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04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目录
【中考预测】预测考向,总结常考点及应对的策略
【误区点拨】点拨常见的易错点
【抢分通关】精选名校模拟题,讲解通关策略(含新考法、新情境、押题型等)
文言文阅读难度逐年加深,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增加的趋势,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多选择单则材料、课内外材料或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
从考点频率看,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断句、翻译和概括理解等,即运用知识积累,能概括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从题型角度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文言文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①,逐队争出,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②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③,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④舟近岸。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⑤,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释】①是夕好名:七月十五日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②皂隶喝道:衙门差役吆喝为官员出行开道。③赶门;赶在关城门之前回城。④舣(yǐ):移动船使之停靠岸边。⑤颒(huì)面:洗脸。指湖面重新呈现出明洁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C.湖上影子 负势竞上 D.是金陵人,客此 客从外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甲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从甲、乙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张岱具有怎样的喜好趣味?在文中分别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文言文词义类
(1)语境推断。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在解释词义时,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某个词义的具体意项。
(2)教材迁移。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词义。
(3)成语助解。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根据成语中该字的意思可进行推知。
(4)结构分析。根据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判断,对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
(5)语法推断。根据该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2、文言文断句类
(1)找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经常用来做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出名词或代词。如果它们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2)找动词和形容词
文言文中的主语经常被省略,大部分句子均为动宾结构,找到作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那么它们的前面可能断句。
(3)找对话词
找对话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一般断后。
(4)找虚词
句首发语词、时间词、复句关联词语、疑问语气词,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5)找对称
句式整齐的句子通常运用了顶真、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或者两句之间意思形成正反对比等。
文言文翻译类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2)“删”,即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
(3)“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
(4)“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
(5)“调”,即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6)“变”,即对委婉形象做合理的转换。
4、文言文概括类
(1)先审题干,明确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2)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5)注意答案的表述。尽量用原句回答,或在原文中找到依据,翻译成现代汉语去回答。
【例1】(押题型,提能力)阅读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今瞽①曰:‘钜②者白也,黔③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选自《墨子 贵义》)
[注]①瞽(gǔ):盲人。②钜:坚硬的铁。③黔:烟囱。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死亦我所恶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虽明目者无以易之
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②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
7.【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阐明观点,【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论证“ ”的观点,【乙】文则用“瞽不知白黑者”论证了君子选择仁义的不易。(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填写)
8.以下三人建立了各自的微信群,并邀请墨子加入,你认为墨子会接受谁的邀请?请选出最有可能的人并说明理由。A孙膑B.孟子C.商鞅
资料卡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 孙膑:兵家集大成者,主战,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地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例2】(新考法,蕴素养)理想是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引领你去寻找心中的理想生活。在“品诗文·寻理想”的专题谈论会上,你所在的小组收集并整理到以下材料,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古诗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9.思·音义结合:在学习中,小山发现“便舍船”中的“舍”是个多音字,但是对于读音和意思把握不准,请你帮他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之读音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退避三舍 B.舍近求远
10.思·理解句意: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11.思·文本对比:阅读完上述材料,针对“两文的异同点”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观点,请你任选一种观点,判断其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华:两文都有环境描写,且其在两文中的作用也相同。
小聪:两文虽都有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但还是有所区别。
12.思 情感抒发:谈论会接近尾声,小西由上述材料的“理想生活”联想到了《登飞来峰》这首诗,同学们就此展开探讨。请你参与其中,并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背景补充】: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 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
小爱:古代文人常常将人生哲理或者自身的理想抱负融于诗文之中。
小诚:是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不仅蕴含着
(1) 的人生哲理,也表现了诗人(2) 的理想抱负。
(2024·宁夏银川·一模)“君子”一词破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多以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刘禹锡就曾在《陋室铭》中提到,陋室不陋,因有君子居之: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通过写陋室,表达了自己对君子品行的追求;而周敦颐以“莲”自喻,来展现自己的品格: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笔下的“莲”与刘基笔下的“竹”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是刘基《尚节亭记》的节选语段:
【丙】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①抱材②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①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②抱材:怀藏才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以调素琴 (2) 不蔓不枝
(3)临大节 (4) 是诚有大过人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君子不为环境所困。【甲】文刘禹锡身处陋室却“往来无白丁”,周敦颐、黄中立在不同的境遇中又有怎样不同的坚持?
(2024·福建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④锋。
【乙】
正月,帝在扬州。丁亥,金人破青州。己酉,金人破泗州。泗州奏金人且至,帝大惊,军中仓皇,以内帑所有,通夕搬挈……金人入真州。金人攻泰州。金人破沧州、晋宁军,焚扬州。是日,定议航海避敌……乃议移舟之温、台以避之。己未,金人破明州。辛酉,御舟离章安镇。
(摘自《续资治通鉴》)
【丙】
一岁之间再致大寇,虽曰天数,亦人事也。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去冬致寇,其病原于去春失其所以和,又失其所以战。何也?贼以孤军深入,前阻坚城而后顾邀击之威,当是时不难于和。而朝廷震惧,其所邀求,一切与之。既割三镇,又质亲王,又许不赀⑤之金币,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此失其所以和也。诸道之兵既集,数倍于贼,将士气锐而心齐。朝廷畏怯,莫肯一用,使贼安然厚有所得而归,此失其所以战也。失此二者之机会,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遂有并吞华夏之心。
(节选自李纲《靖康传信录》)
[注] ①甘泉:秦汉行宫,这里指宋皇宫。②飞龙:喻指天子。③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④犬羊:对金兵的鄙称。⑤不赀:不计其数。
5.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B.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C.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D.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6.下列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雄浑沉郁,与杜甫的《春望》一样看似写春,实为感伤时势。
B.甲诗诗人漂泊异乡,虽目睹烟花燃放美景,却仍难掩满心的愁绪。
C.甲诗结尾讴歌向子諲带兵奋起抗敌的壮举,流露诗人的爱国情思。
D.乙文和丙文的内容分别对应甲诗“照夕烽”的宋朝现实及其原因。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泗州奏金人且至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1) 且:
故令贼志益侈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精益求精 (2) 益:
后顾邀击之威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邀:①拦击,堵截。②邀请。③求,谋取。(《古代汉语词典》) (3) 邀:
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 参考字源释义,联系语境推断词义 窥:小视也。从穴规声。(《说文解字注》) (4) 窥: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岁之间再致大寇,虽曰天数,亦人事也。
(2) 诸道之兵既集,数倍于贼,将士气锐而心齐。
9.甲诗作者对天子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4·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③借览。次道日具馔④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毫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选自《刘恕传》)
[注]①刘恕:与司马光一起编纂《资治通鉴》。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枉道:绕道。④馔:zhuàn,饭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拥覆
B.或遇其叱咄/或异二者之为
C.家素贫/可以调素琴
D.司马光遗以衣袜/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1.翻译。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2.在求学的过程中,宋濂和刘恕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根据提示填空。
困难 解决办法 人物性格
① 宋濂: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
刘恕: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
生活之苦 宋濂:以衾拥覆,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安贫乐道清贫自守
刘恕:毫妄取于人,悉封还之。
13.读了[甲]文,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师生关系,认为先达的态度倨傲粗暴,而作者又过于谦卑恭敬,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刘善明①至郡,上表陈事曰:“夫常胜者无忧,恒成者好怠。今皇运始创,万化始基,政多浇苛。臣早蒙殊养,徒有其诚。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谨陈愚管②。”所陈事曰:京师浩大,远近所归。宜遣医药,问其疾苦;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易;忠贞孝悌,宜擢③以殊阶,清俭苦节,应授以民政。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刘善明:平原人。齐高帝封其为新涂伯。②愚管:愚蠢的建议。③擢:提拔。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若无兴德之言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夫常胜者无忧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D.恒成者好怠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易。
1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
17.甲、乙两文都是上奏劝谏之言。两文都分析了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甲文诸葛亮建议后主思虑谋划,“ ”(用原文回答); 乙文刘善明建议君主要关心百姓疾苦、 (用四个字概括)、提拔特殊官阶。两文都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2024·江苏宿迁·一模)“龙的传人”,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宣誓,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精神传承。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五人墓①
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②冢亦孤。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③朝廷党,峥嵘里巷夫。田横④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释】①五人墓:指明朝天启年间,为保护忠臣周顺昌,参与反抗阉党暴动而被杀害的颜佩韦等五位苏州普通市民的墓,在山塘街。②要离:春秋时刺杀吴王僚的刺客。③阘(tà)冗:形容品格卑鄙。④田横:齐国贵族,齐亡,率部逃至海岛,后耻于事汉,率部自杀。
【乙】
周忠介公①遗事
汪琬
①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②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遗官旗②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③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②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折阑楯④,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屋,或匿厕中,皆战栗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
④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死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释】①周忠介公:周顺昌(1584年—1626年),字景文,谥号忠介,南直隶吴县(今江苏州)人。②官旗:明代锦衣卫。③擿:同“掷”。④阑楯(shǔn):栏杆的横木。
1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比宣旨公廨 课内迁移法:比至陈
(2)姑为好语谢之 参考成语法:闭门谢客
(3)足敌五人无 查阅词典法:①敌人。②敌对的。③对抗;抵挡。④同等;相当 (填序号)
(4)窜公姓名其中 语境推断法:联系前后文“追劾起元”“遂遗官旗②逮公”
19.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小 民 聚 观 者 数 千 人 争 为 公 呼 冤 声 殷 如 雷
20.下列对【甲】诗和【乙】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要离和田横岛上的壮士都是人们熟知的忠臣义士的代表人物,诗人把他们和五人相比,强调了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B.【甲】全诗语言精警简拔,以诗论史,表现了诗人赞美正义、鞭挞丑恶的正义感。
C.【乙】文中公顺昌在明万历中进士,“万历”是年号纪年法,中“进士”说明周顺昌没有参加殿试。
D.【乙】文中官旗先是“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后“抱头东西窜”“皆战栗乞命”,反差巨大,讽刺了官旗的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2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
(2)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
22.你对【甲】诗中的“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
23.网络上热传“江苏十三市彪悍民风排行榜”,其中苏州民风彪悍值排名全省垫底,网民给予苏州人以下评价,小沭和小如对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语境,结合【甲】诗和【乙】文,补写小如的话。
NO.13 苏州 现实中,苏州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惹事,自个过自个的生活。
小沭:苏州人性格温和,说话都是吴侬软语,这个排名也算恰当吧。
小如:我以前对这个排名就有点怀疑,今天读了【甲】诗和【乙】文,我更不相信这个排名了。因为 。
(2024·四川凉山·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容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24.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B.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如鸣珮环,心乐之(快乐)
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客此
B.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2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乙文写天云山水的清晰雅致之景,丙文写了鱼儿水中嬉戏的自由欢愉之景。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中有苏轼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乙文中有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感。
D.三则选文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了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了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通关04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目录
【中考预测】预测考向,总结常考点及应对的策略
【误区点拨】点拨常见的易错点
【抢分通关】精选名校模拟题,讲解通关策略(含新考法、新情境、押题型等)
文言文阅读难度逐年加深,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增加的趋势,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多选择单则材料、课内外材料或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
从考点频率看,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断句、翻译和概括理解等,即运用知识积累,能概括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从题型角度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文言文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①,逐队争出,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②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③,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④舟近岸。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⑤,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释】①是夕好名:七月十五日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有祭祖、放河灯等习俗。②皂隶喝道:衙门差役吆喝为官员出行开道。③赶门;赶在关城门之前回城。④舣(yǐ):移动船使之停靠岸边。⑤颒(huì)面:洗脸。指湖面重新呈现出明洁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沿溯阻绝 B.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C.湖上影子 负势竞上 D.是金陵人,客此 客从外来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甲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从甲、乙两个语段中可以看出张岱具有怎样的喜好趣味?在文中分别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案】1.B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4.示例:张岱喜欢独自游赏那种清幽、自然的美景(回答“夜游”亦可)。体现在语段(甲)中是,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形下,“更定”后“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在语段(乙)中是,他等“好名”之人散尽,才移船近岸赏月,等同坐”客人散去,还要“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消失/动词,阻断,隔绝;
B.相同。形容词,全,都;
C.名词,上面/动词,向上;
D.动词,客居,作客/名词,客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焉,哪里,怎么。得:能够。更:还、再。此人:这个人。
3.本题考查文中描写的理解和分析。
作者选用了“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这些量词都非常小巧,给人一种非常微小、精致的感觉,与大雪覆盖的宏大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作者先从最远处的长堤开始描述,然后逐渐聚焦到较近的湖心亭,再到自己所在的小舟,最后集中到舟中的两三个人。这种顺序不仅引导读者的视线逐步深入画面,还增强了整个场景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这段描写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或过多的修饰,只是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了景物的轮廓和基本特征。这种白描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真实、自然,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对比分析。
根据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张岱喜欢独自游赏清幽、自然的美景,即便在大雪过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依然有兴致独往湖心亭看雪。再根据乙文“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以及“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可知,张岱不喜欢人多的热闹场景,更偏向于在人少安静的时候欣赏自然美景,他等“好名”之人和“同坐”的客人都散尽后,还要纵舟于十里荷花之中,这都体现出他对于清幽、自然美景的热爱。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的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的游湖活动,人们喜欢这个名目,一群群人争相出城。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也无法表达自己,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没有了,官府宴席已散,衙役吆喝开道而去。岸上的人也一队队地急忙赶在关城门之前进城,人群慢慢地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我们这时才把船靠近湖岸。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面那样光亮,复又重整青山朗朗的姿容,湖面犹如刚洗过脸似的,重新恢复了明净,先前那些慢慢喝酒、低声唱曲的人出现了,那些在树影下停船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过去和他们互相通报自己的姓名,邀请他们同坐一条船……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文言文词义类
(1)语境推断。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在解释词义时,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某个词义的具体意项。
(2)教材迁移。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词义。
(3)成语助解。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根据成语中该字的意思可进行推知。
(4)结构分析。根据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判断,对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
(5)语法推断。根据该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2、文言文断句类
(1)找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经常用来做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出名词或代词。如果它们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2)找动词和形容词
文言文中的主语经常被省略,大部分句子均为动宾结构,找到作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那么它们的前面可能断句。
(3)找对话词
找对话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一般断后。
(4)找虚词
句首发语词、时间词、复句关联词语、疑问语气词,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5)找对称
句式整齐的句子通常运用了顶真、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或者两句之间意思形成正反对比等。
文言文翻译类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2)“删”,即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
(3)“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
(4)“补”,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
(5)“调”,即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6)“变”,即对委婉形象做合理的转换。
4、文言文概括类
(1)先审题干,明确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2)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5)注意答案的表述。尽量用原句回答,或在原文中找到依据,翻译成现代汉语去回答。
【例1】(押题型,提能力)阅读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今瞽①曰:‘钜②者白也,黔③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选自《墨子 贵义》)
[注]①瞽(gǔ):盲人。②钜:坚硬的铁。③黔:烟囱。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死亦我所恶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虽明目者无以易之
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②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
7.【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阐明观点,【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论证“ ”的观点,【乙】文则用“瞽不知白黑者”论证了君子选择仁义的不易。(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填写)
8.以下三人建立了各自的微信群,并邀请墨子加入,你认为墨子会接受谁的邀请?请选出最有可能的人并说明理由。A孙膑B.孟子C.商鞅
资料卡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 孙膑:兵家集大成者,主战,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地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答案】5.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改变。 6.①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
②将仁和不仁(的事物)放在一起,让天下的君子择取。 7. 比喻论证;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B, 理由:乙文中,墨子主张君子要能够选择仁义;甲文中,孟子主张君子不能失去“本心”。他们都对君子的“仁义之心”提出了要求。而商鞅是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代表,孙膑是主战的兵家代表,二者与墨子思想不一致。所以墨子会接受孟子的邀请。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讨厌。
②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③句意:即使是眼力很好的人也没法改变他的看法。易:改变。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①是:指示代词,这,指代前文提到的“舍生取义”的“本心”;皆:都。
②兼:同时具有;取:选择。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甲】文,孟子使用了“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来论证一个深刻的道理。鱼和熊掌都是珍贵的物品,但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更为珍贵的熊掌。通过这个比喻,孟子实际上是在阐述当人们面临重要抉择时,应该如何取舍。他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意味着在生命和道义之间,应该选择坚守道义,哪怕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这里的“舍鱼而取熊掌”就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观点。
【乙】文,墨子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瞽不知白黑”的比喻。瞽是盲人的意思,盲人无法分辨黑白。墨子通过这个比喻来说明,即使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在选择仁义时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难以抉择。这个比喻强调了君子在选择仁义过程中的不易,需要明智的判断和坚定的意志。
综上所述,【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甲】文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来论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则通过“瞽不知白黑”的比喻来论证君子选择仁义的不易。这种方法使得抽象复杂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第一空填:比喻论证;第二空填: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正是孟子在【甲】文中通过比喻论证所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分析。
首先,我们考虑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仁义和社会公平,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关于仁义的部分。接着,我们分析三位邀请者:孙膑作为兵家代表,主要关注军事战略和战术,这与墨子的非战思想并不完全吻合。商鞅是法家代表,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法律和制度的严格执行,这与墨子的思想体系也存在差异。孟子则主张仁政和人性本善,这与墨子强调的仁义有相似之处。孟子在甲文中提到君子不能失去“本心”,即对仁义之心的坚守,这与墨子在乙文中关于君子应能选择仁义的观点相呼应。
综上所述,孟子和墨子在仁义这一核心思想上有着更多的共鸣。因此,墨子最有可能接受孟子的邀请,加入其微信群,因为他们在君子的“仁义之心”上有共同的要求和理解。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躲避灾祸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乙】
墨子说:“比如一个瞎子说:‘大而白的东西是白的,黑而黑的东西是黑的。’即使眼睛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它。把白色和黑色放在一起,让瞎子来取,他就不能正确地选取。所以我说瞎子不知白黑,不是因为他不能称说白黑的名称,而是因为他无法分辨、选择。现在的天下的君子称道仁的名,即使禹、汤也无法更改它。把仁和不仁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让天下的君子来选取,他们也不能正确地选取。所以我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不是因为仁的名称不正确,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选择。”
【例2】(新考法,蕴素养)理想是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引领你去寻找心中的理想生活。在“品诗文·寻理想”的专题谈论会上,你所在的小组收集并整理到以下材料,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古诗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9.思·音义结合:在学习中,小山发现“便舍船”中的“舍”是个多音字,但是对于读音和意思把握不准,请你帮他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之读音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退避三舍 B.舍近求远
10.思·理解句意: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11.思·文本对比:阅读完上述材料,针对“两文的异同点”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的观点,请你任选一种观点,判断其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华:两文都有环境描写,且其在两文中的作用也相同。
小聪:两文虽都有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但还是有所区别。
12.思 情感抒发:谈论会接近尾声,小西由上述材料的“理想生活”联想到了《登飞来峰》这首诗,同学们就此展开探讨。请你参与其中,并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背景补充】: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 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
小爱:古代文人常常将人生哲理或者自身的理想抱负融于诗文之中。
小诚:是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不仅蕴含着
(1) 的人生哲理,也表现了诗人(2) 的理想抱负。
【答案】9.B 10.(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1.示例一:我认为小华的观点不完全正确。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陋室”室外环境清幽宁静的特点,反映了陋室主人恬淡的心境;乙文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是对环境的描写、不仅描绘出桃花源的优美环境,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做铺垫。因此两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示例二:我认为小聪的观点正确。甲文是实写,通过对居室环境之清幽与日常生活情趣之高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是虚写,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希望变法革新成功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读音和字义。
“舍”是多音字,当读音为“shě”时,意思是①放弃,②施舍;当读音为“shè”时,意思是①居住的房子,②居住,③谦辞,④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⑤姓。根据句意“便舍船”意思是于是他下了船。“舍”译为舍弃,丢弃,应读shě。
A.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指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故读shè;
B.舍近求远意思舍去近处的,追求远处的,形容做事走弯路。“舍”译为舍去,应读shě。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的成分。本题重点词有:
(1)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11.本题为开放题。
针对“两文的异同点”分析两位同学的观点,需要根据两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所作,主要描写了作者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状况,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展现出其简陋而清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示例1:我认为小华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两文中都有环境描写,《陋室铭》中的环境描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用是渲染陋室的幽雅环境,衬托出陋室主人的高雅志趣;而《桃花源记》中的环境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绘出桃花源的美好、宁静,其作用是为后文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奇遇以及展现桃花源内人们的生活状态做铺垫。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示例2:我认为小聪的观点是正确的。《陋室铭》中作者通过对陋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不慕荣华的生活态度和高尚情操,体现了他对精神富足的追求;《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和平安宁、自由平等、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都有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但具体的理想生活形态和内涵有所区别。
1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蕴含了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根据【背景补充】内容可知,王安石有立志改革,实行变法的理想抱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024·宁夏银川·一模)“君子”一词破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多以君子之道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刘禹锡就曾在《陋室铭》中提到,陋室不陋,因有君子居之: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通过写陋室,表达了自己对君子品行的追求;而周敦颐以“莲”自喻,来展现自己的品格: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笔下的“莲”与刘基笔下的“竹”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是刘基《尚节亭记》的节选语段:
【丙】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①抱材②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①中立:会稽人黄中立,他因喜欢竹节而修建尚节亭。②抱材:怀藏才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以调素琴 (2) 不蔓不枝
(3)临大节 (4) 是诚有大过人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君子不为环境所困。【甲】文刘禹锡身处陋室却“往来无白丁”,周敦颐、黄中立在不同的境遇中又有怎样不同的坚持?
【答案】1. 不加装饰 横生藤蔓 面对 确实,的确 2.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 3.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周敦颐在污浊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尚的节操;黄中立在才能未施展时就以节立志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
(2)句意: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横生藤蔓。
(3)句意:守住大节。临:面对。
(4)句意: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诚:确实,的确。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上,长到;绿,使……变绿;入,映入;青,使……变青。
(2)衰,衰败;微,衰微、沦丧;以,凭借;节,节操;者,……的人;鲜,少。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涉寒暑”与“蒙霜雪”结构一致,中间应断开;“而”作句首词,其前面应该断开;“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从枝、叶、色三方面来写,应分为三层。
故断为: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周敦颐有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根据丙文中“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可知,黄中立在才能未施展时就以节立志。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丙】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黄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非常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2024·福建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④锋。
【乙】
正月,帝在扬州。丁亥,金人破青州。己酉,金人破泗州。泗州奏金人且至,帝大惊,军中仓皇,以内帑所有,通夕搬挈……金人入真州。金人攻泰州。金人破沧州、晋宁军,焚扬州。是日,定议航海避敌……乃议移舟之温、台以避之。己未,金人破明州。辛酉,御舟离章安镇。
(摘自《续资治通鉴》)
【丙】
一岁之间再致大寇,虽曰天数,亦人事也。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去冬致寇,其病原于去春失其所以和,又失其所以战。何也?贼以孤军深入,前阻坚城而后顾邀击之威,当是时不难于和。而朝廷震惧,其所邀求,一切与之。既割三镇,又质亲王,又许不赀⑤之金币,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此失其所以和也。诸道之兵既集,数倍于贼,将士气锐而心齐。朝廷畏怯,莫肯一用,使贼安然厚有所得而归,此失其所以战也。失此二者之机会,故令贼志益侈,再举南牧无所忌惮,遂有并吞华夏之心。
(节选自李纲《靖康传信录》)
[注] ①甘泉:秦汉行宫,这里指宋皇宫。②飞龙:喻指天子。③向延阁:指长沙太守向子。④犬羊:对金兵的鄙称。⑤不赀:不计其数。
5.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B.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C.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D.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
6.下列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雄浑沉郁,与杜甫的《春望》一样看似写春,实为感伤时势。
B.甲诗诗人漂泊异乡,虽目睹烟花燃放美景,却仍难掩满心的愁绪。
C.甲诗结尾讴歌向子諲带兵奋起抗敌的壮举,流露诗人的爱国情思。
D.乙文和丙文的内容分别对应甲诗“照夕烽”的宋朝现实及其原因。
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泗州奏金人且至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1) 且:
故令贼志益侈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精益求精 (2) 益:
后顾邀击之威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邀:①拦击,堵截。②邀请。③求,谋取。(《古代汉语词典》) (3) 邀:
使贼有以窥中国之弱 参考字源释义,联系语境推断词义 窥:小视也。从穴规声。(《说文解字注》) (4) 窥: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一岁之间再致大寇,虽曰天数,亦人事也。
(2) 诸道之兵既集,数倍于贼,将士气锐而心齐。
9.甲诗作者对天子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5.B 6.B 7. 将要 更加 拦击, 堵截 观察, 探察 8.(1)一年之间两次招致敌寇,虽然说是天数,恐怕也是人的原因。(2)各地军队已经汇集,比敌人多出几倍,将士气势旺盛人心齐。 9.金兵入侵时,宋军节节败退,朝廷一味割地求和,皇帝甚至仓皇入海逃跑,对天子饱含失望和嘲讽之意。
【解析】5.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最后仔细朗读,看看是否顺畅、顺口,意义是否完整。
句意:去年春天招致金兵入侵,其中的原因在于军政不修,并引发了燕山之战。“去春”是对时间的描述,意思是“去年春天”,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时间状语,单独断开;“致寇”是动宾结构,意为招致了敌寇,表意完整,这两部分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事件描述,因此也可以合并为“去春致寇”不断开;“其病原于军政不修”中,“其病”是指前文提到的去年春天招致敌寇的问题,而“原于军政不修”则解释了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即军政制度没有得到妥善整治,这部分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而起燕山之役”中的“而”作为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并列的因果关系的分句,前面讲述问题根源,后面指出具体的历史事件——燕山之役,这个事件是由于军政不修所引发的,也是一个完整的语意,应在它之前断句。
正确断句为:去春致寇/其病原于军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故选B。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B.甲诗中“每岁烟花一万重”的“烟花”,指的是春天艳丽的景物,并非燃放的烟花,因此诗人并未目睹烟花燃放的美景,而是看到了春天艳丽的景致;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泗州报告说金人即将到达。且:将要,即将。
(2)句意:因此使得敌人的野心越发膨胀。益:更加。
(3)句意:考虑到后方拦截打击的威力。邀:拦击、堵截。
(4)句意:让敌人找到了机会了解中原地区的虚弱情况。窥:窥视、观察,探察。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致:招致;大寇:大股的敌人或者大规模的入侵;虽:虽然;天数:指的是天意或者命运。
(2)既集:已经集结;数倍于贼:指的是军队的数量是敌人的数倍;气锐:士气高昂;心齐:团结一心。
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先深入理解甲诗的文意和背后的情感,识别并分析诗中对天子的直接或间接评价。然后结合甲诗的整体意境,判断作者对天子的情感态度。
首先,从甲诗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描述国家面临的战争危机,暗示了对天子御敌无能的失望。例如,“庙堂无策可平戎”直接指出朝廷在平定外敌方面的无能,而“坐使甘泉照夕烽”则描绘了战火蔓延到皇宫的严峻形势。这些描写都反映了作者对天子未能有效应对战争危机的失望。
其次,从乙文和丙文的内容来看,天子在战争中的表现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失望。乙文描述了金兵连续攻破多个城市,而天子在面对危机时显得惊慌失措,甚至不得不选择逃避。丙文则揭示了天子在战争决策上的失误,如失去和谈的机会、未能有效利用兵力等,这些都导致了国家面临更大的危险。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天子在战争中的无能和失误,使得作者对天子的情感态度更趋负面。
然而,甲诗的结尾“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又透露出作者对天子尚存的一丝期望。这里提到长沙太守向延阁率领疲弱的军队敢于抗击金兵,表现出一种英勇抗敌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一描写,似乎在对天子寄予一种期望,希望他能像向延阁一样,振奋精神,积极应对战争危机。
综上所述,甲诗作者对天子的情感态度是复杂的,既有失望和讽刺,也包含了一定的期望。
【点睛】参考译文:
【甲】《伤春》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
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乙】
正月,皇帝在扬州。丁亥日,金人攻破了青州。己酉日,金人又攻破了泗州。泗州奏报金人即将到来,皇帝大为惊恐,军队中一片混乱,匆忙搬运宫中的财物……金人进入了真州。金人又攻打泰州。金人还攻破了沧州、晋宁军,并焚烧了扬州。当天,皇帝决定航海逃避敌人……于是商议将船移至温州、台州以躲避。己未日,金人攻破了明州。辛酉日,皇帝的船离开了章安镇。
【丙】
一年内两次遭受大敌入侵,虽然说是天意,但也是人为的原因。去年春天遭受入侵,其根源在于军政不修而引发的燕山之战;去年冬天再次遭受入侵,其根源在于去年春天失去了和谈的机会,又失去了战斗的机会。为什么呢?敌人孤军深入,前有坚固的城池阻挡,后有我们拦击的威胁,当时本来不难讲和。但朝廷感到恐惧,敌人所求的一切,都给予了他们。不仅割让了三镇,还质押了亲王,又许以不计其数的金币,使敌人有机会窥视到中国的弱点,这是失去了和谈的机会。各路军队已经集结,数量几倍于敌人,将士们士气高昂且团结一心。但朝廷畏怯,不肯使用他们,让敌人安然有所得而返,这是失去了战斗的机会。失去了这两个机会,所以使得敌人的野心更加膨胀,再次南侵肆无忌惮,于是有了并吞华夏的野心。
(2024·河南安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恕①,字道原,筠州②人。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③借览。次道日具馔④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毫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选自《刘恕传》)
[注]①刘恕:与司马光一起编纂《资治通鉴》。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枉道:绕道。④馔:zhuàn,饭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拥覆
B.或遇其叱咄/或异二者之为
C.家素贫/可以调素琴
D.司马光遗以衣袜/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1.翻译。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2.在求学的过程中,宋濂和刘恕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根据提示填空。
困难 解决办法 人物性格
① 宋濂: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
刘恕: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
生活之苦 宋濂:以衾拥覆,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安贫乐道清贫自守
刘恕:毫妄取于人,悉封还之。
13.读了[甲]文,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师生关系,认为先达的态度倨傲粗暴,而作者又过于谦卑恭敬,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答案】10.D 11.①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12.①求书之难②不怕艰苦,勤奋好学 13.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师重教、尊重师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者观点任选其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因为/用;
B.有时候/或许;
C.一向/不加装饰的;
D.赠送;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
侍,陪侍;援,提出;质,询问;以,连词,而,来。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1)根据甲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和乙文中的“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可知,两人都有抄书的经历。所以(1)要填写:求书之难;
(2)结合甲“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和“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可知,宋濂不慕富贵、不怕艰苦,勤奋好学。根据乙文“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可知,刘恕和宋濂都是没有书,向别人借书、抄书来读的经历,两人读书学习都很刻苦。所以(2)填写:不怕艰苦,勤奋好学。
13.本题考查拓展阅读。
根据师生关系的话题联系文章发表观点,开放性试题,并合理阐述即可。
示例:示例一、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甲文中的师生关系有利有弊,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有发展,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时候,尊师重教的宗旨也不应该变。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馆,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乙】刘恕,字道原,是筠州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法、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的官府公文,都拿来考证。为求一本书不惜远走几百里,亲自到那里去读并且手抄,几乎废寝忘食。刘恕曾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道旁有个石碑,读那碑文,竟然是记载五代许多人们不知道的将领,而刘恕能说出他们的生平事迹,回去查验古时的史料,刘恕所说的都是真的。宋次道做毫州知府,家里有很多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饭食,以主人的礼节待他,刘恕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很耽误我读书啊。”刘恕全都拒绝了宋次道的招待。独自关在书阁里,白天晚上诵读抄写,留了十日,看完了宋次道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刘善明①至郡,上表陈事曰:“夫常胜者无忧,恒成者好怠。今皇运始创,万化始基,政多浇苛。臣早蒙殊养,徒有其诚。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谨陈愚管②。”所陈事曰:京师浩大,远近所归。宜遣医药,问其疾苦;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易;忠贞孝悌,宜擢③以殊阶,清俭苦节,应授以民政。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刘善明:平原人。齐高帝封其为新涂伯。②愚管:愚蠢的建议。③擢:提拔。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兵甲已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若无兴德之言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C.夫常胜者无忧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D.恒成者好怠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易。
16.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
17.甲、乙两文都是上奏劝谏之言。两文都分析了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甲文诸葛亮建议后主思虑谋划,“ ”(用原文回答); 乙文刘善明建议君主要关心百姓疾苦、 (用四个字概括)、提拔特殊官阶。两文都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答案】14.D 15.(1)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
(2)应该废除宋朝(南朝宋)、大明、泰始年间以来的各种苛政酷法,来崇尚简单方便。 16.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 17. 当前形势 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废除苛政 知恩图报和忠君爱国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形容词,充足/副词,值得;
B.连词,如果/动词,及;
C.动词,胜利/形容词,美好;
D.都是副词,经常;
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效:取得功效;则:就;之:结构助词,的;以:用来;告:祭告;
(2)宜:应该;除:废除;诸:各个;以:连词,表目的;简易:简单方便。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早晨夜晚惭愧不安,像坠入深渊,今天不顾忌讳。“如坠渊谷”运用夸张的修辞,来表示自己“惭战”的心情,是一处完整的意思,应在其前后各断开一处,故断句为: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第①空:根据甲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和乙文“今皇运始创,万化始基,政多浇苛”可知,两文都是先分析朝廷目前的形势,据此概括为:当前形势;
第②空:根据甲文“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可知,诸葛亮建议后主思虑谋划,要做到: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第③空:根据乙文“宜除宋氏大明泰始以来诸苛政细制,以崇简易”可概括为:废除苛政;
第④空:根据甲文“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和乙文“臣早蒙殊养,徒有其诚。夙宵惭战,如坠渊谷,不识忌讳,谨陈愚管”可知,甲文中的诸葛亮表达了对先帝赏识自己的感激,乙文中的刘善明则表达了对皇帝提拔自己的感恩,可见他们都是知恩图报的人,同时诸葛亮为了报效先帝,决定北伐,刘善明则积极向皇上进言,可见两人都是忠君爱国的人。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乙文:刘善明到了郡内,上表陈奏事情说: “经常胜利的人没有忧虑,经常成功的人容易懈怠。今天皇朝开始创建,种种事务都才开始,天下政令繁多苛刻。我早年就承蒙(您)特殊的恩宠,空有一腔诚心。早晨夜晚惭愧不安,像坠入深渊,今天不顾忌讳,恭谨地陈述愚蠢的建议。”所陈述的事情为:京师辖区广大,远近(百姓)都归附而来。应该派遣大夫及药物,关心百姓的疾苦;应该废除宋朝(南朝宋)大明、泰始年间以来的各种苛政酷法,来崇尚简单方便;忠诚、有操守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应该用特殊官阶提拔(他们),清廉守节(的人),应该把民政管理(的官职)授予(他们)。
(2024·江苏宿迁·一模)“龙的传人”,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宣誓,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精神传承。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五人墓①
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②冢亦孤。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③朝廷党,峥嵘里巷夫。田横④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释】①五人墓:指明朝天启年间,为保护忠臣周顺昌,参与反抗阉党暴动而被杀害的颜佩韦等五位苏州普通市民的墓,在山塘街。②要离:春秋时刺杀吴王僚的刺客。③阘(tà)冗:形容品格卑鄙。④田横:齐国贵族,齐亡,率部逃至海岛,后耻于事汉,率部自杀。
【乙】
周忠介公①遗事
汪琬
①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②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遗官旗②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③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②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折阑楯④,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屋,或匿厕中,皆战栗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
④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死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释】①周忠介公:周顺昌(1584年—1626年),字景文,谥号忠介,南直隶吴县(今江苏州)人。②官旗:明代锦衣卫。③擿:同“掷”。④阑楯(shǔn):栏杆的横木。
18.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比宣旨公廨 课内迁移法:比至陈
(2)姑为好语谢之 参考成语法:闭门谢客
(3)足敌五人无 查阅词典法:①敌人。②敌对的。③对抗;抵挡。④同等;相当 (填序号)
(4)窜公姓名其中 语境推断法:联系前后文“追劾起元”“遂遗官旗②逮公”
19.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小 民 聚 观 者 数 千 人 争 为 公 呼 冤 声 殷 如 雷
20.下列对【甲】诗和【乙】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要离和田横岛上的壮士都是人们熟知的忠臣义士的代表人物,诗人把他们和五人相比,强调了五人之死意义重大。
B.【甲】全诗语言精警简拔,以诗论史,表现了诗人赞美正义、鞭挞丑恶的正义感。
C.【乙】文中公顺昌在明万历中进士,“万历”是年号纪年法,中“进士”说明周顺昌没有参加殿试。
D.【乙】文中官旗先是“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后“抱头东西窜”“皆战栗乞命”,反差巨大,讽刺了官旗的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21.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
(2)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
22.你对【甲】诗中的“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
23.网络上热传“江苏十三市彪悍民风排行榜”,其中苏州民风彪悍值排名全省垫底,网民给予苏州人以下评价,小沭和小如对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语境,结合【甲】诗和【乙】文,补写小如的话。
NO.13 苏州 现实中,苏州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惹事,自个过自个的生活。
小沭:苏州人性格温和,说话都是吴侬软语,这个排名也算恰当吧。
小如:我以前对这个排名就有点怀疑,今天读了【甲】诗和【乙】文,我更不相信这个排名了。因为 。
【答案】18.(1)等到(2)谢绝,拒绝(3)④(4)改动 19.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 20.C 21.(1)大人为什么不暂缓宣读圣旨,依据实情把(这里的情况)奏告给朝廷。
(2)众人于是愤怒地说:“那么这圣旨原来是假的!” 22.①这两句诗把卑劣的朝廷阉党与高尚的里巷百姓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为正义而牺牲的五位百姓的敬仰,也嘲讽了朝廷阉党。②乙文里太监李实诬陷周公,巡抚都御史毛一鹭等是非不分,镇压百姓;官旗狐假虎威,色厉内荏,都是朝廷党“阘冗”的表现,小民围观为公呼冤,诸生王节直前诘责一鹭,百姓争折阑楯,奋击官旗,都表现了里巷夫的“峥嵘”。 23.苏州人性格温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大与人争强斗狠,这是事实。但是,明朝年间,为了保护忠臣周顺昌,苏州的百姓们聚集官府,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打死了阉党派来抓人的官差、为了维护正义,苏州人的血性不输要离、田横,所以苏州人也有彪悍的一面。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等到在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根据课内迁移法来解释,在课文《陈涉世家》中,“比至陈”一句中的“比”意为“等到”。因此,在“比宣旨公廨”这句话中,“比”的解释也应为“等到”。
(2)句意:假意说好话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参考成语法来解释,成语“闭门谢客”中的“谢”意为“谢绝,拒绝”。因此,在“姑为好语谢之”这句话中,“谢”的解释也应为“谢绝,拒绝”。
(3)句意:足以抵挡五个人。查阅词典法来解释。词典中“敌”字的解释有:①敌人。②敌对的。③对抗;抵挡。④同等;相当。根据句子的语境,“足敌五人无”这句话是在描述某人的能力或力量足以与五个人相抗衡,因此正确的解释序号应为④。
(4)句意:改动先生的名字也加进去一起弹劾。采用语境推断法来解释。联系前后文“追劾起元”“遂遗官旗逮公”,可以推断出“窜公姓名其中”这句话是在描述某种改动或篡改的行为。因此,“窜”在这里应解释为“改动”。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聚集观看的百姓有几千人,争着替您喊冤,声音像打雷一样。根据句子结构可知,在“小民聚观者数千人”这部分,“小民”是主语,“聚观者”是定语,修饰“小民”,“数千人”是数量短语,描述“小民”的数量。因此,在“数千人”之后进行断句是合适的,这样就把主语和数量短语区分开,使得句子结构更清晰。然后,我们看到“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这部分,“争为公呼冤”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其中“争”表示竞相,“为公呼冤”表示为某公喊冤。而“声殷如雷”则是描述喊冤声音之大。因此,在“争为公呼冤”之后进行断句,可以使得动作描述和声音描述分开,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正确的断句应为: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在【乙】文中,提到周顺昌在明万历中进士,这里的“万历”确实是年号纪年法,但是中“进士”并不意味着周顺昌没有参加殿试。在科举制度中,通过会试的举人可以参加殿试,殿试后一般不再淘汰,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考中进士后,名次由皇帝钦定,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进士都可以被授予官职,因此周顺昌中进士说明他通过了包括殿试在内的所有考试。
故选C。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缓:延缓;宣:宣读;据实;据实;闻:奏报。
(2)然则:这样说来;伪旨:假传圣旨。
2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对比阅读。
首先,关于“阘冗朝廷党”,【乙】文中提到:“巡抚都御史毛一鹭等诬以先通李实,又诬其劫扛。遂逮公及诸生十四人。”这里,毛一鹭等人不分是非,对周公等人进行诬陷,正是朝廷党人卑劣、阘冗的表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颠倒黑白,对正义之士进行打压。其次,关于“峥嵘里巷夫”,【乙】文中有多处描写体现了这一点。如:“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百姓们不畏强权,聚集起来为周公呼冤,展现了他们的正义感和勇气。又如:“诸生王节等直前诘一鹭。”诸生们面对都御史的威压,毫不退缩,直接上前质问,这也是里巷夫峥嵘气概的体现。综上所述,“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这两句诗,通过引用【乙】文中的具体情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含义。它揭示了朝廷中阉党的卑劣和百姓的正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正义之士的敬仰和对朝廷阉党的嘲讽。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补全对话。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就“现实中,苏州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惹事,自个过自个的生活”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理由充分,语句通顺即可。
结合【甲】诗“吴下无斯墓,要离冢亦孤”“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可知,作者认为为保护忠臣周顺昌,参与反抗阉党暴动而被杀害的颜佩韦等五位苏州普通市民足以匹敌人们熟知的忠臣义士的代表人物要离和田横岛上的壮士,为了正义能够挺身而出;结合【乙】文“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 “争折阑楯,奋击官旗”“有死者”可知,为了保护忠臣周顺昌,数千名苏州百姓为之鸣冤;秀才王节等人挺身而出诘问巡抚,并与差役发生了激烈的斗争,甚至打死了前来抓捕周顺昌的差役,由此可见苏州的百姓有正义感,正直有血性,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还能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可见其民风彪悍的一面。
示例:苏州,历来以温和著称,市民们日常交往中,多以和为贵,鲜少与人争执。然而,明朝时,为捍卫忠臣周顺昌的正义,苏州百姓挺身而出,齐聚官府,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抗争。他们勇敢无畏,打死了阉党爪牙,展现了坚决捍卫正义的决心。这份血性,与历史上的要离、田横等壮士不遑多让。由此可见,苏州人性格中,除了温和,更有不屈不挠的彪悍一面。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求回乡居住。当时,太监魏忠贤扰乱国政,御史倪文焕逢迎魏忠贤的意旨,弹劾先生,先生就此被削除官籍。
恰好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和曾任应天巡抚的周起元及先生有怨仇,追查周起元罪状弹劾他,把先生的名字也加进去一起弹劾,(魏忠贤)就派官差去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件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为其所动。
等到在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以及道、府以下各级官员全部到场。围观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争相为周顺昌鸣冤,声音大得如雷震一般。秀才王节等人走上前去,责问毛一鹭,并说:“众怒不可犯。大人何不慢点宣读圣旨,把这里的实情奏告朝廷。”毛一鹭实际上无心答应这要求,假意说好话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差役看到商议了好久没有结果,又惊奇于巡抚、巡按等官吏不按法度治秀才们的罪,就“当啷”一声把镣铐往地上一丢,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又说:“这是魏大人的命令,可以缓办吗!”许多人被他们激怒了,说:“那么这圣旨原来是假的!”大家抢着翻上栏杆,用力打那些差役。差役个个抱住头,东逃西躲,有的爬上大树,有的跑进公堂,有的躲进茅厕,个个吓得哆哆嗦嗦叫饶命,说:“魏公害了我!”有死了的人。
毛一鹭很害怕,召来骑兵穿上铠甲来保护自己,夜里要换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命令主管官员逮捕颜佩韦等十几个百姓并关起来。八天以后,先生最终被逮捕。不久到了京城,被关进牢狱,(阁党)诬指(周顺昌)犯了贪污罪,受严刑拷打,伤重病死在狱中,而且魏忠贤再次枉下旨意杀害了颜佩韦等五人。
(2024·四川凉山·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容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24.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B.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如鸣珮环,心乐之(快乐)
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客此
B.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2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清新唯美之景,乙文写天云山水的清晰雅致之景,丙文写了鱼儿水中嬉戏的自由欢愉之景。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中有苏轼遭受贬谪的悲凉之感,乙文中有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深切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感。
D.三则选文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了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了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答案】24.D 25.C 26.B
【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意动用法;
故选D。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动判断动词,是;
B.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因为;
C.都是连词,表顺承;
D.代词,指小石潭/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有误,【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并不是真的写水,而是表现月光皎洁;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丙】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就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都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