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其影响。
4.掌握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材料1: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949年,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思考:新中国建立之初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方针:
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
——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基本保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人捣乱。
——巩固了新中国的
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
“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无产阶级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使新中国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知识拓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社会主义
国家占多数
1.外交成就(有利局势):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1949年10月2日
1949年12月
1950年2月
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一起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
周恩来在条约上签字
1.外交成就(有利局势):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不利局势: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我国同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提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核心和基础
保证
目标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发展: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周恩来总理与吴努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当代新型国际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存在着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不平等现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与这种现象相对立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它不仅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也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
②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①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召开背景:
2.概况: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1)召开地点、时间:
(2)中国代表:
(3)特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周恩来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乘坐印度“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由香港前往印尼。台湾特务机关在飞机上安置了炸弹,致使飞机中途爆炸坠毁,11人遇难。
周恩来因行程有变,未搭乘此飞机,幸免于难。中国代表团并没有被这一破坏活动吓倒,仍然参加了这次会议。
3.困难:
一些国家在美国怂恿和蛊惑之下把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污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势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
播放视频:
4.结果: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意义: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美国记者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亚非人民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和平共处、加深各国间友谊的精神。
“万隆精神”
2015年4月24日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
1955年4月18日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三、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周恩来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平等、宽容、互相尊重、彼此理解
遭遇相同:
面临问题相同:
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维护和平的愿望等。
异
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
同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