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1-21 15:0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有虚有实(2)内部相对一致,之间差异明显(3)区域具有一定特色(4)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下表是我国A、B两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省份分别是A、内蒙古、江苏 B、广西、黑龙江
C、湖北、甘肃 D、河南、新疆答案:B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干旱河流不发育植被少土壤发育差风蚀地貌二、区域空间结构1、 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
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空间结构的因素:2、城市地域和乡村地域乡 村 地 域城 市 地 域基础和依托带动作用生产活动农业非农业地域范围大小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活动参与1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交通网络稠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活动参与2,课本第五页2、区域人口和产业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1)1980年湖南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城市数目少,城市
人口比重小。
(2)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情况劳动力素质背景知识:我国三次产业划分2、产业结构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城市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3、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 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活动参与1 第七页(1)A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经济发达。(2)A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高。(3)D经济相对落后,因为第一产业产值最高,人均GDP最低。选择题1、一位从哈尔宾人从家乡出发,经北京、广州到海南岛,一路他感到气温有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 )
A、北方和南方生活习惯不同 B、各地所处的纬度不同 C、各地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 D 、各地的海拔高度不同
2、我国青藏高原农区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B、二氧化碳浓度高C、雨量充足D、气温、低,水分蒸发少
3、下列地理现象中,与青藏高原“高”“寒”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日照强,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城镇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BAC第一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分析上面两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不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图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山尔半岛蓬莱角;黄海与东海的界线:长江口北岸启东角——济州岛西南角;广东南澳岛——台湾岛南端鹅銮角。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秦岭—淮河线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1月份____°C等温线大致分布线4、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大致分界线。(温度带)5、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气候的大致分界线。(长绿阔叶和落叶阔叶)0亚热带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____mm等降水量线大致分布线3、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大致分界线。(干湿地区)水田旱地800湿润半湿润(森林)(森林和草原)(草原和荒漠)(荒漠)(2)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出现,对于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它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发达和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但城市分布过于密集和接近会带来城市本身和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如城市本身用水、用电困难,用地紧张、污染集中且加剧,交通拥挤等,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和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对外联系。
气温适中,降水丰沛,雨
热同期。
河网密布,河湖众多,径流丰富,为城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和较好的航运条件。
交通便利位于长江三角洲
位于中部高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长江与京杭运河五大湖矿产资源与能源缺乏
丰富的煤铁资源
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大兴安岭贺兰山阴山大 兴 安 岭阴山贺兰山祁 连 山 (1)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匀;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2)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3)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5)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6)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7)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世界大洋界线:
(1)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界线:白令海峡即楚克奇半岛的克利古贡角与苏厄德半岛的约克角连线。
(2)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界线:通过合恩角的经线即从火地岛沿德雷克海峡西端到查理斯角连线。
(3)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界线:沿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西岸、爪畦岛南岸、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南岸,澳大利业大陆、巴斯海峡、塔斯马尼
亚岛,再大致沿146052'E到南极一线为界。
?(4)大西洋与印度洋的界线: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度)。★我国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线:
大致以黑龙江的黑河——云南腾冲一线。该线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4.我国地势阶梯界线:
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的东端。
三级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我国四大海域的界线:
渤海与黄海的界线: 东海与南海的界线:★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两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我国气候界线: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该线西北为非季风区,东南为季风区。
(2)降水量和干湿区的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坡。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热量界线
1月0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
?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即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2)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10.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界线: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0C积温32000C等值线。
(2)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45000C等值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的界线: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7500℃等值线。★我国综合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最冷月均温00C等温线的地方、大于等于100C积温
45000C的地方、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的地方、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钙质土与酸性土壤如红壤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的分界线、农业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分界线、地形较完整(平原、高原为主)与地形较破碎(盆地、低山丘陵为主)的分界线、河流汛期长短、河流多少等的分界线 8.我国水文界线: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
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的东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此线以西以北地区大部分是内流区(除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南以东地区大部分属外流区(除鄂尔多斯高原的无流区和松嫩平原的个别闭流区外)。
(2)长江与黄河水系的界线:巴颜喀拉山、秦岭。
(3)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界线:南岭。
(4)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贫乏界线: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此线东南贫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