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10:4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参透学寓言的方法。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其中“鬻、吾、弗”字音难读,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代文的意思完全不同,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阅读理解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语言运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观看《郑人买履》动画故事。
板块一学习单元导语,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请大家齐读单元导语: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今天,我们就开始做一个跨越时空的小小故事家,从一个个智慧故事里,去发现思维的火花,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我们首先穿越到战国时期,来到楚国热闹的街市上。看,有个楚国人他在干什么?(他在卖矛和盾)书写矛和盾,指导书写要领。
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5、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板块二走进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作为一个故事家,要想讲好这个故事,首先我们必须熟悉故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先来了解故事内容。
2.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课文全文)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指名试读。
课件出示:
鬻盾 吾盾 弗能 夫
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字比较难读,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强调夫的不同读音。
4、再把生字送到文中去读,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还有读通句子,读准古文节奏。谁想来挑战以下?指名读,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小组比赛读,南北战队比;友谊合作朗读,男女生先分再合。
板块三品读课文,讲寓言故事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课文我们读了很多遍,那古文意思你读懂了吗?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
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卖力地吆喝生意,谁来帮他吆喝吆喝?
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3.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再全班齐读)
4.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3)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会说: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其人弗能应也。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6.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课件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谈谈自己的理解。
(2)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
7、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文言文《自相矛盾》的大意。
(学生自由讨论)
谁能做小小故事家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板块四感悟寓意,联系生活
1. 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2、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今后我们该怎样做?
生交流。
3、这篇文言文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写的。
(出示作者简介)一起读读其他寓言故事吧!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韩非子》韩非的著作总集。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书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4、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相隔几千年的文言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至今仍让人受益无穷。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6.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 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今天在执教《自相矛盾》时,我按着初读,正其音﹣-深读,明其意﹣﹣精读,悟其理,这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激情导入,通过创设做小小故事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理解大意。让学生带着开头的激情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教给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好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还要教会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和插图去理解寓言的大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精读课文,深入学习。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寓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内容当中去,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设计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
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读、说、问、演等环节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明白寓言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白了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自相矛盾,要前后保持一致,自圆其说!也明白了不论干什么都要动脑筋,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