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3.理清记叙顺序,进一步学习插叙及其作用。(重点)
4.学习本文设置悬念、巧用误会的构思特点。(难点)
5.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继续学习环境描写;理解标题的含义。(重点)
6.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法指导】
略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启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从赏图片、忆诗词入手,引入课题,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性;课程伊始,明确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效率更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寨 zhài 撵 niǎn 驿路 yì 陡峭 dǒu qiào 露宿 lù sù
竹篾 miè 简陋 lou 悠闲 yōu 修葺 qì 晶莹 yíng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文中指广阔二看不清的样子:迷茫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陡峭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恍惚
修理(建筑物等):修葺
三.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按照要求完成表格:
人物 所做好事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① 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
瑶族老人 专门来送粮食;修葺小茅屋 ② 十多年后的某天晚上及第二天早上
梨花妹妹 ③ ④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⑤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⑥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⑦ 小茅屋盖好后至她出嫁前
学生展示,教师明确:
①修葺小茅屋;②方便后来人;③常来照料小茅屋;④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⑤砍树割草盖小茅屋;⑥十多年前路过时;⑦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根据表格,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理清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按照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屋的过程。
请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先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为下一个环节“学习设置悬念、巧用误会”的写作手法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
略读课文,思考:
1.本文在行文上多次设置悬念和误会,请分别找出并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
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点评、明确:
1.悬念一:“我们”遇到无人的小茅屋,猜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误会一:“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
悬念二:瑶族老人否认,悬念再次产生:究竟谁是小屋的主人呢
误会二:“我们”误以为梨花妹妹就是梨花。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
解开误会:盖房子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和误会,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既推进情节的发展,又引人入胜,同时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设计意图】在分析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设置悬念、巧用误会的写作手法,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2.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五.课堂小结
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这一问题,将故事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之口解开悬念,让读者知道了小茅屋是十多年前解放军建造的,就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正好遇见,于是在解放军走后,她开始照料小茅屋,她出嫁后,她的妹妹和一群哈尼小姑娘就自然地接过这个任务;在此期间,几乎每一个受过小屋恩惠的人都在默默地照料着。故事至此,既表现了解放军在践行和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又展现出以哈尼小姑娘为代表的少数名族同胞,同样受到雷锋精神的激励,并借助小屋将这一精神传承下去。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
练习一: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jiǎnlòu( )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望远镜、对讲机、手电筒、手机、记录本和护林员袖标。
(2)经历了这次变故,她终于不再mímáng( ),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3)那里,废弃的老屋已被修葺( )一新,充满古朴气息,颇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味道。
(4)为了采集相关的数据,科研人员在野外风餐露宿( ),十分辛苦。
(5)那里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山路非常dǒuqiào( )。
(6)石凳旁、花从下,卧着一只大黄狗,yōuxián( )地打量街面上的行人。
(7)夜幕降临,云气收尽,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亮升到了空中,就像玉盘那样洁白jīngyíng( )
(8)远程配送鲜花,比配送其他产品的难度大,因为鲜花难保仔,运送途中折损( )比较多,需要的人工和资金成本高。
2.下列语段中加点字词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A.介词 形容词 代词 名词 助词 名词 B.副词 形容词 代词 名词 助词 名词
C.副词 形容词 代词 动词 助词 名词 D.介词形容词 代词 动词 助词 名词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
③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
④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⑤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A.③⑤①②④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⑥ D.②③⑤①④
4.为弘扬雷锋精神,学校决定开展学雷锋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对出下句。
上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句:
(3)学校学生会准备成立一个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旨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请你为这个团队取个简洁而富有创意、内涵深刻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练习一答案:
1.简陋,迷茫,xīu qì ,fēng cān lù sù ,陡峭,悠闲,晶莹,zhé sǔn。
2. C
3. D
4.(1)示例一:人人学雷锋,校园树新风。
示例二:学雷锋,见行动。示例三:学雷锋,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2) 雷锋精种代代传
(3)示例:团队名:春风送暖。理由:春风送暖,既指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成立在春天学雷锋活动期间,又指我们的志愿者将像春风一样把爱心与温暖送给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并且明白了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透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仅传到了边疆地区,而且正在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文章之所以成为名篇,不仅仅是其立意深远,其写作手法也多种多样,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去体会文字之美吧!
二.合作探究
问题一:找出文中运用插叙的段落,思考其作用。
学生再次略读课文,找出需要的段落,充分思考之后,可以和其他同学探讨,之后自由发言展示;
教师点评并明确。
(1)第22段瑶族老人回忆往事是插叙;作用:叙述发现小屋并得到帮助的经过,告诉“我们”他也不是主人,解开前面的误会;突出老人的憨厚与知恩图报;推动情节发展。
(2)第33段是插叙;作用:交代小茅屋的来历,解开了所有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也表现了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揭示中心,使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
问题二:探究“梨花”在文中的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并明确:
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2.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教师点评并明确:
(1)“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2)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3)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姐姐学习。
(4)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5)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小结:“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3.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学生自由交流、展示,教师点评并明确: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小结: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设计意图】训练如何运用略读的方法快速从文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句子,先思考再探讨可以更好的锻炼每个学生的思考概括能力。
三.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思考: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示例:
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四.课堂小结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
练习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迷茫(wáng) 暮色(mù) 驿路(yì) B.竹篾(miè) 麂子(jǐ) 扛着(kàng)
C.着急(zhuó) 露宿(sù) 恍惚(huǎng) D.陡峭(qiào) 撵走(niǎn) 茂密(m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延伸 漂落 悠闲 花瓣 香气四溢 B.出嫁 稻草 清凉 打猎 充满朝气
C.红润 屋粱 洁白 晶莹 砍树割草 D.茂密 膝黑 简陋 相衬 迷失方向
3.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③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④我们推开门进去。
⑤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A.②⑤①④③ B.⑤④②③① C.④②⑤③① D.④①③②⑤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5.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驿路梨花处处开”出自陆游写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上一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
B.《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作家。
C.“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句中的“的”是结构助词。
D.“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句中的两个“了”都是语气助词。
6.七年级(1)班举行“学雷锋精神,树良好风尚”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以下问题。
(1)【学雷锋】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分别概括这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因公殉职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认为雷锋是和平时期青年的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之后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他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宣传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材料二:由于老一辈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由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展开,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①材料一:
②材料二:
(2)【懂内涵】雷锋精神的内涵除“无私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钉子精神”外,还有很多。下面的内容摘自《雷锋日记》,也体现了雷锋精神,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
(3)【颂先进】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①人物事迹:
②颁奖词:
练习二答案:
1.D 解析: A.迷茫(máng)B. 扛着(kǎng)C. 着急(zháo)
2.B解析:A“漂落”应为“飘落”;C“屋粱”应为“屋梁”;D“膝黑”应为“漆黑’。 3.C 解析:这段文字写“我们”决定在小茅屋过夜。很明显第④句应该排在段首,第1句应在段屋,中间几句依次写火塘、大竹床、大竹筒等,据此判定句子排列的顺序为C。
4.A 解析:B项“看”后面为逗号,“梨花”后句号改为叹号;C项分号应改为逗号;D项中两个顿号均改为逗号。
5.D两个“了”都是动态助词。
6.(1) 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的来历。
②全国学雷锋活动的概况及影响。
(2)这句话把个人和集体分别比作“一滴水”和“大海”,形象地阐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突出了集体的力量,体现了雷锋的集体主义精神
(3)【示例】①王育霖是湖南科技大学黎锦晖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他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坚守教书育人初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牵头成立全省首支留守儿童合唱团,点亮4000余名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灯。创立“心与馨”志愿支教服务队,带领师生远赴新疆开展义务支教,用音乐架起“文化润疆”的桥梁,是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师典范,是用音乐浸润留守儿童心灵、用爱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的志愿服务先锋。
②从故乡到边疆,美“育”润童心,你将音符化作浇灌石榴的甘“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先锋志愿者——王育霖,你是爱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