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知识提纲
一、名著概览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于1942年出版,全书共13篇,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分别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作品主旨
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启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亲近经典,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作品分类
古籍四分法:“经 史 子 集”
“文字学”(“小学”): 《说文解字》第一
经: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
史:史书,即正史。 《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诸子第十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
艺术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炼,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
②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流利畅达,生动有趣。
③融入传说、习俗、历史背景等,富有吸引力和生活气息。
阅读意义
①学习语文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以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②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
③充实精神内涵。古代典籍中渗透着先贤的智慧,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
阅读策略
①选择性阅读。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然后进行精读。
②组合阅读法。如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
③摘抄和做笔记。采用提纲的方法,用精炼的语言准确概括每一篇的内容要点,这样能够快速把握篇章内容,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④联系课文阅读。
章节梳理
《说文解字》第一
仓颉造字说(造字来源:看到地上兽蹄鸟爪的痕迹)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双瞳四目。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
《说文解字》基础常识(作者、性质、地位)
①《说文解字》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过
最早的字书《史籀(zhòu)篇》——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
李斯《仓颉篇》7章;赵高《爰历篇》6章;胡母敬《博学篇》7章;史游《急就篇》(汉处,三篇合一为《仓颉篇》)
②作者:许慎,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家
性质:字书,语文工具书
地位: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收入了大量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追溯文字的本源;许慎还分析了偏旁,定出了部首;《说文解字》本身是一部文字学的典籍,同时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
编排顺序:按部首编排
关键知识点:“六书”
造字和用字的“六书”(造字法4种和用字法2种)
造字法——①象形:用简单的线条描画物体的形状;②指事: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
③会意:将两个或以上的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
④形声:由形旁(表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和声旁(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组合而成。
用字法——⑤转注:两个字或者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或一部相同,可以相互理解;
⑥假借:语言里有很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字,当做那个意义用。
字体演变过程(注重隶书和楷书的字形)
金、篆、隶、草、楷、行
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
八卦起源
①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周易》是讲八卦的书。
②相传:伏羲依“河图”描成八卦。
③史官(巫与卜官)创制八卦。
④卜筮官将卦爻辞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
《周易》流传发展
战国末期,儒家受阴阳家、道家影响,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周易》成为儒家经典。儒家的新解释便是所谓《易传》。《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此外还有《文辞》《系辞》。汉代《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尚书》第三
《尚书》的地位
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其次发展记事文),中国最早政令文献汇编。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发展。(记言是比较直接的,记事比较是间接的)
《尚书》的内容
①《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②伏生传书。③今古文之争。④真伪《尚书》之辨。
发展历程
①秦始皇焚书,伏生传《尚书》,仅剩二十九篇,这就是所谓《今文尚书》。
②汉景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旧宅墙壁里得“古文”经传数十篇,孔安国整理为《古文尚书》。
③汉哀帝时,刘歆欲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今古文之争,今古文之争实质上是利禄之争。
④汉成帝时,张霸伪作《古文尚书》,三国末年,魏国王肃伪作《古文尚书》。
⑤直到清朝,前年伪作才被证伪,伏生《尚书》才重新露出真面目。
《诗经》第四
《诗经》的由来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随乐器唱。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乐工收集天下歌谣以供贵族祭祖、宴饮等。战国时,贵族没落,乐工流离,乐谱也渐渐亡失,流传下来的便是《诗经》。
《诗经》的发展历程
①赋诗(“诗言志”——关联政治或教化):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②用诗: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之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都说到“诗言志”,“志”便指教化而言。
③解诗:解释《诗经》最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诗序》
《诗序》有《大序》和《小序》,其中《小序》是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所作。
“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三礼”第五
礼
①三本:天地,生命的本源;亲,祖先,家族的本源;君师,政教的本源。
②礼制: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
③伪礼:不近人情,束缚人。
乐
①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②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③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礼
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
①三经: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仪礼》《礼谷经》《周礼》。《礼谷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②记:《大戴记》《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③三礼: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三传 第六
孔子与《春秋》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三传”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特点: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区别:《公羊传》《榖梁传》以解经为主,《左传》以叙事为主。
《左传》
作者:左丘明; 成书时间:大概在战国,比公、榖二传早些。
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四书”第七
“四书”的由来
《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将其普及的是朱子(朱熹)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最初提倡的是程颢、程颐兄弟,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贯穿四书)
“四书”的顺序
普通顺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朱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儒学经典,科举官方指定用书。
“四书”的内容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制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战国策》第八
时代背景
①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列国纷纷称王。②七雄争霸,兵戈相见,战国时代开始。
③战国七雄:秦 楚 燕 韩 魏 赵 齐
策士产生
代表人物——合纵派:苏秦;连横派:张仪。纵横家鼻祖是鬼谷子。
特点:知识广博,机智灵活,有计谋,会辩说。
《战国策》
作者:刘向,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
内容: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地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国别体史书
《史记》《汉书》第九
总述
①《史记》《汉书》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都是“正史”的源头,都成了文学的经典。
②《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皇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汉书》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
《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字子长,被誉为“史圣”。
特点: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长于描写人物。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绩,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班彪、班昭、马续。
特点:断代成史;增加《艺文志》,叙述古代学术源流,记载皇家藏书目录。
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诸子第十
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崩坏、思想解放;“士”阶级形成,诸子百家兴起。
(诸子都处于职业的“士”……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名丘,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将
学术民众化的人。他是“士”阶级的老祖宗,创始了儒家。 孟子,名轲,提出“仁政”,
主张“性善”。 荀子,名况,主张“性恶”。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
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讲所行的。
墨家——下层失业流民,多半会成为武士。墨家的创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
的意思,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这个诨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
首领叫“巨子”,墨大约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反对侵略,提倡“非攻”“兼爱”,主张“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
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后来先锋杨朱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了“为我”的学说,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庄子的学说也从此出发。老子,姓李名耳,楚国隐士,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名周,宋国人,主张绝对自由平等,一切顺应自然。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
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贵族政治崩坏,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这就是法治。法术之士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
阴阳家——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专家。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专家便沦为方士。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
思想统一
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董仲舒,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辞赋”第十一
楚辞——屈原与楚辞
①介绍屈原人生遭遇: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地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楚辞”的创立者,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辟了“美人香草”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③政治经历: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期曾受重用,后遭排挤,被放逐,后又二次被放逐。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著作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远游》《招魂》
“辞”与“赋”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作《三都赋》。
“诗” 第十二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文” 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补充
《尚书》我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诗经》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
《史记》二十四史之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二十四史之一,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第一部通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