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19题 海洋地理(洋流等)(广东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19题 海洋地理(洋流等)(广东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5-13 05:50:10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19题 海洋地理(洋流等)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海水运动 2023年6月广东19题 海水密度;海冰;洋流分布;东亚季风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党的二十大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因此,海洋地理依然会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对象。 以区域地图、洋流分布图为背景,考查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并且题目的设计往往与其他主题相融合。 近年来,结合图文资料,对海水性质的考查题目增多。 结合新情境,考查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4.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考查海-气相互作用。 考生需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考生需掌握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3.考生需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运动 2022年6月广东19题 海水物理性质;洋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海洋生态环境 2021年6月广东卷19题 溶解氧;水文特征;水体污染
考向01 海水密度;海冰;洋流分布;东亚季风 (2023年6月·广东卷19题)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 海水密度 海冰
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洋流分布图 东亚季风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赞同: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不赞同: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则此时
对流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解析】(1)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17-15千年,气候再次变冷,导致水温降低,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候变冷,高低纬的温差加大,冬季风势力增强,北上的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堵塞南下寒流运行通道,寒流势力减弱,因此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寒流势力减弱,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
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其原因为:距今约8千年,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开始同步增强,则此时对流暖流势力增强,由于影响洋流的因素复杂,该处深受季风影响,季风转换、海水温度的四季差异等均可能对洋流造成影响,因此因此这一现象不足以支持现代对马暖流即形成于此时。
考向02 海水物理性质;洋流;亚洲季风 (2022年6月·广东卷19题)卡里马塔海峡是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体交换的通道。该海峡表层流流向季节变化明显: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转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值。下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对爪哇海水体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该海峡表层海水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的原因。 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亚洲季风 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狭管效应 在宽阔的河流(海流)中,水流通常是平稳而缓慢的。但当水流进入狭窄的河道(海峡)时,水体中的每滴水就会因争相前行而加速,这就是“狭管效应”,是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经过狭窄处流速加快的物理现象。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对爪哇海水体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海水温度,在北半球夏季,海水温度较高。冬季,海水温度较低。二是海水盐度,在北半球夏季,海水盐度较高。冬季,海水盐度较低。
原因:在北半球冬季,强大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北季风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在偏北风的吹拂下,并受海陆轮廓影响,海水向南流动。海峡北部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流速增大,达到最大。
【解析】该海域位于赤道附近,水温的季节变化主要由洋流影响。材料信息表明,该海峡处洋流随季节发生变化。在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在东南信风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由于海水来自附近水温较高的水域,使得该海域海水温度相对较高,蒸发较强,盐度较高。北半球冬季,该地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风强劲,偏北季风使得海水流向向南,海水来自于纬度较高、水温偏低的海域,寒流性质明显,因此,海水温度较低,蒸发较弱,海水盐度较低。
结合前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该海域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表层海水盛行风作用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
响,海水向南流动。读图可知,海峡北部为南海,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动的海水在经过该海峡时,因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海水通过速度加快,流速达到最大。
考向03 溶解氧;河流补给类型;水体污染 (2021年6月·广东卷19)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分子态氧,其含量变化与水温、盐度、有机物质分解和生物活动等相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的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夏季尤其显著,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现实和潜在影响。 分析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在夏季强度显著增加的原因。 1.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温度溶解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夏季温度高时水体溶氧能力最差,最容易导致水体缺氧,所以夏季的水很容易发臭。压力溶解氧的溶解度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盐度溶解氧的溶解度通常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有机质分解有机质分解越快,对水体氧气的消耗越大。生物活动生物量越大,生物对水体氧气消耗越大。
2. 河流的补给类型 3. 水体污染对溶解氧的影响 当有机物污染水体或藻类大量死亡时,水中溶解氧可被消耗,若消耗氧的速度大于空气中的氧通过水面溶入水体的复氧速度,则水中溶解氧持续降低,进而使水体处于厌氧状态。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水温高,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相对较少;夏季为长江汛期,河流流量大,入海口处盐度低,水体溶解氧相对较少;夏季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速率相对较快,水体溶解氧消耗快;夏季河流流量大,携带营养盐类较多,且水温适宜,生物量较大,生物对水体氧气消耗大;近年来,长江水污染不断加剧,水中植物生长繁育受到影响,释放的氧气量逐渐减少,加剧溶解氧低值区的出现。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与水温、盐度、有机质分解、生物活动等相关,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水温、盐度与溶解氧浓度呈负相关,有机质分解和生物活动消耗的水中氧气越大,水中分子态氧浓度越低,另外,水体污染影响水中植物氧气的释放,进一步增加溶解氧低值区。
1.(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鳗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海水中孵化,在河流中生长,发育成熟后重回海水中产卵。巴格斯潟湖地处法国南部,有潮汐水道与地中海相连。该区域的鳗鱼入海前会在巴格斯潟湖停留较长时间,最终游入地中海。某研学小组在巴格斯潟湖考察鳗鱼洄游与商业捕鱼,通过设备实地监测,研究水体运动对鳗鱼洄游的影响,并论证分析了大规模商业捕鱼对鳗鱼的影响。下图示意巴格斯潟湖的位置。
(1)分析巴格斯潟湖有利于鳗鱼长时间停留的自然条件。
(2)该研学小组计划研究水体运动对鳗鱼洄游的影响,指出其需要监测的指标。
【答案】(1)有河水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充足;仅有狭窄水道与地中海相连,海域环境较为稳定。
(2)潮流方向;潮差;风速;水流速度;潟湖与地中海水位差。鳗鱼洄游规模和时间。
【详解】(1)可从饵料、空间、水体运动等角度展开分析。读图可知,巴格斯潟湖有贝尔河流入,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鱼类饵料充足;图中巴格斯潟湖道与地中海有狭窄水相连,与外界海水交换少,因此海域环境较为稳定,有利于鳗鱼长时间停留。
(2)研究水体运动对鳗鱼洄游的影响,一方面要监测水体运动方面的指标,另一方面要监测鳗鱼洄游方面的指标。潮流的方向和潮差能辅助鳗鱼进出;风速能驱动表层水的流动,进而影响鳗鱼洄游;水流速度快可以减轻鳗鱼体能消耗,水流速度慢或者逆向,则会增大鳗鱼洄游时的体能消耗;鳗鱼入海前停留的巴格斯潟湖通过潮汐水道与地中海相连,潟湖与地中海的水位差也会对鳗鱼洄游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需要的指
标总结为:潮流方向;潮差;风速;水流速度;潟湖与地中海水位差。鳗鱼洄游规模和时间。
2.(2024·广东梅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南经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太平洋表层海水流会显著影响楚科奇海的地理环境。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图为太平洋表层海水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
(1)判断太平洋表层海水年内流入楚科奇海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试从水温差异角度,分析太平洋表层海水过多流入对楚科奇海域带来的影响。
【答案】(1)夏季。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受盛行西风影响,白令海峡南侧偏南风加强,驱动海水向北运动。
(2)太平洋海水从低纬地区注入高纬地区,暖海水会提高楚科奇海域海水温度;加剧楚科奇海域海冰消融;促使冷暖水域交汇,天气变化加剧;海水受到搅动,渔业资源增加。
【详解】(1)图示海水的运动的大致方向为由南向北流,而海水的运动受盛行风影响较大,图示纬度在60°N以北,北半球夏季时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原来影响较低纬度的盛行西风会向北移动,受盛行西风影响,白令海峡南侧偏南风加强,驱动海水向北运动,所以图示海水流动最多的季节是夏季。
(2)图示海水的运动的大致方向为由南向北流,从低纬地区注入高纬地区,较低纬度的暖海水会提高楚科奇海域海水温度;楚科奇海域地处高纬海域,海冰较多,温暖的暖海水会促进楚科奇海域海冰消融;向北的暖海水与融化的冷海水交汇,海水受到搅动,渔业资源增加,同时也是温差加大,天气变化加剧。
3.(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颗粒有机碳(POC)是指不溶于水的有机颗粒物质,主要源于生物体。拉普捷夫海位于大陆架,近年来拉普捷夫海POC浓度在陆源输入和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下呈上升趋势。如图为拉普捷夫海及周边地区示意图,研究发现,图中M处POC浓度明显高于P处。
(1)简述拉普捷夫海POC的主要来源。
(2)解释M处POC浓度明显高于P处的原因。
【答案】(1)河流从陆地带来;海水侵蚀海岸线带来;拉普捷夫海大陆架浮游生物产生。
(2)勒拿河流量大,带来大量颗粒有机碳(POC);西伯利亚沿岸流将河口附近的颗粒有机碳(POC)向东扩散。
【详解】(1)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拉普捷夫海POC浓度在陆源输入和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下呈上升趋势,勒拿河注入拉普捷夫海,河流中携带颗粒有机碳(POC)流入海洋;拉普捷夫海位于大陆架,大陆架浮游生物产生;海水侵蚀海岸线带来。
(2)据图可知,M处距离勒拿河较近,河流携带POC流入海洋,带来大量颗粒有机碳(POC);受西伯利亚沿岸流的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动,将勒拿河河口附近的颗粒有机碳(POC)向东扩散,M处浓度较高。
4.(2024·广东佛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表层穿极流源于东西伯利亚海,将西伯利亚陆上河流水输运至北冰洋中部,穿越弗拉姆海峡后到达格陵兰海。某研究团队通过测算北冰洋海冰面积、海表面风速、起讫位置气压差、入海河流径流量等因素的变化,发现2003~2014年穿极流流速有变快的趋势。图示意北极地区年均海平面气压及穿极流分布。
(1)分析7月份穿极流对格陵兰海表层海水物理性质带来的显著变化。
(2)假如你是研究团队成员,请选择2个方面进行测算并分别论证2003~2014年穿极流流速变快的原因。
【答案】(1)穿极流从极地为格陵兰海带来了大量海冰和冷海水,使格陵兰海水表面盐度降低,温度降低。
(2)①测算北冰洋海冰面积:发现海冰面积缩小,对穿极流的阻挡减弱,利于海水流动;②测算海表面风力的年际变化:发现2003—2014年风力有增强的趋势,增强海水流速;③测算汇入东西伯利亚海的河流径流量:发现入海径流量增大,加大穿极流讫点的水位差;④测算东西伯利亚海与格陵兰海的海平面气压差:发现两都者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说明两地风力增大。
【详解】(1)根据材料“北冰洋表层穿极流源于东西伯利亚海,将西伯利亚陆上河流水输运至北冰洋中部,穿越弗拉姆海峡后到达格陵兰海”可知,7月份正值北寒带的暖季,穿极流将西伯利亚陆上河流水输运至格陵兰海,从极地水温较低的海域流向水温较高的格陵兰海,从极地带来大量浮冰和冷海水,从而使格陵兰海水表面的温度降低、盐度降低。
(2)2003年—2014穿极流流速变快,①测算北冰洋海冰面积来看,气候变暖,海冰面积缩小,阻力减小,穿极流流速加快;②测算海表面风力的年际变化来看,海冰融化,对风的阻力减小,风力增强,海水流速变快;③测算起讫位置气压差来看,东西伯利亚海与格陵兰海的海平面气压差增大,风速加快,导致流速加快;④测算东西伯利亚海入海河流径流量来看:气候变暖,中高纬度降水增多,入海径流量增加,加大两地海平面差,导致穿极流流速加快。
5.(2024·广东·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中的碳具有外源和内源之分,外源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硫酸盐矿物风化及大气沉降,内源主要来自硫酸盐还原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以及海底火山活动。距今约7.2亿—6.35亿年全球经历多次冰川覆盖低纬度的事件,被誉为“雪球地球”时期。彼时的南华盆地邻近海洋,多被冰雪覆盖,在“雪球地球”时期结束后,南华盆地冰下径流逐渐相通,硫酸盐矿物快速积累。下图示意全球硫循环模式。
(1)分析“雪球地球”时期海水硫酸盐浓度较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气候转暖后,南华盆地硫酸盐的积累主要来自海洋,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冰雪覆盖范围大,风化作用弱;径流流量小,搬运硫酸盐矿物的能力差;海水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2)认同:南华盆地距海较近,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海水携带硫酸盐矿物入侵南华盆地。
不认同:“雪球地球”时期海水硫酸盐浓度较低,海洋难以成为硫酸盐的源地;冰下径流来自消融的冰盖,更多携带陆表风化产生的硫酸盐矿物。
【详解】(1)本小题可结合材料中的外源和内源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材料“距今约7.2亿—6.35亿年全球经历多次冰川覆盖低纬度的事件,被誉为‘雪球地球’时期”可知,雪球地球时期,冰川覆盖范围较大,硫酸盐矿物风化作用较弱;此时期陆地径流量较小,河流的搬运能力有限,带到海洋的硫酸盐矿物较少;冰川大面积覆盖,说明气温较低,海水温度较低,硫酸盐还原菌的分解作用弱。
(2)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可结合材料中的外源和内源角度展开分析。
认同:结合材料可知,南华盆地临近海洋,且盆地内地势低平;气候变暖后,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南华盆地,带来大量硫酸盐矿物。
不认同: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雪球地球”时期海水硫酸盐浓度较低,海洋难以成为硫酸盐的源地;结合材料“在“雪球地球”时期结束后,南华盆地冰下径流逐渐相通”可知,冰下径流来自消融的冰盖,更多携带陆表风化产生的硫酸盐矿物,与海洋关系不大。
6.(2023·广东佛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海底地形自湾顶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湾顶水深在10米左右,最深处位于湾口的中央部分,水深约32米。辽河口南临辽东湾,河口岸线平面形态呈喇叭状,属于强潮河口,大潮潮差可达4m以上。辽河口内河道迂回曲折;并伴有沙滩和岛屿,分布着我国最大的芦苇湿地;口外海水盐度分布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明显不同于外部海洋的特征。近年来辽河下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多。左图示意辽东湾位置,右图示意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
(1)分析辽河口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说明潮汐对三道沟盐度的影响。
【答案】(1)春季,气温升高,海冰消融盐度降低;夏季,入海径流量大,盐度最低;秋季,入海径流减少,盐度升高;冬季海水结冰,盐度最高。
(2)涨潮期间,高盐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退潮期间,河水下泄,高盐海水向口外退出,盐度降低;一天中海水盐度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海水盐度与潮水位呈正相关)。
【详解】(1)海水盐度的季节主要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结冰会使海水中水减少,盐度升高,反之,融冰会使海水盐度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季气温回升,地表径流补给量增多,同时海冰消融盐度降低;夏季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入海径流量增大,同时也是一年中海洋受到的补给量最大的时候,海水盐度最低;秋季,季风结束,降水量减少,入海径流减少,盐度升高;冬季气温最低,海水结冰且地面径流暂时性停止,补给量达到了最低值,海水盐度达到了最高。
(2)根据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可知,海水位在一日中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分别为涨潮和落潮,海水盐度与潮水位呈正相关。涨潮期间,高盐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退潮期间,河水下泄,高盐海水向口外退出,盐度降低;一天中海水盐度有两次高值和两次低值。
7.(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琼东上升流是我国南海海域主要上升流之一,作为我国近海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琼东上升流对琼东海域渔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下图为琼东夏季上升流发生频率分布图。
(1)指出琼东上升流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2)简述琼东上升流频发季节该海域表层海水性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答案】(1)季节∶夏季。
原因∶夏季图示海域盛行西南季风,离岸风加剧表层海水离岸输送,导致底层海水上泛补充表层海水。
(2)底层低温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底层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盐类物质,使表层海水盐度升高。
【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琼东上升流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原因是:夏季图示海域受离岸的西南季风影响,海水离岸输送加剧,深层海水上涌补充表层海水。
(2)海水性质主要从海水盐度,温度等角度来答。琼东上升流频发季节,深层海水上涌,将底层营养盐带到表层,使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底层低温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8.(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湾面积约为25万平方千米,东南部与南海贯通,表层环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渔业资源丰富。图示意泰国湾不同季节表层环流分布。
(1)比较夏季和冬季泰国湾表层海水的浑浊度,并说明理由。
(2)对泰国湾冬季表层环流的流向作出合理解释。
(3)推测泰国湾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夏季浑浊度大于冬季(或冬季浑浊度小于夏季)。理由:夏季该区域受西南季风控制,降水量大,入海径流输沙量大;夏季的台风活动易造成海水扰动,使表层海水的悬浮物质增多。(从冬季浑浊度较小角度分析也可得分)
(2)东北信风在泰国湾东南湾口驱动海水向西流动;流至泰国湾西部时,受陆地阻挡,海流右转向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一部分海水在泰国湾中部向东流动,部分海水继续北上,沿北部海岸线流动。
(3)陆地径流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复杂的海流扰动,使底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上泛;海域相对封闭,鱼类易聚集,不易外迁,渔业资源集中。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受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大,从陆地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入泰国湾,使泰国湾的海水含沙量较大;夏季台风多发季节,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巨大的旋涡,容易造成海水扰动,使海洋表层悬浮物质增多,故夏季泰国湾表层海水浑浊度大于冬季。
(2)局部海水运动往往与盛行风有关,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强劲的东北季风,在东北信风影响下,带动该海域表层海水向西流,遇到陆地阻挡北上,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移运动。分析思路见下图。

(3)可以从径流注入、海流扰动、海域形态等角度分析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丰富的陆地径流携带大量的营养盐类注入;盛行风带动下形成的复杂海流扰动,使底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上泛,给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泰国湾海域相对封闭,鱼类易聚集,食物丰富,不易外迁,渔业资源集中。
9.(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莫桑比克海峡水深峡阔,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在偏东风作用下,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西流遇非洲大陆后自北向南沿东非海岸流进莫桑比克海峡,形成莫桑比克海流;南赤道暖流的另一分支,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南下,在该岛南部分为两支,主流与莫桑比克海流相汇合,另一支(图中甲,强度随
季节变化)沿海峡北上,到海峡北口,又与南赤道流-莫桑比克海流汇合,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下图示意莫桑比克海峡及附近海域洋流分布。
(1)指出莫桑比克海峡内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判断甲洋流势力最强的时段,并说明理由。
(3)分析甲洋流对马达加斯加岛西岸气候的影响。
【答案】(1)海陆轮廓;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水密度差异。
(2)12月至次年2月。甲洋流是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分支,自南向北流,其势力主要受盛行风的影响,冬季(6—8月)盛行东北风,甲洋流势力较弱,夏季(12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南风,甲洋流势力较强。
(3)甲洋流为寒流,会使沿岸地区气温下降;(受逆温影响,)近地表空气湿度大,易形成多雾天气;近地表气温下降,大气层结稳定,气流上升运动减弱,降水较少。
【详解】(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赤道暖流受陆地轮廓影响形成莫桑比克暖流和马达加斯加暖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盛行风吹拂而改向形成沿岸流,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该环流。因此莫桑比克海峡内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轮廓;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水密度差异。
(2)甲洋流强度的变化特点,主要依据流向及盛行风向的变化来确定。甲洋流由南向北流,风向与其流向一致时,势力较强。读图可知,甲洋流所在海域冬季(6—8月)盛行东北风,风向与洋流流向相反,甲洋流势力较弱,夏季(12月至次年2月)盛行东南风,风向与其流向一致时,甲洋流势力较强。
(3)寒流一般由高纬度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甲洋流为寒流,该洋流靠近马达加斯加岛西岸,洋流流经时,使气温降低;低纬度海域海水温度降低时,近海面的大气遇到冷的下垫面,易造成水汽凝结,多雾;近地表气温降低,不利于气流的上升运动,因此会导致降水减少。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押题:押第19题 海洋地理(洋流等)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海水运动 2023年6月广东19题 海水密度;海冰;洋流分布;东亚季风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党的二十大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因此,海洋地理依然会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对象。 以区域地图、洋流分布图为背景,考查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并且题目的设计往往与其他主题相融合。 近年来,结合图文资料,对海水性质的考查题目增多。 结合新情境,考查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4.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考查海-气相互作用。 考生需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意义。 考生需掌握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3.考生需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运动 2022年6月广东19题 海水物理性质;洋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海洋生态环境 2021年6月广东卷19题 溶解氧;水文特征;水体污染
考向01 海水密度;海冰;洋流分布;东亚季风 (2023年6月·广东卷19题)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图示意日本海位置 海水密度 海冰
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洋流分布图 东亚季风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02 海水物理性质;洋流;亚洲季风 (2022年6月·广东卷19题)卡里马塔海峡 海水的物理性质
是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体交换的通道。该海峡表层流流向季节变化明显:在北半球夏季,其流向向北;冬季,转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值。下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对爪哇海水体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在北半球冬季,该海峡表层海水向南流且流速达到最大的原因。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亚洲季风 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狭管效应 在宽阔的河流(海流)中,水流通常是平稳而缓慢
的。但当水流进入狭窄的河道(海峡)时,水体中的每滴水就会因争相前行而加速,这就是“狭管效应”,是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经过狭窄处流速加快的物理现象。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03 溶解氧;河流补给类型;水体污染 (2021年6月·广东卷19)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体中的分子态氧,其含量变化与水温、盐度、有机物质分解和生物活动等相关。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的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夏季尤其显著,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现实和潜在影响。 分析长江口外海域水体溶解氧低值区在夏季强度显著增加的原因。 1.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温度溶解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夏季温度高时水体溶氧能力最差,最容易导致水体缺氧,所以夏季的水很容易发臭。压力溶解氧的溶解度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盐度溶解氧的溶解度通常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减少。有机质分解有机质分解越快,对水体氧气的消耗越大。生物活动生物量越大,生物对水体氧气消耗越大。
2. 河流的补给类型 3. 水体污染对溶解氧的影响
当有机物污染水体或藻类大量死亡时,水中溶解氧可被消耗,若消耗氧的速度大于空气中的氧通过水面溶入水体的复氧速度,则水中溶解氧持续降低,进而使水体处于厌氧状态。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4·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鳗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海水中孵化,在河流中生长,发育成熟后重回海水中产卵。巴格斯潟湖地处法国南部,有潮汐水道与地中海相连。该区域的鳗鱼入海前会在巴格斯潟湖停留较长时间,最终游入地中海。某研学小组在巴格斯潟湖考察鳗鱼洄游与商业捕鱼,通过设备实地监测,研究水体运动对鳗鱼洄游的影响,并论证分析了大规模商业捕鱼对鳗鱼的影响。下图示意巴格斯潟湖的位置。
(1)分析巴格斯潟湖有利于鳗鱼长时间停留的自然条件。
(2)该研学小组计划研究水体运动对鳗鱼洄游的影响,指出其需要监测的指标。
2.(2024·广东梅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楚科奇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南经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太平洋表层海水流会显著影响楚科奇海的地理环境。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图为太平洋表层海水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
(1)判断太平洋表层海水年内流入楚科奇海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试从水温差异角度,分析太平洋表层海水过多流入对楚科奇海域带来的影响。
3.(2024·广东茂名·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颗粒有机碳(POC)是指不溶于水的有机颗粒物质,主要源于生物体。拉普捷夫海位于大陆架,近年来拉普捷夫海POC浓度在陆源输入和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下呈上升趋势。如图为拉普捷夫海及周边地区示意图,研究发现,图中M处POC浓度明显高于P处。
(1)简述拉普捷夫海POC的主要来源。
(2)解释M处POC浓度明显高于P处的原因。
4.(2024·广东佛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冰洋表层穿极流源于东西伯利亚海,将西伯利亚陆上河流水输运至北冰洋中部,穿越弗拉姆海峡后到达格陵兰海。某研究团队通过测算北冰洋海冰面积、海表面风速、起讫位置气压差、入海河流径流量等因素的变化,发现2003~2014年穿极流流速有变快的趋势。图示意北极地区年均海平面气压及穿极流分布。
(1)分析7月份穿极流对格陵兰海表层海水物理性质带来的显著变化。
(2)假如你是研究团队成员,请选择2个方面进行测算并分别论证2003~2014年穿极流流速变快的原因。
5.(2024·广东·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中的碳具有外源和内源之分,外源主要来自陆地上的硫酸盐矿物风化及大气沉降,内源主要来自硫酸盐还原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以及海底火山活动。距今约7.2亿—6.35亿年全球经历多次冰川覆盖低纬度的事件,被誉为“雪球地球”时期。彼时的南华盆地邻近海洋,多被冰雪覆盖,在“雪球地球”时期结束后,南华盆地冰下径流逐渐相通,硫酸盐矿物快速积累。下图示意全球硫循环模式。
(1)分析“雪球地球”时期海水硫酸盐浓度较低的原因。
(2)有人认为气候转暖后,南华盆地硫酸盐的积累主要来自海洋,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6.(2023·广东佛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海底地形自湾顶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湾顶水深在10米左右,最深处位于湾口的中央部分,水深约32米。辽河口南临辽东湾,河口岸线平面形态呈喇叭状,属于强潮河口,大潮潮差可达4m以上。辽河口内河道迂回曲折;并伴有沙滩和岛屿,分布着我国最大的芦苇湿地;口外海水盐度分布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明显不同于外部海洋的特征。近年来辽河下游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多。左图示意辽东湾位置,右图示意三道沟站海水盐度随水位变化。
(1)分析辽河口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说明潮汐对三道沟盐度的影响。
7.(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琼东上升流是我国南海海域主要上升流之一,作为我国近海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琼东上升流对琼东海域渔业经济活动、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下图为琼东夏季上升流发生频率分布图。
(1)指出琼东上升流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2)简述琼东上升流频发季节该海域表层海水性质可能发生的变化。
8.(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泰国湾面积约为25万平方千米,东南部与南海贯通,表层环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渔业资源丰富。图示意泰国湾不同季节表层环流分布。
(1)比较夏季和冬季泰国湾表层海水的浑浊度,并说明理由。
(2)对泰国湾冬季表层环流的流向作出合理解释。
(3)推测泰国湾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9.(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莫桑比克海峡水深峡阔,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在偏东风作用下,印度洋的南赤道暖流西流遇非洲大陆后自北向南沿东非海岸流进莫桑比克海峡,形成莫桑比克海流;南赤道暖流的另一分支,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南下,在该岛南部分为两支,主流与莫桑比克海流相汇合,另一支(图中甲,强度随季节变化)沿海峡北上,到海峡北口,又与南赤道流-莫桑比克海流汇合,形成逆时针方向环流。下图示意莫桑比克海峡及附近海域洋流分布。
(1)指出莫桑比克海峡内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判断甲洋流势力最强的时段,并说明理由。
(3)分析甲洋流对马达加斯加岛西岸气候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