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2.(本题3分)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B.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C.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
D.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
3.(本题3分)“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此对联歌颂的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是
A.刘秀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4.(本题3分)北魏孝文帝时期所颁行的《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们的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塞(堵塞)于下位”。这说明《考课法》旨在
A.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B.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C.限制世家子弟的入仕 D.激发官员重学热情
5.(本题3分)两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其次是巴蜀和淮北,再次是淮南、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南的丹阳、吴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B.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
C.政权分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 D.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6.(本题3分)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演变图,其中指代东晋政权的是
A.A B.B C.C D.D
7.(本题3分)如表内容为《三国志》中关于人口迁徙的部分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
史书 摘 要
《吴书 · 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
《魏书 · 华歆传》 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
《魏书 · 卫觊传》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吴书 · 全琮传》 是时中州(今河南)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
A.户籍管理趋向严格规范 B.政府积极推动人口迁移
C.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8.(本题3分)南京,古名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等,在历史上被称为“六朝古都”,这“六朝”是指( )
A.东汉、东晋、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C.东晋、宋、齐、梁、陈、南宋 D.孙吴、宋、齐、梁、陈、南宋
9.(本题3分)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长安 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10.(本题3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
A.①——西晋 B.②——东晋 C.③——北朝 D.④——北魏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三国鼎立
(1)魏: 年,曹丕建立,定都 。266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
(2)蜀: 建立,国号汉,定都 ,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
(3)吴: 建立,定都 (今南京); 年,被 所灭。
12.(本题3分)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三国分别是 ,随后 短暂统一,时间是公元 年。
13.(本题3分)十六国:北方先后形成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 ,合称
14.(本题3分)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北方人的 ,带来了劳先进生产工具和 和 资源;江南 比较安定、 优越;南北方 的辛勤努力。
15.(本题3分)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263年魏灭蜀,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17.(本题2分)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18.(本题2分)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北魏孝文帝。
19.(本题2分)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城在今南京。
20.(本题2分)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之后中国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门阀政策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将与拓跋鲜卑关系最为紧密,功勋最为突出,当下地位最为显赫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纳入“士流”,担任高官。其他鲜卑贵族则根据入族、入姓的时间先后、职官高低来定品级,地位低于穆、陆等。孝文帝确定汉族士族门第的标准,基本上不看“冢中枯骨”,而看眼前的权势,魏晋旧门也是其重要标准。孝文帝还要求诸弟与皇子等重要宗室成员与胡汉一流高门联姻,此前所聘者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皇室之女也以高门大姓为婚配对象。其门阀政策在凝聚鲜卑贵族阶层人心、缓和矛盾、维护政局稳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存在显著疏漏,鲜汉各族寒门庶族的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心怀怨恨,引发社会矛盾,埋下了统治隐患。
——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门阀政策的影响。
22.(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东晋时,道教的一支——天师道盛行于滨海地区,高门如王羲之的家族,都世奉天师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
——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艰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3.(本题15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迁都洛邑,修建孔庙祭孔”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请回答: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和交通,可以排除B和C;材料只是说隋唐时期东南地区城市越来越进步,只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不能说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一般认为在宋代南方才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城市的发展。
2.D
【详解】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并学习中原文化,而不是丰富中原文化,故D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故A、B、C不符题意。
3.D
【详解】从材料“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中可以看出,此人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故D项正确;A项是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不符合“取西蜀,定南蛮”,排除。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考课法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塞(堵塞)于下位,是想提高官员的管理能力,故B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排除;考课法是对官员的考核,不涉及官员选拔,故C排除;考课法是以成绩定官员升迁罢免,并非激发官员的学习热情,故D排除。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故南方经济开始有所发展,B项正确;此时南方地区刚刚得到开发,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政局状况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权分立无关,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A是西晋,B是东晋,C是北魏,D是隋朝,故选B,排除ACD。
【点睛】
7.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中“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避乱,这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C项正确;人口的大量流动并不能不能证明当时户籍管理趋向严格,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是自发的,排除B项;这一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而人口流向南方,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助于推动南北方经济发展走向平衡,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在历史上曾作为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的都城,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B项正确;东汉都城是洛阳,A项错误;南宋定都临安,即今天的浙江杭州,CD两项错误。
9.C
【详解】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C项正确;曹魏定都洛阳,排除A项;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曹魏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结束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东晋之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所以③处应为前秦,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晋实现短暂统一,①处为西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②处为东晋,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④处为北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220 洛阳 刘备 成都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66年,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刘备建立政权,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263年,被曹魏所灭。孙权建立孙吴,定都建康(今南京);280年,被西晋所灭。
12. 魏蜀吴 西晋 280
【详解】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三国分别是魏蜀吴,随后西晋短暂统一,时间是公元280年。
13. 成汉 十六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北方先后形成主要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得出:①成汉②十六国
14. 南迁 技术 劳动力 社会秩序 自然条件 劳动人民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即北方人的①南迁,带来了劳先进生产工具和②技术和③劳动力资源;江南④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⑤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南北方⑥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也进一步促进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15.南朝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故填空南朝。
16.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西晋灭魏;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完成全国的统一。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因此本题说法正确。故选正确。
18.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在位时主持改革,从官制、语言、服饰、姓氏等多方面进行汉化,促进了与汉民族的融合,故该说法是正确的。
19.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朝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又因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指明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材料说法正确。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之后中国进入一个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因此正确。
21.(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要求鲜卑贵族宗族和胡汉高门联姻,促进胡汉高层贵族的交融参考借鉴魏晋门阀制度,更结合北魏政治实际状况和统治需要。
(2)积极:有利于凝聚鲜卑贵族阶层人心、缓和矛盾、维护政局稳定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北魏习俗的改变与封建化进程,鲜卑族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
消极:寒门庶族有才之士难以得到重用门阀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腐败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北魏统治危机。
【详解】(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根据“而看眼前的权势,魏晋旧门也是其重要标准”“当下地位最为显赫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其他鲜卑贵族则根据入族、入姓的时间先后、职官高低来定品级,地位低于穆、陆等。”得出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根据“孝文帝还要求诸弟与皇子等重要宗室成员与胡汉一流高门联姻”得出要求鲜卑贵族宗族和胡汉高门联姻,促进胡汉高层贵族的交融;根据“皇室之女也以高门大姓为婚配对象”得出参考借鉴魏晋门阀制度,更结合北魏政治实际状况和统治需要。
(2)积极:根据“其门阀政策在凝聚鲜卑贵族阶层人心、缓和矛盾、维护政局稳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得出有利于凝聚鲜卑贵族阶层人心、缓和矛盾、维护政局稳定;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北魏习俗的改变与封建化进程,鲜卑族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消极:根据“也存在显著疏漏,鲜汉各族寒门庶族的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心怀怨恨,引发社会矛盾,埋下了统治隐患。”得出寒门庶族有才之士难以得到重用;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概括得出门阀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腐败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北魏统治危机。
22.(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理论粗糙,不适应时代发展;佛教兴盛和道教发展冲击儒学;士人阶层儒学信念的动摇。
(2)特点:具有一定继承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汉化、封建化);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涉及范围广。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和所学知识,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理论不适应时代发展、佛教兴盛和道教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2)特点:根据“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得出具有一定继承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根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得出顺应民族交融趋势,涉及范围广。
23.①推动了民族融合;②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④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的封建化进程;对于鲜卑族而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根据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为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