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复习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06:0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习目标】
1.知道 “三国同盟”和 “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3.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4.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5.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了争夺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②重要原因: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建立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③直接原因: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进程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转折: 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
(3)加速:①1917年美国参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 、 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影响:① ;②
;③ ;
④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二、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① 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经过:1917年11月6—7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3.措施: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措施巩固新生政权
※4.意义: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1—6月)
(1)操纵国家: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 、英国首相 、美国总统 )
(2)《凡尔赛条约》
①内容:领土、经济、军事、殖民地
※②评价: (性质);
;反映了大国强权,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特点
2.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
(1)背景: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美国主导会议
(2)《九国公约》
①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②评价: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
(1)巩固新生政权: 年,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2)新经济政策: 年春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②内容: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 的工资制
③作用:
(3)苏联建立: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 “苏联”
2.斯大林
※(1)苏联的工业化
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措施:两个五年计划 (1928—1937年)
成果: → ;
影响:
(2)农业集体化
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措施: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3)苏联模式
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特征:
评价:
五、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经过:第一次;第二次
(3)影响:①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2.埃及华夫脱运动
1918年,扎格鲁尔开始领导埃及争取独立的运动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934年,卡德纳斯总统推行一系列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堂测评】
1.王华同学以“俄国(苏俄、苏联)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制作了下面 的资料卡片并对其反映的史实进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
图一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图二 攻占冬宫 图三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图四 苏军攻克柏林
A.图一:加强了沙皇专制权力,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图二:见证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十月革命胜利
C.图三: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出现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D.图四: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2.凡尔赛体系基本规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和平格局,但是这种保障体系极其脆弱的和平是根本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材料的含义主要是凡尔赛体系 ( )
A.重建了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B.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C.消除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世界和平稳定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为二战埋下了祸根
3.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 “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 年当他第二次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 D.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4.列宁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和卓越的政治家,他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下面列宁的主要活动中,打破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局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后作业】
1.研究国际关系学的专家大多数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占领殖民地的多少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漫画可以用夸张的形象表现历史内涵。如图漫画表达的是( )
(
阶段
民族工业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黄金时代
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受挫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日战争时期
毁于一旦
日本的经济掠夺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情景
C.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 D.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3.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阶段及部分原因表”,下列对表格信息的最准确理解是(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发展民族工业的根本前提
D.列强侵华形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 战争中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使战争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下列武器最早出现在( )
(
化学武器 (毒气)、坦克、飞机、潜艇
)
A.拿破仑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伊拉克战争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5.“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 (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表明这场“大屠杀”是( )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6. 1917年 3月25日《申报》刊文报道:“十六日夜间, (哈尔滨)各界俄人皆手执国旗,由军乐队率领沿街欢呼鸣啦(俄语‘万岁’),并拍电俄京祝贺。十七日,租界内满街悬旗,俄人皆彼此道贺。”“俄人”庆贺的是 ( )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人民委员会成立 D.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7. 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 “五四运动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下,是在列宁号召发生的。”这里的 “俄国革命”指的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光荣革命 D.南北战争
8. 1928—1937年,苏联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1940年,苏联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汽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集体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9.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认为,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条约的压制与束缚,一旦恢复过来,它必然会摆脱条约对它的种种束缚。“束缚”德国的条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国际联盟盟约》 C.《九国公约》 D.《北大西洋公约》
10. 在反抗殖民压迫时,主张“将管理家庭生活的法则延伸到政治领域,家庭的纠纷与分歧,通常是依从爱的法则而解决的”,认为“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的运动是( )
A.华夫脱运动 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D.纳米比亚独立运动
11.现代以来,欧洲地区局势风云变幻,在世界格局演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欧战阴云】图一中①②处分别代表哪两大国际组织 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图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列强矛盾
(2) 【战后格局】图二中③是指哪一个国家 在④⑤处填写条约名称,并归纳其共同点。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