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10: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据下图可知,关于宋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衙互不统属,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B.枢密院分割丞相的财权
C.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D.“强枝弱干”、“守外虚内”的部兵原则
2.(本题3分)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 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 D.保护弱势群体
3.(本题3分)西夏立国初期,地方收入主要归部落首领为代表的各级官府所有。12世纪中期,西夏开始设置转运司路,负责地方财赋的征收和转运至中央。转运司路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重了农民负担 D.激化了民族矛盾
4.(本题3分)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下列两首诗歌可用于说明,由唐至宋( )
A.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B.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C.民族战争逐渐减少 D.治国方略发生变动
5.(本题3分)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宰"是宰相,"执"是执政。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贰官为执政。这一变化
A.鉴于藩镇割据教训 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体现君主专制强化 D.意在防范吏治腐败
6.(本题3分)如下为两宋路级四监司职权分工表,据表可知,四监司的设置( )
四监司 职权分工
安抚司(帅司) 掌兵民之政
转运司(漕司) 经度财赋,掌“婚田税赋”
提点刑狱司(宪司) 掌“狱讼经总”
提举常平司(仓司) 视丰歉而为之敛散,掌“常平茶盐”
A.确保了吏治清正廉洁 B.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C.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本题3分)北宋王朝不可能和以下哪个朝代发生战争?( )
A.辽 B.金 C.元 D.西夏
8.(本题3分)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A.辽、南宋、金 B.金、辽、北宋
C.西夏、北宋、辽 D.金、西夏、南宋
9.(本题3分)下图中,A、B、C、D所示的是中国历史某一阶段并存的政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是西夏政权
B.B南下,导致A南迁
C.C灭了A、B、D后统一了中国
D.A、B、C之间形成长期的鼎立之局
10.(本题3分)王安石变法中采取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设置机构参与交易,平抑物价;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等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军事力量 D.解决民生问题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主要内容
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 、拨巨资从事 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 ”的征兵制,取代
12.(本题3分)宋初边防压力:宋辽关系
(1)辽的兴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 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 的北伐,均告惨败。
(3)宋辽协议
①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
②影响:北宋获得了 的基本安定。
13.(本题3分)目的:强化 、维护 。
14.(本题3分)宋金对峙: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 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 的局面。
15.(本题3分)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 ”。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规定南宋对金称臣,每年送金“岁赐”。
17.(本题2分)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
18.(本题2分)在讨论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时,同学们征引史料,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他们讨论涉及的是宋代的文官体制。
19.(本题2分)宋代“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政,各不相知”的变革,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A.正确
B.错误
20.(本题2分)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通过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绝牢。
……
——北宋·韦骧《钱塘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激发孝文帝决心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变法有何意义?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2.(本题15分)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23.(本题15分)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褒贬不一,莫衷一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祐”,要求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后世不少史书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重修的《神宗实录》。清人蔡上翔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注:元祐,北宋年号,由反对变法的旧党当政;元祐更化,指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南宋至晚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价的因素。据此说明进行史料研习应注意的问题。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C选项正确。“三衙”则有统兵权无调兵权,A选项错误。枢密院分割的是军权而非财权,分割财权的是“三司”即度支、盐铁、户部,B选项错误,排除。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实行的必然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D选项错误。
【点睛】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收归皇帝手中。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为了实现宋王朝的富国强兵,掀起了王安石变法。他改革科举制度,重新注释《诗》《书》《周礼》等,并使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其目的都是为了给变法培养人才,从而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王安石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变法人才,扩大变法基础,并不是为了禁锢士人思想和重构儒学的经学体系,排除BC项;王改革科举与保护弱势群体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负责地方财赋的征收和转运至中央”可知转运司路的设置有利于削弱地方的物质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与材料无关,排除。
4.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至宋(中国古代)。据材料“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书中自有颜如玉”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武,诗歌体现了通过从军来获得社会地位,而宋朝重文轻武,更多的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这种变化反映了宋朝治国方略的变动,D项正确;门第观念在宋朝趋于淡化的表现为: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婚姻标准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材料中仅体现了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并没有体现平民还是士族阶层,不能反映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宋代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有: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较为松弛,材料中宋朝诗歌反映的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不涉及社会控制问题松弛的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较多,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宰执制度下,同平章事虽为宰相,但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分别被参知政事和枢密院所分割,这样就分散并弱化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选C项;藩镇割据是地方节度使权力较大导致的,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排除A、B两项;材料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分割相权而非加强监察,其意在加强君权、稳固专制统治,而非防范吏治腐败,故D项错误。
【点睛】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北宋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分管治安边防、财政、司法和储备粮食平抑物价,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朝的积贫积弱有多方面的原因,而非完全和主要由四监司的设置造成,排除B项;四监司的设置限制了地方行政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亡于1127年,元朝建立于1271年,所以北宋与元朝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C项正确;辽、金和西夏都是与北宋对峙过的王朝,与北宋之间都有可能发生战争,排除AB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地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所以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西夏、北宋、辽,C项正确;图中①所代表的政权是西夏,不是辽政权,排除A项;金朝鼎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华北、关中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大散关至淮河一线,与南宋对峙;西北与西夏并立;东北地区达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与图中①处地域上不相符,排除B项;绍兴和议后,多数时间与金朝“淮水—大散关”为界。统治范围限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与图中③所处的地域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材料图片反映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A政权是北宋,B政权是辽,C政权是西夏,D政权是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辽、西夏之间形成长期的鼎立之局,故D正确;B政权是辽,故A排除;金南下,导致宋南迁,故B排除;当时统一中国的是元,不是西夏,故C排除。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采取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百姓;设置机构参与交易,平抑物价”,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通过青苗法、市易法等,强化对经济的控制,以便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稳定社会秩序,排除A项;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示措施,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不是解决民生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农业贷款 商业经营 财源 兵农合一 募兵制
【详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12. 契丹族 燕云十六州 岁币 北部边防
【详解】据所学可知,辽的兴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②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3)宋辽协议①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③岁币”。②影响:北宋获得了④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13. 中央集权 政权稳定。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14. 南宋 南北对峙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15.靖康之变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因此填写靖康之变。
16.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规定南宋对金称臣,每年送金“岁贡”,因此说法错误。
17.正确
【详解】根据材料“辽、西夏、金、大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可知,宋朝虽然先后与契丹族的辽朝、女真族的金朝长期并立,但各民族互相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十分密切。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大力吸收汉族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融入了大量中原文化的元素,为以后元朝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故题目正确。
18.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讨论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时,同学们征引史料,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他们讨论涉及的是宋代的文官体制。此题正确。
19.错误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总理财政,即中书主政,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所以题意说法不准确,故选错误。
【点睛】宋代以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但为了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0.错误
【详解】本题为判断题。时空为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场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因此错误。
21.(1)迁都目的:a.减少改革阻力;b.革除鲜卑旧俗;c.巩固统治;d.实现统一大业。
激发改革的主要因素有:①认识到汉文化的先进性、优越性,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②认识到鲜卑落后性;③从鲜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
(2)措施:a.均输法;b.保甲法;c.农田水利法;d.方田均税法;e.免役法等。
意义: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孝文帝改革推动社会转型,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比较彻底,且有孝文帝坚决支持,执行到位。
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阻挠。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有些变法措施甚至还加重人民的负担,最高统治者(宋神宗)对变法也摇摆不定。
【详解】(1)迁都目的:根据“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得出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根据“文轨未一”得出实现统一大业;根据所学可知,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激发改革的主要因素有:根据所学,可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认识到鲜卑落后性;从鲜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等角度分析总结。
(2)措施:根据“输均役不骚”得出均输法;根据“保兵知警守”得出保甲法;根据“惠遍农无乏”,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农业方面的措施,得出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意义: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意义,可从促进了北宋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具有深远影响等分析总结。
(3)根据所学,可从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措施比较彻底、有孝文帝坚决支持等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可从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保守派阻挠;变法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有些变法措施甚至还加重人民的负担;最高统治者对变法也摇摆不定等分析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睛】
22.(1)变化: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逐渐建立
(2)问题:藩镇割据。解决:北宋统治者将兵全收归中央并强化中央禁军;派文官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掌握地方财政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朝“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逐渐建立的发展历程。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中“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问题。解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统治者收兵权、控制禁军、派文官管地方、设通判、掌握地方财政等方面说明其解决藩镇割据的主要措施。
23.(1)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局面。
(2)因素:统治者的喜好和立场;史书修订时选材的范围;应注意问题: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孤证不立或史料互证。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信息可概括得出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措施: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相关所学可知,变法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
影响: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相关所学可从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和一定程度改善积贫状况等方面得出其积极影响。
(2)因素:依据材料二中“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祐’”、“后世不少史书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重修的《神宗实录》。”等信息可从统治者的喜好和立场、史书修订时选材的范围等方面概括影响南宋至晚清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评价的因素。
问题:结合所学从注重史料的来源和性质、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孤证不立和史料互证等方面说明进行史料研习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