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A.唐朝三省六部制 B.宋朝二府三司制
C.元朝一省两院制 D.明朝内阁制
2.(本题3分)从汉朝到晋代,荀彧,荀子之后,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杨彪(杨修父亲)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曾祖父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司马防(司马懿父亲)的祖父司马量,父亲司马儁皆为太守。这些人都是世代为官,其家族官员也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使人才选拔的途径多元化
B.使文人得到重用的机遇增多
C.使先秦时期宗法制得到传承
D.使社会阶层日益走向固化
3.(本题3分)“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种制度的烙印
A.科举制 B.宗法制 C.谏议制 D.三省六部制
4.(本题3分)唐宋时期,因上辈有功而获得入学、任官的待遇被称为“恩荫”。唐朝恩荫入仕者授官高升迁快,官至宰相级别的不下六七十人;而宋朝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也远远慢于进士出身的官员。这一调整有利于( )
A.抑制官员腐败问题 B.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维持官僚队伍稳定
5.(本题3分)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提升了门下省的行政权 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6.(本题3分)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7.(本题3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8.(本题3分)《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盖(均田制下的)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分析可知,唐代实施两税法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 B.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C.封建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D.征税标准发生改变
9.(本题3分)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上书请求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后采纳了崔佑的意见。据此推知,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10.(本题3分)九品中正制主要实行于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明清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租(庸)调制:意义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 。
(2)政府的 也有了保障。
12.(本题3分)内容:中央委任 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13.(本题3分)儒学复兴
背景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概况 唐中期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目的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4.(本题3分)三省六部制:雏形始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与中书省和 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15.(本题3分)租庸调的特点:
清晰 普遍化 为主与 平行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中央集权下分权与制衡理念的政治实践,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17.(本题2分)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征税。
18.(本题2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再到九品中正制,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9.(本题2分)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
20.(本题2分)科举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 )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材料 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第五琦所创立的盐榷制进行了系统改革。他放弃第五琦的官产官销政策,撤销原来非产盐区的州县盐官,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收购亭户所煮的盐,加价转卖给商人,任由他们运到各地出售。为了保证官盐的运销,刘晏还采取以下措施:设置十三巡院,加强缉私,严禁私盐的运销,以保护贩卖官盐的利益。禁止各道对过境商盐船身及商船使用堰埭征取通过税,使盐在离开盐场以后即通行无阻,便利盐的转运……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置常平盐,当盐供给不上时,减价出售。盐法改革后,唐政府的盐利岁入60万贯,到代宗大历(766~779年)末年,增加到600万贯。刘晏对盐法的改革,将直接专卖制改为间接专卖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盐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盐法改革的影响。
22.(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23.(本题15分)历朝历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才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续婧仪《春秋战国客卿制度与识人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求贤诏(含策问)统计表(部分)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两千石、两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上策诏诸儒:制曰:盖闻上古至治……予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於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是年,董仲舒是贤良对策的第一名。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时期“求贤诏”的特点。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皇权下的民主” “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特征相符合,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故选A;宋朝对掌管政务政事堂,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称为二府,三司负责财政,不具有“现代分权制度”性质,B错误;元朝的一省两院制是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分别负责各自的事务,与“现代分权制度”不符,C错误;明朝内阁制主要是加强皇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
2.D
【详解】本题考查汉晋时期选官制度的特征。依据材料“世代为官”、“家族官员”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依据出身、门第选拔人才,这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性削弱,使社会阶层日益走向固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依据出身、门第选拔人才,人才选拔途径单一;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选官制度主要依据出身、门第选拔人才,不以文化才能作为标准,使文人受到重用的机遇较少;C选项错误,先秦宗法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瓦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都体现了按照把读书和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科举制。宗法制是通过规定嫡庶系统一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谏议制指下级向上级,尤其臣子向君主直言规劝的制度,它一定程度上为上级或君主提供决策参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故选A。
4.C
【详解】根据“而宋朝恩荫不仅授官低,而且升迁也远远慢于进士出身的官员”可得出宋代进一步削弱了原有的官员后代入仕的特权,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扩大选官来源,从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项正确;材料与腐败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社会公平正义并不能因此而实现,排除B项;这一调会触及旧官僚的利益,不利于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后交由门下省审议,通过后交给六部执行,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三省六部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尚书省掌握行政权,皇帝掌握决策权,排除B项;门下省掌握审议权,并非行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上翠微”、“新换六铢衣”、“龙乍变”、“春光簇马归”等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内容选自唐朝古诗《放榜日作》,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况,而非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排除C项;材料主旨重点描述的是科举的盛况,而非长安的繁荣,没有涉及描述长安繁华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征,D项正确;西周时期、秦汉时期和唐朝初期的赋税制度都是以认定为主要征收依据,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的发展导致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封建国家推行两税法,推动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等,反映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唐代实施两税法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是实行两税法的具体而非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是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征税标准发生改变是实施两税法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唐朝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利。其中门下省掌审议(封驳)的权利,可以驳回尚书省的决策。材料中的崔祐驳回了宰相的建议,属于门下省的权利,B正确,A、C错误。吏部属于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执行机构之后,掌管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与材料无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10.B
【详解】九品中正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B项。汉朝实行察举制,隋唐和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制,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
11. 生产时间 赋税收入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的意义是: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①生产时间;政府的②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12.中正官
【解析】略
13. 韩愈 天命论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故文中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依次是韩愈和天命论。
14. 尚书省 门下省
【详解】本题是填空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①尚书省,与中书省和②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15. 税种 代役 赋 役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租庸调的特点:税种清晰,代役普遍化,赋为主与役平行。故填空1.税种;2.代役;3.赋;4.役。
16.错误
【详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宰相之间的分权和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以此巩固君主专制。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17.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不是春季,因此题目说法错误。
18.错
【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本题错误。
19.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时期设置的,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题干表述正确。
20.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题干表述正确。
21.(1)特征:实行官督、民产,商销的形式,由直接专卖改为间接专卖;由政府独占盐利到官商分利;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理顺食盐在城乡的流通;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任答3点即可)
(2)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盐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他放弃第五琦的官产官销政策,撤销原来非产盐区的州县盐官,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收购亭户所煮的盐,加价转卖给商人,任由他们运到各地出售”“将直接专卖制改为间接专卖制”可知实行官督、民产、商销的形式,由直接专卖改为间接专卖,由政府独占盐利到官商分利;根据材料“禁止各道对过境商盐船身及商船使用堰埭征取通过税……便利盐的转运”可知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理顺食盐在城乡的流通;根据材料“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区设置常平盐,当盐供给不上时,减价出售”可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形势,从政府收入、工商业发展、维护统一、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阐述。
22.(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详解】(1)关于制度,根据材料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一“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一“始置进士科”“始置武举”可知是科举制。关于变化,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关于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二“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知,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知,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点睛】
23.(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社会流动性增强;各国相争,产生对招揽人才强烈需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的崩溃,社会大变革成必然趋势;“学在官府”被打破,为大量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影响:促进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改革;助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
(2)特点:以诏令方式求贤;罢除法家和纵横家,以儒生为主:明确规定郡国必须推选的人数:察举的标准是德行和才能。
【详解】(1)原因:据材料“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社会流动性增强;“学在官府”被打破,为大量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据材料“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可知,各国争霸战争,产生对招揽人才强烈需求;据所学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的崩溃,社会大变革成必然趋势。
影响:据所学可从促进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改革、助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回答。
(2)特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求贤诏(含策问)统计表”可知,以诏令方式求贤;据材料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可知,罢黜法家和纵横家,以儒生为主;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明确规定郡国必须推选的人数:察举的标准是德行和才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