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宇宙的边疆》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与创作背景; 2.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把握说明对象、顺序与语言特点等; 3.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把握说明对象、顺序与语言特点等 教学难点: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核心素养
科学素养:文章通过形象、精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发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宇宙的基本构成、演化规律以及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的位置和角色,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文章不仅关注宇宙的科学问题,还通过引用布菜斯 始斯卡和T.H.赫胥黎的名言,强调了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名言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面对未知世界的谦逊和敬畏。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和伟大,从而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批判性思维:文章提出了“宇宙的边疆”这个比喻,引导读者思考宇宙探索的起点和立足点。这个比喻鼓励读者从地球出发,不断向浩瀚的宇宙进发,不断探索,不断获取对宇宙的越来越多的、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同时,文章也提醒读者,宇宙实在太浩瀚了,太神秘了,目前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太有限,如同还只是站在浩瀚的大海的边上一样。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宇宙探索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宇宙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文本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帮助他们理解宇宙的边疆这个比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文章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 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 问题 情境 引入 新课 你是否想过,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我们所了解的宇宙也只是冰山一角?今天,我们将跟随《宇宙的边疆》一起,跨越星际的边界,探索那些未知而又令人向往的宇宙角落。 引入课堂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题目解说 文体知识 初读文本,梳理结构 再读文本,研读课文 写作特点 对比阅读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20世纪80年代,卡尔·萨根主持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同时,他还出版了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本书即节选自该书。20世纪末,我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学科技、用科技,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成果,大批学者相继介绍、翻译外国科技著作。在这种背景下,《宇宙的边疆》被翻译介绍到我国,后被收入教材中。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节选自卡尔 萨根的作品《宇宙》。《宇宙》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观众达5亿。与这部电视剧相配套的科普书籍《宇宙》是《纽约时报》连续70周的最佳畅销书,是历史上英语出版的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 ——在80多个国家发行了500多万册。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根据被解释的对象的不同,解说词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用于吸引游客参观游览的导游解说词和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散文手法,既有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用于科普影片、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则多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 说明顺序 解说词是一种实用性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先后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如产品制作、历史发展、人物成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核舟记》就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宇宙的广阔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因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7-16段):漫游宇宙。对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做了解说。 第三部分(第17-18段):回到地球。解说人类与地球及宇宙的关系。 从文中画出表明作者探索行踪的语句,并指出说明顺序。 标志性语言: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 太阳系(1光年) 行星。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由远及近 空间顺序 为什么运用这样的空间顺序? (1)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 (2)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从摄影的角度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协调。 用这样的空间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 好处:(1)这样做可以使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宇宙的空间概况。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也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3)由宇宙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家园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认识相契合。 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了两段名言,有什么作用? ①为了突出说明宇宙的特点——任何人在宇宙面前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 ②不仅介绍宇宙的知识,而且启示读者,使读者明白一定的事理,即要有开动脑筋探索未知的精神。 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1)跳出宇宙之外,将宇宙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由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自己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宇宙的边疆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第2段: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第4段:地球的表面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 第6段: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 第7段: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 第8段: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永恒的产物。 课文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文章又说宇宙是无穷的,文与题之间是否矛盾? 目前所探测到的最远的世界是总星系,也是目前我们心中宇宙的大小,但这以外还可能有数不清的星系和星系团,它们的边缘在哪里,至今仍是天文之谜,因此,题目“宇宙的边疆”仅指目前所探索到的宇宙的范围,文与题不矛盾。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却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这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的议论和抒情很多,但并没有冲淡说明的文字,而是和说明契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对宇宙的认识包含五个方面: ①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它是一个无限永恒的时空。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只是它的一个地方,而绝不可能是“典型”的。 ② 宇宙真空中,广袤、寒冷、荒芜而又一片黑暗。 ③“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 ④ 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可能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 ⑤ 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对人类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 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第9段介绍了“星系”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① 介绍了星系的构成与数量。② 由星系中“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推测,除地球外,“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作用: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第13段解说的是不是画面展示的内容?作者多次运用“可能”“大概”“也许”等副词,是否有失说明文表意的准确性? ① 不是。本段重点介绍银河系中许多恒星都极可能跟太阳系有着相同的运行模式和存在形式,按理说也应该有和我们相似的高级动物。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探知到明确的结果,所以这些都是作者的合理想象。 ② 否。表推测的副词,既恰切地介绍了目前的已知结论,又能引发观众对宇宙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合理又合情,准确又精当。 作为电视解说词,文章是如何做到专业性、形象性与深刻性相结合的? 专业性:文中介绍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知识,涉及不少天文学的专业词汇,以及科学观测中的客观数据,体现出文章的专业性。 形象性: ① 形象化的表述,体现出电视解说词画面感强的特点,帮助读者理解天体知识。比如,讲到“星系”,说“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用比喻、拟人,直观表现星系的外在形状。 ② 在严谨的论述中,作者也大胆提出了一些见解或者想象。比如,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想象“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启发人类更深刻地思考生命本质和人类未来。 深刻性:文中有不少富有哲学意味的语句。比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这句话说明,对知识的追求、对智慧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文明依靠知识的世代累积和发展,人类未来就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再如,“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这句话表明:人类的诞生是宇宙中的奇迹,对宇宙的探索、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文中大量的语句,含意隽永而又文采斐然,由此引发我们关于宇宙与人类的众多哲学问题的思考。 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②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科学规范。 例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千米(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用确切的数字来说明光传播的距离之长,能够让人们有确切的印象,另外“约”字的运用,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能够看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③说明中融入议论、抒情,使文章内涵丰富,具有人文色彩。 作者用通俗浅易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无穷奥秘和久远历史,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解说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如“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④说明中运用拟人手法。 如“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形象、贴切,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想象出这些星系的存在状态。再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用了“召唤”一词,贴切地表达出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之情,大海如同母亲一样在呼唤着她的子女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她。 《自然选择的证明》和《宇宙的边疆》这两篇文章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①表达方式方面。 《自然选择的证明》以举例论证(举例说明)为主。作为学术著作,内容学术性强,有理论高度,作者在论述时,运用举例子阐述观点。 如“拿鸟类来说,……”“例如:为什么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 《宇宙的边疆》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本文作为科普文章,为了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感染观众,运用了议论和抒情。 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②语言风格方面。 《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本文用词准确,表达严密,表述严谨。如“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这类确凿的观点,说得非常肯定;“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中的“极为可信”,强调了可信的程度,但仍不是定论,语言表述非常严谨。 《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毫无干涩、枯燥、板滞之感,而是很直观、形象。这与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如“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这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这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形象地揭示了恒星种类各异的旋转方式。 知人论世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词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驯养(xùn) 吝啬(lìn) 晕眩(xuán) 战栗(lì) B.脚蹼(pǔ) 鸫鸟(dōng) 诞生(dàn) 夙望(sù) C.枞树(cōng) 脚踝(huái) 沼泽(zhāo) 束缚(fù) D.璀璨(cuǐ) 广袤(máo) 甲烷(wán) 荡漾(yàn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常见汉字字音的能力。A.“晕眩(xuán)”中的“眩”应读“xuàn”;C.“沼泽(zhāo)”中的“沼”应读“zhǎo”;D.“广袤(máo)”中的“袤”应读“mào”。故选B。 2.下列对“星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系是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大部分光须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飘荡。地球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处于已知宇宙的中心。 B.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组成的,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C.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亿个,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与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 D.“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其中包括M31星系,与M31相似的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 【答案】B 【解析】“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错误,原文是“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恒星是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体积大,它可以容下一万个太阳。 B.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孤独的,但多数恒星通常是成对互相环绕的。 C.有些恒星是超新星,光亮爆发时增加到原来1000万倍以上,而“黑洞”的光在几千米以外就看不见了。 D.有些行星是扁圆形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狂热旋转,使自己变得面貌全非。 【答案】D 【解析】“行星”应为“恒星”。 4.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星球上的生命都以为,除了自己所在的小小的行星以及周围的区区可数的恒星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 B.在宇宙中,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因此,可能不只有一个有人居住的行星,可能别的星球上也有生命。 C.宇宙广阔无垠,地球只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人类更是渺小。对于宇宙而言,地球的存在也许毫无意义。 D.人类虽然是渺小的,但却有幸生活在这样稀有而美丽的星球上,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勤劳来探索神秘的宇宙,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答案】A 【解析】缺少限制性条件“在开始的时候”。 当堂巩固
作业 完成《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题。 深化理解
课堂 总结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文章采用空间顺序,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宇宙的广阔、星系的组成、恒星的性质、太阳系及其行星等知识,推测宇宙生命的存在,作者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起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 归纳主旨
板书设计
《宇宙的边疆》 宇宙的广阔 空间顺序 星系的组成 恒星的性质 太阳系及其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