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唐诗三首》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正确把握字词义,理解诗歌内容。
2.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品味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
教学重难点
精读人物肖像、动作、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诗句,品味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
教学过程
初唐,朝气蓬勃;盛唐,高度繁盛;中唐,乱丝密网;晚唐,千疮百孔。中唐的矛盾之多,问题之多,很难找到一个朝代跟中唐相比。皇位更迭、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倾轧、边患频发,所有朝代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能在中唐找到。我们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能窥见一二。
任务一:诵读诗歌,理解内容
1.朗读诗歌。
①根据停顿自读文本(读准字音)
②找同学代表朗读,同桌点评。
③齐读。
2.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提出问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卖炭翁》的故事内容。
(小支架: 谁+做什么+结局)
明确: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辛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的故事。
任务二:对比分析,感悟人物
在这些场景中主要出现的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运用老师给出的句式,小组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1.从描写手法的角度,用固定句式品析人物形象
我从 句对卖炭翁的 描写中,读出了 的卖炭翁。
示例:我从“市南门外泥中歇”的环境描写中读出了底层劳动人民身份的卖炭翁。
字字皆苦,事事皆苦。辛辛苦苦伐薪烧炭,炭又被宫使夺取,诗人又是怎样描写宫使的?运用老师给出的句式,独立回答问题。
我从 句的 描写中,读出了 的宫使。
2.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和反常之处,并体会其作用。
①矛盾心理——生活困苦
②当时状态——劳动者和统治者境遇悬殊
③价值悬殊——表面买卖实则掠夺
3.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
卖炭翁——苦
宫使——霸
任务三:深入体会,把握情感
1.我们从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看到了中唐时期的什么问题?
资料链接: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皇宫物品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明确:宦官顶着“宫市”制度的名义,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夺。
2.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本诗中作者对两个人物寄予的情感。
卖炭翁——怜
宫 吏——恨
这就是白居易为我们揭示的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3.结合下列诗句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时作——白居易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伤宅》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重赋》
剥我身上锦,夺我口中粮。——《杜陵叟》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
明确:这就是白居易,他的诗歌让权贵切齿。这是一位有良知有担当、关心百姓疾苦、有着忧国忧民、有悲悯情怀的诗人。他与杜甫一样奔走在这并不美好的人世间,自己生活潦倒却总是把目光投向百姓,他们从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是敢于为天下人发声的战士。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白居易的笔下读到了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见证了在宫市制度下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白居易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而是敢于为天下人发声的战士,希望大家学习他的担当精神,悲悯情怀,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时代新人。
布置作业
必做:
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本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选做:
至少读白居易的一部作品,感悟诗人的博大情怀(必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