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9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9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13 20:35: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一、导入新课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十六年前的回忆》
1.圈画、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2.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体会对比烘托手法、首尾呼应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李星华按时间顺序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庭审以及被害后所发生的事情。以女儿的视角,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精神。
阅读文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圈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进行批注式阅读,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形象?
三、品读感悟
被捕前
那年春天
局势严峻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严峻态度
被捕时
①.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②.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
③.“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反动派的凶恶、残暴。
法庭上
安定
旧棉袍
阅读课本44-46页《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感知战士董存瑞和李大钊同志具有共同的特征。
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舍生忘死。
表达方法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表达的中心也更加明确。本文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前后照应
找出文中前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①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④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例句: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你从容不迫;
面对( ),你( );
面对( ),你( );
我会写
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刘胡兰
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叶挺
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军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依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过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课后拓展作业
读一读
搜集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以小组为单位办一张手抄版。
写一写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例如: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有感
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动作描写,说明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日夜操劳。
被捕前

被捕前
资料补充:
1926 年春天,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当时形势非常危急,但李大钊仍然临危不乱,争分夺秒地工作。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坚决
不能轻易
被捕前
语言描写,忠于革命忠于党,对革命事业认真负责。

被捕时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冷静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的沉着、镇定和无畏。
“不慌不忙”李大钊处变不惊,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语言和动作描写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神态描写,表现了李大钊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被捕时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法庭上
神态和外貌描写。看出父亲虽然饱受折磨,但仍然平静慈祥,从容不迫,坚强不动摇。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个伟大的力量”他对于革命事业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从“安定”“沉着”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正是因为这种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法庭上
神态描写。