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乾隆即位后即下令“各督抚提镇,饬地方有司,严查保甲,不时巡防墩台,庶援赦人犯,有簿籍可稽,无为盗之患。”谕令各官“实力奉行,以期宁谧地方,毋徒视为虚文而已”。材料表明,乾隆力行保甲制度主要着眼于( )
A.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B.稳定地方社会治安
C.方便征收各项赋税 D.防止官员盘剥百姓
2.(本题3分)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3.(本题3分)1651年,顺治帝批准了由都察院制定的“条议巡方事宜”,要求巡按官员须亲自察访,到达巡察地的3天内,需将他关于巡防工作的敕谕刊刻,并发放道府县,向城里乡绅士人公布。如不刊刻,不遍发,经都察院察究,就要以违旨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
A.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行为 B.促进中央政令的畅通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避免地方政治的腐败
4.(本题3分)王阳明巡抚赣南、汀、漳等地期间订立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延揽乡村精英担任约长、约正以负责教化管理乡民,并要求对违规逆约者“呈官究治”“请兵灭之”。这些措施( )
A.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 D.依靠乡民自治以规范社会秩序
5.(本题3分)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 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
B (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C 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永平三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汉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备
D 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A.A B.B C.C D.D
6.(本题3分)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7.(本题3分)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据此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 )
A.意在建立完善的户籍体系 B.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
C.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
8.(本题3分)下表是明代旌表制度的相关史实。这些史实体现了( )
景泰四年(1453 年) 戴庸……赵贤,各出谷一千二百石赈济,敕旌表其门。六年又各上米四百石赈济,冠带荣身
成化七年(1471 年) 王信,抚宁卫人,出粮米八百石赈济,事闻诏旌其门,有尚义坊
嘉靖二年(1523 年) 军民有出粟千石赈饥者,有司建坊旌之,仍给冠带
A.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 B.儒家道德教育广泛推行
C.民间赈济力量受到重视 D.基层社会管理得以强化
9.(本题3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官方基层组织先后有里甲制、保甲制、粮长制等,半官方基层组织有乡约、社学、社仓等,民间组织有义庄、善会、善堂等。这些官民组织同时并存,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且吏胥职役至清代也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这些现象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士绅权力和影响力扩张 B.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减弱
C.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民间组织 D.乡里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10.(本题3分)秦以后的历代王朝都进行分区统治,最基本的分区为“里”“保”,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这一举措( )
A.加强了基层治理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禁锢了人们思想 D.保障了户籍管理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 制,户籍管理相对 。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 。
12.(本题3分)古代优抚政策: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1)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 ,以示尊重。
(2)唐朝时期: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 。
(3)宋元时期:宋朝的 、元朝的 。
(4)明清时期:明清的养济院 开始兴起,出现了 等慈善机构。
13.(本题3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秦汉 县下设乡和里。 基本为后世所沿袭
唐朝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 实行 ,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社会治理
①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②演变
秦汉 建立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唐朝 建立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施
明朝 王守仁在南赣推行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朝 a.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 b.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14.(本题3分)古代时期
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
封建社会 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5.(本题3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原因和作用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理论来源:《礼记》《周礼》的记载及《墨子》《孟子》的阐述。
(3)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 ,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是社区。
17.(本题2分)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征发赋役。( )
18.(本题2分)汉代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政府也有专门人员管理户籍。( )
19.(本题2分)宋代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
20.(本题2分)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客户不承担国家赋役。(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社会乡里制度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种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特殊治理组织——乡约。宋代的乡约一般是地方乡绅自发制定的民间互助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彰善瘅恶、互帮互助,同时对基层民众实行道德约束。到明朝正德年间后社会危机程度进一步加深,官府倡办、督办乡约成为主流趋势,嘉靖以后,明廷开始在全国推广乡约,兵部下令推行保甲乡约,形成了以官办乡约、保甲、社学、社仓以及专业性民办乡约并存的复杂基层治理体系。明太祖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特颁布《圣训六谕》作为教化万民之大纲,各地乡约据此规定了明确的宣讲制度,进行各种宣讲活动,以实现对民众的普遍道德教化。
——摘编自梅文娟《社会治理实践探索》
材料二 随着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的终结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改造、重建农村治安保卫委员会(治保会)组织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大城市各种新建住宅小区、集贸市场、批发交易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治安工作的盲区。各地将推选治保会人员作为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民主选举程序强化、优化治保队伍。关于农村治保会,对乡镇企业和重点地区的治安保卫工作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规定承包人员的责、权、利。关于城镇街道治保会,实行承包一方与被承包一方用签订合同的形式落实治安承包责任制。在公安部门举办的各种地区性竞赛活动的推动下,各地对治保会开展量化考核、绩效排名。表彰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摘编自钟金燕《改革开放初期基层治安保卫委员会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约组织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强治保会建设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代的乡约组织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治保会的共同作用。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潮汕地区始终存在一道阻隔彼此的“无形壁垒”……它即是在数千年来封建统治下形成的基层农村宗族组织。在封建时代,专制政权为维持自身的运转,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农村社会也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由此兴起了具有皇权色彩并以族权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自治权,加之潮汕地区多山地的地理环境使村庄生态相对稳定,资源竞争关系更加突出。在这种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双重影响下,潮汕地区形成了强烈的血缘意识,它们视通婚为一种违背祖宗誓言的行为和宗族禁忌,长期以来使得基层乡村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沟通上存在着一道“无形壁垒”。
——摘编自马浩佳《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关系考察》
材料二 2023年,槎桥、美西、美东、下六四个“世仇村”举行祭祖仪式,宣告解除数百年来的不通婚旧约,村民们互相赠送了睦邻友好牌匾,并在彼此祠堂告知先祖,表示大家已成为友好邻居,可以相互通婚,这个决定是多么来之不易……其实,自建国以来,伴随土改、农业合作化等系列运动,宗族早已被视作封建余毒成为国家重点打击对象。随着国家政权结构的触角延伸到乡村每一个角落,象征乡族自治传统的宗族组织就几乎已经停止了。但随着改革开放到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又为宗族复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古代宗族社会合理成分的延续,但如何改造宗族组织使之符合农村现代化注定是一大难题。
——《广东百年不通婚“世仇村”和解调查》(南方农村报20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无形壁垒”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族组织复兴的影响。
23.(本题15分)民生问题,国之大事,中国自古有重视民生之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严查保甲……无为盗之患”“以期宁谧地方”等关键信息可知,乾隆力行保甲制度主要着眼于稳定地方社会治安,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保甲制的目的是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方便征收各地赋税和防止官员盘剥百姓,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通过题干描述可知,清代政府救灾赈济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程序性工作,而且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样的划分职责明确,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C正确;题干仅仅涉及到赈灾过程中的程序和环节相关内容,不能据此认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完善,排除A;题干内容与财政负担无关,而且从“募款”可知,赈灾中的款项并非全部由政府承担,排除B;D表述绝对,排除。
3.C
【详解】依据材料“到达巡察地的3天内,需将他关于巡防工作的敕谕刊刻,并发放道府县……就要以违旨论处。”,可以看出清朝时期,中央通过派往地方巡按官员来将皇帝的旨意传达到地方,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B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腐败的惩治,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在赣南、汀、漳等地期间推行并实践《南赣乡约》,通过乡约制度加强国家对基层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推动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借助宗法纽带,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涉及政府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结合,不仅仅依靠乡民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据材料“(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可知秦朝里吏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并由县廷任命,以此来减少地方里吏势力膨胀的现象,要求办事能干可更好地贯彻中央的政令,由此可以得出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A项正确;B项只是强调“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无法推出“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B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B项;C项“完备”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可知,我国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D项正确;严防农民串联造反,主要是说的题干中的保甲制度,过于片面,排除A项;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主要是说题干中的编户齐名制度,过于片面,排除B项;便于压迫剥削农民,主要是先秦时期的制度目的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使得政府了解了地方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B项正确。材料不仅仅体现了户籍体系,还有基层管理,排除A项;“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的说法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黄册制度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严禁民众迁移逃亡,加强了社会的封闭性,并未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赵贤,各出谷一千二百石赈济,敕旌表其门……冠带荣身”“军民有出粟千石赈饥者,有司建坊旌之,仍给冠带”政府对民间出粮救荒赈济者给予奖励,反映了政府对民间赈济力量的鼓励和重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民间赈济的重视,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民间赈济是受什么因素影响,不能反映儒家道德教育的推行,排除B项;强调的是赈济,而不是基层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官方基层组织先后有里甲制、保甲制、粮长制等,半官方基层组织有乡约、社学、社仓等,民间组织有义庄、善会、善堂等。这些官民组织同时并存”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基层组织既有官方的‘也有半官方和民间的,在半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中士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根据材料“吏胥职役至清代也成为士绅的一大出路”可知,士绅在向官方基层组织渗透,这都体现了士绅权力和影响力的扩张,A项正确;明清时期,国家对基层的控制逐步加强,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排除C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朝以后(中国)。依据材料“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可知,分区控制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基层百姓的管理与控制,即加强了基层治理,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范畴,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对基层的管理,与思想控制无关,思想文化专制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排除C项;“保障了”户籍管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明 松弛 削弱
【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12. 鸠杖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慈善组织 善堂、善会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如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①鸠杖,以示尊重;唐朝时期: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②养病坊;宋元时期:宋朝的③福田院、元朝的④众济院;明清时期:明清的养济院⑤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⑥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13. 乡里制度 里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保甲制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历代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①乡里制度基本为后世所沿袭;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②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2)根据所学可知,历代社会治理的演变:秦汉:建立③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建立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⑤保甲制;明朝:王守仁在南赣推行⑥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⑦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14. 自治 庄园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
15.生活保障
【详解】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是乡镇。故题干表述错误。
【点睛】
17.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征发赋役,因此正确。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政府也有专门人员管理户籍,因此正确。
19.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慈善组织早已得到发展,可以追溯到周朝,而不是到宋代时期慈善组织才开始兴起,因此题干表述为错误。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国家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21.(1)由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到官府倡办、督办乡约再到官府主导、全国宣讲。
(2)举措:农村中建立村民委员会,城市中推选治保会人员,通过签订合同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背景:农村政治体制的变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出现治安盲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思想逐渐解放。
(3)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乡约组织的演变趋势根据“宋代的乡约一般是地方乡绅自发制定的民间互助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彰善瘅恶、互帮互助”、“到明朝正德年间后社会危机程度进一步加深,官府倡办、督办乡约成为主流趋势”、“嘉靖以后,明廷开始在全国推广乡约,兵部下令推行保甲乡约,形成了以官办乡约、保甲、社学、社仓以及专业性民办乡约并存的复杂基层治理体系”得出是由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到官府倡办、督办乡约再到官府主导、全国宣讲。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强治保会建设的举措根据“随着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的终结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改造、重建农村治安保卫委员会(治保会)组织势在必行”得出农村中建立村民委员会;根据“ 各地将推选治保会人员作为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民主选举程序强化、优化治保队伍。关于农村治保会,对乡镇企业和重点地区的治安保卫工作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规定承包人员的责、权、利。关于城镇街道治保会,实行承包一方与被承包一方用签订合同的形式落实治安承包责任制”得出城市中推选治保会人员,通过签订合同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根据“ 各地对治保会开展量化考核、绩效排名。表彰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得出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背景根据“随着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的终结及村民委员会的建立,改造、重建农村治安保卫委员会(治保会)组织势在必行”可知,是农村政治体制的变化;根据“ 大城市各种新建住宅小区、集贸市场、批发交易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治安工作的盲区”可知城市化快速发展,出现治安盲区;结合所学内容额可知,还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思想逐渐解放。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当代中国。古代的乡约组织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治保会的共同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都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秩序。
22.(1)原因:①中央政权借助宗族组织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②保障乡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③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闭性,需要寻求外力支持。④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或宗法制的遗风)。⑤人地资源矛盾的突出。
(2)影响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农村权力的有效制衡;②有利于加强乡村自治与社会稳定;③有利于乡民互助,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弘扬优秀家风与传统美德;⑤有利于乡民的精神皈依与家国认同。
消极影响:①不利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②带来封建迷信死灰复燃:③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④阻碍了基层经济交流和文化沟通;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在封建时代,专制政权为维持自身的运转,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可知,中央政权借助宗族组织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农村社会也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可知,保障乡民权益、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以及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闭性,需要寻求外力支持;根据材料一“加之潮汕地区多山地的地理环境使村庄生态相对稳定,资源竞争关系更加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地资源矛盾的突出;根据材料一“在这种地缘和血缘关系的双重影响下,潮汕地区形成了强烈的血缘意识,它们视通婚为一种违背祖宗誓言的行为和宗族禁忌”可知,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从积极与消极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其实,自建国以来,伴随土改、农业合作化等系列运动,宗族早已被视作封建余毒成为国家重点打击对象。”可知,有利于农村权力的有效制衡;根据材料二“村民们互相赠送了睦邻友好牌匾,并在彼此祠堂告知先祖,表示大家已成为友好邻居,可以相互通婚,这个决定是多么来之不易”可知,有利于加强乡村自治与社会稳定并且有利于弘扬优秀家风与传统美德;根据材料二“但随着改革开放到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又为宗族复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可知,有利于乡民互助,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根据材料二“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古代宗族社会合理成分的延续”可知,有利于乡民的精神皈依与家国认同。
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 它的存在实际上是对古代宗族社会合理成分的延续,但如何改造宗族组织使之符合农村现代化注定是一大难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民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分析。在政治上,不利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在经济上,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显得格格不入并且阻碍了基层经济交流和文化沟通,在文化上,带来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在社会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
23.(1)规范:制民之产,给农民足够的土地;实行仁政;正经界,规范土地边界。背景: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
(2)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扶贫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详解】(1)规范:根据材料一中“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可知,制民之产,给农民足够的土地;根据“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可知,实行仁政;根据“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知,正经界,规范土地边界。背景: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孟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为,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
(2)思想:根据材料二中“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可知,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根据“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可知,扶贫方式多样化;根据“(政府)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可知,临时性救助与常设机构救助相结合;根据“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可知,强调地方政权扶贫的责任。价值:综合材料二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对古代扶贫思想借鉴有,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系统性扶持,将摆脱贫困的短期目标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