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技文化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两弹”
“一星”
核弹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 核聚变
氢 弹 核聚变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什么是“两弹一星”?
当时的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有哪些困难?
材料一: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单方面停止执行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国防工业的协议,撤走全部在华专家,终止原定一切设备材料的供应。
材料二:此时正值中国三年旱灾,粮食供应极度短缺,科研人员难以饱腹,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许多都患上了浮肿病,却无一人喊苦。
材料三:戈壁滩上没有住房,我们就挖地窝子、搭帐篷,生活用水要从50公里外的玉门或五华山用汽车或火车运过来,每人每天限量一脸盆,喝水、洗脸、洗脚、洗衣服,用过的脏水还舍不得倒掉,要用来和煤。
缺乏指导和资料
经济困难
环境恶劣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1945年美国首次试爆原子弹;1949年苏联首次试爆原子弹;1952和1960年英法两国相继试爆原子弹。美苏英法都已经有了原子弹,联合国“五常”当中就只有中国没有。在整个50年代,中国曾经三次面临美国赤裸裸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材料二: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维护世界和平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防御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64年
1966年
1967年
1970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阅读P91“人物扫描”,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哪些品质?
邓稼先(1924-1986)
钱学森(1911-2009)
两弹元勋
中国导弹之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材料一:原子弹爆炸中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这一轰鸣声,是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短短几年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的奇迹,为洗雪多年来中国遭到的屈辱发出了怒吼!这一声轰鸣圆了中国第一梦!
——姚明勤《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99年
2003年
2008年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1年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无人
载人
太空行走
空间站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
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
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疟疾是当今危害人类的流行病杀手之一。全世界约有40%的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仅2020年,全球大致有2.41亿疟疾病例,疟疾死亡人数约62.7万人,其中90%的病例来自非洲大陆。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恶性疟原虫对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研制新药成为世界性棘手问题。当时中国南方普遍存在疟疾问题,感染人数非常之大,每年导致十几万人死亡。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15年,为表彰屠呦呦在治疗疟疾方面的重要贡献,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时期 成就 1957-1965年 小说
话剧
舞蹈
电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进入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青春之歌》《红岩》
《茶馆》
《东方红》
《英雄儿女》《林则徐》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佳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
①国家制定恰当的方针政策
邓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莫言
②优秀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不懈努力
③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增强
课堂小结
项目 时间 成就 代表人物
军事科技 1964 第一颗原子弹发射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1966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1967 第一颗氢弹发射成功 航天科技 1970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9 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 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农业科技 1973 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医药科技 2015 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
文化事业 1956 “双百”方针 莫言
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