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共23题;共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3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由此可知( )
A.苏联为了宣传而提高经济发展数据 B.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在日趋缩小
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而丧失霸主地位 D.美苏军备竞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2.(本题3分)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3.(本题3分)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4.(本题3分)该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O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2.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C.苏联解体使经济出现倒退
D.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僵化
5.(本题3分)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B.工业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C.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 D.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6.(本题3分)如图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改变了传统经济体制 B.人民生活有极大改善
C.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 D.未解决经济失衡现象
7.(本题3分)从1953年起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和苏联南部地区发起玉米种植运动,后来推广到全国各地区。如表是苏联农业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数据(单位:万公顷),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年份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60年 1962年
玉米种植面积 350 430 1800 2800 3700
A.已经基本解决农业落后的问题 B.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
C.农业生产仍然受制于传统体制 D.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8.(本题3分)下图为1969—1980年苏联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补贴变化折线图(单位:亿卢布)。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苏联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加大农业补贴,但成效有限。这一现象表明苏联( )
A.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 B.计划经济模式仍极具活力
C.农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9.(本题3分)1965年,苏共中央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这表明新经济体制旨在( )
A.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 B.增强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活力
C.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
10.(本题3分)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即推行“发电站核能化”,要求未来五年内建造核电机组产量翻倍。为完成上级指标,苏联核电部门建造了大量成本低廉但安全性差的石墨反应堆,最终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令苏联经济雪上加需。这说明
A.政治改革让国家陷入混乱 B.计划经济体制弊病积重难返
C.技术落后造成严重核事故 D.苏联经济走进“停滞”时期
二、填空题(共15分)
11.(本题3分)赫鲁晓夫针对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把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12.(本题3分)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
(1)改革: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成就
①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 。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②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
④ 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新时代: 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4)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 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3.(本题3分)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 ,效果有限。
(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 , 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 丛生,发展缓慢。
14.(本题3分)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 的束缚,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 ,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2) 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 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 。
15.(本题3分)决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 的伟大决策。
三、判断题(共10分)
16.(本题2分)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并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尤其是注重发展重工业。
17.(本题2分)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农业和工业并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8.(本题2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19.(本题2分)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20.(本题2分)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上台进行改革,政治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经济领域,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21.(本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各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
人口数(万人) 粮农并家口数(万人) 耕地数(万市亩) 粮田数(万市亩) 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数(亩) 平均亩产(市斤) 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者毛粮数(市斤) 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市斤) 除本身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数(市斤)
明万历时 12000 9720 71551.1 66075.4 6.8 256 1741 808 458
清乾隆中 20000 17000 103610.9 93249.8 5.5 310 1705 791 441
清嘉庆中 35000 29750 105043.6 94460.5 3.2 319 1021 474 121
清末期 40000 34000 112596 101336.4 3 287 861 400 50
——摘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二 因粮食和食品供应困难,1962年5月31日苏联政府宣布提高食品零售价格,引起社会激烈的反应。为避免社会不满情绪升级,赫鲁晓夫被迫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70年代,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苏联外汇不足,苏联政府便不断抛售黄金,并动用外汇储备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西方大举借债以支付购粮款;…俄罗斯历史学家皮霍亚在其著作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一些现象:“商店里的食品越来越少,尤其是肉类和奶制品。后来,植物油、面包和大米突然间变得短缺起来。在1962-1963年,许多州的大部分食品实行凭票供应。“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的声音此伏彼起…所有这一切最后换来的是大失望、共产主义信念危机、冷酷无情、厚颜无耻和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
——摘编自黄立茀《粮食供应危机与苏联剧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粮食供应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22.(本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作过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二下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三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张的机遇。赫鲁晓夫等一代苏联新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和成因。
(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
23.(本题15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1989年)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社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分别成立的工业党与农业党。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促进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特点。简析其农业改革的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材料“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可知,到了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差距,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知这些数据是为宣传而提高的,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美国未丧失霸主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苏联经济有所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选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但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A选项错误;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故B选项错误;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南斯拉夫)。根据材料“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得出本题的主要结论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局部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南斯拉夫的改革是否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是否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主义抬头,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材料反映的就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造成的经济滑坡。故答案为B项。A项,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是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排除;C项,苏联解体于1991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在1965—1975年,1975年后改革不再进行,之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改革也没有能够拯救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改革,该项表述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5.B
【详解】材料中企业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说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已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经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受制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影响,虽然军事实力急剧增加,但是经济发展却受到阻碍,说明其未解决经济失衡现象,D项正确;苏联改革并未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在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影响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苏联的玉米种植运动是依靠国家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推动的,苏联不适应播种玉米,因此当时农业生产仍然受制于传统体制,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排除A项;苏联仍是集体农庄生产体制,排除B项;在集体农庄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9至1980年的苏联。根据材料可知,受计划经济体制所限,苏联农产品销售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使得苏联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尽管多次提高,依然处于偏低水平,故苏联政府不得不长期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苏联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补贴仍逐年增加,但成效有限,说明其计划经济体制仍未突破,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关于农业补贴政策,并不能反映工业发展情况,而且依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已僵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生产资料补贴的不断增加,并不能反映农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6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65年,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及所学可知,该时期苏联的这些改革举措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意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的活力,B项正确;材料只是加大企业的自主权,与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调控无关,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无法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仅仅调整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行政和经济关系,体现不借鉴欧欧美国家的市场调节,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由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要求未来五年内建造核电机组产量翻倍,结果核电部门为了完成上级指标,建造了大量成本低廉但安全性差的石墨反应堆,结果造成切尔诺贝利核灾难,这体现了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不顾实际,盲目求快的弊病,故选B项;政治改革让国家陷入混乱,材料内容并未体现,而且政治改革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技术落后造成严重核事故与史实不符,苏联拥有比较成熟的核技术,故排除C项;苏联经济走进“停滞”时期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1.农业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赫鲁晓夫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鼓励大规模开垦即是其改革措施之一,故答案为“农业”。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位 创新型 中共十九大 人类社会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3. “新经济体制” 自主权 修修补补 个人迷信 专断作风 社会矛盾
【详解】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对当时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综合国力增强。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体制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14. 苏联模式 “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多元化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联邦德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 最终解体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东欧剧变的背景可以从东欧国家效仿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外部西方“和平演变”来分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①苏联模式的束缚,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②“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下,东欧各国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③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④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⑤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2)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稳定,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德意志⑦联邦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⑧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内战,⑨最终解体,分成了六个国家。
15.改革开放
【详解】根据所学课本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6.正确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尤其是注重发展重工业。故题意表述正确。
17.错误
【详解】赫鲁晓夫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入手,着重于农业,并没有农业和工业并重。所以题意说法错误。
18.正确
【详解】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是指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赫鲁晓夫能比较清楚地看到斯大林模式造成的一些弊病,在政治改革中注意扩大各地和基层组织的权力,限制中央某些方面的过分集权。但是,他的认识是不深刻的,没有深入揭露产生这些弊病的原因,而是把这些弊病归结于领导的个人性格,这样也就不可能针对过分集权的政治领导体制的缺陷,提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采取相应的根本性改革措施。因此,他在反对斯大林个人专断的同时,逐步集党政大权于一身,走上了个人专断的老路。所以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守墓人”。故题干说法正确。
19.正确
【详解】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20.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经济改革困难重重,转而将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题干表述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错误。
21.(1)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耕地和粮田增加带来的粮食增产,并使粮食的商品化不断下降;农业人口过多,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每个粮农家庭占有的土地和拥有的粮食明显下降,使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稳定;平均亩产呈下降趋势,说明农业生产工具、技术落后,精耕细作反而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
(2)成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影响了农庄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模式,阻碍了对农业的投入;与美国争霸,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影响了对农业的投入。
影响:大量黄金和外汇用于购买粮食,制约了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不利于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动摇了人民对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依赖大量进口粮食,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详解】(1)问题:根据材料一数据中的“人口数据和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者毛粮数”可以看出,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耕地和粮田增加带来的粮食增产,并使粮食的商品化不断下降;根据一中“除本身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数”可知农业人口过多,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数”可知每个粮农家庭占有的土地和拥有的粮食明显下降,使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一“平均亩产”可知平均亩产呈下降趋势,说明农业生产工具、技术落后,精耕细作反而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
(2)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因此苏联的农业粮食产量得不到提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冷战时期,而冷战背景下,苏联与美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军备竞赛,挤占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资源,阻碍了对农业的投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时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模式,阻碍了对农业的投入。影响:根据材料二“苏联政府便不断抛售黄金,并动用外汇储备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西方大举借债以支付购粮款”可知大量黄金和外汇用于购买粮食,制约了世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不利于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所有这一切最后换来的是大失望、共产主义信念危机、冷酷无情、厚颜无耻和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可知动摇了人民对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只能依赖于进口,严重威胁到了苏联的国家安全。
22.(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原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等等。
(2)特点: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成因:苏联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斯大林上台,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苏联解体。死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势力和外部反对力量反对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等。
【详解】(1)本题根据材料一“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等方面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再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等方面说明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2)本题依据材料二“剪刀差……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等角度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3)本题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手术台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苏联解体的角度回答这指的是什么。再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方面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
23.(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3)特点: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时间长;重视物质刺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详解】(1)特征:根据”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得出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根据”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得出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根据”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得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根据“由于朝鲜社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得出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得出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3)特点:根据“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分别成立的工业党与农业党”得出加强党的领导;根据“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得出持续时间长;重视物质刺激;根据“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