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第一句总起全文,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杨家九岁的儿子,说他十分聪慧。接着讲了一件有趣的小事,来证明其聪慧。孔君平去拜访杨家父亲,可他不在家,于是叫出了杨家孩子。孩子用杨梅招待客人。孔君平看到杨梅,想到这家人姓杨,于是借此调侃杨梅是杨家的果子。而孩子的作答也干脆利落,同样在姓氏上做文章,以孔雀不是孔君平家养的禽鸟来反驳对方。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课文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意思是说:“你姓杨,它叫杨梅,看来这杨梅是你杨家的果子啊!”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十分幽默风趣。孩子迅速听出了客人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孔君平承认孔雀是自家的鸟,之前他说的“此是君家果”才站得住脚。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节奏停顿,熟读成诵。
3.能通过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文言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4.能通过品味人物对话,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懂得说话要得体。
5.拓展阅读,对比不同语境下的说话艺术,激发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文言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能通过品味人物对话,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懂得说话要得体。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回顾,揭示新课
1.复习回顾四年级学过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说说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
2.还记得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古代的哪部作品吗?出示《世说新语》简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去认识一个古代的聪慧小儿。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理解课题,说说“之”的意思。
按照课题的说法,你是——(张氏之子、李氏之女……)
通读: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停顿。
2.听教师范读,注意对比老师朗读与自己朗读的节奏停顿有什么不同之处。
3.交流节奏停顿处理不同的语句,重点指导读好两个难读的语句: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指名朗读,说说为什么这么停顿。重点理解“夫子家禽”的意思,指出:这里的“家禽”其实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家”应与“夫子”连读为“夫子家”,跟前文中的“君家”意思差不多。
4.指名朗读课文,评价节奏停顿是否恰当。
5.去掉标点符号,齐读课文。
参读:理解字句,了解大意
1.回顾理解文言字句的方法。
交流,板书或板贴:借助注释、单字组词、联系上下文猜想……
2.同桌(小组)互学:运用上述方法,理解文言字句,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说课文的故事大意。相机理解“惠”“诣”“乃”。
3.检查反馈,说说一组文言字词的意思。
品读:创设情境,体会人物
1.故事里的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甚聪惠(慧)。
指出:“惠”同“慧”。古代的文言文,有些字词的写法和用法跟今天不一样。
2.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学生画一画文中的语句。
交流,反馈:
为设果,果有杨梅。
——说说这个语句哪里能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九岁的孩子,端出水果来招待客人,懂得待人接物,很能干)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个语句为什么能体现杨氏之子的聪慧呢?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
3.还原情境,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演一演,师生合作表演这个情景。
(2)猜一猜,孔君平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3)想一想,杨氏之子当时的思维过程是怎样呢?
杨氏之子一听就明白了:______________
他立刻根据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
于是____答曰:“_____孔雀是夫子家禽。”
(4)说一说,如果是李君平、黄君平、华君平,该怎么回应呢?
(5)夸一夸,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的回应,会怎么夸他呢?
交流,板书: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6)辨一辨,不同说法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否认孔雀是夫子家禽,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家果。
②“亦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认定孔雀是夫子家禽,也就等于承认了杨梅是杨家果。
③“岂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否定了杨梅是杨家果,但是用反问的语气,显得很没有礼数,不尊重长辈。
(7)再次夸一夸,孔君平听到杨氏之子的回应,还会怎么夸他呢?
交流,板书:懂得礼数、说话得体
练读:创设情境,讲述故事
1.杨氏之父回来后,孔君平会怎么讲这件事情呢?
同桌合作讲述,一人扮演杨氏之父,一人扮演孔君平。
2.孔君平回去之后,见到了自己家人(妻子和孩子),又会怎么讲这件事呢?
小组合作,一人扮演孔君平,其他扮演家人,讲一讲。
拓读:对比不同语境下的言语智慧
呈现故事文本《小儿了了》。
1.结合注释读一读,说说孔融的聪慧体现在哪里?
2.对比读一读孔融、杨氏之子应答的话,体会应答语气有什么不同,说说为什么语气不同。
交流,明确:
杨氏之子:语言委婉,否定语气。因为孔君平是跟他开个玩笑,没有恶意。
孔文举:语言直接,肯定语气。因为太中大夫是故意羞辱他。
课堂小结:
看来,怎样说话,还得是具体情况而定。该直接时就得直接,该委婉时也得委婉;该硬气时就得硬气,该温柔是也得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