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一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典小说,尽管它只是节选自原著的一个章节,但由其仍能窥见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巅峰样貌。作为《水浒传》中所占篇幅最多的人物之一,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生动折射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真面目,他的主动隐忍和自我解放,他的唯唯诺诺和冲冠一怒,既是对封建制度下普罗大众思维方式和生存哲学的一种艺术映射,也是对中华民族“忍”文化的生动解构。本课第一课时通过对小说文本的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回溯林教头由“逆来顺受”到“豪气冲天”的转变过程;并通过对转变背后原因的探究,启发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忍”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辨析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中汲取润泽生命的养分。
第二课时则进一步聚焦作者对故事背景环境——“风”和“雪”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从剧情逻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角度,理解作者是如何以“风雪”为媒,在情节推进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巧妙运用许许多多的偶然构筑起了林教头宿命的必然,使外在的风雪交加与内里人物命运的情势危急共同构成强大张力,让环境描写为故事贴上了“血肉”,从而体会作者的匠心,领略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精妙。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水浒传》是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最具有史诗特征的传统小说之一,尽管我们的课文只是节选自原著第九回,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对这个章节的阅读与理解,充分领略我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丰富意蕴。我们先尝试梳理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后续更好地探寻林冲的内心世界奠定基础。请同学们按照探究小说叙述结构的基本逻辑,分别梳理小说的“明线”和“暗线”。
生:明线是:林教头沧州遇旧—故人提醒—接管草料场—市井买酒—夜宿古庙—隔门听计—怒杀仇人”;暗线是:陆虞候酒店约人—共商阴谋—调包草料场—点火栽赃—得意忘形——罪有应得。
一、人物特点初印象
师:首先,我们进入课堂活动一:聚焦主人公,对林教头的人物形象展开探究。请同学们尝试用几个词来概括林冲的性格特征,并找到文本依据。
生:林冲是个逆来顺受的人。比如他发现草屋“四下里崩坏”时,想的是尽快找人修好,说明他其实想在这个地方好好过日子,这是一种委曲求全。此外,林冲途经山神庙时曾“顶礼”祈祷神明庇佑,仍寄希望于神仙保佑他在草料场的生活。
再后来他发现连草厅也被雪压垮,于是打算在破庙里将就一晚,天亮以后还要回去,确实是非常能忍耐。
生:林冲细心又谨慎。林冲看到被压垮了的草厅后,第一反应是要熄灭火盆。此外,临走前他还不忘把门上了锁。这也反映了他谨小慎微的性格。
生:林冲还有冷静的一面。山神庙前的搏斗之后,他一点也不慌乱,冷静地完成了祭山神、换衣服等善后工作,甚至在扔掉酒葫芦之前,他还记得喝光壶中的酒。
师:大家阅读得很仔细,对文本的分析也很精当。作者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心思细腻、谨小慎微的林教头形象。除此之外,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林冲最后“投东去”的细节?作者在前文早已交代了草料场位于城东,如果林冲向西走,岂不是自投罗网?可见,林冲早就打算好了自己的后路,他确实有着细心谨慎的一面。刚才还有同学认为林冲“豪气冲天”,可以谈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吗?
生:林冲在搏斗中行事果决、出手利落。首先,他对次要人物都是一枪毙命,毫不拖泥带水;其次,他义正词严地抢占道德高地,痛陈陆虞候背信弃义,发表了一篇掷地有声的檄文;第三,他在和陆虞候搏斗时主动更换武器并升级了暴力,为自己也为读者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师:这位同学描述得相当生动!从作者对风雪山神庙畅快淋漓的描写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他的“豪气冲天”,并且能看到其行为方式具有相当的“革命性”。可见林冲“豹子头”的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具备丰富的搏斗经验,冲动不“上头”,失望不“失智”,以精彩的方式巧妙应对了以一敌多的被动局面,无愧于“豪气冲天”的评价。
二、文本层面寻根源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铺垫林冲的“逆来顺受”,而后又在文章的高潮部分充分展示了他的“豪气冲天”。怎么理解林冲身上这种前后看似矛盾的差异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文本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究。首先,让我们进一步抽丝剥茧,尝试从小说文本层面理解林冲为何如此能“忍”,又为何最终走向了“忍”的反面。
生:也许是林冲的出身和背景决定了他软弱和妥协的性格。假如林冲没有“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金字招牌,没有富足生活的牵绊,他也许就不会这样“一忍再忍”。
师:说得对。金圣叹曾评价李逵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认为他无限忠诚于他自己的天性。但李逵终究是极少数,林冲才更像我们普通人。小富即安是普罗大众最常见的心理。
林冲的生活依附于封建社会的组织形式,也背负着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而这场悲剧的根源恰恰就来源于封建社会不能革除的弊端。正是那些依附于皇权的封建利益集团的盘剥与压迫,颠覆了林冲的生活。可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反抗的打算,而是选择妥协退让,甚至努力去做一个好囚犯,争取早日重回主流社会。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林冲没有意识到自己悲剧的根源,他以为自己遭逢的不幸只是因为偶然。
师:是的,其实吃人的不是某个“高太尉”,也不是某个“陆虞候”,而是那个封建的社会。山神庙外的一场对话,才让林冲陡然间意识到了这种无处可躲的压迫,意识到了他要面对的绝不是生活中的偶然和意外。在即将付出生命代价的前一刻,他终于醒悟,知道了自己从前的忍让全然是一场徒劳。理解了“真相”对于林冲的意义,我们也就理解了“逆来顺受”与“豪气冲天”之间的矛盾关系,林冲性格特点和行事风格的剧烈转变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三、文化层面思价值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课堂活动二:从文化层面对“忍”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发掘蕴藏在史诗作品之中的价值意蕴。同学们对林冲的“忍”是如何理解的呢?
生:“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林冲显然受了这种影响。
师:说得很对,可以说“忍”在中华传统文化概念中既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处世之道。而林冲面对夺妻之辱和栽赃陷害,同样也把“忍”发挥到了极致;但显然他的忍让并没能驱逐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种种压迫,他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就为我们进行了“现身说法”。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里,洞悉了真相的林冲选择了背弃由“忍”文化装点的封建礼教,他用一场酣畅淋漓的搏斗宣告了自我解放。他转身“投东去”,从此和那个依附于封建制度、畏首畏尾、逆来顺受的自己诀别,和那个吃人的社会划清了界限。而我们都知道,正是林冲的冲冠一怒,成就了后来聚义厅上许许多多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也都体会到了,“忍耐”可以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没有底线的忍受和退让,反而会阻碍个人乃至社会的进步。
四、课堂小结促发展
师:最后,我们对本堂课进行一个小结:作为一位成长在封建体制下的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充满了反抗精神。在林冲身上,他用一个个精巧的细节、一幕幕注定的悲剧塑造了一位悲情的英雄形象,控诉了封建体制,也重新为读者结构了“忍”的文化。今天,站在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立场上,我们应当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批判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忍”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二课时
师:在充分理解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到“豪气冲天”的转变逻辑之后,这堂课,我们再从创作手法的角度,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推动小说情节层层递进、渐入高潮的。同学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与环境。初读小说,我们通常都会被其充满个性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环境在情节推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篇课文在标题处已经纲举目张地点明了“风雪”这个关于环境的关键词,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一、示范引导:“雪”的作用
师:林冲最终被“逼上梁山”,在这一过程中,“风”和“雪”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首先,我们来探讨“雪”在推进小说情节逻辑方面的作用。请大家先按顺序梳理出描写“雪”的片段。
生:课文中“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几处都出现了“雪”。
师:接下来,请大家进一步关注“雪”后发生的事情,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可以尝试用“正因为有雪,所以……”的句式,进行表述。
生:正因为有雪,所以林冲才需要生火,所以林冲在离开之前才会仔细地去处理火。
生:正因为有雪,所以草厅被压塌了,所以林冲无处藏身,才会离开草料场。
生:还有一个与“雪”有关的伏笔,就是林冲得知要去草料场后,作者马上补充了有关风雪的环境描写,暗示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师:这几位同学都观察得很仔细!接下来,请大家将以上思考串联起来,看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从林冲坐下生火、将火炭盖了这段描写来看,林冲是决心要做一个好犯人的,并一直在积极地、配合地改造自己。
师:这些情节逻辑暗示了什么呢?
生:说明草料场的大火其实和林冲一点关系都没有,是有人想陷害林冲,并要置他于死地。
生:“雪”在刁难林冲,也在挽救林冲,而且没有“雪”,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
二、合作学习:“风”的影响
师:刚才老师已经带领大家探究了“雪”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举一反三,先梳理“风”出现后的情节,再探究“风”对小说情节推进产生的作用。
生:不仅因为雪,也是因为风,所以草厅倒了。如果草厅不倒,林冲也许就不会去山神庙。此外,还是因为有风,林冲才会特意搬石头挡住山神庙的门。
师:说得对。林冲的幡然醒悟是因为陆虞候一伙人的对话,是什么让陆虞候不知林冲在场而“畅所欲言”地道出了真相呢?是山神庙的门。我们来看小说里是如何描写林冲关门的。(投影教材相关描写,略。)
师:山神庙的门为什么打不开?是因为那块石头。而石头为什么被搬到了那里?是因为风大,门掩不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当天的那场风将陆虞候等人和林冲隔离了开来。
风“搬来”的石头不仅将庙里庙外的世界隔绝开来了,同时又在冥冥之中将两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它让林冲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处境,知道了他的悲剧无可避免。由此,林冲终于醒悟,彻底舍弃了那个逆来顺受的自己。我们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会发现这些环境安排和细节设置真是逻辑缜密、密不透风。而这一切,都是因“风”使然。
三、难点突破:逻辑必然
师: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风雪”对推动情节的关键作用,正是它们促使后文情节的每一次发展都成为必然,使得小说在逻辑上环环相扣、缜密细致。这篇作品体现了一位一流小说家强大的逻辑能力,那就是用每一个细节上的偶然,来诠释一个故事的必然。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所有情节的源头,这场“风雪”的突然出现,也是一场必然吗?还是像某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剧一样,是为了制造冲突而蓄意安排的一场偶然呢?
生:是必然,故事发生在冬天,刮风下雪是必然的。
师:但为什么刚好在这一天呢?“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一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生:陆虞候是专门等大雪天才设计让林冲去草料场的。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敏锐。在之前的几天里,被李小二发现的那两个“尴尬”人其实一直都藏在暗处,他们迟迟不肯出手,等的就是风和雪。陆虞候不傻,他苦心策划了陷害林冲的方式,大风不来,他们是不会放火的。没有大风,草料场就不会被烧个精光,他们就不能将林冲置于死地。那么,这几个心怀鬼胎的人苦苦等候的大风大雪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一切都是早有预谋,一切都是精心算计,一切都是逻辑的必然。
四、课堂小结:感悟匠心
师:至此,我们就可以作一个小结了。在鉴赏小说的过程中,一句“推动情节发展”似乎是不需要我们费工夫理解就能信手拈来的话,但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作者的层层铺垫与良苦用心。作者通过对“风”和“雪”的巧妙设计,促使剧情逻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用许许多多的偶然构筑起了林冲宿命的必然,对“逼上梁山”给出了强有力的解释,展现了小说创作的精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