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13 16:01:17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23 小题,每题 2 分,共 46 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2024·)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2.(2024·) 下面为“北京人遗址发掘文物”展板的部分素材,适合放入图 4 处的图片是(  )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A.打制石锤 B.碳化稻粒 C.磨制骨针 D.彩绘陶盘
3.(2024·) 若给右图选定一个主题,合适的是(  )
A.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4.(2024·)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 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5.(2024·)“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6.(2024·)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 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 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华夷有别 B.民族差异 C.民族认同 D.国家统一
7.(2024·)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虽然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8.(2024·)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9.(2024·)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0.(2024·)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 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
A.出现年代最早 B.造字方法多样
C.具有史料价值 D.发现数量很多
11.(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12.(2022·济宁)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3.(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势是(  )
A.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
C.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4.(202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15.(2023·通辽)“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16.(202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7.(2024·)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 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南方土地开发 B.地方治理强化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18.(2024·)《前汉纪》记载:“秦钱文曰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19.(2024·) 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说明(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书 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A.地方管理,行政高效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20.(2024·)《史记 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 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21.(2024·)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农民起义 D.争夺帝位
22.(2024·) 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从下面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
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减轻农民徭役 B.重视农业生产
C.提倡勤俭治国 D.废除严刑峻法
23.(2024·)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 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 b 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二、非选择题(2 大题,共 24 分)
24.(2024·)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25.(2024·)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秤砣) 李斯等《琅琊石刻 始皇颂诗》节选
皇帝之功, 勤劳本 事……器械一量,同 书 文 字 …… 六 合 之 内,皇帝之土……功 盖五帝,泽及牛马。
材料二: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 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以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 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 但是废除分封, 以天下为公, 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 ……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考古发掘”才可能提供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资料,B项正确;
神话传说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学者推断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
史书记载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放到专刊里的是打制的石锤,A项正确;
磨制的骨针与山顶洞人有关,排除B项;
碳化稻粒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关,排除C项;
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最有可能是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C项正确;
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洞穴里,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B项;
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
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项;
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
仅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5.【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6.【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C项正确;
华夷有别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民族差异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国家统一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袭制。从材料中世袭制的出现“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可见,世袭制的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体现的是血缘和政治的联系,不能说明社会公平的丧失,排除A项;
世袭制属于王位更替制度,不属于地方行政模式,排除C项;
世袭制推动文明的发展,不是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8.【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西周社会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9.【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可知,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现年代最早,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字方法多样,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发现数量很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验证文献史料的真伪。A项正确;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说法错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牛耕已广泛使用,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12.【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襄王向诸侯求取车和金,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有求于诸侯,没有体现诸侯对周天子的尊重,A项不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B项不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天子向诸侯求取车和金,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而不是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除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室衰微的理解。
13.【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D项正确;
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
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C项正确;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
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
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
材料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朝对地方治理的强化,B项正确;
本题涉及的是政治,未涉及到土地开发,排除A项;
本题讲述的是对各县长官的管理,并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
本题是对地方的治理,并没有涉及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统一度量衡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郡置守、尉、监”可知,秦始皇创制了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行政高效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秦朝严苛的法律,未涉及沉重的赋税,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经过、特点、影响,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1.【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诸侯争霸,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兼并战争,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起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楚汉之争的时间、实质和影响。
22.【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题干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说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重视农业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减轻农民徭役,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勤俭治国,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废除严刑峻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历史史实。
23.【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图示a阶段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
题干只反映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兴衰纷乱,科技进步,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24.【答案】(1)遗址:3
说明: 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朝代: 商朝。
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战役:牧野之战。
可信度: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
理由:“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依据: 考古发现。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夏、商、西周的更替;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故“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稻谷的出现说明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根据材料二文字和图片可知,图中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的意义: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根据材料三“武王征商簋。”可知,反映了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甲骨文、牧野之战、史记等相关史实。
25.【答案】(1)信息 1: 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信息 2: 统一度量衡。信息3: 统一文字。
(2)贾谊: 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
治民。
柳宗元: 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上”可得出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统一六国;根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之”“器械一量”可得出统一度量衡;结合铭文拓片中的文字及材料“同书文字”可得出统一文字。
(2)贾谊的评价:根据材料二“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概括得出贾谊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治民。柳宗元的评价:根据材料“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概括得出柳宗元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查,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的统治,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失、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23 小题,每题 2 分,共 46 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2024·)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考古发掘”才可能提供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资料,B项正确;
神话传说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
学者推断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
史书记载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2024·) 下面为“北京人遗址发掘文物”展板的部分素材,适合放入图 4 处的图片是(  )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A.打制石锤 B.碳化稻粒 C.磨制骨针 D.彩绘陶盘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放到专刊里的是打制的石锤,A项正确;
磨制的骨针与山顶洞人有关,排除B项;
碳化稻粒与河姆渡原始居民有关,排除C项;
北京人不会制作陶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3.(2024·) 若给右图选定一个主题,合适的是(  )
A.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最有可能是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C项正确;
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洞穴里,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B项;
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4·) 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 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
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不能说明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A项;
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
仅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5.(2024·)“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反映了当时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禅让制,A项正确;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
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
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6.(2024·)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 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 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华夷有别 B.民族差异 C.民族认同 D.国家统一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显示《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这种观点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为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提供了心理支持,C项正确;
华夷有别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民族差异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国家统一从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认同观念的相关史实。
7.(2024·)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虽然是权力的争斗, 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袭制。从材料中世袭制的出现“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可见,世袭制的出现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体现的是血缘和政治的联系,不能说明社会公平的丧失,排除A项;
世袭制属于王位更替制度,不属于地方行政模式,排除C项;
世袭制推动文明的发展,不是出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8.(2024·) 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可知,西周社会等级森严。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9.(2024·)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0.(2024·)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 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
A.出现年代最早 B.造字方法多样
C.具有史料价值 D.发现数量很多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可知,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现年代最早,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字方法多样,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发现数量很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11.(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验证文献史料的真伪。A项正确;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说法错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牛耕已广泛使用,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12.(2022·济宁)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襄王向诸侯求取车和金,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有求于诸侯,没有体现诸侯对周天子的尊重,A项不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建立,不符合题干时间,B项不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天子向诸侯求取车和金,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而不是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除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王室衰微的理解。
13.(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势是(  )
A.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
C.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D项正确;
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
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202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C项正确;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
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
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15.(2023·通辽)“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
材料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2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
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
“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百家争鸣的背景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7.(2024·)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 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南方土地开发 B.地方治理强化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可知秦朝对地方治理的强化,B项正确;
本题涉及的是政治,未涉及到土地开发,排除A项;
本题讲述的是对各县长官的管理,并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
本题是对地方的治理,并没有涉及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对地方的统治,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18.(2024·)《前汉纪》记载:“秦钱文曰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
材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不是统一度量衡制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4·) 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说明(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汉书 百官公卿表》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A.地方管理,行政高效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郡置守、尉、监”可知,秦始皇创制了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项正确;
材料无法得出行政高效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秦朝严苛的法律,未涉及沉重的赋税,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024·)《史记 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 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经过、特点、影响,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1.(2024·)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农民起义 D.争夺帝位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最终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诸侯争霸,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兼并战争,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民起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楚汉之争的时间、实质和影响。
22.(2024·) 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从下面汉文帝时期发布的几条诏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国理念
是(  )
◆(二年九月)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十二年三月)岁(每年)劝民种树 ◆(十三年六月)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A.减轻农民徭役 B.重视农业生产
C.提倡勤俭治国 D.废除严刑峻法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题干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岁(每年)劝民种树”“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说明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重视农业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减轻农民徭役,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勤俭治国,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废除严刑峻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历史史实。
23.(2024·)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下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 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 b 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图示a阶段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
题干只反映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兴衰纷乱,科技进步,排除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二、非选择题(2 大题,共 24 分)
24.(2024·)考古是探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三: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 内容如下:“武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 武王在阑地论功行赏, 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1)材料一中的稻谷也出土在左侧地图的哪一个遗址中?(写序号)该地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的甲骨出现在哪一朝代?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看,分别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的铭文记述了哪一场战役?该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谁的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遗址:3
说明: 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朝代: 商朝。
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战役:牧野之战。
可信度: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
理由:“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依据: 考古发现。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夏、商、西周的更替;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稻谷,故“稻谷”出土于河姆渡遗址。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稻谷的出现说明了原始农业的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稻地起源之一。
(2)根据材料二文字和图片可知,图中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的发现从文字发展史和史料价值上的意义:从文字发展史看: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史料价值看: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根据材料三“武王征商簋。”可知,反映了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征商簋”的铭文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对西周历史的记载相比,青铜器“武王征商篇”的铭文可信度比《史记》更高。“武王征商售”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第一手资料:《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著作,是第二手资料。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了我们了解史前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河姆渡人、甲骨文、牧野之战、史记等相关史实。
25.(2024·)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秤砣) 李斯等《琅琊石刻 始皇颂诗》节选
皇帝之功, 勤劳本 事……器械一量,同 书 文 字 …… 六 合 之 内,皇帝之土……功 盖五帝,泽及牛马。
材料二: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 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以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 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 但是废除分封, 以天下为公, 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 ……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1)信息 1: 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信息 2: 统一度量衡。信息3: 统一文字。
(2)贾谊: 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
治民。
柳宗元: 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上”可得出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统一六国;根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之”“器械一量”可得出统一度量衡;结合铭文拓片中的文字及材料“同书文字”可得出统一文字。
(2)贾谊的评价:根据材料二“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概括得出贾谊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治民。柳宗元的评价:根据材料“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概括得出柳宗元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查,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的统治,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失、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