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综合题
(2024·威信模拟)阅读感悟下面的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威信——取“声威信誉”“宣威立信于民”之意而得名。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乌蒙北麓,赤水河畔,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县城坐落于扎西镇,“扎西”一词并非藏语“扎西德勒”之意,而是源自威信本地土著居民彝族的语言,彝语“扎西”意为“开满马缨花的月亮湖”,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扎西是一个湖泊,晴朗春夜,月光洒满湖泊,山坡上盛开着火红的马缨花,倒映湖面,美不胜收。
县城西北侧有一座道观,名曰“万仙观”,是威信老百姓饭后登高休闲胜地。置身其中,萦回小路缭绕着山岚轻雾,丝丝凉风裹挟(xié)着草木清香。登至山顶,极目俯瞰(kàn),白云____,群山浮动,流淌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无边无际的森林,空潆深邃(suì),苍茫浩渺,气势磅礴。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县城东南侧一直滋养着全城百姓的“红旗水库”,水库碧波荡漾,镜平如砥;奇山怪石,蓦然伫(chù)立;异树名花,散落四周。山依偎着水,水____着山,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令人沉醉,孕育出绿水青山的和谐美丽。宁静的万仙观遥望红旗水库,像____的阿婆慈善而又安祥,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袅袅炊烟,淡淡孤寂。山间那红艳艳的马缨花____着唤醒了春天……
威信人民诚邀您:赏漫山遍野的亚热物种,看品类繁多的醉人绿色。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xié) B.瞰(kàn) C.邃(suì) D.伫(chù)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缭绕 B.浩渺 C.气势磅礴 D.安祥
3.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飘扬 返照 守望 绽放 B.弥漫 返照 守卫 绽放
C.飘扬 映照 守卫 舞蹈 D.弥漫 映照 守望 舞蹈
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序不当 B.搭配不当 C.句式杂糅 D.成分残缺
二、名著导读
(2024·江西模拟)初中毕业前夕,九江市某校九年级(1) 班拟开展“名著阅读专题博览”主题班会活动,依次分三个专题,请你一试身手。
5.【专题一】综合判断——名著知识检测
下列对名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典型人物有“诺第留斯号”船长尼摩、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鱼叉手尼德·兰。
B.《骆驼祥子》中阮明出卖了曹先生,祥子为了报曹先生之恩,便出卖了阮明。
C.艾青的诗歌富有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表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和思考人生等主题。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海滨疗养期间认识了达雅,两人之间相互帮助与鼓励,并结为夫妻。
6.【专题二】纵向探讨——思想历程变化
下面是《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两个片段,同样是离开草料场,林教头的思想却截然不同。试结合其心理变化加以探讨。
【甲】
“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乙】
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7.【专题三】横向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同样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则有异同,试结合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和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进行分析。
三、默写
8.(2024·北流模拟)请根据以下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古代诗文,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笔下①“ , ”(《卖炭翁》)的卖炭翁形象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碌;从②“ , ”(陆游《游山西村》) 的习俗中感受农人对庄稼丰收的祈盼; 我们还能感受到③ (作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那种虽在喧嚣尘世,却无功名缠身的恬淡;从王绩近望秋野所见④“ , ”,(《野望》),感受到牧人与猎人满意而归的安逸与陶醉;从《醉翁亭记》里的“山肴野蔌,⑤ ”感受到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的快乐; 从《大道之行》⑥“ , ”中感受到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的无私精神。
四、综合性学习
(2024·浦北模拟)班级开展以“感受生活 畅谈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9.【任务一:介绍习俗】社会在发展,生活品质在提升,但我们有很多的传统习俗都没有改变,请你介绍一个传统习俗。
10.【任务二:感恩英雄】我们的英雄在时代变革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生活在当下的同学们不忘英雄,对他们在时代发展中做出的贡献纷纷表示赞叹,要求清楚连贯,不偏离主题。
小广:在埃德加 斯诺笔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 )中,我们透过长征将士,惊叹于“风雨浸衣骨更硬”,更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
小西:是啊,我还记得书中的贺龙元帅,他用一把菜刀建立了一个苏区
小广:书中还有另一个英雄,他是② ,他③ (典型事例)。他们虽为平凡之躯,但都有着英雄的品质与气概。
小西:无数先贤英烈不仅以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挺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
小广:是啊,我们要感恩英雄,继续传承英雄的精神。
11.【任务三:畅谈发展】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里,总有一些文化遗产记录历史的痕迹,承载文化的血脉。在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去保护文化遗产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请你围绕“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写一段小议论,理由充分,不超过80字。
五、诗歌鉴赏
(2024·黔南模拟)诗歌鉴赏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宋]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今日北池游
[宋]欧阳修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注】,也是风流。
【注释】病酒:沉醉,指饮酒过量。
12.下列场景两首词中都写到的一项是( )
A.酣畅欢饮 B.携手游城 C.泛舟湖上 D.花丛高歌
13.两首词的上下阕都有明显的情感变化,请仿照示例,分析第二首词。
示例:第一首词中,词人与友人携手共游,是愉悦心悠;怎奈聚散匆匆,是难过失落;明年景同又与谁共,是酸涩悲伤。
六、文言文阅读
(2024·黄埔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高彦先登①曰:“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 《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经’《语》《孟》中,便思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又曰:“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②,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
(节选自张光祖《言行龟鉴·学问》)
[注]①先登:比喻出众的人才。②齐庄(zhāi zhuāng):严肃诚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辍耕之垄上 B.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
C.未尝稍降辞色/停数日,辞去 D.先务躬行/与人期行
15.按要求完成任务。
①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开 卷 伏 读 必 起 恭 钦 如 对 圣 贤
1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借书抄书之辛和求师叩问之难两方面叙述作者的求学之艰。
B.甲文中先达的严厉和作者的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谦虚好学。
C.乙文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掌握学问。
D.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到了自己的为学之道。
17.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
(2024·湘潭模拟)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等入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3名青年进行“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
你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什么变化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你觉得出现“词穷”的原因有哪些 应对词穷,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下降了 53.3% 词汇量匮乏, 表达单一 47.1%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58.4%
原地踏步 35.7% 词不达意,难以 准确表达想法 41.5% 依赖网络语言, 缺乏创造力 53.0% 注重独立思考和逻 辑思维能力训练 57.5%
提高了 11.0% 用笔写字变少 43.2%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55.7%
经常使用 网络用语 31.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 46.9%
材料四:
网络给了汉语言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但网络语言匮乏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产生的思维惰性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
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 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 习社交软件节目。另外,高校及家庭要提高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 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语文贫血的背后或许是精神贫血。网络时代浪潮中永远不要丧失高级的表达能力。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困境。
(摘自“微知闻”公众号2024年3月4日,有删改)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B.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
C.从材料三看,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超四成的受 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
D.年轻人摆脱“词穷”困境,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以此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19.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因此,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禁止使用和推广。请结合以上材料,驳斥他的观点,并针对这种网络用语带来的不良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4·邵东模拟)文学性作品阅读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他,竟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爆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先生老太太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学步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穿过餐厅,一直走到后院里。一路上,我都听见他的鞋底儿在地上重重摩擦的声音。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老人家们个个成了运动员。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儿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我很好奇。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搞绿化的钱,前几年应消防的要求,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都拆除了,改建成花圃,但吴院长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有轨电车驶过的草坪、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
⑧前不久,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了花耙、花锄、多用剪、小花铲、三字花铲等,还拿下了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小板凳,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脸和手臂都晒成酱油色的张嫂他们,这会儿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一天的工作就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都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淳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这些差点儿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的花坛里,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活泼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家庭文摘》2023年第12期)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段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是指张嫂让养老院空荡荡的花坛鲜花怒放。
B.第⑥段插叙养老院的老太太们为张嫂捐款的事,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C.“我”是线索人物,见证张嫂给养老院送花一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种花前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兴旺的花朵给老人带来的好处。
21.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张嫂的形象。
22.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3.文章标题“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蕴含怎样的深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八、写作题
24.(2024·北流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砖一瓦盖高楼,一经一纬织锦锻,一锤一斧造巨轮,是平凡而伟大的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记录劳动过程,挖掘劳动价值,成就美好品德,开创未来希望。
请把“在劳动中种下▲的种子”补充完整并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D
3.D
4.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
1.ABC.正确;
D.有误,“伫立”中的“伫”应读作“zhù”。
故答案为:D
2.ABC.正确;
D.有误,“安祥”中的“祥”应写作“详”。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第一处:飘扬:随风摆动或飞扬。弥漫:充满;布满。结合语境可知,形容白云,填“弥漫”更合适。第二处:返照:反射;照射。映照:照射;映射。结合语境可知,形容水中倒映着山的影子,填“映照”更合适。第三处:守望:看守瞭望。守卫:防守;保卫。结合语境可知,形容阿婆,填“守望”更合适。第四处:绽放:指花开放。舞蹈:跳舞。结合语境可知,形容用拟人的手法形容马缨花,填“舞蹈”更合适。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文中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亚热物种”“醉人绿色”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B
【答案】5.B
6.甲文中“盖”“拿”“拽”“锁”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冲怕引起火灾、担心自己的物品丢失和沽酒后想再回草料场的谨慎小心、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心理。乙文在林冲不经意明白自己身处危险,怒杀三人自救后,“丢了不要”“提了枪”“出庙门”“投东去”一系列动作描写所表现的是不想再回草料场、放手一搏的心理。从这两个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出林冲原先逆来顺受的侥幸思想,已改变为反抗意识完全觉醒、与统治者彻底决绝的思想。
7.相同点: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受到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个人都有过穷苦潦倒生活困顿的经历;都属于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同点:性格不完全一样。范进中举前懦弱顺从,中举后虚伪圆滑,孔乙己迂腐麻木又不失善良清高;结局不同。范进最终中举,实现人生理想,改变了命运,而孔乙己始终是个穷秀才,最后悲惨死去;他人的态度不同。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恭敬起来,则孔乙己孤独无友,受尽冷漠与嘲讽。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5.ACD.正确。
B.有误,祥子出卖阮明的原因不仅是报曹先生之恩,祥子被孙侦探诈骗也与阮明有间接关系,另外为了钱也是重要原因。故B项的理解不准确。
故答案为:B
6.甲文中,林冲在第一次离开草料场时,表现出了对日常生活的细心和谨慎。他盖炭火是出于防火的考虑,拽门、上锁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安全,拿钥匙则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返回。这些行为反映了他当时对统治阶级仍抱有一定的幻想,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刑期满后就可以回到京城与家人团聚。这种心态下,林冲表现出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对于遭受的不公和压迫,他选择了忍受和等待。乙文中,林冲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在杀死了陆谦等人后,表现出了一种果敢和决绝的态度。他不再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丢弃了被褥和葫芦,这象征着他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这种果断的出走,说明他已经对统阶级彻底失去了信心,反抗意识开始觉醒。他不再愿意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
故答案为:甲文中“盖”“拿”“拽”“锁”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冲怕引起火灾、担心自己的物品丢失和沽酒后想再回草料场的谨慎小心、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心理。乙文在林冲不经意明白自己身处危险,怒杀三人自救后,“丢了不要”“提了枪”“出庙门”“投东去”一系列动作描写所表现的是不想再回草料场、放手一搏的心理。从这两个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出林冲原先逆来顺受的侥幸思想,已改变为反抗意识完全觉醒、与统治者彻底决绝的思想。
7.相同点分析: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一生深受科举制度的束缚和毒害,为了功名苦读多年,甚至在中举后因兴奋过度而发疯。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他的命运同样悲惨,最终走向穷困潦倒的结局。两人都有过穷苦潦倒、生活困顿的经历。范进在未中举之前,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孔乙己则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着抄书或偶尔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生活同样艰辛。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范进苦读诗书,一心追求功名;孔乙己虽然贫穷,但仍保持着对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他身上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都是其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 不同点分析:尽管两人都是知识分子,但性格上存在明显差异。范进在中举前显得懦弱顺从,面对生活的压迫和困顿鲜有反抗,而中举后则变得虚伪圆滑,显示出人性的扭曲。相比之下,孔乙己虽然迂腐麻木,但他身上仍保持着一种善良和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两人的命运轨迹和结局截然不同。范进最终通过科举制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中举后社会地位和命运都得到了改变。而孔乙己则始终未能摆脱贫困和困境,最终悲惨地死去,他的命运始终没有得到改变。由于两人命运的差异,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先前的冷漠甚至嘲讽变为恭敬和奉承。而孔乙己则始终受到社会的冷漠和嘲讽,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
故答案为: 相同点: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受到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个人都有过穷苦潦倒生活困顿的经历;都属于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同点:性格不完全一样。范进中举前懦弱顺从,中举后虚伪圆滑,孔乙己迂腐麻木又不失善良清高;结局不同。范进最终中举,实现人生理想,改变了命运,而孔乙己始终是个穷秀才,最后悲惨死去;他人的态度不同。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恭敬起来,则孔乙己孤独无友,受尽冷漠与嘲讽。
8.【答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杂然而前陈者;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 箫,鼓, 犊 , 禽
故答案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杂然而前陈者;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
【答案】9.我的家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团团圆圆。
10.《西行漫记》;彭德怀;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11.社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而要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语言得体;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解答时,选择一种节日习俗,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即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吃汤圆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汤圆由糯米粉制成,通常内馅有甜的,如豆沙、芝麻等,也有咸的口味。在文化意义上,汤圆的圆形代表着团圆、完整和和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表达了对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祈愿。这一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即使社会不断发展,生活品质提升,人们依然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以保持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故答案为: 我的家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团团圆圆。
10.《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能结合名著内容概括其典型事例即可。
故答案为:《西行漫记》;彭德怀;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11.解答此题,要围绕“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然后言简意 地阐述理由。要注意字数要求。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并行:这段议论明确指出了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时,我们不应忽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中提到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确保后代能够继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适度合理的开发与建设: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单纯的静态保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适度合理的开发和建设,使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包括提供必要的维护、修复和展示设施,以及通过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
故答案为: 社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而要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答案】12.A
13.在第二首词中,词人悠游北池,轻舟摇曳,初时心境轻松欢畅。然春去秋来,岁月匆匆,白发已生,词人心中涌起沉重与无奈。他试图借酒消愁,与佳人共醉,放纵狂欢,但内心苦闷难解。最终,词人劝友畅饮,尽享人生,展现豁达之姿,却难掩无奈自嘲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第一首中“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以及第二首中“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由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浪淘沙·今日北池游》词上片前三句写春日北池的美好春光。荡舟北池,小舟划过,水波荡漾,波光潋滟,微风吹过,柔柳摇曳多姿。如此美好春光反令主人公伤春伤怀。“如此”二句,感叹春来春去,美好年华逝去,白了人头。在这年华之叹中,蕴含着词人的理想落空之悲。政治上的失意让词人即便是面对大好春光也难以释怀。下片写宴饮,劝友人一醉方休。既然畅游不能够让心情好起来,那就痛饮吧,一沉醉换悲凉。所以在下片中,词人劝友人面对美丽的歌女,听着美妙的歌声,且斟满酒杯,举杯畅饮,一醉方休。如此即便流连花间,因病成酒,也自是一种风流。此时的词人空有满腔热情理想,一心为国却受压抑排挤,因此,这看似豪迈放逸之词中,实饱含着无数心酸和苦涩,读起来沉重伤感。
故答案为: 在第二首词中,词人悠游北池,轻舟摇曳,初时心境轻松欢畅。然春去秋来,岁月匆匆,白发已生,词人心中涌起沉重与无奈。他试图借酒消愁,与佳人共醉,放纵狂欢,但内心苦闷难解。最终,词人劝友畅饮,尽享人生,展现豁达之姿,却难掩无奈自嘲之情。
【答案】14.B
15.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②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
16.C
17.甲文中,宋濂在幼时即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他仍然通过借书抄录、不畏严寒等方式来努力学习。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乙文中高彦认为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他提倡通过言行一致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和文言断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
【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高彦先登说:“凡是做学问的方法,必须做到一字一句,都从自己做起。比如‘六经’《论语》《孟子》中,我所不能做到的,应当尽力去做。或者我所作所为与‘六经’《论语》《孟子》中不符的,就应当思考改正。首先要致力于亲身实践,而不只是读书写文章而已。”他又说:“凡是做学问的方法,一定要先做到至诚。不真诚,就没有能成功的。如何体现真诚呢?居住的地方要严肃诚敬,心志意念要凝聚专一;不随便说话,不随便嬉笑;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一定要心怀恭敬钦仰,如同面对圣贤;掩卷深思,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来防止邪恶僻陋的想法。长期坚持这样做,习以为常,就会有圣贤前辈的气象。”
14.A第一个之:代之书;第二个之:动词,去;B都是更加得意思;C第一个辞:言辞;第二个辞:告辞;D第一个行:实行;第二个行:行走。
故答案为:B
15.第1题: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弯下身子;倾耳:侧着耳朵;以:来;请 :请教
第2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一定要心怀恭敬钦仰,如同面对圣贤。
故答案为:
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②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
16.A正确;B正确;C乙文强调得是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故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C
17.甲文中得宋濂,幼时就喜欢学习,家境贫寒,借书抄书学习,不畏严寒到离家几十里外去拜师学习,值得学习;乙文高彦认为学习必须要真心实意,要躬身实践,要言行一致,这也值得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甲文中,宋濂在幼时即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他仍然通过借书抄录、不畏严寒等方式来努力学习。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乙文中高彦认为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他提倡通过言行一致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8.D
19.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用包容、积极的态度吸收接纳,为母语注入活力;原因:①网络语言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②网络用语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
建议:①我们在推广网络语言的时候可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②青少年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建议看法。这类题目一般为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能根据要求自圆其说即可。
18.A.材料一第三段中“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可知,我们应该是用观察和包容态度去吸收,而不是“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A选项错误;
B.材料二中“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说的是“汉字”而非“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属于张冠李戴,B选项错误;
C.由材料三表格可知,53.3%的青年人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下降了,与选项中的“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符合;47.7%的青年人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与选项中的“超四成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相符;53.0%的青年人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是依赖网络语言,缺乏创造力,但仅有47.6%的青年人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是“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因此与选项中的“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不符,C选项错误;
D.材料四最后一段“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 ’困境”与选项相符,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9.依据题设可知,我们需要分别进行“观点驳斥”和“对不良现象提出建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立足于文章内容。
(1)首先进行驳斥,摆明我们的观点,“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由此可知网络用语的错误使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用包容、积极的态度吸收接纳,为母语注入活力。
立足于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这一角度,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原因的总结。原因:①材料一第三段“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知,网络语言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②材料二中“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网络用语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
(2)建议:①由材料四第二段“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习社交软件节目”可知,我们在推广网络语言的时候可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②由材料四第二段“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可知,青少年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用包容、积极的态度吸收接纳,为母语注入活力;原因:①网络语言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②网络用语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
建议:①我们在推广网络语言的时候可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②青少年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答案】20.A
21.①从“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可以看出她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②从“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考虑周到。
③从“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可以看出她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22.伏笔:第②段“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
照应:第⑩段“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
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23.既指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变得精神昂扬,又指张嫂从四年前还为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到现在成为带领大家搞城市绿化的能手,是人生的重生;还指“我”逐渐失智的父亲、坐轮椅推学步车的老人们走出房间去后院欣赏鲜花,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先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如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然后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文章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直接解释字面上的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深入思考。
20.A.有误,原文中描述的变化并不仅仅是花坛中鲜花的盛开,更重要的是,这些鲜花给养老院的老人家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活力。他们开始走出房间,呼吸新鲜空气,拍摄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种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的变化,远比花坛中鲜花的盛开更为深刻。因此,本项的解读过于简化了原文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的含义,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A。
21.根据文章第⑦段“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手下有二十几号人。她常常领着一帮人,在街心公园,在十字路口,在珠江路上,用铁锹铲土,用锄头刨坑,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扶着花苗……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可以概括出,张嫂是一个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人。她作为城市绿化的能手,不仅手下有二十几号人,还亲自参与绿化工作,从铲土、刨坑到扶花苗,都亲力亲为。在太阳下辛勤工作,晒得黝黑,展现出她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
根据文章第⑩段“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和第 段“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可以概括出,张嫂是一个心地善良、考虑周到的人。她对月季花充满了感情,不仅为它们杀虫、修剪,还在暴雪前为它们盖上草垫子防冻。当这些花被淘汰时,她不忍心看到它们被丢弃,决定为它们寻找一个好的归宿,这显示出她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
根据文章第⑥段“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和第 段“张嫂现在不缺钱,但她执意要送花给养老院的老人家:‘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可以概括出,张嫂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当养老院的老太太们自发捐款帮助她解决经济困难时,她铭记在心,并通过送花的方式回馈这份恩情。她不仅送来了鲜花,更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欢乐,展现出她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品质。
故答案为:①从“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可以看出她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②从“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考虑周到;
③从“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可以看出她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22.这道题目要求从小说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这需要对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出前后文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在解答时,首先需要找出具体的伏笔和照应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内容和表达方式,最后总结它们对文章结构、情节发展和读者感受的作用。
示例: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在本文中表现为前后呼应的情节安排。伏笔出现在第②段,描述了月季花“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的情景,这为后文留下了悬念和期待。而照应则体现在第⑩段,张嫂提到“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这一句话不仅解答了前文留下的悬念,也展示了张嫂的善良和责任心。这样的伏笔与照应安排,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其次,它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跟随故事的发展;最后,它也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故答案为:伏笔:第②段“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
照应:第⑩段“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
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23.首先,从字面上来看,“重生”指的是那些从珠江路上被淘汰下来的月季花,在张嫂的精心养护下重新焕发生机,变得精神昂扬。这些花原本可能面临被遗弃的命运,但在张嫂的关爱下,它们得以在养老院的花圃中重新绽放,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其次,“重生”也象征着张嫂的人生转变。四年前,张嫂还在为双胞胎女儿的大学学费而发愁,生活充满艰辛。然而,现在她已经成为了带领大家搞城市绿化的能手,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帮助养老院的老人们。这种从困境中走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正是人生“重生”的体现。
此外,“重生”还体现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身上。随着月季花的盛开,他们逐渐走出房间,去后院欣赏鲜花,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些老人或许曾经历过人生的种种坎坷和磨难,但现在他们在张嫂的关爱和月季花的陪伴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仿佛也经历了一次“重生”。
最后,“重生”还隐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寄寓。通过张嫂和月季花的故事,作者传达出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迎来新生的理念。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重生”所蕴含的深意之一。
综上所述,“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不仅指月季花的重生,更指张嫂和养老院老人们的重生,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寄寓。这种多重含义使得标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故答案为:既指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变得精神昂扬,又指张嫂从四年前还为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到现在成为带领大家搞城市绿化的能手,是人生的重生;还指“我”逐渐失智的父亲、坐轮椅推学步车的老人们走出房间去后院欣赏鲜花,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24.【答案】【参考例文】
在劳动中种下感恩的种子
又到了一年小麦飘香的季节,金色的麦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牵动着我的思绪。“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在那江南农历五月的麦田里,那次难忘的割麦经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农村的奶奶家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那时的我特别喜爱丰收的田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的麦田麦浪金黄,被带着暑意的风一吹,就如汹涌的海浪,真是壮观。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丰收带来喜悦,也带来了农忙的辛劳。一大早,叔叔婶婶们拾掇好各种农具,戴着草帽全副武装就下地去了。
临近中午,我跟着奶奶去田里送饭。广阔无垠的麦田里已经割出了几块空地,只见叔叔婶婶在那里弯腰挥镰割麦,他们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身后是整整齐齐的倒在地上的麦子。奶奶招呼他们到树荫下吃饭、歇凉,他们被炽热的阳光晒得脸颊红红的,一边撑着腰擦着汗,一边大口地喝着水。我也想去割麦玩,奶奶点点我的小鼻子说:“小祖宗,这么热的天,割麦可不是好玩的事,就别添乱了!”我一脸不服气:“不试试怎么知道?”叔叔逗我笑着说:“是是是,咱们囡囡本事可大着呢?”
我拿着镰刀下了地,麦浪一下子把我淹没了,麦田里密不透风,顿时就闷出一身汗。我弯下腰,学着叔叔的样子,左手握住一把麦秆,右手用镰刀向麦秆上割去。因为力气小,一下子竟然没有割断,又蹭了好几下,总算是割断了,才那么可怜的一小把。才一会儿的工夫,我的左手被麦秸磨出一道道红印,右手被镰刀磨得快要起了水泡,胳膊腿上被长长的麦芒划出了不少口子,被汗水一浸又疼又痒,再加上腰酸背痛,我累得直喘气。奶奶心疼地把我拉出来,看着叔叔婶婶又开始割麦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从小就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田野中挥洒过汗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劳动者感同身受。想着叔叔家每年都要干这样的活,顿时觉得当农民真的是太辛苦了,想到平时对粮食的不珍惜,心里万分羞愧。
风舞动着金色的麦浪,回忆在流光中愈发明晰。短短的割麦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也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它让我懂得了珍惜,也懂得了感恩。在那江南农历五月的麦田里,我成长了。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它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题干分析】①“一砖一瓦盖高楼,一经一纬织锦缎,一锤一斧造巨轮”,这些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力量;“是平凡而伟大的劳动”明确了劳动的性质;“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则指出了劳动的多方面作用。②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劳动的意义展开,阐述劳动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事例来体现劳动的价值。可以从劳动能培养品质、锻炼能力、创造美好等角度进行写作。学生容易出现只强调劳动的辛苦而忽略其积极意义,或事例空洞无物等问题。作文开头可以用场景描写引入劳动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结尾可以升华主题,表达对劳动的敬意。
【立意提取】 《在劳动中种下成长的种子》《在劳动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在劳动中种下坚韧的种子》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1 / 1湖南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综合题
(2024·威信模拟)阅读感悟下面的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威信——取“声威信誉”“宣威立信于民”之意而得名。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乌蒙北麓,赤水河畔,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县城坐落于扎西镇,“扎西”一词并非藏语“扎西德勒”之意,而是源自威信本地土著居民彝族的语言,彝语“扎西”意为“开满马缨花的月亮湖”,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扎西是一个湖泊,晴朗春夜,月光洒满湖泊,山坡上盛开着火红的马缨花,倒映湖面,美不胜收。
县城西北侧有一座道观,名曰“万仙观”,是威信老百姓饭后登高休闲胜地。置身其中,萦回小路缭绕着山岚轻雾,丝丝凉风裹挟(xié)着草木清香。登至山顶,极目俯瞰(kàn),白云____,群山浮动,流淌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无边无际的森林,空潆深邃(suì),苍茫浩渺,气势磅礴。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县城东南侧一直滋养着全城百姓的“红旗水库”,水库碧波荡漾,镜平如砥;奇山怪石,蓦然伫(chù)立;异树名花,散落四周。山依偎着水,水____着山,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令人沉醉,孕育出绿水青山的和谐美丽。宁静的万仙观遥望红旗水库,像____的阿婆慈善而又安祥,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袅袅炊烟,淡淡孤寂。山间那红艳艳的马缨花____着唤醒了春天……
威信人民诚邀您:赏漫山遍野的亚热物种,看品类繁多的醉人绿色。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xié) B.瞰(kàn) C.邃(suì) D.伫(chù)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缭绕 B.浩渺 C.气势磅礴 D.安祥
3.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飘扬 返照 守望 绽放 B.弥漫 返照 守卫 绽放
C.飘扬 映照 守卫 舞蹈 D.弥漫 映照 守望 舞蹈
4.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序不当 B.搭配不当 C.句式杂糅 D.成分残缺
【答案】1.D
2.D
3.D
4.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4)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
1.ABC.正确;
D.有误,“伫立”中的“伫”应读作“zhù”。
故答案为:D
2.ABC.正确;
D.有误,“安祥”中的“祥”应写作“详”。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第一处:飘扬:随风摆动或飞扬。弥漫:充满;布满。结合语境可知,形容白云,填“弥漫”更合适。第二处:返照:反射;照射。映照:照射;映射。结合语境可知,形容水中倒映着山的影子,填“映照”更合适。第三处:守望:看守瞭望。守卫:防守;保卫。结合语境可知,形容阿婆,填“守望”更合适。第四处:绽放:指花开放。舞蹈:跳舞。结合语境可知,形容用拟人的手法形容马缨花,填“舞蹈”更合适。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文中画线句子搭配不当,应将“亚热物种”“醉人绿色”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B
二、名著导读
(2024·江西模拟)初中毕业前夕,九江市某校九年级(1) 班拟开展“名著阅读专题博览”主题班会活动,依次分三个专题,请你一试身手。
5.【专题一】综合判断——名著知识检测
下列对名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典型人物有“诺第留斯号”船长尼摩、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鱼叉手尼德·兰。
B.《骆驼祥子》中阮明出卖了曹先生,祥子为了报曹先生之恩,便出卖了阮明。
C.艾青的诗歌富有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表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和思考人生等主题。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海滨疗养期间认识了达雅,两人之间相互帮助与鼓励,并结为夫妻。
6.【专题二】纵向探讨——思想历程变化
下面是《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两个片段,同样是离开草料场,林教头的思想却截然不同。试结合其心理变化加以探讨。
【甲】
“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乙】
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7.【专题三】横向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同样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则有异同,试结合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和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进行分析。
【答案】5.B
6.甲文中“盖”“拿”“拽”“锁”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冲怕引起火灾、担心自己的物品丢失和沽酒后想再回草料场的谨慎小心、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心理。乙文在林冲不经意明白自己身处危险,怒杀三人自救后,“丢了不要”“提了枪”“出庙门”“投东去”一系列动作描写所表现的是不想再回草料场、放手一搏的心理。从这两个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出林冲原先逆来顺受的侥幸思想,已改变为反抗意识完全觉醒、与统治者彻底决绝的思想。
7.相同点: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受到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个人都有过穷苦潦倒生活困顿的经历;都属于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同点:性格不完全一样。范进中举前懦弱顺从,中举后虚伪圆滑,孔乙己迂腐麻木又不失善良清高;结局不同。范进最终中举,实现人生理想,改变了命运,而孔乙己始终是个穷秀才,最后悲惨死去;他人的态度不同。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恭敬起来,则孔乙己孤独无友,受尽冷漠与嘲讽。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骆驼祥子》;《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5.ACD.正确。
B.有误,祥子出卖阮明的原因不仅是报曹先生之恩,祥子被孙侦探诈骗也与阮明有间接关系,另外为了钱也是重要原因。故B项的理解不准确。
故答案为:B
6.甲文中,林冲在第一次离开草料场时,表现出了对日常生活的细心和谨慎。他盖炭火是出于防火的考虑,拽门、上锁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安全,拿钥匙则是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返回。这些行为反映了他当时对统治阶级仍抱有一定的幻想,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刑期满后就可以回到京城与家人团聚。这种心态下,林冲表现出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对于遭受的不公和压迫,他选择了忍受和等待。乙文中,林冲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在杀死了陆谦等人后,表现出了一种果敢和决绝的态度。他不再给自己留下任何后路,丢弃了被褥和葫芦,这象征着他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这种果断的出走,说明他已经对统阶级彻底失去了信心,反抗意识开始觉醒。他不再愿意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奋起反抗,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
故答案为:甲文中“盖”“拿”“拽”“锁”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林冲怕引起火灾、担心自己的物品丢失和沽酒后想再回草料场的谨慎小心、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的心理。乙文在林冲不经意明白自己身处危险,怒杀三人自救后,“丢了不要”“提了枪”“出庙门”“投东去”一系列动作描写所表现的是不想再回草料场、放手一搏的心理。从这两个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出林冲原先逆来顺受的侥幸思想,已改变为反抗意识完全觉醒、与统治者彻底决绝的思想。
7.相同点分析: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一生深受科举制度的束缚和毒害,为了功名苦读多年,甚至在中举后因兴奋过度而发疯。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他的命运同样悲惨,最终走向穷困潦倒的结局。两人都有过穷苦潦倒、生活困顿的经历。范进在未中举之前,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孔乙己则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着抄书或偶尔做些小买卖维持生计,生活同样艰辛。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范进苦读诗书,一心追求功名;孔乙己虽然贫穷,但仍保持着对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他身上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都是其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 不同点分析:尽管两人都是知识分子,但性格上存在明显差异。范进在中举前显得懦弱顺从,面对生活的压迫和困顿鲜有反抗,而中举后则变得虚伪圆滑,显示出人性的扭曲。相比之下,孔乙己虽然迂腐麻木,但他身上仍保持着一种善良和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两人的命运轨迹和结局截然不同。范进最终通过科举制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中举后社会地位和命运都得到了改变。而孔乙己则始终未能摆脱贫困和困境,最终悲惨地死去,他的命运始终没有得到改变。由于两人命运的差异,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先前的冷漠甚至嘲讽变为恭敬和奉承。而孔乙己则始终受到社会的冷漠和嘲讽,他没有朋友,也没有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孤独地生活在社会的边缘。
故答案为: 相同点: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受到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个人都有过穷苦潦倒生活困顿的经历;都属于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同点:性格不完全一样。范进中举前懦弱顺从,中举后虚伪圆滑,孔乙己迂腐麻木又不失善良清高;结局不同。范进最终中举,实现人生理想,改变了命运,而孔乙己始终是个穷秀才,最后悲惨死去;他人的态度不同。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恭敬起来,则孔乙己孤独无友,受尽冷漠与嘲讽。
三、默写
8.(2024·北流模拟)请根据以下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古代诗文,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笔下①“ , ”(《卖炭翁》)的卖炭翁形象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碌;从②“ , ”(陆游《游山西村》) 的习俗中感受农人对庄稼丰收的祈盼; 我们还能感受到③ (作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那种虽在喧嚣尘世,却无功名缠身的恬淡;从王绩近望秋野所见④“ , ”,(《野望》),感受到牧人与猎人满意而归的安逸与陶醉;从《醉翁亭记》里的“山肴野蔌,⑤ ”感受到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的快乐; 从《大道之行》⑥“ , ”中感受到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的无私精神。
【答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杂然而前陈者;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 箫,鼓, 犊 , 禽
故答案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杂然而前陈者;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
四、综合性学习
(2024·浦北模拟)班级开展以“感受生活 畅谈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9.【任务一:介绍习俗】社会在发展,生活品质在提升,但我们有很多的传统习俗都没有改变,请你介绍一个传统习俗。
10.【任务二:感恩英雄】我们的英雄在时代变革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生活在当下的同学们不忘英雄,对他们在时代发展中做出的贡献纷纷表示赞叹,要求清楚连贯,不偏离主题。
小广:在埃德加 斯诺笔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 )中,我们透过长征将士,惊叹于“风雨浸衣骨更硬”,更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
小西:是啊,我还记得书中的贺龙元帅,他用一把菜刀建立了一个苏区
小广:书中还有另一个英雄,他是② ,他③ (典型事例)。他们虽为平凡之躯,但都有着英雄的品质与气概。
小西:无数先贤英烈不仅以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挺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
小广:是啊,我们要感恩英雄,继续传承英雄的精神。
11.【任务三:畅谈发展】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里,总有一些文化遗产记录历史的痕迹,承载文化的血脉。在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去保护文化遗产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请你围绕“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写一段小议论,理由充分,不超过80字。
【答案】9.我的家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团团圆圆。
10.《西行漫记》;彭德怀;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11.社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而要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语言得体;作品的人物形象;《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9.解答时,选择一种节日习俗,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介绍即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吃汤圆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汤圆由糯米粉制成,通常内馅有甜的,如豆沙、芝麻等,也有咸的口味。在文化意义上,汤圆的圆形代表着团圆、完整和和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表达了对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祈愿。这一习俗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即使社会不断发展,生活品质提升,人们依然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以保持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故答案为: 我的家乡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团团圆圆。
10.《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能结合名著内容概括其典型事例即可。
故答案为:《西行漫记》;彭德怀;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11.解答此题,要围绕“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要正确鲜明;然后言简意 地阐述理由。要注意字数要求。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并行:这段议论明确指出了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时,我们不应忽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中提到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身份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确保后代能够继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适度合理的开发与建设: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单纯的静态保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适度合理的开发和建设,使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包括提供必要的维护、修复和展示设施,以及通过文化活动、教育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
故答案为: 社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延续的基础,而要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
五、诗歌鉴赏
(2024·黔南模拟)诗歌鉴赏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宋]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今日北池游
[宋]欧阳修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注】,也是风流。
【注释】病酒:沉醉,指饮酒过量。
12.下列场景两首词中都写到的一项是( )
A.酣畅欢饮 B.携手游城 C.泛舟湖上 D.花丛高歌
13.两首词的上下阕都有明显的情感变化,请仿照示例,分析第二首词。
示例:第一首词中,词人与友人携手共游,是愉悦心悠;怎奈聚散匆匆,是难过失落;明年景同又与谁共,是酸涩悲伤。
【答案】12.A
13.在第二首词中,词人悠游北池,轻舟摇曳,初时心境轻松欢畅。然春去秋来,岁月匆匆,白发已生,词人心中涌起沉重与无奈。他试图借酒消愁,与佳人共醉,放纵狂欢,但内心苦闷难解。最终,词人劝友畅饮,尽享人生,展现豁达之姿,却难掩无奈自嘲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第一首中“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以及第二首中“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由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赏析诗词。《浪淘沙·今日北池游》词上片前三句写春日北池的美好春光。荡舟北池,小舟划过,水波荡漾,波光潋滟,微风吹过,柔柳摇曳多姿。如此美好春光反令主人公伤春伤怀。“如此”二句,感叹春来春去,美好年华逝去,白了人头。在这年华之叹中,蕴含着词人的理想落空之悲。政治上的失意让词人即便是面对大好春光也难以释怀。下片写宴饮,劝友人一醉方休。既然畅游不能够让心情好起来,那就痛饮吧,一沉醉换悲凉。所以在下片中,词人劝友人面对美丽的歌女,听着美妙的歌声,且斟满酒杯,举杯畅饮,一醉方休。如此即便流连花间,因病成酒,也自是一种风流。此时的词人空有满腔热情理想,一心为国却受压抑排挤,因此,这看似豪迈放逸之词中,实饱含着无数心酸和苦涩,读起来沉重伤感。
故答案为: 在第二首词中,词人悠游北池,轻舟摇曳,初时心境轻松欢畅。然春去秋来,岁月匆匆,白发已生,词人心中涌起沉重与无奈。他试图借酒消愁,与佳人共醉,放纵狂欢,但内心苦闷难解。最终,词人劝友畅饮,尽享人生,展现豁达之姿,却难掩无奈自嘲之情。
六、文言文阅读
(2024·黄埔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高彦先登①曰:“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 《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经’《语》《孟》中,便思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又曰:“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②,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
(节选自张光祖《言行龟鉴·学问》)
[注]①先登:比喻出众的人才。②齐庄(zhāi zhuāng):严肃诚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录毕,走送之/辍耕之垄上 B.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
C.未尝稍降辞色/停数日,辞去 D.先务躬行/与人期行
15.按要求完成任务。
①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开 卷 伏 读 必 起 恭 钦 如 对 圣 贤
1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借书抄书之辛和求师叩问之难两方面叙述作者的求学之艰。
B.甲文中先达的严厉和作者的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谦虚好学。
C.乙文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掌握学问。
D.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到了自己的为学之道。
17.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②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
16.C
17.甲文中,宋濂在幼时即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他仍然通过借书抄录、不畏严寒等方式来努力学习。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乙文中高彦认为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他提倡通过言行一致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和文言断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谈观点看法。谈观点看法不要脱离文本,要再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再从原文出发联系现实谈看法,需要精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
【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高彦先登说:“凡是做学问的方法,必须做到一字一句,都从自己做起。比如‘六经’《论语》《孟子》中,我所不能做到的,应当尽力去做。或者我所作所为与‘六经’《论语》《孟子》中不符的,就应当思考改正。首先要致力于亲身实践,而不只是读书写文章而已。”他又说:“凡是做学问的方法,一定要先做到至诚。不真诚,就没有能成功的。如何体现真诚呢?居住的地方要严肃诚敬,心志意念要凝聚专一;不随便说话,不随便嬉笑;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一定要心怀恭敬钦仰,如同面对圣贤;掩卷深思,一定要以义理为根本,来防止邪恶僻陋的想法。长期坚持这样做,习以为常,就会有圣贤前辈的气象。”
14.A第一个之:代之书;第二个之:动词,去;B都是更加得意思;C第一个辞:言辞;第二个辞:告辞;D第一个行:实行;第二个行:行走。
故答案为:B
15.第1题: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弯下身子;倾耳:侧着耳朵;以:来;请 :请教
第2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恭敬地阅读,一定要心怀恭敬钦仰,如同面对圣贤。
故答案为:
①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②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
16.A正确;B正确;C乙文强调得是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故错误; D正确。
故答案为:C
17.甲文中得宋濂,幼时就喜欢学习,家境贫寒,借书抄书学习,不畏严寒到离家几十里外去拜师学习,值得学习;乙文高彦认为学习必须要真心实意,要躬身实践,要言行一致,这也值得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甲文中,宋濂在幼时即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尽管家境贫寒,他仍然通过借书抄录、不畏严寒等方式来努力学习。这种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意识到学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乙文中高彦认为学习必须真心实意,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亲身实践。他提倡通过言行一致来体现学习的成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指导我们的行为。(言之有理即可)
七、现代文阅读
(2024·湘潭模拟)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等入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3名青年进行“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
你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什么变化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你觉得出现“词穷”的原因有哪些 应对词穷,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下降了 53.3% 词汇量匮乏, 表达单一 47.1%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58.4%
原地踏步 35.7% 词不达意,难以 准确表达想法 41.5% 依赖网络语言, 缺乏创造力 53.0% 注重独立思考和逻 辑思维能力训练 57.5%
提高了 11.0% 用笔写字变少 43.2%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55.7%
经常使用 网络用语 31.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 46.9%
材料四:
网络给了汉语言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但网络语言匮乏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产生的思维惰性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
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 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 习社交软件节目。另外,高校及家庭要提高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 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语文贫血的背后或许是精神贫血。网络时代浪潮中永远不要丧失高级的表达能力。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困境。
(摘自“微知闻”公众号2024年3月4日,有删改)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B.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
C.从材料三看,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超四成的受 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
D.年轻人摆脱“词穷”困境,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以此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19.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因此,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禁止使用和推广。请结合以上材料,驳斥他的观点,并针对这种网络用语带来的不良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8.D
19.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用包容、积极的态度吸收接纳,为母语注入活力;原因:①网络语言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②网络用语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
建议:①我们在推广网络语言的时候可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②青少年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分析材料主体特征;启示、感悟、建议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2)本题考查建议看法。这类题目一般为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能根据要求自圆其说即可。
18.A.材料一第三段中“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可知,我们应该是用观察和包容态度去吸收,而不是“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A选项错误;
B.材料二中“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说的是“汉字”而非“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属于张冠李戴,B选项错误;
C.由材料三表格可知,53.3%的青年人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下降了,与选项中的“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符合;47.7%的青年人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与选项中的“超四成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相符;53.0%的青年人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是依赖网络语言,缺乏创造力,但仅有47.6%的青年人认为“词穷”的主要原因是“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因此与选项中的“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不符,C选项错误;
D.材料四最后一段“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 ’困境”与选项相符,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9.依据题设可知,我们需要分别进行“观点驳斥”和“对不良现象提出建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立足于文章内容。
(1)首先进行驳斥,摆明我们的观点,“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由此可知网络用语的错误使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用包容、积极的态度吸收接纳,为母语注入活力。
立足于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这一角度,我们可以从中进行原因的总结。原因:①材料一第三段“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知,网络语言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②材料二中“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网络用语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
(2)建议:①由材料四第二段“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习社交软件节目”可知,我们在推广网络语言的时候可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②由材料四第二段“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可知,青少年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用包容、积极的态度吸收接纳,为母语注入活力;原因:①网络语言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②网络用语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
建议:①我们在推广网络语言的时候可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②青少年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选择积极健康的网络用语,发挥网络用语的积极作用。
(2024·邵东模拟)文学性作品阅读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他,竟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爆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先生老太太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学步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穿过餐厅,一直走到后院里。一路上,我都听见他的鞋底儿在地上重重摩擦的声音。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老人家们个个成了运动员。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儿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我很好奇。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搞绿化的钱,前几年应消防的要求,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都拆除了,改建成花圃,但吴院长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有轨电车驶过的草坪、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
⑧前不久,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了花耙、花锄、多用剪、小花铲、三字花铲等,还拿下了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小板凳,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脸和手臂都晒成酱油色的张嫂他们,这会儿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一天的工作就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都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淳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这些差点儿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的花坛里,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活泼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家庭文摘》2023年第12期)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段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是指张嫂让养老院空荡荡的花坛鲜花怒放。
B.第⑥段插叙养老院的老太太们为张嫂捐款的事,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C.“我”是线索人物,见证张嫂给养老院送花一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种花前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兴旺的花朵给老人带来的好处。
21.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张嫂的形象。
22.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23.文章标题“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蕴含怎样的深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20.A
21.①从“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可以看出她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②从“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考虑周到。
③从“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可以看出她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22.伏笔:第②段“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
照应:第⑩段“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
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23.既指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变得精神昂扬,又指张嫂从四年前还为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到现在成为带领大家搞城市绿化的能手,是人生的重生;还指“我”逐渐失智的父亲、坐轮椅推学步车的老人们走出房间去后院欣赏鲜花,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文章,找到题干中句子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旨。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先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如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然后对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文章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直接解释字面上的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深入思考。
20.A.有误,原文中描述的变化并不仅仅是花坛中鲜花的盛开,更重要的是,这些鲜花给养老院的老人家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活力。他们开始走出房间,呼吸新鲜空气,拍摄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种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的变化,远比花坛中鲜花的盛开更为深刻。因此,本项的解读过于简化了原文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的含义,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A。
21.根据文章第⑦段“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手下有二十几号人。她常常领着一帮人,在街心公园,在十字路口,在珠江路上,用铁锹铲土,用锄头刨坑,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扶着花苗……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可以概括出,张嫂是一个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人。她作为城市绿化的能手,不仅手下有二十几号人,还亲自参与绿化工作,从铲土、刨坑到扶花苗,都亲力亲为。在太阳下辛勤工作,晒得黝黑,展现出她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
根据文章第⑩段“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和第 段“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可以概括出,张嫂是一个心地善良、考虑周到的人。她对月季花充满了感情,不仅为它们杀虫、修剪,还在暴雪前为它们盖上草垫子防冻。当这些花被淘汰时,她不忍心看到它们被丢弃,决定为它们寻找一个好的归宿,这显示出她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
根据文章第⑥段“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和第 段“张嫂现在不缺钱,但她执意要送花给养老院的老人家:‘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可以概括出,张嫂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当养老院的老太太们自发捐款帮助她解决经济困难时,她铭记在心,并通过送花的方式回馈这份恩情。她不仅送来了鲜花,更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欢乐,展现出她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品质。
故答案为:①从“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可以看出她勤劳能干、吃苦耐劳;
②从“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考虑周到;
③从“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可以看出她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22.这道题目要求从小说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这需要对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出前后文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在解答时,首先需要找出具体的伏笔和照应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内容和表达方式,最后总结它们对文章结构、情节发展和读者感受的作用。
示例: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在本文中表现为前后呼应的情节安排。伏笔出现在第②段,描述了月季花“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的情景,这为后文留下了悬念和期待。而照应则体现在第⑩段,张嫂提到“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这一句话不仅解答了前文留下的悬念,也展示了张嫂的善良和责任心。这样的伏笔与照应安排,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前后文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其次,它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跟随故事的发展;最后,它也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故答案为:伏笔:第②段“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
照应:第⑩段“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
作用:使文章前后照应,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
23.首先,从字面上来看,“重生”指的是那些从珠江路上被淘汰下来的月季花,在张嫂的精心养护下重新焕发生机,变得精神昂扬。这些花原本可能面临被遗弃的命运,但在张嫂的关爱下,它们得以在养老院的花圃中重新绽放,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其次,“重生”也象征着张嫂的人生转变。四年前,张嫂还在为双胞胎女儿的大学学费而发愁,生活充满艰辛。然而,现在她已经成为了带领大家搞城市绿化的能手,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帮助养老院的老人们。这种从困境中走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正是人生“重生”的体现。
此外,“重生”还体现在养老院的老人们身上。随着月季花的盛开,他们逐渐走出房间,去后院欣赏鲜花,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些老人或许曾经历过人生的种种坎坷和磨难,但现在他们在张嫂的关爱和月季花的陪伴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仿佛也经历了一次“重生”。
最后,“重生”还隐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寄寓。通过张嫂和月季花的故事,作者传达出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迎来新生的理念。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重生”所蕴含的深意之一。
综上所述,“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不仅指月季花的重生,更指张嫂和养老院老人们的重生,以及作者对生活的美好寄寓。这种多重含义使得标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故答案为:既指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变得精神昂扬,又指张嫂从四年前还为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到现在成为带领大家搞城市绿化的能手,是人生的重生;还指“我”逐渐失智的父亲、坐轮椅推学步车的老人们走出房间去后院欣赏鲜花,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八、写作题
24.(2024·北流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砖一瓦盖高楼,一经一纬织锦锻,一锤一斧造巨轮,是平凡而伟大的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记录劳动过程,挖掘劳动价值,成就美好品德,开创未来希望。
请把“在劳动中种下▲的种子”补充完整并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在劳动中种下感恩的种子
又到了一年小麦飘香的季节,金色的麦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牵动着我的思绪。“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在那江南农历五月的麦田里,那次难忘的割麦经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农村的奶奶家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那时的我特别喜爱丰收的田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五月的麦田麦浪金黄,被带着暑意的风一吹,就如汹涌的海浪,真是壮观。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丰收带来喜悦,也带来了农忙的辛劳。一大早,叔叔婶婶们拾掇好各种农具,戴着草帽全副武装就下地去了。
临近中午,我跟着奶奶去田里送饭。广阔无垠的麦田里已经割出了几块空地,只见叔叔婶婶在那里弯腰挥镰割麦,他们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身后是整整齐齐的倒在地上的麦子。奶奶招呼他们到树荫下吃饭、歇凉,他们被炽热的阳光晒得脸颊红红的,一边撑着腰擦着汗,一边大口地喝着水。我也想去割麦玩,奶奶点点我的小鼻子说:“小祖宗,这么热的天,割麦可不是好玩的事,就别添乱了!”我一脸不服气:“不试试怎么知道?”叔叔逗我笑着说:“是是是,咱们囡囡本事可大着呢?”
我拿着镰刀下了地,麦浪一下子把我淹没了,麦田里密不透风,顿时就闷出一身汗。我弯下腰,学着叔叔的样子,左手握住一把麦秆,右手用镰刀向麦秆上割去。因为力气小,一下子竟然没有割断,又蹭了好几下,总算是割断了,才那么可怜的一小把。才一会儿的工夫,我的左手被麦秸磨出一道道红印,右手被镰刀磨得快要起了水泡,胳膊腿上被长长的麦芒划出了不少口子,被汗水一浸又疼又痒,再加上腰酸背痛,我累得直喘气。奶奶心疼地把我拉出来,看着叔叔婶婶又开始割麦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从小就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田野中挥洒过汗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劳动者感同身受。想着叔叔家每年都要干这样的活,顿时觉得当农民真的是太辛苦了,想到平时对粮食的不珍惜,心里万分羞愧。
风舞动着金色的麦浪,回忆在流光中愈发明晰。短短的割麦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也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它让我懂得了珍惜,也懂得了感恩。在那江南农历五月的麦田里,我成长了。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它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题干分析】①“一砖一瓦盖高楼,一经一纬织锦缎,一锤一斧造巨轮”,这些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力量;“是平凡而伟大的劳动”明确了劳动的性质;“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则指出了劳动的多方面作用。②写作思路可以围绕劳动的意义展开,阐述劳动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事例来体现劳动的价值。可以从劳动能培养品质、锻炼能力、创造美好等角度进行写作。学生容易出现只强调劳动的辛苦而忽略其积极意义,或事例空洞无物等问题。作文开头可以用场景描写引入劳动主题,事例素材可以选取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结尾可以升华主题,表达对劳动的敬意。
【立意提取】 《在劳动中种下成长的种子》《在劳动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在劳动中种下坚韧的种子》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