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13: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如表为摘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的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元),据表可知,当时我国( )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进出口总额合计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与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与苏联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与亚非及西方国家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与西方国家 7.08 5.01 7.42 9.69 11.37
A.对外贸易突破了意识形态界限
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同西方大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斐然
2.(本题3分)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主张推动欧洲联合,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他反对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属或“小伙伴”,而应当“在一个欧洲人的欧洲中间保持法国的面目”。戴高乐旨在( )
A.建立统一市场,实施贸易保护 B.争取独立自主,提升法国地位
C.加强欧洲合作,解决滞胀问题 D.缓和法苏关系,保持欧洲均势
3.(本题3分)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
A.援助亚非 B.另起炉灶 C.科教兴国 D.求同存异
4.(本题3分)尼泊尔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指出:“尼泊尔支持一切民主原则,并希望在和平自由和国际友谊中生活。”同时他认为尼赫鲁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所宣布的五项原则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正当办法可以作为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的真正基础。以上论断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B.切实推动了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5.(本题3分)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宣布
A.华沙条约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6.(本题3分)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出“和平战略”,他推动成立和平队,以志愿者方式免费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生、护士、教师等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美国此举意在
A.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发展 B.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
C.展示美国实力改善国家形象 D.改变与苏联对抗的策略
7.(本题3分)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以“维持均势”、防止任何“地区性霸权”作为未来战略取向;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首次强调了“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材料反映出( )
A.美苏争霸局面加剧 B.地区霸权问题严重
C.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8.(本题3分)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提到,“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苏美英的行动直接导致:
A.德国分裂 B.朝鲜半岛分裂
C.越南战争 D.两极格局形成
9.(本题3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IMF给他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材料说明IMF( )
A.有利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B.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C.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D.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0.(本题3分)下边的地图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欧洲状况,从图中深色区域的国家分布判断,这张地图的主题应是
A.法西斯在欧洲的局部扩张 B.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
C.北约军事组织最初的成员 D.欧洲共同体最初的成员国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填空
(1)冷战的开始
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资本主义阵营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计划,援助西欧 1949年 建立
社会主义阵营 同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2)冷战的发展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后,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先后发生了 等事件。
而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国家成立了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世界兴起,代表性事件有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 兴起等。
(3)冷战的结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苏关系缓和。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2.(本题3分)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 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 与 状态。
13.(本题3分)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历史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外部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攻势
③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 的领导地位。
(2)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3)影响:
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 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 不可逆转。
14.(本题3分)多极力量的成长影响:对美苏 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15.(本题3分)冷战原因
①二战后,美苏两个大国 完全不同。
②在消灭了 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③美苏两国的 存在严重冲突, 也尖锐对立。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从此开始。
17.(本题2分)在不结盟运动的推动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起来。
18.(本题2分)中国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19.(本题2分)1955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大会的圆满成功。
20.(本题2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至1914 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 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 500 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三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蕴含着哪些矛盾?分析这一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哪一国际格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国际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瓦解的标志。(10 分)
22.(本题15分)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予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据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从国际角度,分析导致该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目的,简要分析其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23.(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时的国际援助大多是盟国相互间进行的。战争结束后,1947年美国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并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计划资金。1950年,美国对西欧的军事援助达到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 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摘编自丁韶彬《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
材料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使美国充分认识到:“要同化独立的主权国家,光搞掠夺是不行的,还需要贷款和投资。”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为1 335亿美元,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总额是775亿美元,占援助总额的58%,其中约583亿美元是经济援助,占发展中国家受援总额的75%。
——摘编自刘会清《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援助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呈现上涨趋势,其中占比例较高的是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往来,但是在这一时期,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呈现上涨的趋势,可见在对外贸易中突破了意识形态界限,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我国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与西方国家有贸易往来,不能说明关系正常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我国一五计划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法国。根据“他反对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属或‘小伙伴’,而应当‘在一个欧洲人的欧洲中间保持法国的面目’”可知,戴高乐不愿意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极力主张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法国和欧洲的独立自主,从而提升法国地位,B项正确;戴高乐的目的是为了争取独立自主和提升法国地位,并不是为了建立统一市场和缓和法苏关系,排除AD项;20世纪50年代,还没有出现滞胀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为了促进大会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援助亚非不是在这次会议中提出的;B选项错误,这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C选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战略。
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泊尔总理的发言及论断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理念,可以作为亚非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A项正确;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不可能消除,C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的外交活动,不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物,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基于当时国际背景的高度概括,而万隆会议的召开是在1955年,D项错误。
5.B
【详解】图片中关键信息“废除殖民主义”“代替‘冷战’,据此可知该组织是为了应对美苏冷战的威胁,倡导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原则,应该是不结盟运动组织,B正确;华沙条约组织是针对北约成立的军事组织,属于结盟性质的组织,A错误;欧盟成立时冷战已经结束,C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组织,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6.C
【详解】美国以志愿者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展示美国的“软实力”,增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吸引力,C项正确;并非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发展,排除A项;派遣志愿者医生护士等人员,其目的和作用都不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排除B项;此时仍处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仍在与苏联对抗,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的美国。据材料可知,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以“维持均势”、防止任何“地区性霸权”作为未来战略目标,这反映了新兴力量崛起对美国霸权的威胁。1990年8月,布什首次提出“地区威胁”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这同样表明新兴力量的崛起对美国霸权的冲击,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兴力量对美国的威胁,而不是美苏争霸局面的加剧,排除A项;“地区威胁”是美国干涉地区问题的借口,并不能表明地区霸权问题严重,排除B项;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而当时苏联并未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涉及到美英苏三国较量的地区为德国,战后美苏出于自身争霸的需要,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故选A项。B项是美苏划分38线导致朝鲜分裂的,与英国没有关系;C项错误,越南不是欧洲的;D项错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
9.B
【详解】根据材料“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和“给他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可知,IMF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IMF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反映国际贸易自由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IMF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世界货币的统一标准,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涉及的是国际经济旧秩序,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图片中所显示的信息,深色的地区处于西欧,浅色的地区是东欧。历史上欧洲明显的分为两个区域是在美苏冷战时期,因此排除A选项。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图中包括了土耳其,因此C选项排除;欧洲共同体最初只有六个: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图中区域国过多,因此排除D选项。综合来看,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11. 1947 马歇尔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 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 欧洲共同体/欧共体 1971 1972 不结盟运动 1991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的开始:资本主义阵营:政治上,①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②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1949年③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政治上,同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济上,④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的发展: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后,两大阵营剑拔弩张,先后发生了⑤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而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国家成立了⑥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⑦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⑧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三世界兴起,代表性事件有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⑨不结盟运动兴起等。
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的结束: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美苏关系缓和,⑩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2. 美苏 对峙 竞争
【详解】据所学可知,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①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②对峙与③竞争状态。
13. 和平演变 共产党 冷战 多极化趋势
【详解】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历史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外部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③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3)影响: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4.两极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多极力量的成长影响:对美苏①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15. 社会制度 法西斯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两个大国社会制度完全不同。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故填空1.社会制度;2.法西斯;3.国家利益;4.意识形态。
16.错误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仅是“冷战”的一个方面,故材料说法错误。
17.错误
【详解】据所学,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故题干表述错误。
18.错误
【详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持不结盟政策。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而是观察员国,所以该说法错误。
19.错误
【详解】1955年,新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大会的圆满成功,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故题干错误。
20.正确
【详解】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该说法正确。
21.(1)特点:欧洲称霸全球,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说明: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西欧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其它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影响: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3)格局:两极格局。
原因:二战消灭法西斯,美苏两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冲突;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
标志:苏联解体。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世界。第一问特点,由材料“1763至1914 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到 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可得出欧洲称霸全球,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第二问说明,由材料“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一一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一一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及所学可得出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西欧的工业革命影响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其它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第一问矛盾,由材料“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可得出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由材料“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可得出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第一问国际格局,由材料“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可得出两极格局。第二问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战时同盟关系的变化、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二战消灭法西斯,美苏两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冲突;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第三问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2.(1)国家:苏联。政策:“冷战”政策。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目的:建立单极世界。原因: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过程: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详解】(1)国家:根据材料“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标志的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意味着冷战的开始,因此这一国家指的是苏联。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
(2)特征:根据材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可知,尼克松时期的对外政策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71年7月6日”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局面,即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从世界政治格局来看,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壮大。
(3)目的:根据材料“然而个别国家(注: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可知,美国的目的是建立单极世界。原因:根据材料时间“1998年2月8日”可知,这一时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4)过程:根据材料一可知,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根据材料二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叶利钦的讲话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23.(1)特点:由美苏等大国主导;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意识形态色彩);具有结盟对抗性质。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尖锐对立;美苏力量相对均势,竭力采取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2)变化:从以西欧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原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实力的增强;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美国对西欧的军事援助达到918.1百万美元左右”、“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 国家提供援助”可分析出由美苏等大国主导;根据材料“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计划资金。1950年,美国对西欧的军事援助达到918.1百万美元左右”可分析出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意识形态色彩);根据材料“二战时的国际援助大多是盟国相互间进行的”可分析出具有结盟对抗性质。
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尖锐对立;结合冷战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出美苏力量相对均势,竭力采取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2)变化:根据材料“美国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可分析出从以西欧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原因:根据材料“60年代后,政治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可分析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西欧实力的增强;根据材料“为了同苏联争夺战略空间”可分析出与苏联争夺战略空间的需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