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09: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古代的商业贸易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古巴比伦时期,在借款人还清欠款后,债主都会按习惯把借贷泥板砸碎。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借贷泥板,说明当时有些人没有还清贷款。材料现象说明古巴比伦( )
A.形成了一定的契约意识 B.社会矛盾较为尖锐
C.借贷纠纷问题十分严重 D.法律制度走向完善
2.(本题3分)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 厦门 舟山 广州 澳门
康熙3年——康熙61年 22 14 50 5
雍正元年——雍正13年 1 0 38 0
乾隆元年——乾隆18年 0 1 78 0
总计 23 15 166 5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3.(本题3分)下表所示为史籍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部分)。这些记载体现出该时期( )
史料 出处
“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左传》
“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史记》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商人活动不受限制
C.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D.商业管理体系完善
4.(本题3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城北有一个大集市,每天参与交易的有6000多人,贸易大都是以物换物,交易货物有金银珠宝、石器、贝壳、羽毛、粮食、蔬菜、水果、酒、糖、木炭、陶罐、陶壶、花瓶、鸟皮等。这可以用于说明阿兹特克人国家( )
A.农业和手工业商品化生产具有一定规模
B.都城是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
C.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收益
D.广场兼具政治与经济的职能
5.(本题3分)明朝前期,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这反映出,明政府
A.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 B.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C.认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放弃世界市场的主导权
6.(本题3分)《三国志·吴志》中记载汉魏之际全柔任桂阳太守时,“尝使(其子)琼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晋书·食货志》还记载魏文帝废除五铢钱,使百姓用谷帛进行交易。这反映了( )
A.粮食贸易范围普遍 B.长途贩运贸易尚未出现
C.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D.钱荒导致谷帛成为货币
7.(本题3分)明前期,文坛领袖人物是诸如内阁学士杨士奇这样的太平宰相、三朝元老,而明中叶以后,文坛领袖人物变成了李梦阳这样放荡不羁的文人才子。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社会风气的败坏 D.文学艺术的僵化
8.(本题3分)唐中期,长安城内修建了专门给流动人口居住的“客户坊”,到五代时“又听人入财拜官,以财多少为官高卑之差。富商大贾,布在列位”。这些做法有利于( )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都市建设规模的扩大
C.财政收入结构的转变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9.(本题3分)宋代海上贸易的规模远远超过唐代,东南沿海港口贸易繁荣。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等,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北宋初每年“得三十万缗”,后增“至五十万缗”,南宋高宗末年“竞达二百万缗”。这从客观上说明( )
A.宋代互市贸易蓬勃发展 B.中西陆路通商受阻
C.宋代海外贸易均为官办 D.北宋纸币广泛流通
10.(本题3分)15世纪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唱,它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经济目的为主 D.以政治目的为主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
(1)发展演变: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连接南洋、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 掌管对外贸易。 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清政府在 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指定“ ”行商代理对外贸易。
(2)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 的重要贸易通道。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2.(本题3分)信贷
(1)世界信贷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 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 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 。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 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专门从事 、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 的雏形。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西周 《周礼》中已经有了 纠纷的记载
春秋 时期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
唐朝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 ”
宋代 、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中期以后 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清朝 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13.(本题3分)商业发展
(1) 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2)官府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
(3)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14.(本题3分)中国 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 等财产关系和 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 。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 。
15.(本题3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货币流通范围 ,专门从事 、 的 开始兴起,出现了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元明清时期,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17.(本题2分)中国商朝出现商人、贝币、契约、信贷等商业行为。
18.(本题2分)世界范围内,契约产生比信贷要早
19.(本题2分)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0.(本题2分)两宋时期,城市坊市制度逐步瓦解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二 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刘家沂《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材料三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
(3)“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间”。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但晚唐以后,特别是两宋时期,随着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上的普遍运用以及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地区茁壮成长,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日益成为对外交通、交流的主要通道,达致宋朝海上丝路贸易的极度繁荣。
——摘编自柳平生 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明永乐年间,郑和将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西亚、北非,通过和平交流,各式香料、奇珍异宝大量流入中国,供上层社会享用。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至16世纪,仅剩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尼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与中国有联系,且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所控制,印度洋地区逐渐成为欧洲人的势力范围。1840年以后,在军舰的护持下和一次次侵略战争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外国蒸汽轮船更是与日俱增,西方的工业制品大规模地输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至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宋代至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23.(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意义。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的人们利用泥板来记录和确认借贷关系,这说明古巴比伦形成了一定的契约意识,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仅凭当时有些人还不清贷款不能断定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借贷纠纷的问题,只是说明了债务清偿后泥板会被砸碎,不能断定借贷纠纷问题严重,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一些关于借贷的做法,没有介绍法律制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不能推断法律制度走向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材料可知,“一口通商”的格局在乾隆年间基本形成,故C正确;材料不能得出贸易是否规范有序,故A不正确;当时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是单纯的趋于保守,故B不正确;雍正时期海患问题不突出,故D不正确。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关市几而不征……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子贡)废贮(贱买贵卖)鬻财于曹鲁之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物品相互流通,商人从事跨区域贸易,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A项正确;“商人活动不受限制”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未形成全国市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对商业管理的相关信息,选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阿兹特克。据材料“特诺奇蒂特兰(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这些广场都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可知,阿兹特克人国家农业和手工业商品化生产具有一定规模,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都城是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扩大耕地面积,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阿兹特克的广场具有政治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市场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明政府仍然坚守明初建立的宝钞制度,禁用金银交易”可知,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加强,但明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是维护小农经济的体现,即竭力维护对经济的控制权,A项正确;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明确提出是因为纸币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禁用金银交易,并且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我国没有掌握世界市场的主导权,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放弃世界市场主导权的问题,D项错误。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尝使(其子)琼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皆散用,空船而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粮食贸易范围通及地方小市场、商业都会等城乡市场,当时存在一次性数千斛的大规模粮食的贩运贸易,且粮食还长期普遍被作为交换媒介使用,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粮食大量进入流通领域,粮食贸易范围普遍,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桂阳太守让儿子从桂阳走水路起运数千斛粮食到吴,已有千里之遥,属于典型的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表明魏晋时期一度不用金属货币,而以谷物和绢帛等纺织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说明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谷帛成为流通媒介,而非是钱荒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文坛领袖人物由政府要员变成李梦阳这样放荡不羁的文人才子,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发展,B项正确;文坛领袖的变化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削弱,排除A项;杨士奇和李梦阳都是有知识的人才,不能反映社会风气的败坏,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坛领袖人物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建立流动人口居住的专门地点到用钱获得官位,表明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有所提高,即社会地位提高,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都市的规模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税收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宋代海上贸易规模远超唐代,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外商货物税数额庞大,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北方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中西陆路通商受阻,B项正确;“宋代互市”主要是指的与北方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的贸易,排除A项;“均为官办”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纸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朝贡贸易以政治目的为主,不计经济效益,故选D,排除C;朝贡贸易不讲求经济利益,不主张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排除A;朝贡贸易不属于“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
11. 市舶使 朝贡贸易 广州 十三行 亚、欧、北非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发展演变: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连接南洋、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指定“十三行”行商代理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2. 借贷 社会救济 借贷合约 担保 货币兑换 汇票 借贷 货币信贷 飞钱 交子 钱铺 资本性借贷
【详解】(1)①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①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②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6一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③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④担保等程序,受到官方的法律保护。
③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⑤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⑥汇票的雏形。
(2)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⑦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⑧货币信贷;唐代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⑨“飞钱”;宋代出现了⑩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到了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13. 坊市 市舶司
【详解】据所学可知,隋唐至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①坊市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官府设置②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14. 商周时期 买卖、租佃、借贷 收养、雇佣、立嗣 订立契约 更加广泛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①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②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③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④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⑤更加广泛。
15. 不断扩大 货币兑换 保管和汇兑 货币经营行业 汇票的雏形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货币流通范围①不断扩大,专门从事②货币兑换、③保管和汇兑的④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⑤汇票的雏形。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因此正确。
17.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商朝出现商人、贝币、契约,周朝才出现信贷,因此错误。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契约产生比信贷要早,因此正确。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因此正确。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坊市制度逐步瓦解,因此正确。
21.(1)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任答2点)
(2)特点: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任答2点)
(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详解】(1)影响: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2)特点:根据“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得出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根据“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得出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得出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
(3)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远航的目的、及国家经济基础等方面理解,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22.(1)原因:原有丝绸之路阻断;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变小;海上丝绸之路被欧洲人控制;交往方式由和平交流变为侵略扩张;输入商品由奢侈品变为工业品。
启示: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以和平方式开展对外交往,实现合作共赢。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北方地区被少数民族控制,导致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根据材料一“随着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上的普遍运用以及工商业文明在江南地区茁壮成长”可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至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郑和将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西亚、北非”“至16世纪,仅剩日本、菲律宾、中南半岛、印尼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仍与中国有联系”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变小;根据材料二“且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所控制,印度洋地区逐渐成为欧洲人的势力范围”可得出海上丝绸之路被欧洲人控制;根据材料二“通过和平交流”“在军舰的护持下和一次次侵略战争中”可得出交往方式由和平交流变为侵略扩张;根据材料二“各式香料、奇珍异宝大量流入中国,供上层社会享用”“西方的工业制品大规模地输入中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可得出输入商品由奢侈品变为工业品。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朝开明的对外政策使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到明朝以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导致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并被欧洲人控制,由此可得出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根据材料二“通过和平交流”“在军舰的护持下和一次次侵略战争中”可得出以和平方式开展对外交往,实现合作共赢。
23.(1)特点:①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②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
影响:①缓解了财政危机;②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④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任意两点)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任意三点)
(3)意义:①促进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民间商人阶层的崛起;③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④有利于吸引商业资本;⑤增加国家的商税收入。(任意三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如盐铁的生产和经营。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可知,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据材料一“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及所学知识课可知,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及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据材料一“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加征财产税”可知,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可知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坏。
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可知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据材料二“为夏、秋两税”可知征税时间固定;据材料二“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可知税收明目简化;据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及所学知识可知收税对象增加;据材料二“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三“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可知促进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三“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可知有利于民间商人阶层的崛起;据材料三“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可知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有利于吸引商业资本;据材料三“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可知增加国家的商税收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