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节制和肆恣:史传的叙事艺术
教科书 书 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和概括《苏武传》的故事情节,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2.联读《屈原列传》,比较鉴赏两篇文章的叙事特点,体会情感表达的不同方式。 3.通过鉴赏《苏武传》的对话语言描写,着重分析称谓特色,体会出《苏武传》情感的节制。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鉴赏《苏武传》中的对话,分析称谓特色背后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鉴赏《苏武传》中的对话,分析称谓特色背后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文本,熟悉课文人物 1.阅读全文,梳理并绘制《苏武传》情节脉络图。 示例: 2.请大家阅读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根据表格内容,梳理卫律和李陵的身份、他们投降的缘由、投降之后的表现,以及劝降苏武的方式和结果。 示例: 人物身份投降缘由降后表现劝降方式劝降结果苏武态度卫律汉使畏罪逃亡小人得志威逼利诱失败怒骂李陵汉将兵败被俘内心纠结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失败不为所动
【补充资料】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 二、联读屈原列传,对比叙述手法 1.对比《屈原列传》与《苏武传》的叙述风格,说说两篇史传类散文在叙事方面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的表达。《屈原列传》并不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矛盾冲突来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是太史公夹叙夹议,直接评定。例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三、聚焦称谓分析,感受节制特色 1.出示材料。请在课文内检索有关汉武帝、李陵、苏武等人的称谓的语句,对比总结出称谓的变化情况,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本部分内容吸收了《以“称谓分析法”品读史笔》(课外语文,2020.12)的研究成果】 《苏武传》通篇叙事,剪裁得法,对比鲜明,作者虽未对其中人物之所作为给出任何明显地评价,“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在这些细微之处,读者可以深加涵咏。 明确:①对汉武帝的称谓 苏武卫律李陵汉武帝陛下无陛下原文皆为陛下所成就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分析:苏武称陛下,明确自己的身份乃汉天子之臣。李陵虽然抱怨武帝刻薄寡恩,但是仍然口称陛下,与忠心守节的苏武保持一致,表明虽然已经投敌,在内心深处仍然把自己当作汉臣。【作者将李陵口称陛下的情节内容呈现出来,即表明了对李陵内心思汉,不得已才变节,表现了对其惋惜同情。】 ②对苏武的称谓。 苏武卫律李陵苏武我,吾无子卿若知我不降明//王必欲降吾副有罪,当相坐子卿尚复谁为乎?武苏君,君义士武父子亡功德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分析:a苏武在卫律前称呼自己为“我”,在与李陵结束谈话时称呼自己为“吾”,这都是一种正式的称谓,在于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在和李陵交流时,称呼自己的名“武”,有谦虚贬抑的色彩,说明李陵的那段陈述也打动了苏武【同时也包含作者对李陵的同情】。b卫律在胁迫恐吓苏武时,并不称呼苏武姓名;在拉拢收买苏武时,称呼其苏君、君,表明了卫律反复不定、恬不知耻的小人嘴脸。【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卫律的鞭挞批判】。c李陵之前称呼苏武的字子卿,是一种好友的亲切称谓,希望用感情软化苏武的用意。而后又称其为义士,表明自己的敬佩和羞愧,同时也暗含着自己与苏武之间的距离。 ③对李陵的称谓 苏武卫律李陵李陵王-陵王必欲降吾,请毕今日之驩。-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分析:苏武称呼李陵为王,名尊实贬,表明李陵变节投降匈奴才受封,道德操守上存在污点,有讽刺之意,且此处从政治视角出发,表明对方是匈奴王,而自己是汉使,身份阵营不同,应该划清界限。李陵称呼自己为陵,表露出自我忏悔之意。 2.小结。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述”,这是史传类散文的一种写法,也是作者的情绪上的节制的体现。从孔子的春秋开始,到司马迁这段话,我们就知道,一位良史,既要能够秉笔直书,又要不动神色地渗透自己的态度和评判。我们很多时候关注在文字表面的情感态度,却鲜有静心体会到平平无奇的文字背后的波澜壮阔。我们今天通过这种称谓上的分析,可以从中窥探到史家的叙事之道。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共11张PPT)
节制和肆恣:史传的叙事艺术(第三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学习任务一】感知文本,熟悉人物
1.阅读全文,梳理《苏武传》的情节,尝试绘制情节脉络图。
第1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及原因。
第2段:张胜被卷入匈奴谋反事件之中。
第3段:谋反失败,苏武受到牵连。
第4段:苏武引佩刀自杀。
第5段:卫律劝降。
第6段:苏武被流放北海。
第7-8段:李陵劝降。
第9-10段:苏武归汉。
每一段落的大意。
示例:
1.阅读全文,梳理《苏武传》的情节,尝试绘制情节脉络图。
【学习任务一】感知文本,熟悉人物
2.请大家阅读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根据表格内容,梳理卫律和李陵的身份、他们投降的缘由、投降之后的表现,以及劝降苏武的方式和结果。
人物 身份 投降缘由 降后表现 劝降方式 劝降结果 苏武态度
卫律
李陵
补充: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
人物 身份 投降缘由 降后表现 劝降方式 劝降结果 苏武态度
卫律 汉使 畏罪逃亡 小人得志 威逼利诱 失败 愤然怒骂
李陵 汉将 兵败投降 内心纠结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失败 坚定不移
补充: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
2.请大家阅读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根据表格内容,梳理卫律和李陵的身份、他们投降的缘由、投降之后的表现,以及劝降苏武的方式和结果。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列传(节选)》
【学习任务二】联读屈原,对比节制
1.对比《屈原列传》与《苏武传》的叙述风格,说说两篇史传类散文在叙事方面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对人物的情感态度的表达
【学习任务三】研习称谓,感受节制
《苏武传》通篇叙事,剪裁得法,对比鲜明,作者虽未对其中人物之所作为给出任何明显地评价,“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在这些细微之处,读者可以深加涵咏。
——《古文鉴赏大辞典》
1.请在课文内检索有关汉武帝、李陵、苏武等人的称谓的语句,对比总结出称谓的变化情况,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
苏武 卫律 李陵
称呼汉武帝 陛下 —— 陛下
原句 皆为陛下所成就 —— 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
表明汉室之臣的身份
以汉室之臣自居
对汉武帝的称谓:
苏武 卫律 李陵
称呼一 我,吾 不称呼 子卿
原句 若知我不降明//王必欲降吾 副有罪,当相坐 子卿尚复谁为乎?
称呼二 称自己的名“武” 苏君,君 义士
原句 武父子亡功德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对苏武的称谓:
对李陵的称谓:
苏武 卫律 李陵
称呼李陵 王 —— 陵
原句 王必欲降吾 ——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司马迁
“春秋笔法”
寓褒贬于叙事
节制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