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15: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诫子书》
教学思路
任务一:素读·读好家书
任务二:精读·读出“君”意
任务三:拓读·启迪“子”心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大家请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师板书:诫子书 诸葛亮)请同学们齐读标题。
生:诫子书,诸葛亮。
师:“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
这封信是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时,军中所作,他既是对儿子诸葛瞻的谆谆教诲,也是他54年来的一段人生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部家书,而且它还是半封遗书。
任务一:素读·读好家书
我请一位同学,能不能读一下给大家听?谁能读出文字的字字珠玑?
生: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很好,请坐。可是同学们,老师认为,文言文的朗读不应该是斩钉截铁、泾渭分明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藕断丝连式”的诵读,也就是声断气连,那个“丝”就是你的气。老师举一个例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不完全把它读断,而是略拖一拖音,可能你读出来的文言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师:咱同学真是一教就会。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想带大家一起,穿越到公元234年的蜀汉军营。军帐中,烛光下,诸葛亮叹息着,北伐多日,久攻不下,身有重疾,时日无多呀。
瞻儿仅仅8岁,我该给他留点什么呢?给吾儿留封家书吧,能不能告诉我,此时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此时诸葛亮的心情是非常遗憾并且悲伤的,因为他时日不多了,但是他的儿子才仅仅8岁,他没有办法陪着他的儿子继续成长。
生:我觉得他有点无奈在里面,因为他北伐这么久,还久攻不下,并且他身上又有很重疾病,这让他就感到非常的无奈。
师:他对于诸葛瞻应该是充满了担忧的,那么他担忧的是什么呢?他希望诸葛瞻以后,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起告诉我。
生:为国效劳。
生:以身报国。
师:用两个字告诉我。
生:君子。
任务二:精读·读出“君”意
师:诸葛亮如果希望诸葛瞻成为君子,只用一个字,来告诉自己的孩子的话,请你选择《诫子书》中的一个字,为诸葛亮补写“一字箴言”。
一定要依据文本,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诸葛亮会给诸葛瞻一个字是“静”。
师:静,为什么是“静”?
生:因为他希望诸葛瞻可以,就是——
师:刚才我提了一个醒,我说一定要依据什么而来?文本而来。
生:静以修身。
师:因为静是?
生:修身之本。
生:读文章你就会发现,主要的字就是“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就是说你要广才,你需要学习。你学习要静,那么,静是诸葛亮认为学习的根本,也是成为君子的根本。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他在试图给我们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但是,是不是清楚了呢?还不完全清楚,我们稍做补充。
生:这里就强调这个“学”它的重要性,而又在开头第一句又写道:夫学须静也。而学的根本也是一个“静”字。因此,“静”才是这个里面所有一切好的美德它的根源。
师:他们俩在做同一件事,叫追根溯源,对吧?好,有没有不同见解?
生:我觉得是“俭”,
因为诸葛亮想告诉诸葛瞻,就是做人不要大手大脚的,只有你节俭下来了,才能养德。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这里面应该填“志”字,
因为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成就。
师:好,志向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吗?
生:我虽然也觉得是“静”,可是同前几位的理由不太一样,因为在文中,无论是“静以修身”的“静”,“夫学须静也”的“静”,还是“非宁静无以致远”里面的“静”,文中反复多次强调了“静”这个字,包括后面他说“不能励精”“不能治性”,所有的词都是和静的反义词:淫慢和险躁。(师板书:静)
师:所以同学们意识到了没有,刚才有几位同学强调了“静”的首位效应。而这位同学则特别强调了,“静”是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对吧?那么这三个句子:
大家能看出来,“静”分别是哪三个方面,对于人生的作用呢?
生:第一个“静”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师:修身。
生:第二个应该是达到远大的目标。
师:也就是明志。
生:第三个“静”应该是在学习方面上。
师:很好,请坐。静能修身,静能明志,静能治学(师板书:修身 明志 治学)也就是静是修身之本,一起来读。
生:静是修身之本,静是明志之根,静是治学之基。
师:所以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给诸葛瞻定下了“静”的准则。诸葛亮的智慧,其实还体现在劝诫的艺术上。什么叫劝诫的艺术,同学们?来看两组句子。
我们比较一下,有什么样的差别,然后你告诉我,他的劝诫艺术好在哪里?
生:第一组他是用一个否定的方式去劝诫的。
师:这叫什么句?
生:否定句。
师:双重否定句,对吧?双否定句有什么好处吗?
生:双重否定可以表示强调。
师:所以它在强调什么的重要性?
生:它在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师:太棒了,请坐。其他同学呢?
生:第二句他改了以后,他去掉了“夫”和“也”,
原来“夫”和“也”是表示语气的词。
师:很好,这几个语气词有什么作用?
生:舒缓语气。
师:这样我问问你,你爸爸一般怎么样告诉你,要好好学习?他会说,让我给你起个头,孩子呀。
生:你要好好学习。
师:你要好好学习,那就是“学须静”。
生:你要好好学习啊。
师:所以我们就能想象,诸葛亮在说这一句的话,我们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瞻儿啊,学习要——
生:学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学。
师:少什么?
生:啊。
师:大胆一点。
生:学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学啊!
师: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诸葛亮用的双否句和语气词(师板书:双否句语气词)还有没有?同学们往下读。
生:还有最后一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觉得他用了感叹的。
师:就是告诉我们诸葛瞻要干什么?
生: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很好,你理解意思,理解得非常对,但是你没有发现诸葛亮用的方法。他的方法是什么?你看到了。
生:看方法要看全文,淫慢则不能励精,
就是淫慢它的坏处,上半段是好处,下半段是坏处,就是——
师:进行了一个什么?
生:对比。
师:正反面的对比,是吧?太棒了,请坐。正反面对比是告诉我们,诸葛瞻不要怎么样?(师板书:正反面)
生:不要淫慢,不要险躁。
师:要怎么样?
生:励精。
师:最终达到什么?
生:静。
师:有一个词叫什么?
生:君子。
师:君子,实际上,我们原文中有一个词,叫惜时而接世,
什么叫接世?
生:对社会有贡献。
师:所以想要达到对社会有贡献,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他对于诸葛瞻,真的是抱有了非常大的期望。
任务三:拓读·启迪“子”心
诸葛亮这一生,可以分为两个27年,一共54岁。前27年他隐居隆中,虽然才华横溢,可以完全在当时的乱世中,讨得一个官做,但是他没有,他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等待就为了自己,最终兴复汉室的理想,终于他等来了谁?
生:刘备。
师:等来了刘备,好的,出山之后他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师: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一心只为酬三顾。当时他帮助刘备收取了西川,之后刘备赐予他非常多的奖励。但是他没有把这巨额的财产挪为私用,而是把他拿出来开府治事,为国家来做贡献。所以,他一生过得非常清贫、廉洁。那么他的这一片苦心,同学们读起来,是不是也觉得很不容易,很难?这封信的内容那么深奥,诸葛瞻那年才8岁,他能看得懂吗?
生:我觉得诸葛亮的用意,就是他会长大,他越长越大,他就越来越能明白父亲的意思,每一个岁数,他对这个理解都不一样的。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能诸葛亮那时候写的时候,诸葛瞻才8岁。他看一眼就是只是普通的父亲在说话,但是当他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学了知识了,能明白了,就知道他父亲的用意是什么。
师:你猜一猜诸葛瞻,你觉得他能做到吗?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他毕竟是诸葛亮的儿子。
师:虎父无犬子也,对不对?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生: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阵前死。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幼,与瞻俱没。
师:同学们在诸葛瞻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诸葛瞻的将士风骨。
生:我看到了诸葛瞻的宁死不屈。
生:我在诸葛瞻身上,也看到了诸葛亮的影子。
师:我不但在诸葛瞻的身上,看到了诸葛亮的影子。我还在更多的人身上,看到了诸葛亮的君子之风。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够领悟先贤的智慧,传承着一世国风,做真正的君子!
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