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
四书:
五经: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虽有嘉肴《礼记》背景资料
课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教学论著。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仪礼儒家仪礼周礼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修身作人的准则礼制、礼仪,解释仪礼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
一:文学常识1、《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本文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二:读(一)听朗读,读准字音嘉肴( ) 教然后知困(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yáoqiǎngyuèxiàojiào zhǎngxué (二)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自由诵读 三:译(一)注意以下词语(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 学半
(8)其 此之谓也?(一)注意以下词语(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虽:虽然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品尝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7)《兑命》曰:学 学半
(8)其 此之谓也?
自反:自我反省自强:自我勉励长:促进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命:《尚书》中得一种文章体裁
学:教 学:学习 其:表示推测。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说的就是……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二)参考译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之谓乎?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四: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用?虽有嘉肴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教学相长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五: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六: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七:文章主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字词归纳1、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益处。4、一词多义学学学半音xiào,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5、文言句式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语言特点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背诵全文!八:作业1、复习准备默写。
2、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