘所有仓廒,数年不加修理,大率被毁’的惨状”可知,产量低,管理废弛。
(3)
意义:依据材料二“逐渐转变为在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适度进口,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数量要求的同时满足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并结合所学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