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插秧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2 插秧歌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10:1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插秧歌
了解作者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了解背景
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杨万里辞官在家。《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原文
插秧歌
杨万里〔宋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
兜鍪: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
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
他,代词。
朝餐:
早饭;吃早饭。
半霎:
极短的时间。
莳:
移植,栽种。
匝:
遍;满。
照管:
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译文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赏析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图景?
插秧歌
抛秧接秧图
雨中插秧图
田夫抛秧田妇接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拔秧插秧图
小儿拔秧大儿插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呼唤早餐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本诗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场景?想表达什么
本诗通过描绘全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劳动场景。
表现了农家人的勤劳辛苦、团结努力,奏响了一曲劳动者的赞歌。
抛、接、拔、插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白描
诗歌第一联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请你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实现的?并将关键字在课本上画出来。
承上启下
第二联,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并把重点标注在课本上。
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忙抢种状态。
状态:忙
品质:吃苦耐劳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第三、四联,这两联宛若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将当时的场景投射在我们眼前。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突出了农人的什么特点?(请你把重点知识标注在课本上)
教师总结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