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11: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 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合作探究: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原因。
达赖、班禅金印
唐·文成公主
中国古代史单元目录节选
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①历史特点: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②现实情况: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在哪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区域的权限是什么?
前提
地方
权限
2.含义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60页,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信息
问题思考:
1949
1954
1984
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制度化
法律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4.实施
根据材料,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5.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佤族翁丁寨
佤族人民
西藏·农奴制
农奴正带着沉重的铁链在田中劳作
农奴正被农奴主当马骑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
2.背景
①政治上: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1959年,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经过近两年的时间,西藏地区完成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意义: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援藏·孔繁森
意义: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③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蒙古文
藏文
维吾尔文
壮文
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④政策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西部大开发示意图
青藏铁路
吉祥的天路
西气东输
西电东输
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面脱贫,一些少数民族实现从贫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意义: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意义: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
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地位
实施
民族大团结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D
C
1.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能使各少数民族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B.使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保证了国家统一
C.使各少数民族完全自治,促进民族团结
D.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2.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
思考: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1、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
2、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
4、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