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4.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2 21: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中古时期的亚洲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16世纪末,面对日本的入侵,请求中国明朝派军队支援的国家是
A.印度 B.波斯 C.朝鲜 D.阿拉伯
2.(本题3分)如表是某同学学习古代某一帝国的课堂笔记。该帝国( )
1 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2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
3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4 20世纪在分裂中逐渐灭亡
A.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B.有代表作《一千零一夜》
C.居民都信奉基督教 D.实行种姓制度,影响深远
3.(本题3分)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
A.人祖同源,民众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B.人们追求众生平等,不利于社会稳定
C.有利社会各阶层认同,促进社会成员交往
D.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
4.(本题3分)东非沿海地区城邦文化的真正发展与繁荣,是在公元7世纪之后。因为自那以后,印度洋贸易文化圈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地中海贸易文化圈而成为中世纪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C.班图人的民族大迁徙 D.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5.(本题3分)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6.(本题3分)“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该图的主题是( )
A.汉代对外交通 B.佛教传播路线 C.唐朝主要商路 D.元朝对外交往
7.(本题3分)16世纪末,日本大将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侵略朝鲜。因此,朝鲜采取的对策是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C.联合中国军队抗击侵略 D.建立军事机构一幕府
8.(本题3分)如图为公元前4世纪晚期某个世界性帝国疆域示意图。该帝国是( )
A.埃及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波斯帝国 D.阿拉伯帝国
9.(本题3分)地名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政治情势的改变。下列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名,其出现时间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B.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拜占庭
C.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D.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
10.(本题3分)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方文明的交通线达数百年之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选项与奥斯曼帝国不相关的是
A.推动新航路开辟 B.信奉的是基督教 C.政教合一的帝国 D.地跨亚非欧三洲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东亚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 ⑤”。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 ⑥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高丽王朝
建立 10世纪初,新罗人 ⑦建立
统治 政治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 ⑧,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选官 引入 ⑨选拔官员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 ⑩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应朝鲜请求,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2.(本题3分)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中国的 、印度的 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 文化的发展。
13.(本题3分)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14.(本题3分)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 发展起来。1453年,他们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 ,定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地跨 三大洲的大帝国,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 。15-16世纪,帝国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 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 受到一定影响。
15.(本题3分)东亚
(1)日本
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 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 建立了 国家。
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 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 ,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 、征收 等权力,日本进入 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 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 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朝鲜
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 半岛,模仿 建立 国家。
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 人王建仿效中国 制度建立 王朝。中央政府设 ,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 国有,引入 选拔官员,中国的 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 自立为王,迁都 ,改国号为 。
④抗击侵略: 世纪末,面对 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明朝大将 、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阿拉伯帝国一度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17.(本题2分)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虽都在古印度,但民族、信仰等方面差异很大
18.(本题2分)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19.(本题2分)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的桥梁,而奥斯曼帝国却阻断东西交流
20.(本题2分)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创造的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苔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吟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材料二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概括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阿拉伯文化加以阐释。
22.(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 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朱裳《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 ;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 。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 ;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 。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意义。
23.(本题15分)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不仅仅呈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其辗转流变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殖民历史的体现。
材料一 如图为1799年于埃及拉希德镇发现的罗塞塔石碑(诞生于公元前196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材料二 石碑的制作是为了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讲述了一个权力与妥协的故事。……但在今天,石碑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将同样的内容用三种不同语言记录了三遍。其一是官方的古希腊语,另两种则是古埃及语的两种形式,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文字,以及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①)文字。……在此之后,(②)都曾统治过埃及,石碑虽得以保存,但上面的内容始终没人看得懂。期间石碑也转移到了拉希德,也就是如今的罗塞塔镇。
——(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推测罗塞塔石碑上同时刻有希腊语和埃及语言的原因。
(2)请将材料二中的空缺补充完整(填写字母)
①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文字是
A.楔形文字B.象形文字C.印章文字D.线性文字
②从罗塞塔石碑诞生直至被发现期间,有哪些政权统治过埃及?
A.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D.蒙古帝国
E.印加帝国F.桑海帝国G.奥斯曼土耳其帝国H.俄罗斯帝国
材料三 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196年 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
1799年 拿破仑入侵埃及,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专家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年 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年 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17年 英国学者托马斯·杨提出石碑文字上刻有托勒密字样,但未能破解文字。
1822年 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了所有的文字破译工作。
1883年 大英博物馆中已有大约五万件埃及古代生活藏品(包括拉美西斯胸像和其他巨型雕塑),埃及展厅扩大。
1917年 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年 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3)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罗塞塔石碑命运的看法。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面对日本的入侵,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作战,明朝大将军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C项正确;ABD项在当时没有请求中国支援,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根据材料“13世纪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20世纪在分裂中逐渐灭亡”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历史。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 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到19世纪初,帝国趋于没落。 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A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文学代表作是《一千零一夜》,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并不是基督教,排除C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材料“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强调的是种性制度的等级性,会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故D项符合题意。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由于阿拉伯帝国重视商业贸易,这极大地推动了印度洋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印度洋贸易圈的经济、文化地位,B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可以追溯到西汉,排除A项;班图人的迁徙对印度洋贸易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灭亡于15世纪中期,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和西亚)。据材料“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可知外来的入侵,使得原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体系遭到了破坏,学者纷纷逃亡西欧,在西欧继续传承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说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无法得出其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意大利的文化体系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据材料“如图为古代某一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可知,图中显示了印度文化(佛教)外传,尤其是在中国境内体现了“敦煌、龙门、云冈”等地,可知这些都是著名的佛教石窟所在地,B项正确;汉代的对外交通著名的是丝绸之路,其两端是中国的长安,欧洲的大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唐朝的主要商路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而不是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16世纪末,日本大将丰臣秀吉率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为此中朝军民联合抗击侵略,故答案为C;AD是日本的政策,不是朝鲜的,排除;B不是针对日本入侵朝鲜的对策,排除。
8.B
【详解】图片中的帝国跨欧亚非三大洲,但以亚洲为主,结合时间应为亚历山大帝国,B项正确;埃及帝国没有征服过欧洲,排除A项;波斯帝国此时已经灭亡,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兴起是在公元7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奥斯曼帝国时期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因此依时序排列正确的是C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信奉的是伊斯兰教,B项错误,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的主宰,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地中海的主要商路,使欧洲商人被迫开辟新航路,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1. 大化改新 源赖朝 王建 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 李成桂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①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②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7世纪末,朝鲜半岛初步统一,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③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政治上,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④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经济方面,推行土地国有;选官上,引入⑤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文化上,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高丽大将⑥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应朝鲜请求,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2. 桥梁 造纸术 数字 西欧
【详解】①: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①处填写桥梁;
②: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②处填写造纸术;
③: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③处填写数字;
④: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④处填写西欧。
13.东西方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①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14. 小亚细亚 伊斯坦布尔 亚非欧 苏丹 亚欧 贸易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1453年,他们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15-16世纪,帝国首都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15. 社会 “大化改新” 中国 中央集权 源赖朝 幕府 叛乱 赋税 幕府 名义 将军 锁国 朝鲜 中国 中央集权 新罗 唐朝 高丽 三省六部 土地 科举考试 儒家 李成桂 汉城 朝鲜 16 日本 邓子龙 胜利
【详解】①:结合所学可知,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①处填写社会;
②:结合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处填写“大化改新”;
③:结合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③处填写中国;
④:结合所学可知,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④处填写中央集权;
⑤: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⑤处填写源赖朝;
⑥: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⑥处填写幕府;
⑦: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⑦处填写叛乱;
⑧: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⑧处填写赋税;
⑨: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⑨处填写幕府;
⑩:结合所学可知,在幕府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⑩处填写名义;
:结合所学可知,在幕府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处填写将军;
: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处填写锁国;
: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处填写朝鲜;
: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处填写中国;
: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处填写中央集权;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新罗;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唐朝;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高丽;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三省六部;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土地;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科举考试;
:结合所学可知,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处填写儒家;
: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处填写李成桂;
: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处填写汉城;
: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处填写朝鲜;
: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处填写16;
: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处填写日本;
: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处填写邓子龙;
: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处填写胜利。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没有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题干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根据材料“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可知,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信奉的是婆罗门教,但对佛教不排斥;德里苏丹国是占据北印度部分地区的国家,德里苏丹国实际上是北方信伊斯兰教的外族人入侵后建立的地方王朝,他们信奉伊斯兰教,政治上,德里苏丹国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故题目正确。
18.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以印度教为国教。故题干说法错误。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的桥梁,而奥斯曼帝国却阻断东西交流,因此正确。
20.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1.特点:包容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
阐释:阿拉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统治者重视人才,不惜重金延聘、奖励人才,吸收外来文化。阿拉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广泛翻译古代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的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包容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阐释:根据“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苔萃的地区”可得出阿拉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为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条件;根据“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得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根据“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得出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根据“他们不分宗教吟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得出统治者重视人才,不惜重金延聘、奖励人才,吸收外来文化。根据“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出阿拉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根据“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得出并广泛翻译古代古代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了东西方文化。
22.(1) 古埃及 两河流域 古印度 古代中国
(2)措施:组织力量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意义:境内的各种文化融合形成崭新的阿拉伯文化;联系了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对欧洲的科学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详解】(1)本题是填空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①古埃及;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②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③古代印度;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④古代中国。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得出网罗各种人才,组织力量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第二问,根据材料“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得出境内的各种文化融合形成崭新的阿拉伯文化;联系了东方和西方;成为东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对欧洲的科学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3.(1)当时埃及处于希腊化时期。由于此前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推行希腊文化。
(2)B;ABCG
(3)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研究希腊化时期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罗塞塔石碑体现了近代西方国家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诸如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对其文字的破解和保护;罗塞塔石碑体现了埃及民族自决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埃及独立解放运动的展开,希望能收回文物。罗塞塔石碑亦是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其依旧陈列于大英博物馆恰恰是西方侵略埃及的证据。
【详解】(1)根据材料“ 如图为1799年于埃及拉希德镇发现的罗塞塔石碑(诞生于公元前196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及所学知识可得,罗塞塔石碑上同时刻有希腊语和埃及语言的原因是,当时埃及处于希腊化时期。由于此前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推行希腊文化。
(2)根据材料“其一是官方的古希腊语,另两种则是古埃及语的两种形式,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文字,以及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及所学知识可得,欧洲人数百年都无法破解的祭司使用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根据材料“在此之后,都曾统治过埃及,石碑虽得以保存,但上面的内容始终没人看得懂。期间石碑也转移到了拉希德,也就是如今的罗塞塔镇”及所学知识可得,从罗塞塔石碑诞生直至被发现期间,有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阿拉伯帝国。
(3)根据材料“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拿破仑入侵埃及,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专家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等信息可得,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出罗塞塔石碑的命运,再具体分析其折射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研究希腊化时期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罗塞塔石碑体现了近代西方国家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诸如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对其文字的破解和保护;罗塞塔石碑体现了埃及民族自决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埃及独立解放运动的展开,希望能收回文物。罗塞塔石碑亦是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其依旧陈列于大英博物馆恰恰是西方侵略埃及的证据。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