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考点总结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考点总结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16: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知识题号与对应知识点总结
选择题分布:中国史更多倾向于7个(古代史4个近代史2个,现代史1个),世界史5个(第一单元1个,第二单元1个,14-19世纪中期1个,19世纪中期-二战前1个,二战后1个)
中国史知识点总结
24题:先秦史
新石器时代(重点):课本P3-P4是主要考点,分为前期和后期以距今5000年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主要靠点是后期,前期是两河三文明,后期是三河三文明(结合课本P3),早期文明分布特点多元并发,多元一体;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社会,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社会,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产生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权力争夺。邦国林立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早期文明产生(P4最后一段)。
商周时期:课本P5-P7,商朝主要考点是王权的神秘性及内外服和王位继承的不完善(父死子级兄终第及结合导致内部矛盾重重),甲骨文,青铜器;商朝酒器较多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周朝主要考点:分封制(层层分封间接管理无法实现集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周王的权力有所加强,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与商朝相比更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稳定)、井田制(土地国有);农具(主要是木、骨、士、青铜农具成本较高很少使用);青铜器在商朝主要用做礼器、兵器、酒器,周朝反思商朝的灭亡严格限制饮酒,周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和兵器;礼乐制度(和而不同,维护分封与宗法);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春秋时期主要是旧制度的瓦解期,战国时期主要是新制度的形成期;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形成;宗法制受到冲击重贤思想兴起,选贤任能;礼乐制度瓦解,诸多思想家反思礼乐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阶级各派别通过不同的诉求化解无序的社会秩序;经济主要考查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到西汉时铁犁牛耕已经普遍推广,春秋战国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商周以前的集体经营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土地也有国有变为私有,由此形成的土地兼并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而小农经济的主要考点就是精耕细作(以各种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5题:汉史(重点)、魏晋南北朝
汉史:包括西汉和东汉,西汉又分为汉初和汉武帝时期。汉初主要考查“无为而治”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原因:主要是吸取秦亡的教训,另一方面西汉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影响:积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解决内忧边患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土地兼并富商崛起及王国问题、外戚问题,外部主要是匈奴问题,匈奴的问题春秋战国至汉武帝之前一直威胁着西北的安全,春秋战国主要是北击匈奴和修筑长城,强调的是隔离与抵御,而西汉是刚柔并济既有霍去病北击匈奴又有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赛并且移民西域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与开发设立专门的机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汉武帝时期主要考点王国问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适应了当时的需要但是到了文帝和景帝时王国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景帝武力削藩,汉武帝通过推恩令、附益法、酎金夺爵等和平的方式限制了诸侯王加强了中央集权)及匈奴问题的解决,为了满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法家及阴阳家的思想使儒学充满了神秘性(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不能适应加强君权及中央集权的需要更多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却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求,并且可以借助思想巩固国家的统一,其思想主要是曲民以伸君,曲君以伸天。唐宋的儒生批判董仲舒的儒学更加认可孟子的思想,他们认为孟子死后儒学失传了。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庄园经济盛行,画像砖较多,可以从画像砖的记载去了解两汉的历史。汉武帝时期另一个考点就是汉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经济改革方案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与干预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汉武帝时期南征北战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桑弘羊的经济改革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东汉主要考查豪强、地主崛起,外戚专权及庄园经济特点自给自足闭门城市;
魏晋南北朝:主要考查江南的开发、九品中正制,佛教的传入、道教的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均田制及均田制影响下的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的变化;
唐史:25/26主要考查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书法、美术),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节度使(拥有财政、军事、政治大权)主观目的是为了加强边防,结果却逐步形成了地方割据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设置反而增多唐中央政府对节度使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节度使的存在反而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但是唐朝却走向了衰落,节度使后来就形成了五代十国。唐朝的选官制度的变化由九品中正制逐步过渡并完善了科举制,唐朝的门第观仍然比较强烈;唐朝的时代特征是开放包容经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唐朝的思想:佛道儒在唐朝不同的时期都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比如唐高祖李渊尊道,武则天尊佛,而唐武宗时期却又采取了灭佛的态度,唐朝的儒生曾经一度复兴儒学比如韩愈,由于唐后期的国家分裂儒生复兴儒学失败,直到宋朝才取得成功。安史之乱后北民进一步南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
26题宋史主要考点
主要考点归纳总结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3 【甲】26.北宋社会生活 【乙】26.南宋印刷业 广东·5·保甲制度 湖北 4.宋代土地兼并 湖南 4.宋代台谏合一 山东.4张载思想:扩大地方权力 河北4.南宋商业
2022 【甲】·26·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乙】26·宋加强中央集权 广东·4·宋明理学,儒学的复兴理学 天津·3·宋代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10·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辽宁·5·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山东·3·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及其表现 湖北·4·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 海南·4文化认同 浙江·7元边疆管理 浙江(1)·6·宋代科学文化,三大发明;26·宋明理学
2021 【乙】·26·宋社会阶层观念的变化 【甲】26·宋明理学 【乙】27·宋明理学 【Ⅰ】26·宋代科举制; 广东·4·元代经济管理措施; 湖南·5·宋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河北·19辽太祖法律改革 浙江(6)·4·北宋的庙会集市;6·宋代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福建·4·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契约关系与人身自由 河北·4·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浙江(1)·5·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6·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王祯
2020 【Ⅰ】26·宋代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种植42.考查古代阶段特征 【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 【Ⅱ】45·王安石变法 浙江(1)·5·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浙江(7)·6·“市”在南宋的发展 江苏(7)·4·宋明理学,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 5·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山东·4.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 上海·5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北京·5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
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宋元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二府三司、一省两院——分散相权到相权反弹
科举制的成熟——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文官政治);官员身份变化:由门阀士族为主到寒门庶族为主;道路制——行省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创制
2.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的新变化
小农经济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生活的流动性加强
不抑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强化,王安石变法、社会生活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和文化交流:理学、三大发明和科技;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辽、夏、金、元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民族关系:政权并立到统一、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碰撞交融到边内一体,中华民族大交融顶峰
小结:价值引领:制度创新与互鉴、国家治理、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理论创新、社会进步
一、经济的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人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开始有所提高;政府对商业主要是通过间接管理方式规范,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进一步打破了市坊制度;经济作物的推广(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私有制强化;
国有土地(均田制)
世族地主土地 (庶族)地主土地私有 ; 限制兼并 不抑兼并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宋朝商业革命有何表现?你如何评析宋朝发生商业革命这一观点?(可以赞成 、反对、或另有观点,理由充分)
表现:①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大批繁荣的城市 ②市坊格局打破,夜市普遍
③ “草市” 更为普遍,服务设施较完备 ④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⑤各地经济交流频繁,榷场贸易发达,海外贸易频繁⑥出现交子(四川)
2、宋朝“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商业处于从属地位,新生产关系还未萌发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思文: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
3、为何15~16C欧洲“商业革命”能推动欧洲步入近代社会?
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
政治:封建统治相对薄弱,“重商主义”盛行,新兴资级日益壮大;
思文: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人文主义倡导进取与冒险。
4、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影响: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促进海上贸易发展和沿海城市发展
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工商业城市增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人口迅速膨胀,④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度开发,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⑦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对外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瓷器经丝绸之路的外销,为了使瓷器大量外销还聘请外国画师绘制瓷器花纹;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港口城市进一步增加,还出现了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二、政治的变化
科举制的完善及社会流动性增强门第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崇文抑武;宋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崇文抑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形成了内中外轻的局面,及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再加上对外战争的失利形成了双积问题(积贫积弱)外贸税与商业税是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主要,主要还是农业税);针对积贫积弱的问题范仲淹先进行政治改革,结果失败,王安石进行变法,包括富国与强兵之法,富国之法主要是开源节流,强兵之法失败。
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科举制度完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2、吸取唐末五代十国武人拥兵作乱的教训;3、重文轻武的国策
影响: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
思想的变化
宋代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1)回归先秦经典、重视孔孟,重视《论语》《孟子》
(2)吸收佛道,完成儒学的思辨化、哲学化(3)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经世治国的结合。
文化:平民化、内敛自省,雅俗共赏
变化:从贵族文化 (雅)到 庶民文化(市民阶层)(俗),雅俗共赏;从外向开放到内敛自省;
原因:理学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多政权并立,两宋面临严峻的挑战;封建士大夫的推动
四、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婚姻习俗 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
饮食文化 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
服饰演进 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
文化信仰 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崇拜关羽,自宋元开始受众越来越多。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后来推广到全国,南方文化影响力增强。
等级制度 社会等级差别减小,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社会信用 唐代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宋代出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
制度互鉴与民族认同
材料 契丹人受其先祖鲜卑人影响,建国之后,为了表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他们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到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后期又自称“正统”。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继续称宋朝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理论,自称“中国”,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问题:结合所学,评析辽人、金人的“中国观”。
观点:辽人、金人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
评析:10—13世纪,辽、金与两宋、西夏等政权并存,政权间有战有和。受自身历史传统及民族交融的影响,为宣示政权合法性和重要地位,辽人自称“炎黄子孙”,辽人、金人都认为“懂礼即中国”(文化标准),金人还认为“中原即中国”(地域标准),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是“正统”。
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丰富了“中国观”的内涵;加速了契丹族、女真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有利于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7题、明清史考点归纳总结(主考商品经济发展、内阁、西学东渐及思想的变化)
1、政治制度
古代中枢权力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特点:因事而设,因时而变;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力求平衡。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转移或分割)直至取消;
明清地方行政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三司分权,设立督抚
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长官,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督抚制
发展了督抚制的积极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实施地方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2、朝贡体系
概况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朝贡国还要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王朝的朝贡制度建立在传统的天下观、大一统理念和华夏中心论的基础上,由边疆地区推广到邻国,甚至遥远的国家,中外学者常用同心圆来比喻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东亚朝贡体系,即以天子所居的京师王畿为中心,其外是州县地区,其外是边疆民族地区,其外是藩属国地区,其外是贸易国地区。朝贡制度主要实行于后三个地区,因此“朝贡制度”涉及古代王朝两个领域的政治制度与活动,一是历代王朝统辖边疆民族的羁縻制度,二是中国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制度。
朝贡体制特点:政治上表现为不平等的宗藩关系,但不干涉藩属国内政。(纲要上P98“历史纵横”)
经济上表现为“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文化上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瓦解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3、市镇经济:
(1)发展概况: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四大市镇 )
(2)兴盛的原因:①地处交通要冲; ②社会生产力提高,江南地区手工业、商品经济繁荣;
③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3)特点: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以农产品、手工品为主;专业分工明显
(4)影响: 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推动了农村生产结构的变化; 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4、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带来的社会变化
(1)社会风气:明代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2)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3)市民意识觉醒:市民阶层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
(4)世俗文艺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5)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6)社会阶级结构:市民阶层壮大,传统四民结构发生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商帮——新的社会基层发挥作用。
5、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
人地矛盾、高产农作物、政策;西北屯垦政策、开发边疆;东北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内地人地矛盾;
四川地区农民战争破坏人口大量减少、政策移民;东南地区人地矛盾、清统一台湾后中期放宽移民政策;东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海外贸易传统,东南亚地区开发;
①东南向内地(山区)迁移②内地向西北、东北迁移③湖广填四川④东南向台湾移民⑤下南洋
特点:方向成扩散状(四散迁移)、规模大、数量多
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2分)
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人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8分)
结论: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2分
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
7、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地理大发现后,地理距离所造成的空间障碍比过去变得容易超越了,世界格局发生了大变化:西方成为殖民主义,东方变作殖民地。……在这个过程中,陆续东来的西方人先后占据了中国周围的国家,逐步接近中国,向中国窥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