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江苏版新教材地理高考第一轮
模块一 自然地理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
五年高考
考点1 锋面系统与天气
(2022湖南,9—10,6分)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 m/s的风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北风辐合型
南北风辐合型
南风辐合型
1.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
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
2.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
A.低温雨雪频发 B.土壤侵蚀加剧
C.河流入汛提前 D.昼夜温差增大
(2021辽宁,1—2,6分)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图1)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B.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
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
4.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
A.空气污染加重 B.出现雾和霜冻现象
C.道路表面湿滑 D.作物呼吸作用减弱
(2021浙江1月选考,24—25,6分)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5.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 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 D.受冷锋云系挤压
6.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浙江6月选考,24—25,6分)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完成下面两题。
7.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
B.冷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
C.暖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
D.暖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
8.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3山东,17(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考点2 气压系统与天气
(2023湖南,14—15,6分)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
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
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2.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
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
(2023湖北,13—15,9分)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A.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拉萨
B.武汉 海口 拉萨 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 武汉 拉萨 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海口 拉萨
4.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 ②夏季热,气流辐散
③冬季冷,气流辐合 ④冬季冷,气流辐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理纬度 ②天气状况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江苏,3—4,4分)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与大风速区相比,M地区风速较小,主要是因为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B.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大
D.气旋的中心气压较高
7.此时我国新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值当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少云
C.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空气下沉增温
D.位于天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考点3 气象灾害
1.(2022浙江6月选考,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分)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4分)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2.(2022全国甲,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6分)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锋面系统与天气
(2023如皋二模,4—6)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我国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6月某日14时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甲、丙气团相比,乙气团的物理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暖干 D.冷干
2.最易出现扬沙天气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未来几天,干线的移动方向及变化趋势是( )
A.东南 增强 B.东南 减弱
C.西北 减弱 D.西北 增强
(2023海安期末,7—9)在冷空气到达前一两天,人们会感觉到气温明显上升,这种现象称为“锋前增温”。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1月某日8:00的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4.该日“锋前增温”现象可能发生在( )
A.甘肃西部 B.江西中部
C.四川西部 D.安徽北部
5.导致此次“锋前增温”幅度较大的原因是( )
A.冷气团影响范围广 B.暖气团影响范围广
C.冷气团势力较强 D.暖气团势力较强
6.本次锋面过境未带来降水,原因可能是( )
A.凝结核缺乏 B.暖空气中水汽不足
C.气温不够低 D.冷空气中水汽缺乏
考点2 气压系统与天气
(2024届海安调研,5)热浪是指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影响范围较大的酷热天气。下图为上海市7月热浪和非热浪天气城、郊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1.导致上海7月热浪天气形成的天气系统是( )
A.准静止锋 B.亚洲低压
C.夏威夷高压 D.热带气旋
(2024届镇江期初,19—20)某年农历八月初一,受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普遍出现了1—3米的风暴潮,浙江鳌江站测得最高潮位6.9米,创下该站最高潮记录。下图为“台风及风暴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2.图中,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3.鳌江站潮位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鳌江( )
A.位于台风眼 B.恰逢天文大潮
C.盛行离岸风 D.突发地质灾害
(2024届南通基地一调,4—6)2022年3月25—31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下列地区中,风向为东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31日丁地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风和日丽 B.连续性降水
C.狂风暴雨 D.沙尘漫天
6.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可能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2023连云港考前模拟,5—6)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其气流旋转方向与气旋类似。贵州省受西南低涡的影响频繁。下图为2017年5月22日20时西南低涡850 hPa风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低涡中心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8.受此低涡影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
A.以东北风为主 B.昼夜温差加大
C.出现阴雨天气 D.冻雨灾害严重
考点3 气象灾害
(2023苏州一模,3—4)2022年11月27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2022年冬天首个寒潮橙色预警,同时东南沿海有一股强盛的暖湿气流正向北输送水汽,预计冷空气29日晚到达广东一带。下图为“11月28日北京时间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时刻,石家庄的气温高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增温明显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无风
C.位于太行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
D.锋面存在逆温现象,大气结构稳定
2.未来一天内,下列地区出现的天气现象最有可能的是( )
A.北疆地区明显回暖 B.山东半岛风和日丽
C.闽南沿海浓雾笼罩 D.浙北地区出现冻雨
(2023南京三模,5—6)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某时刻500hPa等压面高度(米)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此时,山东5 800米高空处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4.在图示大气形势下,近地面( )
A.湖南大部分地区晴朗少雨
B.内蒙古风速比四川小
C.黑龙江西北部天气晴热
D.天津气压高于重庆
限时拔高练
分钟:25分钟 分值: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2023徐州考前模拟,6—8)下图为“某年1至2月份一次天气系统生成过程中,沿26°N剖面温度(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气旋
2.2月1日可能有阴雨天气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此次天气系统消亡的原因可能是( )
A.高原原面冷却强烈
B.地形阻挡作用的变化
C.植被生长日趋繁盛
D.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
(2023南京、盐城二模,4—6)下图为“某日8时(北京时间)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与乙地相比,甲地风速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B.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小
D.冷锋过境时风速较大
5.影响图中出现大范围轻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B.受冷气团控制,地面温度较低
C.受暖气团控制,大气湿度较大
D.锋面逆温影响,大气层结稳定
6.未来几日受丙天气系统演化的影响,我国( )
A.北方将大范围降温
B.南方降水明显增多
C.西北地区遭受寒潮
D.青藏高原风速增强
(2023苏北七市三模,4—6)“弗雷迪”是2023年诞生于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下图为“弗雷迪影响非洲时的移动路径及部分日期0时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2月22日0时,甲地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8.2月21~23日,“弗雷迪”势力( )
A.先增强再减弱 B.先减弱再增强
C.持续增强 D.持续减弱
9.影响“弗雷迪”移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地势起伏
C.地转偏向力 D.大气环流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0.(2023南京、盐城期末,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由全球变暖等因素引起的水循环变异,引发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与旱涝灾害的量级、频率和时间等的变化决定着我国农业损失时空变化。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主要省份农业旱涝受灾面积时间趋势图,图中Z值大于0表示呈上升趋势,Z值小于0表示呈下降趋势,Z值大于1.96表示趋势具有显著性。
(1)简述我国旱涝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6分)
(2)分析近年来东北干旱受灾面积上升的原因。(6分)
(3)为减轻西南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模块一 自然地理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
五年高考
考点1 锋面系统与天气
(2022湖南,9—10,6分)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 m/s的风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北风辐合型
南北风辐合型
南风辐合型
1.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
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
答案 C
2.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
A.低温雨雪频发 B.土壤侵蚀加剧
C.河流入汛提前 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 B
(2021辽宁,1—2,6分)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图1)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B.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
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
答案 D
4.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
A.空气污染加重 B.出现雾和霜冻现象
C.道路表面湿滑 D.作物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 C
(2021浙江1月选考,24—25,6分)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5.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 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 D.受冷锋云系挤压
答案 B
6.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2021浙江6月选考,24—25,6分)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完成下面两题。
7.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
B.冷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
C.暖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
D.暖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
答案 D
8.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9.[2023山东,17(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答案 湖泊/南方带来的冷湿气团与AB段山谷自北向南的暖干/干热气团相遇,形成暖锋锋面;15:30后,锋面向北移动。
考点2 气压系统与天气
(2023湖南,14—15,6分)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
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
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答案 B
2.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
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
答案 A
(2023湖北,13—15,9分)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A.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拉萨
B.武汉 海口 拉萨 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 武汉 拉萨 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海口 拉萨
答案 B
4.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 ②夏季热,气流辐散
③冬季冷,气流辐合 ④冬季冷,气流辐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5.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理纬度 ②天气状况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2021江苏,3—4,4分)下图为“某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简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与大风速区相比,M地区风速较小,主要是因为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B.水平地转偏向力较小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大
D.气旋的中心气压较高
答案 C
7.此时我国新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正值当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较强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少云
C.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空气下沉增温
D.位于天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
答案 B
考点3 气象灾害
1.(2022浙江6月选考,2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2分)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4分)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 (1)位于西北(北)部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于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2.(2022全国甲,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6分)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气候异常干旱(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湿度偏低,植被覆盖下降,水域面积减少,地表裸露面积扩大,地表更易起沙尘。
(2)丙地。受低压槽控制,位于冷锋锋后,风速大、挟沙尘能力强。
(3)由偏北风转为偏西(南)风;气温降低。
(4)观点一:不干预。理由:沙尘暴在地球演化史中对于地貌演变、物质迁移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存在已久的自然现象;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调节人类活动,适应自然。
观点二:应适度干预。理由:沙尘暴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人类可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沙源区生态环境,降低沙尘暴的危害程度。
三年模拟
考点强化练
考点1 锋面系统与天气
(2023如皋二模,4—6)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保持气压一定的情况下,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下图为我国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地区6月某日14时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与甲、丙气团相比,乙气团的物理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暖干 D.冷干
答案 C
2.最易出现扬沙天气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3.未来几天,干线的移动方向及变化趋势是( )
A.东南 增强 B.东南 减弱
C.西北 减弱 D.西北 增强
答案 B
(2023海安期末,7—9)在冷空气到达前一两天,人们会感觉到气温明显上升,这种现象称为“锋前增温”。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1月某日8:00的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4.该日“锋前增温”现象可能发生在( )
A.甘肃西部 B.江西中部
C.四川西部 D.安徽北部
答案 B
5.导致此次“锋前增温”幅度较大的原因是( )
A.冷气团影响范围广 B.暖气团影响范围广
C.冷气团势力较强 D.暖气团势力较强
答案 C
6.本次锋面过境未带来降水,原因可能是( )
A.凝结核缺乏 B.暖空气中水汽不足
C.气温不够低 D.冷空气中水汽缺乏
答案 B
考点2 气压系统与天气
(2024届海安调研,5)热浪是指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影响范围较大的酷热天气。下图为上海市7月热浪和非热浪天气城、郊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1.导致上海7月热浪天气形成的天气系统是( )
A.准静止锋 B.亚洲低压
C.夏威夷高压 D.热带气旋
答案 C
(2024届镇江期初,19—20)某年农历八月初一,受台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普遍出现了1—3米的风暴潮,浙江鳌江站测得最高潮位6.9米,创下该站最高潮记录。下图为“台风及风暴潮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2.图中,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3.鳌江站潮位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因为鳌江( )
A.位于台风眼 B.恰逢天文大潮
C.盛行离岸风 D.突发地质灾害
答案 B
(2024届南通基地一调,4—6)2022年3月25—31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下列地区中,风向为东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5.31日丁地天气状况最可能是( )
A.风和日丽 B.连续性降水
C.狂风暴雨 D.沙尘漫天
答案 B
6.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可能的移动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答案 B
(2023连云港考前模拟,5—6)低涡是一种出现于大气低层,水平和垂直范围都较小的低压涡旋,其气流旋转方向与气旋类似。贵州省受西南低涡的影响频繁。下图为2017年5月22日20时西南低涡850 hPa风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低涡中心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8.受此低涡影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
A.以东北风为主 B.昼夜温差加大
C.出现阴雨天气 D.冻雨灾害严重
答案 C
考点3 气象灾害
(2023苏州一模,3—4)2022年11月27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2022年冬天首个寒潮橙色预警,同时东南沿海有一股强盛的暖湿气流正向北输送水汽,预计冷空气29日晚到达广东一带。下图为“11月28日北京时间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时刻,石家庄的气温高于周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增温明显
B.受降温过程影响小,天气晴朗无风
C.位于太行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
D.锋面存在逆温现象,大气结构稳定
答案 C
2.未来一天内,下列地区出现的天气现象最有可能的是( )
A.北疆地区明显回暖 B.山东半岛风和日丽
C.闽南沿海浓雾笼罩 D.浙北地区出现冻雨
答案 C
(2023南京三模,5—6)下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某时刻500hPa等压面高度(米)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此时,山东5 800米高空处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答案 C
4.在图示大气形势下,近地面( )
A.湖南大部分地区晴朗少雨
B.内蒙古风速比四川小
C.黑龙江西北部天气晴热
D.天津气压高于重庆
答案 A
限时拔高练
分钟:25分钟 分值: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2023徐州考前模拟,6—8)下图为“某年1至2月份一次天气系统生成过程中,沿26°N剖面温度(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该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气旋
答案 C
2.2月1日可能有阴雨天气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3.此次天气系统消亡的原因可能是( )
A.高原原面冷却强烈
B.地形阻挡作用的变化
C.植被生长日趋繁盛
D.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
答案 B
(2023南京、盐城二模,4—6)下图为“某日8时(北京时间)亚洲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4.与乙地相比,甲地风速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B.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C.地表的摩擦作用较小
D.冷锋过境时风速较大
答案 C
5.影响图中出现大范围轻雾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B.受冷气团控制,地面温度较低
C.受暖气团控制,大气湿度较大
D.锋面逆温影响,大气层结稳定
答案 C
6.未来几日受丙天气系统演化的影响,我国( )
A.北方将大范围降温
B.南方降水明显增多
C.西北地区遭受寒潮
D.青藏高原风速增强
答案 A
(2023苏北七市三模,4—6)“弗雷迪”是2023年诞生于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下图为“弗雷迪影响非洲时的移动路径及部分日期0时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2月22日0时,甲地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答案 C
8.2月21~23日,“弗雷迪”势力( )
A.先增强再减弱 B.先减弱再增强
C.持续增强 D.持续减弱
答案 B
9.影响“弗雷迪”移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地势起伏
C.地转偏向力 D.大气环流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0.(2023南京、盐城期末,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由全球变暖等因素引起的水循环变异,引发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与旱涝灾害的量级、频率和时间等的变化决定着我国农业损失时空变化。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主要省份农业旱涝受灾面积时间趋势图,图中Z值大于0表示呈上升趋势,Z值小于0表示呈下降趋势,Z值大于1.96表示趋势具有显著性。
(1)简述我国旱涝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6分)
(2)分析近年来东北干旱受灾面积上升的原因。(6分)
(3)为减轻西南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 (1)中国旱涝受灾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或分别答中国旱灾面积呈上升趋势、洪涝灾害面积呈上升趋势);(2分)东部大部分地区旱涝灾害变化较小,旱灾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东部任答一点得2分)中西部地区旱涝灾害变化较大,洪涝灾害受灾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中西部任答一点得2分)
(2)全球变暖,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农业需水量增加;地表蓄水能力差(或湿地面积减少);农田水利工程相对滞后。(任答三点得6分)
(3)修建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工程措施,关键词:修建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写跨流域调水、完善基础设施不给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生物措施,关键词: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旱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非工程措施,关键词:监测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个人角度措施)。(任答三点得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