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2 17: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经典常谈
2024年中考复习专题
1
作品综述
2
内容梳理
3
备考演练
目录
【教材出处】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P71~73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作。学术著作有《国文教学》《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等。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础面貌。书中的语言极其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细心的读者不仅可以把握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还能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主题思想】《经典常谈》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以亲切自然、切实浅明的语言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是为了给希望读这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启发中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艺术特色】①全书分类科学,构思巧妙,顺序井然,详略得当。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面。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书以经、史、子部为详,以集部为简。②内容简洁精辟,深入浅出,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作者还特别在意每一篇开头的经营,让每一篇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凤头”。全书十三篇,每一篇的开头各不相同。这种由事入理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③语言简练平实,自然流畅,口语色彩浓厚。本文语言多口语化,大量使用“官儿”“压根儿”“事儿”“词儿”等口语化的儿化词,还用“呢”作为句末煞尾语气词,如“远着呢”“本来呢”“难得呢”……这些都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读者容易产生亲近之感,进而接受其观点。
作品概览
我向大家介绍经典
经 典 介 绍 《说文解字》 作者 东汉许慎
特点 ①收录的字多: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有九千字;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等异体。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每字都有说解。④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
评价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它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经 典 介 绍 《周易》 来源 卜筮官将卦爻辞按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发展 原本只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后逐步变为儒家经典。儒家在阴阳家、道家的影响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些新解释便是《易传》。
内容 ①《易传》中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涵义,“象辞”推演观念,包含着很多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
经 典 介 绍 《周易》 内容 ②《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说卦》说明某些卦象征的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③《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
评价 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经 典 介 绍 《尚书》 内容 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流传 ①始皇下令烧书,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等汉定天下后,《书》只剩二十九篇。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经 典 介 绍 《尚书》 流传 ②汉景帝时,鲁恭王发现孔子旧宅墙壁中藏书,将其交给孔安国。孔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16篇,这便是《古文尚书》。③《古文尚书》在战乱中亡失。三国末,王肃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后来在东晋元帝时被豫章内史梅赜发现,献给朝廷。④伪《古文尚书》影响极大,它流传了一千年,不少学者曾质疑其真伪。直到清代,学者们才弄清真相,开始搜集伏生的《尚书》和马融、郑玄作的注。⑤按照近人的研究,《今文尚书》里也有真伪之分。
经 典 介 绍 《诗经》 来源 太师们搜集本国、别国乐歌,保存典礼的诗、政治的诗,这些带乐谱的唱词共三百多篇,当时通称“《诗》三百”。后来乐谱亡失,那三百多篇唱词流传了下来,便是《诗经》。
发展 ①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及做人的道理,根据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解释诗篇。②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孔子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几乎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经 典 介 绍 《诗经》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礼记》 流传 ①《礼记》本是一个广泛的名称,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②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现存的两部“记”里都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
《春秋》 得名 “春秋”本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但流传下来的只有《鲁春秋》,所以《春秋》成了它的专名。
经 典 介 绍 《春秋》 作者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其实《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参与编撰。
特点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记载了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历史。(后世称这242年为春秋时代)
三传 ①《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引用孔子解释、评论《春秋》的话,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②《公羊传》《榖梁传》:以解释《春秋》为主。③《左传》:相传作者是鲁国左丘明,但这一说法矛盾太多,不能让人信服。《左传》以叙事为主,善于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它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经 典 介 绍 “四书” 来源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是朱熹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朱熹而有。
内容 ①《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朱熹把它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照近人的研究,《大学》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②朱熹和“二程”都认为《中庸》的作者是子思。照近来的看法,《中庸》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首尾的著者可能来自孟子学派。③《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的,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还能让读者学到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君子”“仁”“忠恕”“时习”“阙疑”“好古”“择善”等)。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
经 典 介 绍 《战国策》 背景 战国时期有“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地位最高的是说客,即游说之士。
成书 记载游说之士的说辞的书,便是《战国策》。该书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他依据的底本是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过的。
特点 文辞极好,记载春秋时代到楚汉兴起(西元前403至前202)共202年的历史,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202年)
经 典 介 绍 《史记》 作者 汉代司马迁
特点 ①首创“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多年的历史。②并不咬文嚼字,只记录事实;史观以人物为中心,善于描写;文直而事核,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③五种体例:本纪(记帝王政绩,编年记载)、表(分年略记世代)、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经 典 介 绍 《汉书》 作者 汉代班固
特点 ①断代史,叙述从汉高祖到王莽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②有纪、表、志、传共百篇,增加《艺文志》。③文赡而事详,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1.读《经典常谈》选段,据此概括《史记》与《汉书》的基本特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哪里赶得上司马迁呢!”
A
A.《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B.《汉书》弘丽精整,多用排偶。
C.《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D.《史记》《汉书》,所采者博,所择者精,组织弘大,描写曲达。
2. [腰封设计]推荐名著,制作腰封。
腰封,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书籍的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请你从书的内容、影响、读者反映等方面,为《经典常谈》写一段腰封推荐词,80字左右。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很多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要包含内容、影响或读者反映,语言通畅即可)
3.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真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
(节选自《诗第十二》)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自序中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小雉看了书中有关陶渊明的介绍,不禁回味起他的作品。请你结合陶渊明诗歌中的相关内容,说说对选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示例:《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陶渊明在东篱边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悠闲自得。(更多示例见《参考答案》)
4. [整本书阅读]班级开展以“读经典的意义”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具体内容,比如《诗经》《论语》或李白、杜甫的诗等,谈谈当代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有哪些意义?
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读《汉书》,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